临近岁末,好日子特别多,身居小城,耳际间不时传来阵阵的鞭炮声。我的童年多在农村度过,过年与鞭炮,在我的内心有着一种由衷的向往。中国老百姓过年,有拜年拜神拜祖先的传统习惯。比如我母亲,对神灵就是毕恭毕敬的,逢年过节,她都要拜神求福。几十年来的坚持,造就了她一副慈眉善目。
小时候,我喜欢尾随着母亲到村里的神庙凑热闹。面对那一尊尊供奉的神像,我是既感神秘又胆怯的。看着母亲诚心的样子,我也跟着参拜。母亲在过年前尤为忙碌而高兴,总要提早一两天做好别具家乡风味的糯米籺来拜年。母亲用来拜年的糯米籺是较为讲究的,她在籺的表皮正中点上一个小红点,将树菠萝叶修剪为圆形,再一个接着一个小心地叠在盘子里,供奉在八仙桌上。母亲烧上香烛,烟火缭绕。她默默跪拜祈祷,希望神灵保佑家家吉祥,人人平安。
母亲本着一颗善良的心,关爱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家搬到城里居住后,母亲仍然坚持她的习惯。记得读书时我遇上中考、高考的日子,母亲总会提前去土地庙里拜神。我对母亲此举甚为不解,觉得母亲是愚昧的。我对母亲说:妈,考试靠的是个人努力,拜神没有用。但倔强的母亲还是坚持己见,趁我上学悄悄去了神庙里祈了福。到了考试日,母亲总是早早起了床,为我备早餐。她说我们南方人吃不惯馒头、面包,吃这些东西去考试,那样精神状态不够好。她为我准备了新鲜的猪肉粥,再添几棵葱,希望我考试聪明伶俐。其实,母亲的心里时刻装载着一些被我称之为琐碎的事情,装载着她崇拜的神灵。譬如对家人生日的记忆,对子女的成长教育,对生活中出现的磕磕碰碰,她都会把内心的这份祝福和祈祷用拜神的方式来表达。
真正让我读懂母亲爱拜神的心理,是源于母亲为我庆祝三十岁生日这件事。本来,过生日乃平常之事,但母亲却执拗地认为:一个人活至三十,称为“三十而立”。不论男女,都是一个人成长中的头等大事,容不得马虎。母亲为我计算过了,要跨过这门槛,必须搞体面些,还要到观音庙里作个福求个平安。按照我们地方惯例,一般成年男子过“而立之年”才有这般讲究。男子满三十,女方娘家为表示女儿找到好归宿,女婿成长或成为一家之主,因此办个齐齐全全、体体面面的“礼担”以示祝贺。“礼担”意即为用一条扁担挑着两个大谷箩,贴上大红剪纸图案,里面装有大米、酒、糕点、细粉丝、新衣服等,还配有一封“大利是”。一头谷箩的上面放有一笼取双数的大肥鸡。“礼担”命人(一般是小舅子)提前一个晚上送到女婿家。第二天男方宴请亲朋戚友以示祝贺。一般来说,视乎各人家庭的经济情况而论,大有大的搞法,小有小的意思,形式都是一样的。年过“三十”,成家立业,从此扮演好社会角色,挑起家庭的重担。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母亲也像对待“女婿”过“三十”生日那样对待我,看来她是把我礼遇了。那天,母亲叫我和她去拜观音求福,我望着我所敬爱的母亲满含殷切的眼神,点了点头。
我们来到观音庙里,母亲把随身带来的果品一件件摆出来,有苹果、桃子、李子和一些素糖果。母亲声称观音菩萨只喜欢吃斋,不食人间烟火的。母亲虔诚地添上三茶五酒,并点燃香烛按部就班插在各香炉里,摆设好后示意我同她跪在案前。我望着那一尊慈祥威仪的观音菩萨像,心里不禁闪念着母亲常挂嘴边的话:“人只要诚心参拜,菩萨就一定会保佑你!”这时“乒乓”的清脆声响起,原来是两块被称为“杯教”的小木块凌空落地,那请神的老庙祝开始念念有词了。母亲来时就叮嘱我,一定要诚心!透过老庙祝的念词我们就会心随所愿,化灾解难的。我瞥见母亲花白的头发下微闭双眼,轻启双唇,那虔诚的样子让我不敢怠慢。然而面对老庙祝反反复复的念词,我跪曲着的双脚麻了,再也不能专注其中,忍不住东张西望。这时,母亲屈曲的身子慢慢地向我挪了过来,迅速碰了碰我,那微红的双目肃穆地“瞪”了我一眼。这时我注意到,伴随老庙祝的念词,母亲双手合十默念着,仿佛要弥补女儿对神灵的不恭敬。我默默地低下头来,似乎悟到点什么……袅袅的香烟弥漫着。我置身其中,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心境涌现出来。母亲对神灵的崇拜,正是出于对我、对亲人的关爱啊!此刻,我不再笑母亲“愚昧”。在心底,反而增添了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过年的鞭炮声又接二连三地响起,母亲又在虔诚地拜神祝福了。她对新年的祝词除了祈保家人平安幸福外,还多了一句:祝福社会大家庭和和谐谐,都过上好日子!于是,我明白了,母亲的信仰虽然是向着“神灵”,但她的善心和好意是向着所有人的。于是,我对母亲更加敬爱了。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