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期盼,更有怀恋。此乃常情。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却期盼和怀恋充满民俗文化气息的过新年。在童年的记忆里,穿上母亲亲手做的新衣裳,来回奔跑捡鞭炮,晚上在鞭炮声中枕着父亲给的压岁钱甜甜入梦,足够让人扳指从年头期待到年尾。及至为人母亲多年,对过新年仍是由衷地向往。这恐怕亦是对春的祝福和向往吧!
今年除夕,牛气冲天。大街小巷飘过对牛年祝福的令人亢奋的歌声,串串红灯笼高高悬挂,迷人的灯饰和彩雕在鲜花的簇拥下格外惹人眼球。各家各户的厨房里飘出扑鼻的肉香。我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将家里里外外打扮得焕然一新,一家大小老幼围着桌子吃团圆饭。到了晚上,长辈向晚辈发过压岁钱互道祝福,然后聚在一起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我所居住的粤西小城,当零时钟声响起,几乎被烟花鞭炮声弥漫占据。家家户户鸣放烟花鞭炮,欢庆新年的到来。传统喜庆的辞旧迎新方式,打破了夜的宁静,小城到处充满了年味。
大人们沸腾起来,小孩子更是欢欣来回奔跑。放烟花成了我们今年的重要节目。在我家与邻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我和顽童般的丈夫,被拥进他们自觉围成的小圆圈里。不知是哪个小家伙把两支燃着的小烟花递到我手中,在星星点点的星光映衬下,孩子们的笑容更加灿烂。我跟着他们奔跑着,欢呼着,“新年好,新年好”的祝语说个不停。大家一会儿围成“心字形”,一会儿围成“圆形”,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我重拾到一份过新年的久违的童趣。燃放着的烟花仿佛懂得我们的心思,发出来的星光更加灿烂,更加迷人。它燃放自己,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喜庆,哪怕是释放瞬间的美丽,在花团锦簇的燃放中创造自身的价值,它所发出来的缤纷光芒,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放完小型烟花后,重量超过十多公斤的柱形烟花成了除夕夜的重头戏。我们走上最高的楼顶天棚,更能观赏到烟花冲到半空燃放出璀璨绚丽的效果。我们不仅观赏自己的燃放,更纵目观赏别处的燃放。在此起彼伏的隆隆爆放声中,我们绷紧心弦,抬头仰望,夜空一忽儿天女散花,一忽儿孔雀开屏,这边流星闪过,那边孔明灯飘扬,无数烟花的燃放,组成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为夜空添上瑰丽的色彩,为除夕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我想,人们年年祈求的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不就是这般景象么?
在烟花的燃放声中,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二三十年前在农村过新年的情景。那时正是七八十年代,刚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过新年的节目还不丰富,能吃个饱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到了年关,父母亲会想尽办法,充分利用自家栽种的大糯米忙碌着做年籺来庆贺新年。糯米经过传统的脚踏木臼舂成米粉,佐以花生、绿豆、芝麻、椰丝等配料作馅。糯米籺香甜可口,是母亲的好手艺,更是家里最好的贺年品。除夕当天,母亲更会杀上一个全鸡去拜神。我喜欢偷偷尾随母亲到土地庙去拜神祈福,最终目的是捡炮粒。大人燃放鞭炮时,一些大胆的孩童不顾危险,还未等鞭炮燃尽,就迅猛跑过去用脚试图踩熄吱吱燃烧的炮引,从而将炮粒拾获,那种喜悦心情自难以向人言说。捡炮粒的经历,在我的脚板底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那时我八岁。当每串鞭炮隆隆响起,我不停捂住耳朵冲上前去,希望能捡到更多的“大炮头”。就是这股顽皮劲,鞭炮几乎将我的右脚底炸得血糊,幸好及时处理好才没大碍,只留下一个像痣一样的记号。后来母亲每次说起这件事,总是摸着我的头责怪说:你这个女像个男孩般野,真没办法!我为儿时的大胆举动暗暗发笑,如今,人长大后却失去这股勇劲了,而且我反复叮嘱孩子们,燃放烟花鞭炮,一定要注意安全。
年年期盼,年年怀恋。我非常幸运地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火红了,过新年的方式也更丰富多彩了。我想,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过年都怀着美好的憧憬。团团圆圆过新年,此乃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我们粤西,从春节到元宵,整个正月几乎都是传统的“年例节”。在这个特定的喜庆日子里,人们便会宴请亲朋,游神摆醮,舞狮采青,请戏演艺等。大家欢聚一堂,在外地谋发展的也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不管你是当官的爷们,还是普通的百姓,一声“叔侄”、“姑婶”,大家的心都连在一起了。农历正月的上空充满了乡亲们对丰收的展望,对新年的祝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像燃放高射烟花一样,将一颗颗锐意进取的心放飞得更高,将人们过新年的美好祝愿放飞得更远。
(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