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750700000008

第8章

○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下。广明开三显一。凡七品半文为三。一为上根人法说。二为中根人譬说。三为下根人宿世因缘说。亦名理事行。例如大品亦为三根(云云)。今以十义料拣。一有通有别。二有声闻无声闻。三惑有厚薄。四根转不转。五根有悟不悟。六领解无领解。七得记不得记。八悟有浅深。九益有权实。十待时不待时。一明通别者。初周别名法说。通则具三。如优昙花时一现耳。即譬说。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因缘说也。中周别名譬说。通则亦三。我先不言皆为化菩萨故。又合譬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即是法说。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化汝。即因缘说。若谓此文属法说者。可取长者闻已惊入火宅方宜救济。即因缘说。下周别名宿世因缘。通亦具三。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令入佛慧。是法说。有一导师是譬说。而作三周者。从多从正从略从傍。欲令名字不滥。各据一意耳。

问。三周为三根人。一周通有三说者。一说应具三根。

答。法说非止逗上中之上。又有中下。从正略傍故言逗上根人耳。余二周亦如是。二明有声闻无声闻者。光宅定有实行声闻。若言无实权何所应。开善解无实行声闻。引胜鬘三乘初业不愚于法。外凡已知一乘。宁有二乘犹执小果。经明有者权也。此二家偏执乖经失义。若定有者。经那言无声闻弟子但化诸菩萨。若定无者谁入化城。亦无三可会权何所引。若言实有为权所引者。亦应实有三藏佛。复为权三藏佛所引。若实无此佛。但有权佛者。何意不许但有权声闻无实声闻耶。此义不例。实有断界内惑者。呼此为实而权者应之。何处有断界内惑佛。而有权佛应此佛。今明有无不可偏执。若从长者实智往观则无客作人。若就穷子根性。则便自谓作人。法华论有四种声闻。一决定。二上慢。三退大。四应化。前二未熟不与授记。后二与记。若依今经应有五一久习小今世道熟。闻小教证果。如论是决定声闻。二本是菩萨积劫修道。中间疲厌生死退大取小。大品称为别异善根。佛且成其小道为说小教。齐教断结取果。是退大未久习小来近理应易悟。如论是退菩提声闻。三以此二故。诸佛菩萨内秘外现。成就引接令入大道。如论是应化声闻。四若见权实两种能出生死。欣乐涅槃修戒定慧。微有观慧未入似位薄有所得。谓是证果。此名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如论即是增上慢声闻。五者大乘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若从决定退菩提两种。即有声闻。若从大乘理无灰断永住化城。终归宝所。实者既尔则无有权故无声闻。若增上慢者。既未入位则非实。又非应化则非权。若得此意有无冷然何须苦诤。

复次秪就大乘声闻。复论有无。若权作应化。外现小迹内隐大德。则谓无大乘声闻。若从自行发迹显本。则言有大乘声闻。今开三显一正意。为决定退大声闻令成大乘声闻。自行既立即能化应声闻。若得此意则达有无也。第三惑有厚薄者。瑶师云。三根得果已后游观无生。无生之理是一。及其出观缘三教则异。将必异之三教。惑于无生之一理。谓教既三理岂容一。又将一理惑于三教。理既是一教宁得三。踟蹰理教之间回遑得失。以理惑教此有得义。以教惑理此有失义。上根以理惑教情多。初闻法说顺情即悟。下根以教惑理情多。闻法说无三。逆其计谓故三闻乃解。中根处二楹之际。法说不悟譬说便了。今谓此释三根未必应尔。三人踟蹰何等理教。若回遑小乘理教则疑惑未尽。尚非初果断结之人。若回遑大乘理教。大乘条然永异。何曾与小乘相滥。而言踟蹰耶。若以小惑大。以大惑小。尔前未斥方便。那忽游观出入。预有踟蹰。既预踟蹰即已疑生执动。非始今日。若先动执生疑。闻开三显一即应领解。那忽犹有惊疑。进退无据故不用此解。今明根有利钝者。皆论大乘根性。惑有厚薄者。约别惑为言耳。即为四句。一惑轻根利。二惑重根利。三惑轻根钝。四惑重根钝。若别惑轻大根利初闻即悟。若惑重根利再闻方晓。若惑轻根钝三闻乃决。第四句虽复三闻不能得悟。止为结缘众耳。或可初两句根利同为上根。或可中间两句为中下根(云云)。

复次约初品无明三重。覆初住中道。若初法说上根之人。三重无明一时俱尽。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得菩提记。中根断二重无明。下根断一重。次譬说时。中根断第三重尽。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得授记莂。下根进断二重。次闻因缘说。下根断三重尽。开佛知见入菩萨位也。例如小乘十六心未满不得名初果。十六心满名须陀洹也。四明转根不转根者。旧云上根初闻法说即悟。而中根转同上根。下根进同中根。若譬说时中根前已成上。即能得悟。下根成上。次因缘说时。下根已同于上故即得悟。若尔转下成上。因缘说时皆悉是上为利则均那得犹称钝者待因缘说耶。若转成上即同上悟。若其未悟犹受钝名。则无转根之义。例如身子一闻目连再听同得初果。若二皆利则无复优劣。若犹称利钝转根义不成。夫众生心神不定。遇恶缘转利为钝。遇善缘转钝为利。先世值佛闻法自有转下中为上。俱于法说得悟。自有转下为中。闻譬说得解。下者不转三周乃了。如此转根不同旧释。譬三刀斫木利一中二钝者三下。利钝之名。不失木断之处是同。

问。三根入初住位犹有利钝不。

答。真修体显则无差降。

问。若尔初住已上。更起缘修有优劣不。

答。此同位人无复胜负。真修体融宁得有异耶。五明有悟不悟者。经中多明菩萨为上根缘觉中根声闻下根。若言菩萨上根。应并在法说中得悟缘觉并在譬说中得解声闻并在于因缘中得悟耶。然经中一往判出三根。至于悟解义未必然。今经但见声闻得解。不见支佛者。支佛是中根。既值佛出世入声闻数。随根得悟故。不别标缘觉耳。故身子请偈云。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依此文即知缘觉入四众中摄也。又法师品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支佛者。岂无缘觉得解耶。旧云菩萨是上根。不必皆利从多为上。而执心易转。原其域怀求佛。但执过三百已即求近果。此疑易悟。三根菩萨同在法说得解。上者或在略说。中者或在广说之初。下者与身子齐。今明菩萨语通。但使发大心悉是菩萨。何必并是利根。及身子尚少。岂得初周之前已并得悟。若尔流通寿量。何意有诸菩萨节节得悟无生忍者发菩提心者。旧云寿量中悟。皆是法身增道损生。今言不尔。有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人。得无生法忍。此人始得此忍。当知寿量之前未是法身。故知菩萨得悟不可局在初周之初也。

问。菩萨得悟通于始终。二乘得悟亦应至后。

答。三周定父子天性已竟。则皆名菩萨。设在后悟同名菩萨悟也。六明有领解无领解者。若三乘同悟。何意但见声闻领解其二则无。今明无佛出世名独觉。闻佛说十二因缘法名缘觉。既入声闻数中得悟领解。皆不别出大意可见。身子迦叶等。悉是中乘根性。故声闻领解兼得缘觉无劳别出也。又四众中。有发缘觉心者。其人得悟即不一也。信解品云。密遣二人追捉将还即是其义。菩萨不领解者。声闻之教不明得佛。今经开其归大之路。自恐解谬故对佛述解。菩萨不尔故无领解。又其意有三。一菩萨本意求佛。设有异执而执轻终归取佛。无有不得之虑。今闻三周之说。但是正其观慧故不须领解。二菩萨悟大处处有文。二乘作佛始自今教。逐要流传。故略菩萨领解。胡文或有汉略不书耳。三菩萨位行深绝。诸新小菩萨不敢领解。说寿量竟弥勒总都领解。初从无生法忍。终讫余有一生在。则是具足领解更求何物(云云)。七得记不得记者。若同皆领解。何故声闻得记。不见缘觉菩萨受记。此亦三意。一者昔明二乘入正位不能发心。何由得记今既悟大。欣斯别决故为记劫国也。菩萨发心求佛行成自满。故不欣急求佛亦不促授。又前教处处授菩萨记。此是恒说逐要传译如前(云云)。二菩萨亦有别记。调达龙女岂非记耶。又法师品云。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法华经。我皆与授记。当得三菩提。此岂非皆记耶。三二乘昔来未曾得八相记。故记其劫国。菩萨先已曾记。故不重明耳。浅近之记初住已得。非菩萨所欣。菩萨所欣乃是圆极妙觉远记耳。故寿量品中。始从发心讫一生得。妙因斯满极果顿圆。此乃授法身记莂何谓无记耶。

问。若小悟大。应同授法身记。那得授八相记耶。

答。八相是应记。既得应记知必有本。欲使物知闻共结来缘。故与应记耳。又此二乘若闻寿量。即同损生得法身记也。八明悟有浅深者。一往同破无明入证初住。细寻必应明晦。初闻法说尚入佛慧。更闻譬说岂不重明。又闻因缘理自增进。更闻寿量弥复优深。如听法人重闻胜前。单复厚薄方之可知也。九明权实得益不同者。一云实行得益。权行正为接引影响不论其益。今明不尔。若至寿量权实悉得益。增道弥高损生弥尽。邻圆际极唯一生在。岂非权者益耶。所以初为影响共熟实行。后说极果则自道明。文云出入息利乃遍他国。息利在他即是己利实行得益由于权引。化功归己权亦得益。故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何必须待寿量耶(云云)。又我自欲得此真净大法即是自益也。十明待时不待时。尔前不悟必待法华悟者。名为待时。法华前教已解者。名不待时。何故尔。佛有显密二说。若显说为论。法华之前二乘未悟大道。要须五味调熟会在法华。故云。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此即待时也。若密教为论。未必具待五味在法华方会。尔前密有入者故名不待时。此乃大判时不时。若就三周。亦是待时不待时。迹本二门。亦是待时不待时。致有前后悟入即此意也。

问。有一种根性非密非显二时不摄者。应是失时永不得悟耶。

答。余经或谓此为失时。今经不尔。此人虽于密显两时不悟。虽生灭度之想。而于彼土得闻是经。故无失时。乃是待彼土之时耳。

问。五千起去应是失时。

答。此等应以如来灭度后弘经人受益也。

问。身子初周为四众三根请。譬周为中下请。云何言佛各为三根人三周说法耶。

答。此语不便请则普请说亦普说。但上根智利闻法得悟。中根处中闻譬得悟。下根居下闻三得悟。汝当随义云何随语(云云)。

问。宿世是过去事法。譬是当现事不。

答。经无文义推应尔。引三归一。三望一。一则是当。举事为譬。譬即是现。准后望前应如所问。

问。旧以五浊障大。四句料拣如前说。有人断见与无明合共为障。指法华论云无烦恼人有染慢不知一乘法身常住者是也。若博地不执涅槃。而不闻法者。即是无明独为障。若尔为当三周闻法已破无明。为当未闻法破无明。若闻法已破。则无明非是障。若未闻法而能破无明者。都虑无有障。是义云何。

答。是他人立义今为其通。譬如灯生闇灭不可定其前后。虽不前后闇定是障(云云)。

问。胜鬘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自知当觉。优婆塞戒经第十四云。二乘自知得菩提。且取小乘果。又十三云。知之者易行之者难。虽知一乘而取罗汉。彼两经皆言知。今经云何三根之后犹自不知。初疑后悟此义云何。

答。此经亦云知。文云若实得罗汉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后现前无佛。此人虽生灭度之想。若遇余佛便得决了。凡有三意。前明知。次明不知。后会归知。非永不知。又身子云。今于佛前皆堕疑惑。我今不知是义所趣。又大通佛时。声闻多生疑惑。彼见佛闻法尚疑不知。况不见闻那忽得知。若执二文更相矛盾。秖增诤竞于道何益。论者止可论余事。声闻成圣能知不能知。唯佛境界非尔所谙。今试融之三乘初业初业为二。若久远为初业。曾闻于大则不愚于法。若取中忘今日学小始修念处。为初业者。是则不知其义如此。若得此意。权为初业是则能知。实是初业则不能知。有人言。利者能知钝者不能知。此应四句。权为利钝示俱不能知。权为利钝。示俱能知。权为利钝。闻则能知不闻不知。权为利钝。俱示非知非不知。今不取此判。但取权者内心了了久知实行者未得入大是故不知。于义自显(云云)。

问。缘觉出无佛世。云何三周得有缘觉。

答。释论云缘觉独觉。独觉出无佛世。缘觉愿生佛世。华严云。菩萨下兜率放光照之。觉即舍身不觉徙之。大经云彗星。中论云。支佛出世佛法已灭。此是独觉人也。愿生佛世者先得初果十四生未满值佛即成罗汉。不值佛即成独觉。其既值佛亦不舍寿亦不被移。愿见佛故二果三果例然。又有部行缘觉。在无佛世师徒训化也。此应有二种。佛去世后无文字。众生根钝故。支佛不说法。此非部行也。部行者能说法也。又有变化缘觉。宜应见者现缘觉身。今三周之座。有缘觉者其义可解。

○初周法说文为五。一从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下讫卷。正是法说。二从第二卷初讫偈颂。是身子领解。三从吾今于天人下。讫佛所护念。是佛述成。四从汝于来世。讫宜应自欣庆。是与授记。五从四众讫尽回向佛道。是四众欢喜。初有长行偈颂。长行为三。一许。二受旨。三正说。许文为三。一顺许。二诫许。三拣许。汝已三请是顺许。汝今谛听是诫许。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大经明四善法。为大涅槃因。一善知识如来也。余者可解。说是语时是拣众许。五千在座故如来三止今将许说。威神遣去故名拣众。五浊障多名罪重。执小翳大名根深。未得谓得名上慢。未得三果未证无学。有如此失者。谓障执慢三种之失也。而不制止者。上闻开三显一。言略义隐犹未生谤。足作系珠因缘。去则有益。若闻广开三显一。乖情起谤住则有损。是故不制止也。此众无复枝叶者。枝叶细末不任器用。此等执方便之方便。于大非器。大品云。攀附枝叶弃于根本。是人为不黠。即是此义也。退亦佳矣者。既以小自翳。复妨他大光。今退无谤法之愆。复无障他之过。故云佳矣。上枝叶未去如来三止。贞实愿闻故身子四请。师弟鉴机非徒靳固也。

问。佛大慈悲。何不神力使其住而不闻如华严中聋哑。何不增状毒鼓如喜根胜意。

答。各有所以。华严末席始开于渐。未破小执故在座而隔。今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正欲灭化破庵。宜须拣遣。若去住俱谤。宜如喜根强说。今去则有益那忽令住。住则有损那忽不遣。喜根以慈故强说。如来以悲故发遣。

问。五千在座即不蒙益去有何益。

答。此非当机。是结缘人耳。已如上说。昔大通佛时。亦有无量众生心生疑惑。世世与师俱生。今皆得度此人亦尔。说大经时万五千亿人。于是经中不生信心。是人于未来亦当得信。例此益在不久。金光明中。时阎浮提有二种人。亦是斯例意。汝今善听即结许也。受旨如文。从如是妙法下。是正广说文为二。一明四佛章。广上诸佛权实。二明释迦章。广上释迦权实。上句逗少。是文略。总云诸佛。是人略。但开三显一。是义略。此中章句多。是文广。明五佛是人广。明六番是义广。六者一叹法希有。二说无虚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五举五浊释权。六拣伪敦实。叹法令生尊重。说无虚谬止其诽谤。开方便使莫执小。示真实使其悟大。举五浊示必施三。拣伪要必真实。于五章中。一一应备六义。而前后互出不具足者。盖如来巧说。使略而无阙诣而不烦文耳。又六义前后亦复无在(云云)。四佛章为两。初总明诸佛。次列三世。总章应具六。今但四。一叹法。二无虚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阙二义者指后文也。叹法中法譬双叹。时乃说之者。诸佛同出五浊。必前开三如今世尊。四十余年始显真实。久久稀疏故言时乃说之。久不说者。为人不堪故。时未至故。五千未遣故。今人已堪时已至。五千已去决定说大乘。故言时乃说之。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表三乘调熟已后方说妙法授法王记。又隔跨酪生苏熟苏三味已后。乃说醍醐(云云)。观心观心即中。名为瑞。此观通一切法至实相。名为灵(云云)。汝等当信者。劝信无虚妄法也。此理至深。理与昔异。此言至妙。言与昔反。此行至普。行与昔乖。此人至胜。胜于昔劣。还指客作四种之粗而今皆妙。恐物生谤故劝信也。信无虚妄人说无虚妄法也。从随宜所说下。是开方便也。文为三。谓开释结。初明佛道随三种机宜说方便。故言随宜。而佛意在实物莫能解。故言意趣难解也。所以者何释也。举今佛之权能。释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释彼。如我以无数方便者。诸佛开权亦如我也。是法非思量者。此有两义。或作结开权。或正作显实。结开权者佛意难知。唯佛与佛能了。禀教者谓三。诸佛知一耳。作显实者。即属后文。文为五。一标胜人法。二标出世意。三重示。四正释。五结成标人法者。举无分别法唯是佛所知。佛以无分别智。解知无分别法。即是显实法也。所以者何下。二标出世意者。为两。初总次分字。总者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秖令众生得此实相。唯为此事出现于世。曾无他事。除诸法实相。余皆名魔事。分字释者。一则一实相也。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其性广博。博五三七九。故名为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有此机感佛。故名为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之本意。而今开三者。为一弄引耳。如人欲取先当与之。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即此义也。舍利弗云何下。三重标者。将欲分别。更重提起为解释之端。又此大事佛所尊重。如释论中明。父王欲多闻太子名。数数说之无有厌足(云云)。诸佛世尊下。第四正释者。先出诸解。旧云。四一。谓果一。人一教一。因一。果一者。初两句据说者。后两句据受者。就说者。一往于前因门。略说果理。先开佛知见。卒终于后果门广显果理。示佛知见。约受者。先因门略开。始得悟解。后果门广得深入理趣。今不用此解。何者经明四句。皆云为令众生。语意悉主前机得益。非关化主。应作所化人开悟。那即分两句。作能化者开示耶。又正是因门说法。开三显一之时。那得分出两句为果门中说耶。果门因缘未会。那得预说。若尔六瑞初兴。佛未起定。应是略说。五千未去。应是广说。二处既其不然。果门安得如此。下方未出分身未集那得以因门二句为果门耶。次光宅云。初一句是开除开出。昔方便说三令除五浊。开出大乘觉悟知见道理。先虽为人开说此理。不说所以。更示况此理令生闻慧。虽闻未悟所以。更广分别开悟思慧。既信悟得意。即令发心学佛知见。令得修慧入佛知见道理。今亦不用。何者汝同旧命章云是果一。四句皆应作果义。云何用三慧消文。因果矛盾前后相违。又三慧多种。此经正破二乘。决定不用三藏中三慧。菩萨方便与二乘同者。盖是通意。又不可用。若作别三慧。是菩萨法都非佛法。若作圆三慧。圆三慧来开佛知见。消经不可。若作余三慧去经逾远。若作圆三慧。果一义不成。都不可用(云云)。次地论师云。第五恒沙得八分解。即三十心位为开。从初地至六地。见思尽解转分明如示。七地至八地。空有并观无碍如悟。十地为入。引经十地名为眼见。今亦不用。何者此经明开佛知见。佛以一切种智知。佛以佛眼见。开此智眼乃名佛知见。云何取第五恒沙生八分解犹未入地。称之为开。如此论开非开佛眼。如此之知非一切种智知。不与经会故不用(云云)。有人解。初句是理后三句是略解。谓八苦五浊障当果是闭。今教除五浊。佛果知见显故名开。秽累除而理显名清净。后三句是闻思修。难此同前。有人言三乘别教为开。三乘通教为示。抑扬为悟。法华为入。又人解。三乘通为开。抑扬为示。无量义为悟。法华为入。此二解擘三句向他经。裂一句置法华。擘裂穿凿伤害诬誷其过大矣。有人言。三十心是开。初地至六地为示。七地至九地为悟。十地为入。此人傍通挟别。作如此语。未见法华奇异何俟称叹耶。有人引华严缨珞仁王摄大乘十七地论五凡夫等皆有五十二位。地前有四十心。何不用之。此人谬引华严。华严不明十信。纵使诸部明地前四十心位者。皆非断道。何因用此解开佛知见。皆漫语耳。有人引释论四智总别一时而得。不应用此解开示悟入。开示悟入似有浅深。又四智位高。开示通浅深。此应非例。此人但见释论四智之一时。不见开示之一时。有人言。非空非有是开。能空能有是示。空有不二是悟。了空有不二而二是入。此人约二谛作解。尚不能拔出二乘。宁是法华一意。有人言。达三谛理为开。三谛分明为示。不见三谛一异为悟。任运顺流为入也。此人约逦迤三谛作义。尚不出菩萨法。宁是佛法。有人解。佛知见者。一切智总相为知。一切种智别相为见。此亦不然。释论明一切智是声闻智。道种智是菩萨智。一切种智是佛智。此是历别一切种智。非三智在一心中。何以二乘之知别佛之见。释圆佛知见耶。有人解。尽智烦恼清净名知。无生智因果。患累毕竟无生名见。此人取通家佛名教。解究竟佛。都不相应。如上诸师漫取诸经中语。都不见法华大意。法华论云。一无上义。除一切智更无余事。如经开佛知见。为令众生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二同义。声闻辟支佛。佛性法身平等故。如经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佛性法身更无差别。故三不知义。谓二乘人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如经欲悟佛知见出现于世。四为令证不退转地现与无量智业故。如经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论言次第。初开佛知见为无上。次示三乘同有佛性法身。虽明佛智无上。但恐佛独有。故第二明三乘同有。虽三乘同有。而二乘不悟。示其令知。虽知而不得不退。故第四令得不退。又一番约菩萨。开如前。示者诸菩萨有疑者。令知如实修行故。悟者未发菩提心令发心故。入者已发菩提心令入法故。第三番约凡夫。开如前。示者示其有法身佛性故。悟者令外道众生觉悟故。入者令入大菩提故。今师作四解不乖论。论句句释。今一句作四释。论明证不退转地。今作四位释。论知如来能证实。今作四智释。论明同义。今作观心释。论明不知究竟处。今作四门释(云云)。今释显实无量法皆一也。如玄义中十妙。则是十种一也。若和旧解且作四一。若无量一者。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此义可知。若作十一者。帖文整足虽不次第十义无减。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演说诸法。此自是开权之文耳。从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显理一。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显智一。唯以一大事者。小须分别。一则是理。大则是智。事则是行。理发智智导行。逐此义便是显行一。知见者。智知于理眼见谛法。谛法无为则无分别。以无为故而有差别。约此知见论开示悟入。以略拟广则有四十位。是显位一。又取结四句文明一。一即法身。大即般若。事即解脱。是秘密藏即显三法一。出现于世显感应一。但教化菩萨显眷属一。诸有所作显神通一。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显利益一。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显说法一。经文印义信如符契。若略和旧作四一者。数同义异。旧云果一今言理一。依义依文。依义者。若无理一。众事颠倒悉是魔说。非复佛经。故须理一。依文者。文称佛知见。今取所知见。所见即谛所知即境。境谛即实相之理。故名理一。旧云因一今云行一。因语单义别。行一语通收得因果。故言行一。人一教一与彼同。今且从略说以四一消文。先释理一复为四意。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一约四位者。谛境不可知见。约于智眼乃能知见。二智四眼不能知见。唯一切种智佛眼则能知见。经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不论佛果自知自见。若偏语佛果即失众生。若语众生则无佛知见。故不可偏取。三教行人。虽是众生。未有佛眼佛智故。不能知见实相。圆教四位亦是众生。又分得佛眼佛智。则众生义成。知见义亦成。故寄此四位以释理一。如瑞相中天雨四花。表万善同归得入四位乘四位华以趣佛果。故约位显理也。开者即是十住。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何者性德之理。而为通别两惑之所染著。难可了知。初心能圆信圆受圆伏。而未能断不名为开。内加观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别惑藏。显出真修性。知见朗然开发。如日出闇灭眼目有用。故名为开。缘修破惑故名使得清净。仁王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于十住小白花位也。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即是十行大白位也。悟者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摄大乘师云。如理智如量智。今理量不二故名为悟。即十回向小赤位也。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自在流注任运从阿到茶。入萨婆若海。如摄大乘师云如理如量通达自在。如量知见能持众德。如理知见能遮诸惑。即是十地大赤位也。然圆道妙位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秖开即具示悟入等更非异心。但如理知见。无有分别浅深之相。欲显如量知见故。分别四位耳。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既云难易。即知初心与毕竟心。应有明晦浅深之别。犹如月体初后俱圆而有朔望之殊。四位知见皆明照实相。而说开入之异耳(云云)。二约四智者。今欲以圆教四智对于四位。不如般若中通教释也。一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寂灭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识。即入佛知见也。又道慧如理名开。道种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称悟。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入。此亦约实理无浅深中。而浅深分别也。三约圆教四门。横释四句者。空门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也。亦空亦有门。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也。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能通则四。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所知所见是所通之理也。四约观心释者。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名为开。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无滥名为示。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为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为入。是为一心三观而分开示悟入之殊也。所以四种释者。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见理故名为理一也。从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下。即是结成理一义也。昔方便教。亦得义论开示悟入而非佛知见故是权。今明佛知见故是实。实即理一也。从告舍利弗如来但教化菩萨是明人一。就昔方便。谓教化三乘。理实而言但化菩萨。如彼穷子自谓客作贱人。长者所观实为己子。即是人一也。从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光宅称教一。今言行一。诸三乘众行名之为诸。为圆故诸。即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见。即是行一意也。亦可持此为教一。若就教主为言。诸有所作唯以教化为事。此教一为便。若就行人为语。所作之事事作即是行。今取此便呼为行一也。然四句皆二义。至如理一中。若取能知见。即位一为便。所知见理一为便。人一句中若取教化教一为便。若取菩萨人一为便。教一句中。若取以一佛乘而为众生说法。此教一为便。若取乘运之义行一为便。四句通然逐便释耳。从但以一佛乘者。光宅为因一。今言教一。圆顿之教。名一佛乘。故序品云。说大乘经即是教义也。自别教已去。皆名有余之说。即不了义非佛一乘。光宅云。无缘觉声闻之二。无偏行菩萨之三。又有人云。无菩萨缘觉为无二。无声闻为无三。若作此解。秖是无三藏诸乘存于通乘。何关一佛乘耶。有人言。无缘觉为无二。无声闻为无三。存于菩萨大乘。若尔秖无三藏中二乘。不无三藏中菩萨。此存有余何关佛乘。何处经论以声闻为第三。既无此次第都是妄说。若依汝解。无二是无缘觉。无三是无菩萨。第一是声闻应不被无。若如此者则大倒乱。今言但以一佛乘者。纯说佛法之圆教乘也。无余乘者。无别教带方便有余之说。无二者。无般若中之带二。无三者。无方等中所对之三也。如此二三皆无。况三藏中三耶。从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即是第五总结。三世佛章各明教一行一。后总论人一理一。在文可见。若当章自作四一者亦得。而不及总文显也。菩萨缨珞经第十三。明九世佛。过去三世佛。现未亦尔。未来三世佛者。古佛慈悲入未来。作种种形度众生者是。未来现在佛者。当受未来记者是。未来未来佛者。当佛转次受记者是。过去准此可知(云云)。现在现在佛者。当化主者是。现在未来佛。次补者是。现在过去佛。古佛垂迹者是。从过去诸佛章。此中应具六义。但出二种。一开方便。二显真实。两则指上。两则指下。以无量无数方便者。明开权也。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明显实也。例上一佛乘即是教一。从诸佛闻法。是虽闻于法。法被众生兼得人一。究竟皆得一切种智。种智所知即是理一。能知即是行一。虽不次第四一兼足也。从未来佛章亦有二义。指上指下兼即具六(云云)。从现在佛门正是化主。初标佛出之意。如诸佛章中唯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此亦如是唯为饶益安乐众生而出于世也。次开权次显实。又具四一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泪光倾城:唯一音shine

    泪光倾城:唯一音shine

    一次偶然,她打开了千古年来凝聚天地之气的古盒,平凡少女露冰雨渐渐揭开世间千万谜底,与学生会的校园风云人物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因此踏入了半生不熟的娱乐圈。当真相浮出水面,她该如何选择?也许,这个游戏才刚刚开始,一个巨大的阴谋,缓缓朝他们靠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季医生的白月光很苏

    季医生的白月光很苏

    简介:[患有相思病的美人vs斯文败类心理医生]温安分这辈子没有什么志向,追季守己算一个,说她没出息,温安分大方的认了。后来久别重逢,她承认她犯贱了,这辈子注定被季守己吃得死死的。有人问:“余情未了?”温安分:“相思成疾。”季守己强忍着忘记温安分五年,再见到女孩的那一刻,杀伐果断的他再次为这个女孩掉了眼泪。“安分,我错了我们复合吧。”“一时兴起?”“相思成疾。”不过后来剧情路线越走越歪。季守己:他妈,说好的相思成疾呢?他送花,小姑娘扔花,他送金子,小姑娘扔金子,他送心,小姑娘直接无情捏碎。这确定是那个说自己对他相思成疾的小姑娘。季守己他严重怀疑小姑娘被掉包,追妻之路漫漫长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拥抱绝望

    拥抱绝望

    “你知道这个世界最让人绝望的东西是什么吗?”“那便是希望。”——白玉杰既然我们改变不了,那不如张开双臂,拥抱绝望!喜欢的加群,64183379,谢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爱如往事——你丫不爱请滚

    爱如往事——你丫不爱请滚

    她是个拥有复杂身份的千面公主,他是个冷酷却又温情的霸道男,当女强人遇见大男人,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当他背弃她们之间的诺言,她决然转身,即使身心俱伤也要骄傲的抬头:“江铭睿,现在是我不要你了!”她的一生只容许一段刻骨铭心,但那又怎样?她一样开心的活,却偏偏让他发现隐藏在笑容下的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多年以后的相遇她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而他有了自己的家庭,这样的不期而遇能否让他们想起当初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否还会抱怨“君生我未生,君生我已老”,是否还能做到“一生一世一双人”。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爱上你”。他回:“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愿转身让你快乐的活,也不愿看到活的如此辛苦的你,那样,会更让我心痛!”
  • 重生在大佬黑化之前

    重生在大佬黑化之前

    【短篇甜文,双重生+双向暗恋】苏渺死后,才知道放在心底多年的那个遥不可及的少年,也在念着自己。她看着他因她的死而黑化、发疯,最后走向深渊。一朝回到三年前,她父母健在,她还活在世间,他也还是那个皎皎如月的少年。一切都还来得及!苏渺信心满满的要完成两件事:一:擦亮眼,不再被堂姐所欺骗。二:跟他告白。只是,苏渺还没来得及告白,那个少年直接跑过来向她求婚!!!苏渺:等等,这剧情好像不太对?*封白从一无所有到事业巅峰,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去追人,结果人没了?为她复仇,为她手沾鲜血,为她偏执成狂。再睁眼,他未下地狱,她也还是最初模样。一无所有又如何?先把她拐回家藏起来!
  • 腹黑邪皇之非你不可

    腹黑邪皇之非你不可

    她轻咬粉唇,讨好道:“殿下曾许诺,三年后会把离魂镯给我,这眼看三年期限将近,不知殿下……?”他抬眸看她,道:“急什么,本殿下有说不给你吗?”等她出去,他抽出一张图纸,转身吩咐隐卫:“去,找京都最好的珠宝工匠师,给本殿下打造出来这个镯子,顺便放到护国寺,让护国寺主持给本殿下好好诅咒诅咒,就诅咒送镯子的人和收镯子的人生生世世永不分离。”想离开,那也要看他答不答应!
  • 方寸录

    方寸录

    方寸录,所有人与我的故事,不妨停下脚步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