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道猶負道也佩者玉之帶禮曰凡帶必有佩道者性德之本斯須不可離之非佩而何君子者仲尼謂魯哀公曰言必忠信而心不妄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而自強不息此君子儒也今亦爾所謂名必副實而心不妄戒法在身而色不伐(矜伐)定慧更資而辭不專力傳遺訓而自強不息此君子僧也。
俯而詳焉者惟義學君子僧俯心從道廣而行之詳者廣也焉者語絕之辭。
初列名然此六門生起有緒生佛迷悟莫先本體故初授之以顯體也體性開發存乎妙用故第二授之以起用也依於妙用塵塵普周故第三授之以示徧也依能徧境而修行業故第四授之以行德也行德在躬以止調心故第五授之以大止也止門雖寂觀心常照故第六授之以妙觀也。
一顯一體要其大旨即華嚴一真法界也。
二起二用初海印常住用明自性深廣二圓明自在用辨隨緣成德三示三徧一普周法界徧明塵性依真二出生無盡徧明依真起用三含容空有徧明體用交參四行四德一妙用無方德多示悲心利他二住持有則德多誡智體自利三柔和質直德悲智雙流自他俱濟四代生受苦德唯大悲利他普救群品五入五止一照法離緣止正顯法空二觀人寂怕止兼明人空三性起繁興止會緣歸寂四光定顯現止寄功忘照五理事玄通止寂照融泯六起六觀一攝境歸心觀顯出法身二從心現境觀修成報身三心境圓融觀法報無礙四智身影現觀一智現多五身入鏡像觀多身入一六主伴帝網觀一多同時身智無盡然此六重觀即賢首品中明普賢德徧一切時處無方大用十三昧門一圓明海印三昧門二華嚴妙行三昧門三因陀羅網三昧門四手出廣供三昧門五現諸法門三昧門****攝生三昧門七俯同世間三昧門八毛光照益三昧門九主伴嚴麗三昧門十寂用無礙三昧門若以六重觀門攝此十門三昧者一顯一體即攝第一圓明海印三昧門以下文依名別示中謂若據一體為名即是海印炳現三昧門又二起二用初海印森羅常住用引經二偈亦攝第一圓明海印三昧門二法界圓明自在用引經二偈即攝第二華嚴妙行三昧門此依清涼科經攝之又上四偈中復攝三門一攝第四手出廣供三昧門以正引偈云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今第四門偈謂能以一手徧三千普供一切諸如來二攝第七俯同世間三昧門以正引偈云或現童男童女形隨其所樂悉令見今第七門偈謂或現梵志或國王人天等類同信仰三攝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門以正引偈云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量今第八門偈謂放大光明不思議令其見者悉調伏三示徧即攝第三因陀羅網三昧門以文中謂一塵既具當知一一塵亦爾今第三門偈云如一塵中所示現一切微塵悉亦然。
四行四德攝其二門一攝第五現諸法門三昧門以四德中具明四攝也今第五門偈謂菩薩住在三昧中或以四攝利益門二攝第****攝攝生三昧門以下文依名別示中謂若準四德為名即名四攝攝生三昧門五入五止即攝第十寂用無礙三昧門依名別示中謂若約五止而言即為寂用無礙三昧門六起六觀中主伴互現帝網觀即攝第九主伴嚴三昧門謂文中以自為主望他為伴如善財合掌在彌勒前今第九門偈云譬如明月在星中菩薩處眾亦復然此中引經或取文義相類故其句偈有前後不若觀舊疏但將二起二用對初之二門下之八門皆無攝屬是知華嚴奧旨將興賢首不得不作賢首遺風將絕清凉不得不生庶習茲觀者推經考疏則合十門之三昧為六重之觀法無以尚於此矣。
初通顯自性文有四節初牒然此下釋體字從本下釋自性清淨性體下釋圓明。
言如來藏中法性體者法性即止自性清凉大疏謂起信明一心即如來藏含於二義一約體絕相即真如門二隨緣起滅即生滅門今文雖顯一心法界而引論文皆約體絕相也又圭峯禪詮序謂況此真性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此則法性與如來藏體同名異也。
隨流加染者謂迷之則生死無窮返流除染者謂解之則廓爾大悟真性離此故云不垢不淨也。
在聖體即踞涅槃岸處凡身即居生死流真性絕流故云不增不減何者欲言其增同如絕相欲言其減幽靈不竭欲言其垢萬累斯亡欲言其淨不斷性惡口欲談而辭喪心將緣而慮亡亦通果分不可說也。
雖有隱顯下躡前起後也隱即躡前凡身起後煩惱也顯即躡前聖體起後智慧也。
非生因之所生者大疏云生因所生為緣如種生芽也。
唯了因之所了者了因所了為因如灯照物也是知生因即緣因同前五度了因即智慧也演義文云其嚴身華亦喻了因其引果花亦喻生因嚴身唯約圓融引果兼於行布若了斯旨生了彌顯。
起信下諸句皆引彼疏注之真如自體(上體下用)有大智慧光明義(本覺智明)徧照法界義(本覺顯照諸法)真實識知義(顯照之時無倒)自性清淨心義(性離惑染)此下引經論多從義勢注之欲其文旨明白灼然。
依體起二用者以前文顯一體即果海不可說今起二用即因門可說也。
一海印森羅下謂海印現象森然羅列也。
常住用者起信云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後疏釋云無明風止性海浪息湛然常住也。
真如者體非偽妄曰真性無改易曰如。
本覺即法身真覺理非新成故云本也論云依此法身說名本覺妄盡心澄萬象齊現者前文謂觀者妄盡智泯本覺真性與萬法融通者亦取此也。
猶如大海因風起浪即起信真隨妄轉喻也。
若風止息海水澄清即起信息妄顯真喻也。
無象不現合法中末句。
無量功德藏者彼疏釋云謂此法身如來藏中含攝薀積無邊恒沙性功德故法性二字前文已釋。
言一下亦起信文也彼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疏釋曰出其法體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疏謂辨法功能以其隨染成於不覺則攝世間法也不變之本覺及反流之始覺則攝出世間法矣即是一法界者謂無二真心為一法界而此非筭數之一謂如理虗融平等不二故稱為一依生聖法故云法界。
大總相法門體者二門之中不取別相門於中但取總相然亦該收別盡故云大也此一法界舉體全作二門為顯此義故云體也軌生物解曰法聖智通游曰門唯依下論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此云若離妄念唯一真如者有其二意一符上文一法所印二連下句海印三昧大疏引經謂海印三昧如淨水中四兵像(象馬車步)乃至莫不皆於水中現又云海有希奇殊特法能為一切平等印眾生寶物及川流普悉包容無所拒大集經謂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詺大海為印菩薩亦爾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別見一切眾生心行於一切法門皆得慧明是為菩薩得海印三昧見一切眾生心行所趣然此經文多同出現品但出現品現於四天下像大集唯一閻浮以此為異考茲一唱觀文唯海印三昧出華嚴次經云下出法句經餘皆起信況前明一體彼示三徧四德五止六觀一一引論為衡鑑斯蓋帝心冥挾起信集三重法界於前賢首顯用論文述六門還源於後推是言之以馬鳴大士為吾宗初祖其誰謂之不然。
華嚴下此之二偈正引第一圓明海印三昧門前之一偈明其業用周徧即類於餘眾後之一偈總結大用所依即海印三昧摩睺羅伽此云腹行即蠎虵之屬文有等字以偈中但標六類等取餘六一夜叉二乾闥婆三迦樓羅四緊那羅五人六非人。
二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者即賢首品第二華嚴妙行三昧門晉經云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此即據行為言名華嚴三昧然妙行有五次文釋之離世間品云入廣大三昧名佛華嚴大疏云萬行披敷嚴法身故三昧此云等持謂遠離沉掉平等治心趣一境故曉法師曰三昧此翻正思正謂正審揀於邪慧也思謂思察揀於昏沉也。
廣修萬行稱理成德釋自在用也普周法界而證菩提釋法界圓明後釋華嚴二字華有結實之用者行願疏云表於法界含性德故行有感果之能者疏又云行為生因起正覺故託事釋有結實也。
表彰釋行有感果也。
行成果滿契理稱真者此展經題以釋嚴字謂行成果滿即佛華嚴能證人也契理稱真即大方廣所證法也。
性相兩亡唯一真界故前序云泯性相而歸法界能所俱絕造極大宗序又云消能所以入玄宗顯煥炳著皆光明貌。
良以下反釋前文曲為三釋初真性所流行釋二引攝輪文同釋三約承上起下釋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者謂真外有行理不徧故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者謂行外有真事無依故此約真性所流行釋又此二句全同攝論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即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論又云無不還歸此法界即非真流之行無契真此約攝論文同釋也。
此則下則者承上之辭則重釋前二句也。
謂真該妄末行無不修釋前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妄徹真源相無不寂釋前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此約承上起下釋也。
又後之二句略申二解一類義海二引本文類義海者謂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即觀空萬行沸騰也妄徹真源相無不寂即涉有一道清淨也依本文謂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即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也妄徹真源相無不寂即理由修顯事徹於理也(〔出下文玄通上〕)然而行法幽微直釋難曉故引教義為據勿謂繁而寡要。
華嚴下此之二句正引第二華嚴妙行三昧先明五種行後結上所依嚴淨不可思議剎(一淨土行)供養一切諸如來(二供佛行)放大光明無有邊(三敬眾行)度脫眾生亦無量(四悲濟行)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五十度行兼明神通行等之一字等取十度後三謂願力智也)如是一切皆自在(結上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總結所依)。
一塵普周法界徧演義鈔謂即大經偈云充滿法界無窮盡也文中先釋一塵後釋普徧攬真謂依真界也。
經云下華藏品剎自在文也華嚴世界所有塵(總中有別)一一塵中見法界(小能容大)寶光現佛如雲集(依正互融)此是如來剎自在(結歸果德)圭峯釋第二句則云見四法界此文雖引一偈意取上半以證前文下半因便來耳。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徧演義云出現無盡若高山之出雲。
自體有常樂我淨義(性德圓徧)清涼不變自在義(性德無遷)具足如是過恒沙功德(性德恒沙不離真體)乃至無有所少義(聖證性已性德本有)經云下即義引晉經自大起小明其依正二皆具性德謂山河最大樹林漸小塵毛極小當知一塵下文有十一對一塵普周法界即理也一塵出生無盡即事也(上一對為總謂合前二徧下十對為別)即人能證也即法所證也即彼涅槃也即此生死也即依淨穢土也即正凡聖身也即染煩惱也即淨菩提也即因有學也即果無學也即同同類眾也即異異類眾也即一不變也即多隨緣也即廣容十方剎也即狹不壞一塵也即情有知也即非情無知也即三身同教一乘也即十身別教一乘也三身謂法報化十身謂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四聲聞五緣覺六菩薩七如來八智九法十虗空此則融三種世間為十身七八九即智正覺世間第二第十即器世間餘五有情世間。
理事無礙者謂理事鎔融存亡逆順通有十門事事無礙者謂徧攝無礙交參自在亦辨十門義或謂吾祖造此觀門宗賢首一品則局十門三昧也帝心集法界觀宗華嚴一經則通七處九會也若觀此文辨理事無礙周徧含容豈局賢首一品哉所謂終日載天不知天之高長年履地不知地之厚者也。
法如是者法爾而然也。
十身互作下文具釋唯普眼之境界者華嚴策林曰(亦賢首造)全色為眼恒見色而無緣全眼為色恒稱見而非我非我離於情想無緣絕於貪求收萬象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是以緣義無盡隨見見而不窮物性叵思應法法而難準法普則眼普義通則見通體之自隱隱照之遂重重其唯普眼之境界乎。
如上事相下指上一塵即一切法也。
相容謂一望多即一容一切如東鏡容九鏡也。
相攝謂多望一即一切攝一如九鏡攝東鏡也。
重重無盡者大疏云一入一切如性之徧一切入一如性之包若秦鏡之[牙-(必-心)+囗]照猶帝網之交光故云重重無盡經云下引此一偈證其二義一證前唯普眼之境界以偈文末句是普智眼天王所得解脫門故二證後重重無盡境界以偈文初句有無盡海之言耳。
問中躡前即理即事一對之總也故先述意謂理與事而融即文隨義而[牙-(必-心)+囗]通今時下為眾敘疑。
且於一塵之上列其十疑束為五對初染淨對二真俗對三生死涅槃四煩惱菩提五小乘大乘答中大智圓明而為能證覩纖毫而周性海謂正中見依也真源朗現而為所證處一塵而耀全身謂依中現正也。
萬法起必同時即寂寥於萬化之域一際理無前後即動用於一塵之中。
體無徧計者謂所計有法一切皆亡即悟我空小乘法也。
無生無滅者謂性無生滅依他似有有同幻化即悟法空大乘法也。
唯以一塵字解釋者如吾祖述華嚴義海唯以一塵剖為百門古人謂圓機覩一乘法界知春秋亦可高例宜深思之者終南觀謂深思令觀明現是皆祖祖同辨勸修成行耳。
經云下引偈二句意取後句結例立名。
一塵含容空有徧者演義云非滅盡法猶虗空之常住此則合前二徧成此第三謂此文塵無自性即前普周徧中塵無自性攬真成立故云即空也此文幻相宛然即前無盡徧中依真起用亦復萬差故云即有也。
良由下顯色空交徹觀色下示無住行謂不住生死異凡夫不住涅槃異小乘由了色空之境不二所以悲智之念不殊言真實觀者以緣起悲智跨末章悲智無盡以結觀名也乍觀斯文似當中道第一義觀細詳前有出生無盡後有釋義結名皆示周徧含容若以真實即是中道何以次文辨塵含十方為大不思議念包九世為十玄門故知不然。
寶性論即堅慧菩薩所造道前菩薩者玄鏡謂地前菩薩有三種空亂意以不了知真如來藏生死涅槃二際平等執三種空一疑空滅色取斷滅空此如穿井除土出空取其頑空也二疑空異色取色外空此如墻處不空墻外是空亦取斷空也(上二依圭峰釋)三疑空是物取空為有彼謂別有一物是於空體故取為有也(依清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