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尘类口罩滤料的材质有多种,包括普通织物,动物毛,无纺布等。而目前在国标上非常流行的是一种合成的、经过静电处理的无纺布材料。为什么要用静电处理呢?很多人都使用过纱布口罩,我们且不说纱布口罩的结构与人面部的密合性(实事求是地讲其密合性很差,许多对我们健康危害极大的细小粉尘都会通过口罩与面部的缝隙进入呼吸道到肺部),它的滤料一般多是一些机械织物,这种滤料要达到高的阻尘效率,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厚度,而增加厚度的负面作用就是让使用者感到呼吸阻力很大,感觉不舒适。而经过处理的无纺布不仅可以阻挡大粉尘颗粒,而且附在其表面的静电荷可以通过静电引力将细小粉尘也就是对我们健康危害最大的粉尘吸附住,而不被我们吸入,达到很高的阻尘效率。并且滤料的厚度很薄,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呼吸阻力,并感到舒适,从而达到好的滤料的三个必要条件。有了好的滤料,配合科学设计的面具结构,就构成了一个高效优质的口罩了,它能使员工感到使用方便,舒适,并能真正地保护您的健康。
通过在静电无纺布过滤层中加入高效活性炭除异味层,一个防尘口罩同时可以防一些浓度较低的毒物,这样又能满足员工特殊的工作需要。
三、劳保用品的发放
1劳保用品的发放
(1)凡属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有利于保护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劳保用品应予配发;否则,不发。
(2)根据劳动条件,本着最低的需要和节约使用的精神,对于不同的工种,不同的条件,发放不同的劳保用品。
(3)凡从事多工种生产作业的员工,按其担负的主要工种的标准发放。
(4)虽有标准规定,但不需要者不发。
2劳保用品的管理
(1)劳保用品的采购可由企业负责统一采购供应。
(2)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劳保用品的计划、保管、发放、奖惩等制度,各级领导要认真贯彻国家劳保政策、法律、规定标准,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3)行政部门负责制订劳保用品计划,制订修改本单位劳保实施细则,并会同劳资、工会、财务等部门检查劳动保护政策、法律、规定与标准的执行情况,及时研究采用能增强防护能力的、物美价廉、新颖耐用的新产品。
(4)劳保用品使用期满,需经所在班、组和主管领导(部门)鉴定核实后方可换发,个人保管使用的物品由保管者个人拆洗修补。
(5)支援外地的施工人员。可按当地规定标准供给或借给,用后收回。
(6)员工因各种原因脱离生产岗位在半年以上者,个人用品应根据实际或者停发,或者相应延长使用期,调做管理工作半年以上者应按管理人员标准发给。
(7)参加各类政治、业务、技术、文化、学习的职工,可按其时间长短,分别实行停发、减发或延长使用期的办法。
(8)参加生产劳动或短期下班组劳动的干部,可发给必需的劳保用品,长期参加班、组劳动的干部,应按其所在班、组工种的标准发给。
(9)代培、代训、送外或实习人员的劳保用品,由原单位负责发放或借给,用后收回。
(10)员工在总公司范围内调动,个人使用的物品可带至新单位继续使用,并由调出单位办理调拨手续;调出总公司,劳保用品一律收回;员工变更工种时,应按新工种标准发放。
(11)劳保用品属施工生产所需,非生产需要不得擅自挪用。必须严格执行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擅自扩大发放范围,提高标准,违者要追究责任。同时教育职工自觉爱护、保管、使用好劳保用品,不得任意丢失、损坏或挪作他用。
(12)对防护物品,如安全帽、安全网(带)、防毒口罩、漏电保护器、绝缘用品等,须建立健全检验制度,使用前要严格检查,发现破损、失效、影响安全时,应及时修理或停止使用。
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管理的区域主要包括厂区、办公室、办公桌台柜、生产车间、机器设备、工模夹冶具、货仓以及其他地方(包括宿舍、食堂等),其中生产车间、机器设备、工模夹冶具、货仓的整理与整顿活动是工厂环境卫生管理的重点,也是5S活动的中心所在。
一、卫生整理与整顿活动
1整理活动的内容
“整理”不仅仅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把东西整理好,而更多的意思是指将不要的东西处理掉。通过“整理”,对物品进行区分和归类,无用的东西就会一目了然,我们就能在此基础上将多余的物品从作业现场清除出去。
怎样才能对现场的物品进行区分呢?每个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不同,区分和整理的方法也不同。一般可以将物品大致分为经常使用的和偶然使用的两种情况。
在具体的实施中,企业可以根据现场是否需要、重要程度、是否经常使用、价值如何以及物品使用部门来区分,还要区别开常用的物品和非常用的物品,等等。具体内容如下:
(1)所在的工作场所(范围)全面检查,包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
(2)制订“需要”和“不需要”的判别标准。
(3)清除不需要物品。
(4)调查需要物品的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
(5)制订废弃物处理方法。
(6)每日自我检查。
整理的目的是:
①腾出空间,充分利用空间。
②防止误用无关的物品。
③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2整顿活动的内容
“整顿”就是对现场所需用的物品有条理地定位、定量放置,这些物品始终处于任何人随时都能方便取放的位置。具体如下:
(1)要落实前一步骤整理工作。
(2)布置流程,确定置放场所。
(3)规定放置方法。
(4)画线定位。
(5)标志场所物品(目视管理的重点)。
整顿的目的是:
①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
②作业时,节省寻找物品的时间。
③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
④创造整齐的工作环境。
二、整理活动的方法
1用拍照的方法进行整理
整理的第一步首先是要了解现状,最好的方法是拍照片。将未经整理的现场照片和经过整理活动后的现场照片进行对比,实施整理的效果就会一目了然。然后再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区分出经常使用的和不能使用的物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理想的作业现场。
拍摄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当的位置和摄影的角度,对作业现场完整地进行拍摄,在经过整理后,在同样的位置按同样的角度再拍摄一遍,将两次拍的照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经常使用的和不经常使用的物品作了哪些调整,然后对使用频率高的物品进行认真的研究,确定其放置的位置。
过一段时间再拍摄一次,反复进行比较,以达到最佳的整理效果。另外,注意拍照片要在同样的位置,以同样的角度拍摄,照片上要注明日期。
2清除不需要的东西
前面讲过,所谓的整理就是区分需要的和不需要的、使用频率高的和使用频率低的、价值高的和价值低的……弄清楚这些以后,再分门别类地进行安置,这是整理最基本的方法。
在进行整理前,首先考虑为什么要清理以及如何清理,规定定期进行整理的日期和规则;在整理前要预先明确现场需放置的物品;区分要保留的物品和不需要的物品,并向员工说明保留物品的理由;划定保留物品安置的地方。
现在不需要的物品将来也许是最急需的,所以应先将其放置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以两个月或三个月为限。如果到了期限还没有使用,就将这些物品清出现场,妥善保管,以防同使用频率高的物品混杂在一起。
暂时不需要的物品进行整理时,也许不能确定今后是否会有用,这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一个保留期限,先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等过了保留期限后,再将其清理出现场。但是这些保留的物品是否有保留的价值,则需要对这些物品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弄清保留的理由和目的。
要让现场的全体作业人员都参与整理,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一齐动手,并由此形成整个企业常规性的习惯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员工各自进行整理,那么每个员工都要明确了解各自所应负的责任。这要求在进行整理时,首先要决定整理的场所和对象,制订不需要物品的判定原则和需保留物品的标准及放置方法。特别是对名称、批号、物品的分类、数量、场所和判定的依据等要制作成专用表格认真填写。
3保管和保存
保管和保存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加以区分的,但是在5S管理中两者其实含义不同。两者的区别在于存放时间的长短。短期的为保管;长期的为保存。
整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区分了使用频率高、数量大的物品和使用频率低的物品,并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保管和保存的方法。
根据对象的不同,要明确保管和保存的标准,保管是在作业现场的附近,保存则是放置在仓库,可以离现场较远;对使用量大,使用频率高的物品进行保管,要确定最适宜的固定位置;同时,使用量小,使用频率低的物品可以不设固定保管场所,可放入仓库保存。
整理出需要保管的物品后,就要对不需要的物品进行处理,对需要保管的材料、产品、备件、工具和消耗品等确定保管的位置空间。
在整理保管空间时,要将不需要的物品清除后,对整个的现场空间进行重新整理;腾出来的保管空间放置什么物品要根据物品使用的必要性和使用频率来决定;放置物品的场所不能混乱,要画出界线进行统一的规划。对体积不大的物品可放置在货架和柜子上、抽屉内。对垃圾箱、灭火器材、清洁用具、危险品等要确定专用的放置场所。
4利用标志牌进行标准化的整理
“要找的东西一时找不到,不需要的到处都是”,这是耽误寻找时间的重要原因。在整理完成以后,要做到需要的物品能立即得到,根据指示牌或黑板就能很清楚地知道什么物品在什么地方,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寻找的时间。
标注区域和名称要在确定了保管场所之后进行,要决定整个场地的划分和布局;在必要的场合中,将放置方法和排列的条件用指示板进行说明;对能够区分的物品用记号或序号进行表示,也可以用图画和图片将其特征表示出来。“整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哪里”,要做到一目了然。
用指示板将有关内容简明扼要地表示出来,如物品名称、分类、数量、存放位置或正在由谁使用等。
为了简单明了,指示板要灵活运用大小分类、不同颜色和不同形态等方式区别。在保管场所中运用指示板,容易识别,效果非常好。例如,某公司就在成品仓库里,不仅用型号区别不同产品,还用不同颜色的标志牌标明包装箱中粉末涂料的颜色。
使用指示板,有贴标签,用彩色颜料笔标记,用指示板记述等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指示板可固定安装在货架上或从天花板上悬吊下来可移动。
为达到理想的整理效果,使用指示板时,要考虑指示板的美观,尺寸、材质、字体、表示的内容等要统一;对不同种类的物品和放置区域要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
5直观醒目的整理方法
整理后的现场一目了然,这对整理来说是最为理想的。它首先取决于标志的明了、清楚。
为使整理后的现场直观醒目,要准备好现场示意图,清楚地标明各项物品的放置地点,标明物品的适当库存量、存放位置和取放顺序,要能使每个人都明白无误地取放。
在没有固定位置的情况下,要标明存放在何处。
整理的效果如何,要进行检查。通常经过整理后,要让现场的每个人都知道现场需要用的物品的存放位置,并随时能拿得到;管理人员要清楚所需物品的库存量以及何时应该补充。对物品取用和放回的时间要有明确的记载。
三、整顿活动的要求与原则
1要善于发现问题
首先,对现场的每件物品都可以提出疑问,对这些问题要用5W1H的方法去解决,明确是什么物品,在哪里,什么时间,是谁在使用或保管,情况如何,等等。
其次,对问题要追根究源,不仅依据现有资料,而要追溯到以前情况,一旦了解问题的实质,就要立即明确改进的方向。在考虑改进方案时,也要结合实际,考虑放置场所等方面的变动。
2合理移动,取放方便
对制造业来说,其基本作业程序是由物资的流动构成的。整顿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排列美观整齐,而是要达到物品拿出容易,放回方便,即排列成“物品能很容易地取放”。
容易取放的布局设计是整顿的切入点,布局是否合理,对工作效率会有很大影响。
整顿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无效的劳动,减少无用的库存物资,节约取放的时间,以提高工效。在考虑取放时,如何做到大家都明白,同时也是合理的放置,就是整顿的基本要求。
对物品进行排列时,要充分考虑到物品的“移动”。整顿将“移动”作为前提来选择保管场所;按照物品和作业的顺序来研究工作流程,据此进行合理布局;在分析流程时考虑物品移动的频率;把握整个作业地点物品移动的情况,根据实际来考虑设备、零件、材料工具的配置;以流程集中的设备为中心来安排布局。
3整顿的原则
在工厂,物品的移动是整顿的内容之一,但产品“移动”和“搬运”并不增加价值,只能适合紧凑的流水作业,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方法发生改变,流程也就发生变化。对此需要认真地加以考虑。
物品移动时,一般先用硬纸板按比例剪下设备的平面样板和模型,在桌上试着移动,以确定设备的最佳位置。确定了物品移动的位置后,同样确定工作台、货柜、工件箱等的移动位置。安装移动工作台、工件箱时,不仅要考虑固定的移动方式,而且要考虑带有脚轮的移动方式;安置工作台、货架等,要考虑能从房顶垂直起落的方式来减少其所占的空间;等等。
整顿的根本要点是容易取出和放回,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快速地取和放。为此,除了多余的和无用的东西不能放置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则:
(1)对“不知何时才使用”的和使用频率很低的东西,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
(2)整顿时,要考虑物品的使用和存放管理的方便。
(3)对重量重,体积大的,为了便于使用,应该放置在下层、重量轻的放在上层。
(4)将使用频率高的物品,安排在易于取放的场所。例如:
在一个从上到下有A、B、C、D四层的货架上,在放置物品时,同视线等高的B层和C层最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最容易取放,可以保管使用频率高的物品;D层要蹲下去取出物品,不太方便,因为它的位置低,可以放置重的物品;A层因位置高,所以不适宜放置重的物品,只能放置少量的轻的物品。
(5)货架橱柜的透明化。现场的货架和橱柜要尽量避免使用门,尤其那些笨重的铁皮柜应该尽可能地消除出去,因为门会阻挡视线,延长寻找的时间,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实在要用时,门也应该尽量使用玻璃门。不用保险柜(财务部门除外)。
四、清扫与清洁活动
清扫与清洁活动就是使厂区处于无垃圾、无灰尘、干净、整洁的状态,并且能保持和巩固整理、整顿和清扫而获得的结果。
清扫活动就是清扫厂区中的垃圾和废物,其目的是为了清除不利于产品质量和环境的因素,减少对员工健康的伤害。
清扫一般分为五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将地面、墙壁和窗户打扫干净。
第二阶段——画出表示整顿位置的区域和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