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袁枚在《静里》的小诗中写道:“静里工夫见性灵,井无人汲夜泉生。蛛丝一缕分明在,不在闲身看不清。”
49、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老子》第十六章)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虚静”作为老庄认识论的核心内容,它要求作到“绝圣弃智,无知无欲”,达到一种守神养心、绝思绝虑的精神状态,甚至连自己的形骸也要完全忘掉。
50、“虚静”庄子称之为“心斋”和“坐忘”,他在《人间世》和《大宗师》中有具体解释。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以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内篇·人间世》)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内篇·大宗师》)
51、张问陶和洪亮吉颇为看重闲适,宁可不富贵,但不可一日不闲。《北江诗话》卷二载:“人之一生,皆从忙里过却。试思百事怱忙,即富贵有何趣味?故富贵而能闲者,上也。否则,宁可不富贵,但不可不闲。余在翰林日,冬仲大雪,忽同年张船山过访,遂相与纵饮,兴豪而酒少,因扫庭畔雪入酒足矣。曾有句云:“闲中富贵谁能有?白玉黄金合成酒。”此闲中一重公案也。
52、《冬夜对月》,诗草卷十二。
53、《和朱礀东(成)黄古音(镛)见投元韵》,诗草卷十五。
54、崔旭《念堂诗话》卷三。
55、《赠杜槑溪(群玉)》,诗草卷二。
56、诗草卷十一。
57、《北江诗话》卷五。
58、崔旭《念堂诗话》卷三。
59、《随园诗话补遗》卷一。
60、《丙辰冬日饮酒作》,诗草卷十三。
61、《寄亥白兄兼怀彭十五》,诗草卷十。
62、《六月三日送吴季达同年入盘山读书》,诗草卷十二。
63、《五月初九日雨夜枕上作》,诗草卷十三。
64、《文泉孝廉以诗送行斌此留别》,诗草卷十八。
65、《寄怀亥白兄寿门弟》,诗草卷十一。
66、《作画自题》,诗草卷十六。
67、《题画》,诗草补遗卷五。
68、《菊花诗》,诗草卷五。
69、柏拉图指出,诗人的迷狂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好象身临诗所说的境界”,二是感情勃发,“朗诵哀怜事迹时,就满眼是泪;在朗诵恐怖事迹时,就毛骨悚然,心也跳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10页)
70、《随园诗话》卷二。
71、《文赋》云:“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纷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72、《秋夜》,诗草卷十一。
73、《除日同亥白登豆积山游唐冲庙先生张果祠》,诗草卷四。
74、《论诗十二绝句》其五。
75、《题屠琴隖论诗图》其二。
76、朱庭珍《筱园诗话》。
77、朱庭珍《筱园诗话》云:“诗中无我,即非作者;必也诗中有我在焉,始可谓之真诗,无忝作家,乃足传也。夫所谓诗中有我者,不依傍前人门户,不模仿前人形似,抒写性情,绝无成见,称心而言,自鸣其天。勿论大篇短章,皆乘兴而作,意尽则止。我有我之精神结构,我有我之意境寄托,我有我之气体面目,我有我之材力准绳,决不拾人牙慧,落寻常窠臼蹊径之中。任举一篇一联,皆我之诗,非前人所已言之诗,亦非时人意中所有之诗也。是为诗中有我,即退之所谓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也。并非自占身份,不论是何题目,其诗中必写自家本身,或发牢骚,或鸣得意,或寓志愿,或矜生平,即为有我在也。果力能独造,生面别开,不肯步人后尘,寄人篱下,则无语不自出心裁,亦无诗不自有真我。后人读吾诗者,无不见我性情,知我心态,我之胸襟识力,学养才气,毕流传于诗矣。何庸处处自占身份,惟恐人不知耶?”
78、《随园诗话》卷七云:“为人,不可以有我,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
79、《题方铁船工部元鹍诗兼呈吴谷人祭酒》,诗草卷十六。
80、袁枚《答施兰论诗书》:“夫诗,无所谓唐、宋也。唐、宋者,一代之国号耳,与诗无与也。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若拘拘焉持唐、宋以相敌,是子之胸中已有亡之国号,而无自得之性情,于诗之本旨已失矣。”
81、《答蕺园论诗书》。
82、《随园诗话》卷五。
83、诗草卷九。
84、同上。
85、诗草卷十一。
86、《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87、《瓯北诗话》卷十云:“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此后代诗人不得不用书卷也。而无典故驱驾,便似单薄。”
88、袁枚《随园诗话》曰:“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题古迹能翻陈出新最妙。佛云:‘学我者死。’无佛之聪明而学佛,自然死矣。”“司空表圣论诗,贵得味外味。余谓今之作诗者,味内味尚不能得,况味外味乎?要之,以出新意、去陈音为第一着。”
89、《瓯北诗话小引》。
90、张籍、王建。
91、《遣兴》云:“独来独往一枝藤,上下千年力不胜。若问随园诗学某,三唐两宋有谁应?”(《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三)。
92、《船山诗草补遗序》卷首,道光乙酉(1825)年刻本。
93、赵翼《论诗》(《瓯北集》卷四十六)。
94、《瓯北诗话》卷四。
95、谢榛《四溟诗话》云:“赋诗要有英雄气象: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陆时雍《诗镜总论》云:“绝去故常,划除途辙,得意一往,乃佳。依傍前人,改成新法,非其善也。豪杰命世,肝胆自行,断不依人眉目。”张晋本《达观堂诗话》云:“诗人必目空千古,乃能横绝一时。老杜岳阳楼作,古今无两,须想其未下笔时,是何等心眼。”
96、《原诗》。
97、具体可参见前引张维屏语。
98、诗草卷十一。
99、参见王英志先生的《袁枚评传》第485-49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0、同上。
101、参见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清代中期的诗歌”部分。
102、《履园丛话》卷八,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第230页。
103、钱钟联《清诗三百首·序》。
104、王英志《性灵派研究》第30-31页。
105、《清诗话续编下·筱园诗话》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第54页。
106、同上第23页。
107、参见李朝正《略论张问陶与韩国诗人的交谊及影响》一文,见刘扬忠,王本杰主编《张船山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
108、为记其事,张问陶作诗一首,云:“性灵偶向诗中写,名字宁方海外传。从此不妨焚剩草,郁陵岛上有剩篇。”
109、中华书局《船山诗草》出版说明。
110、本节写作得到上海师大博士生导师、《洪亮吉评传》著者严明先生赐教和启迪。
111、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卷十》。
112、康发祥《伯山诗话》说:“阳湖洪稚存亮吉《更生斋诗》有真气,亦有奇气。”张维屏《听松庐诗话》:“洪北江诗有真气,亦有奇气。”
113、吴嵩梁说:“稚存先生与余论诗:诗必有珠光剑气,始为不可磨灭。自谓其诗有珠光七分,剑气三分。持论奇妙。”(符葆森《国朝正雅集》引《石溪舫诗话》)
114、《诗品》。
115、“岭南”指清初“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伊(独漉)、梁佩兰(药亭)。
116、“金石气”比喻人的气节坚如金石,心如“金石”,坚贞爱国;姜桂气则指辛辣地揭露黑暗,讽刺时弊。
117、参见王英志先生《洪亮吉诗论管窥》一文,(《清代诗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14—317页。
118、朱庭珍说:“夫气以雄放为贵,若长江大河,涛翻云涌,滔滔莽莽,是天下之至动者也。然非有至静宰乎其中,以为之根,则或放而易尽,或刚而不调,气虽盛、而是客气,非真气矣。”(《筱园诗话》卷一)方东树则讨论“魄气”和“魂气”:“魂气多则成生活相,魄气多则为死滞。千古一人,惟杜子美,只是纯以魂气为用。此意唐人犹多兼之,后人不解久矣。”“方东树以“魂气”指鲜活生动的作品,以“魄气”指死滞而缺乏活力的作品。(汪涌豪:《范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1页)
119、《瓯北诗话》卷九。
120、“船山先生与洪稚存太史亮吉,皆为大兴朱文正相国门下士。相国好佛,尝于生朝诸弟子称觞之际,太史袖出一文上寿。相国固喜其文,亟命读之。太史抗声朗诵,洋洋千言,多讥佞佛事。诸人大惊,先生独大笑叫绝,相国大怒。坐是沦踬有年,先生不悔也。太史后以上成亲王书言事,诏下狱。狱急,亲友或对之哭,太史口占一绝慰之。末句云:“丈夫自信头颅好,须为朝廷吃一刀。”闻者皆破涕为笑。赖上圣明,卒得释还。”(陈其元《庸闲斋笔记》)
121、诗云:“西头万叶战秋雨,东岸百花明夕阳。夕阳红退逊花色,秋雨绿净逾溪光。张郎酒行冠已侧,笑道一年惟此夕。接觞约客临北池,指点塘坳欲铺席。影先入水身误从,影没反讶身凌空。谁云直下真无地,幸踏纤纤藕如臂。玩波一晌不出波,浓绿溪光若衣被。忽然一跃波已开,分手乱擘青莓苔。吾曹不死亦可哈,多谢花朵擎魂回。”(见《卷施阁集》卷十)
122、洪亮吉也以“奇气”论诗,但只是偶尔使用。
123、见于本节稍后部分。
124、王豫《群雅集》曰:“(洪亮吉)太史天性纯孝,在词馆与孙渊如、张船山齐名。世称‘洪孙’,亦称‘洪张’。”
125、洪亮吉谪伊犁,船山作《怀稚存》诗有云:“万里风沙悲独往,旧时李杜愧齐名。”
126、乾隆五十八年,因洪亮吉力荐,船山与随园订交,并深得随园赞赏。这固然得之于船山的诗才超群,而洪亮吉的慧眼识才,奖掖后辈之功也不可不提。
127、见《卷施阁集》卷十。
128、谪仙、和仲分别指李白、苏轼。今人指乾隆五十七年。
129、伍崇曜:《粤雅堂丛书·〈北江诗话〉跋》。
130、《北江诗话》卷六。
131、《北江诗话》卷二。
132、《北江诗话》卷一。
133、《北江诗话》卷三。
134、《北江诗话》卷一。
135、参见赵洛《卷施阁清谈振檐瓦》一文(《光明日报》1990年2月13日)。
136、道光皇帝之侄奕经为《洪亮吉文集》作序云:“余昔蒙恩在上书房读书,北江师尤勤于著述。讲读之暇,每与吴谷人、张问陶诸先生饮酒过从,订正经史。当酒酣耳热,论列上下千古,问究日夜不厌。”(见《张问陶年谱》77页)
137、主将、副将、殿军之说源于王英志先生的《性灵派研究》一书。
138、《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139、年谱第94页。
140、该题序又云:“先生名满天下,颂赞之词日满耳目,此二十八字不过留为吾家记事珠而已。然他日有为先生作自传者,欲形容先生爱才之心,老而弥笃,或即引予此诗以为佳证,不又为后人增一段诗话耶?”。
141、王友亮(?年—1797年),字葑亭,著有《双佩斋文集》四卷,骈体文一卷,诗集八卷。法式善评王友亮诗“多自出机杼之作”,“不得唐宋之界之”。(《悟门诗话》卷九)
142、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卷七,见《袁枚全集》第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43、《过随园呈简斋先生》。
144、《寄简斋先生》:“公八十、我三十,前世已堪称父执。我庚戌、公己未,二十三年前后辈。人海何茫茫,望公如隔世。因缘毕竟缘文字,忽枉随园一纸书,缠绵五十年前事。五十年前事可知,先生不恨我生迟。似将戏语分明寄,曾见而翁年少时。老亲七十颜皤然,识公应在庚申前。仓山花柳眉山月,两地而今鬓如雪。大江南,剑门北,天涯聚散无消息。何意儿童数首诗,重联音问如畴昔。乡书昨夜到都城,老亲问讯心怦怦。极喜翻成誉儿癖,敢凭驿使呈先生。先生展牍疑今古,定对长江欲飞舞。我愿先生奇兴一发不可收,飘然竟作凌云游。手弄桃枝竹,足濯涪江流。老亲扶杖迎仙舟,白头对酌麻姑酒。仿佛神仙入世同携手,使我西南士女谱作传奇传不朽。
145、即洪亮吉。
146、《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五。
147、《丙辰仲冬十三日得简斋先生手书答诗代柬》:“三年重叠秣陵书,总为神交问酒徒。健笔一枝容我借,奇才两字愧公呼。心长肯被虚名误,翼短原须大雅扶。燕市月高愁独立,几人回眼恕狂奴。八秩新诗万古传,尘中随意作飞仙。文心已自开千古,人寿何妨过百年。两姓奇缘双鬓好,四朝清福一身全。谢家裙屐皆名士,风雪联吟正蔼然。渺渺浮云笑此身,女娇妻瘦一家贫。萧条史笔闲无用,历乱乡山梦不真。远道弟兄如性命,衰年父母尚精神。邮诗未敢谈京雒,只恐梅花解笑人。
148、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