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的潜伏期为30~160天。平均为60~90天。潜伏期的长短决定于HBV侵入人体的数量和人体的免疫功能。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而有所不同。乙型肝炎的临床类型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一、急性乙型肝炎
根据临床有无黄疸,可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
(一)急性黄疸型
根据发病过程分为:
1.黄疸前期患者可表现有高热(体温38~40℃)或低热(体温37~38℃),一般持续3~7天。全身高度乏力、不适及困倦、明显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尤以饮食后为甚,常被误诊为“感冒”。少数患者可出现关节痛、荨麻疹、血管炎、肾炎、心肌炎等肝外病变和血清病样综合征,与免疫复合物形成和HBV直接侵犯有关,但实际发生率并不高。黄疸前期一般持续数日至一周。
2.黄疸期黄疸前期末,患者逐渐出现尿色加深,呈浓茶样。随着黄疸出现和加深,患者巩膜及皮肤发黄。部分患者可出现大便颜色变浅,淤胆明显者可有大便发白及皮肤瘙痒。出现黄疸后,发热减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逐渐恢复。肝脏轻度肿大,肋下1~2cm,质软,有叩触痛。部分患者有脾脏轻度肿大。此期约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胃肠道症状消失。肝脏及脾脏缩小。肝功能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整个病程约2~4个月。
(二)急性无黄疸型
远较黄疸型常见,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相似。但不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在正常范围,症状和病情较轻,不易被早期诊断。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多表现为急性无黄疸型。而且由于不能及时诊断,病情迁延可以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二、慢性乙型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为慢性HBsAg携带者,本次又因病情活动再次引起肝炎者,可以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其临床表现亦各异。
(一)轻度慢性肝炎
过去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迁延半年以上,反复出现疲乏、头晕、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大、压痛,也可有轻度脾大。少数患者可有低热。肝功能显示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肝活检仅有轻度肝炎病理改变,也可有轻度纤维组织增生。病情隐匿,迁延可达数年。病情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好转以至痊愈。只有少数转为中度(慢性活动性肝炎)。
(二)中度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半年,有明显持续的症状,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及失眠。可有肝区痛,肝大,质地中等以上,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进行性脾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尤其是蛋白代谢变化,肝脏纤维化指标升高,或伴有肝外器官损害,自身抗体持续升高等特征。肝活检有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改变。
(三)重度慢性肝炎
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损害更严重,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
三、重型肝炎
按其发病经过和临床表现不同,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症肝炎。
(一)急性重型肝炎
又称“爆发性肝炎”或“急性肝衰竭”。起病为急性肝炎,发病迅速,在发病14天以内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表现有极度乏力、精神萎靡、有消化道症状、病初可有发热,类似“感冒”样症状。但患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为本病的特征。表现为性格和行为改变、胡言乱语、躁动、扑翼样震颤、抽搐、神志不清等肝性脑病症状。病初黄疸可不明显或仅有轻度黄疸,但常迅速加重。本病另一特征性临床表现为肝脏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可有肝臭。最后,患者可发生出血(多见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又称“亚急性肝衰竭”,亦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为急性肝炎,在发病15天~24周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有重度乏力、不适和精神极度萎靡,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如厌食、频繁恶心、呕吐、严重腹胀,尤以上腹部为重,有时可发生肝性脑病及腹水、胸腔积液和水肿。此型患者病情发展较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慢,但发展至晚期,亦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三)慢性重症肝炎
是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HBV携带者的基础上,因肝炎病变活动及恶化,发生大块或亚大块肝坏死,引起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因此,此型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HBV携带者出现类似亚急性重型肝炎的表现。
各型重型肝炎另一重要临床表现为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PTA<40%)。
四、淤胆型肝炎
亦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淤胆型肝炎,但临床以急性淤胆型肝炎多见。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乏力和消化道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大便色浅发白、皮肤明显瘙痒、黄疸较重、尿色呈深茶色。尿胆红素强阳性,但尿胆原和尿胆素减少和消失。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血清胆固醇亦可升高。但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B超显示肝内、外胆管不扩张及无胆囊肿大。淤胆病程在3周以上。
五、肝炎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临床表现常不明显,只能依靠肝组织学检查才能被发现和诊断。临床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根据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同时伴有明确的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食管静脉曲张、腹水、脾脏肿大伴脾功能亢进等。
六、其他类型的乙型肝炎和HBV感染
(一)重叠感染的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可与其他肝炎病毒或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等重叠感染。可以重叠感染两种以上病毒。但乙型肝炎病毒与其他肝炎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HA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重叠感染较为常见。HBV和HEV重叠感染病情较重。重叠感染的乙型肝炎临床表现的特点是病情重,易发展为重型肝炎。尤以HBV与HEV或HDV重叠感染引起重型肝炎较为常见。病情易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并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二)妊娠期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合并妊娠,症状轻重不一,一般与孕期早晚及肝炎临床类型有关。在晚期妊娠合并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患者,自觉症状较重,黄疸较深,可以发展为重型肝炎。无黄疸型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在晚期妊娠时,肝炎可以加重。乙型肝炎伴有PTA下降的患者,可出现产后大出血。乙型肝炎孕妇可通过母婴传播,使胎儿或新生儿感染HBV,尤以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如不进行乙肝疫苗预防,婴儿HBsAg阳性率可达90%~95%。而婴儿感染HBV常成为慢性或终生HBV携带者。少数乙型肝炎孕妇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
(三)老年性乙型肝炎
老年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特点:病情迁延,恢复慢,易发展为慢性肝炎;病情重,可发展为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多见。同时,并发症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等较多。
(四)慢性HBsAg或HBV携带者
慢性HBsAg携带者,表现为血清中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慢性HBV携带者为血清中除HBsAg阳性外,还有HBeAg及HBV-DNA阳性超过6个月。常无自觉症状,无肝脏及脾脏肿大,肝功能正常。
目前认为HBV感染发生在5岁以上儿童或成人,大约不足10%可发展为慢性HBV感染。而HBV感染发生在婴幼儿,约90%以上成为慢性HBV携带者。多数通过母婴传播引起。
慢性HBV携带者虽无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但根据国内对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发现70%~80%患者肝组织学有程度不等的病变,但多数患者肝组织学呈非特异性及轻度病变,其中20%肝组织有轻重不等的肝炎,甚至有肝硬化。10%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正常。
对慢性HBV携带者自然史的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免疫耐受期和免疫反应期可交替进行,在免疫耐受期,由于人体对HBV缺乏免疫反应,肝组织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免疫病理损害,肝组织正常或仅有轻度病变,无肝炎的临床表现。当患者处于免疫反应期,人体对HBV发生免疫反应,肝组织可以发生免疫病理损害,出现程度不等的炎症、坏死病变,引起肝炎的临床表现,甚至发生重型肝炎。由于肝组织炎症、坏死病变的持续进行和加重,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因此,对慢性HBV携带者应定期进行临床检查,甚至肝组织学检查;对出现肝炎临床表现及肝组织有明显炎症、坏死病变者,应积极地按乙型肝炎治疗,控制病变的发展和加重。
乙型肝炎还可出现多种肝外表现,尤以慢性乙型肝炎时较常见,有皮疹、关节炎、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心肌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血小板和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原发溃疡性结肠炎等。这些肝外表现的发生可能与HBV直接侵犯、HBV引起的免疫复合物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郭伟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