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童抬出几箱书写用的麻笺、素绢,书案上摆出数方上好的宣州石砚,书童几人轮番注水研墨。怀素放下酒杯,飘然起立,堂上顿时一片寂静。但见少年僧人援笔蘸墨,凝神注视纸绢片刻,突然运气挥毫,臂转腕旋,写完一张又一张,不多久,满地尽是灵气飞动的草书。几箱麻笺素绢顷刻用完。
怀素掷笔返座时,李白《草书歌行》亦已写就,当众吟道:“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吾师醉后倚绳床……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贺知章最后总结评论说:“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确实笔走龙蛇啊!好字,好诗!”博得大家一阵喝彩。
三衅三沐
衅,是用香料涂身;沐,是沐浴。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对人极其的尊重。
此典出自春秋·左丘明《国语·齐语》。
春秋时,齐国国君襄公在一场内乱中被杀,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当国君。当时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他在半路上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假装中箭身亡,其实却暗地加紧回国并赶在公子纠之前登上王位,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想任命鲍叔牙为相国。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你想成就霸业,必得管仲辅佐才行。”齐桓公还记着一箭之仇,想起来还恨恨不已,鲍叔牙劝解他说:“这是各为其主,您如果宽宥他,委以重任,他必会对您忠心不二。”
当时管仲逃亡住在鲁国,鲁国在齐桓公的要求下,迫于无奈,只得把管仲装在囚车里,押送回齐国。囚车刚进齐国境内,鲍叔牙就来迎接。齐桓公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抹在身上。
这“三衅三沐”在当时是少有的礼遇。齐桓公还亲自到国都临淄的郊外迎接管仲,管仲感激钦佩齐桓公的气度,从此尽心辅助他,使齐国日益强盛,终于称霸于诸候。
羞于哙伍
以跟樊哙这种人在一起交往为羞。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樊哙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秦末汉初(江苏省)沛县人。他出身贫穷,以宰狗为业。刘邦起兵反秦,他就参加了刘邦的部队。他刚强耿直,非常勇敢,对刘邦真可以说是赤胆忠心。
在历次战斗中,樊哙建立了不少的功绩。刘邦攻入秦都咸阳时,见秦宫豪华富丽,很有贪慕之意,他就直言相劝。刘邦听了他的劝告,就把部队撤到城外霸上驻扎,因而获得了群众的拥护。最终彻底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相会时,范增屡次以目示意项羽在宴会上把刘邦杀掉。
樊哙得知
后立刻冲进宴会厅去保护刘邦,刘邦因此才脱了险。甚至连项羽也不得不称赞樊哙,说他是个“壮士”。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大封功臣,就封樊哙为“舞阳侯”。
这时,大将军韩信,却被刘邦削去兵权,改封为“楚王”,接着又降为“淮阴侯”。这样,他就和樊哙的级别一样,同样是侯爵了。
有一次,韩信从樊哙门前走过,樊哙知道了,马上赶出去迎接,并且仍像以前在部队里对待大将军一样地对待他,向他跪拜,说:
“大王光临臣家,真是荣幸极了!”
韩信本来是不愿进樊哙家门的,但这时却不便推辞,只得下车答礼,进门小坐,略谈几句,便匆匆告辞。而樊哙还是恭恭敬敬地送出大门,直望着韩信去远了,才转身回家。
韩信出了门,不由发了一阵牢骚,说:
“我竟然和樊哙这样的人平起平坐,真是羞愧极了!”
狂妄自负,目中无人,已成了韩信的性格习惯,由此也引来了一些朝中大臣的不满,致使刘邦对他有所猜忌而设计将其杀死。
了如指掌
了:了解,明白。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对情况了解得就像了解手里的东西一样,形容对事物或人的了解非常清楚。
此典出自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八佾》。
古时候的帝王都习惯建始祖庙,在庙里,按照始祖的等级名分依次排列顺序,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活动、节日之时,帝王们便进庙祭祖,以求保佑,称为“啰”。
有许多人对啰礼不了
解,就向孔子请教。而孔子认为当时鲁国宗庙灵位配祀的顺序和自己所主张的理论不符,名分颠倒,违背了周礼。因此,他对请教的人避而不谈,只是指着他的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理国家,就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意思是说,懂得啰礼的人,都是懂得礼的;而且只有知礼的人,才能够治理好国家。
《论语·八佾》的原文是:“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后来此话慢慢演化成“了如指掌”这个成语。
剜肉补疮
挖出好肉来补疮疤。比喻只顾忍痛抢救眼前的疾病和困难,而不顾将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
此典出自唐·聂夷中《伤田家》。
聂夷中是唐代诗人,他在《伤田家》诗中这样写道: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诗的大意是:二月里还没有孵蚕,就把新丝预卖了;五月里才刚插秧,却又不得不预卖新谷了,为了救急(医眼前疮),只好忍痛将尚未收获的丝和谷低价估卖了(剜却心头肉),而顾不得以后的日子将怎么过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除了逃亡还有什么别的路可走!诗的后四句说:希望君王的心肠,化作明灯,这盏明灯不要只照耀豪华的宴会,而要去照一照逃荒者遗留下的那些空屋。诗人希望封建统治者能够正视农民的苦难,给予关怀和照顾。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悲惨生活,并且向统治阶级提出抗议,为百姓申诉不平。
捭阖纵横
捭阖:开合;纵横:合纵连横的简称,是战国时策士游说的方法。比喻外交上的分化争取手段。
此典出自佚名《鬼谷子·捭阖第一》。
一天,嵩山山麓的山道上走来一书生,书生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一纵深的山谷,这里道路崎岖,古木参天,密林中不时传来野兽的叫声,书生不寒而栗,正想转身回去,迎面碰上一个砍柴的人。
那砍柴的正好是鬼谷先生的大弟子,来自郑国雍丘的张仪,书生则是家住洛阳郊区伊阙的苏秦。当时列国纷争,诸侯各霸一方,正值用人之际,张仪、苏秦心怀大志,都希望在政治舞台上一显身手,有所作为。隐居嵩山深处鬼谷的王诩,起先是周天子的侍臣,后来诸侯势力扩大,他就离开洛阳,避居鬼谷,虽然王诩淡泊名利,但因为他智高虑深,博学多才,所以即使离群索居,还是有好些如同张仪、苏秦那样想有所作为的青年人,不远千里来投奔他门下学艺。世人不知其名,都称他为鬼谷先生。
苏秦来到鬼谷,行弟子之礼之后,就跟其他门人一道聆听鬼谷子讲学。
鬼谷先生独坐讲席,用深沉的语调缓缓讲道:“鬼谷之学共有《捭阖》、《反应》、《揣》、《摩》、《权》、《谋》等12篇和《本经阴符》7篇。其中以《捭阖》为本。‘捭’者开也,‘阖’者闭也。诸位意欲在七国争雄的局面中干一番事业,先要明‘捭阖’。当世人与人之间,虽有贤、不肖,智愚,勇怯的差别,但是嗜欲满溢是他们共有的心病,你们可以明白地以‘利’来诱导他们,这就是‘捭’;私下以‘谋’来启发他们,这就是‘阖’。
运用‘捭阖’之道,不能一成不变,宜‘纵横反复’,捭中有阖,阖中有捭……”
日后苏秦挟“捭阖纵横”之术,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令强秦十余年之久不敢贸然进攻六国。张仪继苏秦之后,挟“连横”之术,为秦国瓦解了六国同盟,各个击破,终于奠定了秦朝统一中国的大业。
萍水相逢
浮萍随水漂流,偶然聚在一起。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此典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王勃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
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成了着名的《滕王阁序》。众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着文了。
《滕王阁序》构思精绝,文气通顺畅达,而又纵横交错。序文在铺叙盛会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关山重重,难以攀越,有谁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与会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异乡之客。这篇序文有对滕王阁重修于好的赞美,也流露出作者对命运不佳的慨叹之情。
黄袍加身
黄袍:古代帝王的袍服。指被拥立为帝。
此典出自元·脱脱等《宋史·太祖本纪》。
后周时期,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实际上掌握了军政大权。周世宗柴荣死后,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筹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公元160年,在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等人指使下,由镇、定二州官吏谎报军情,假称北汉和契丹贵族会师南下,攻打后周,情况十分紧急。后周宰相范盾不辨真伪,急忙指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抵御。当赵匡胤把部队开到开封以北二十里路的陈桥驿时,赵匡义、赵普等将领,就把事先已经做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黄袍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衣服,诸将领一致向赵匡胤高呼万岁,拥护他当皇帝。于是,赵匡胤立即率领军队开回守卫空虚的京师,不费吹灰之力,便推翻了后周政权,当上了北宋皇帝,建立大宋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黄粱一梦
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就像做了一个梦一样。
此典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
从前,有位穷书生,姓卢,屡试不中,又一次赶考途中,在邯郸旅馆里遇一道士吕翁,就向他诉苦。吕翁便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枕头说:“你把它枕在头下,便可以一切如意了。”
吕翁说话的时候,旅店主人正在煮黄粱饭,而卢生因为旅途辛苦,确实很累,便糊里糊涂地枕着吕翁给他的枕头睡着了。
不久,他便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娶了当地一位年轻美貌、善良温顺的崔姓女子为妻。那个女子不但家境富有,贤淑能干,而且婚后帮助他踏上了仕途,还替他生了几个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