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年底,他怀着思念之情从学堂出发,准备回家看望父母。他走了很远的路程,来到一座山冈前。只见山冈上长满了树木,阵阵的山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但却不见一个人影。
他正在感叹之时,突然从路边的树林里蹿出一只老虎,奋力扑向包实夫,将他衔在嘴里,拖到了树林里。老虎将包实夫放在地上,一边喘气,一边紧盯着他。
包实夫想到年迈的父母即将无人奉养,内心万分难过,求生的欲望油然而生。他望着眼前的老虎,忍不住跪下,恳切地说:“老虎呀老虎,我知道你因饥饿才要把我吃掉。可是我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人照顾。倘若你允许我回去奉养父母,待他们百年之后,我一定把身体送给你吃,你看可不可以呢?”
老虎似乎真的明白了包实夫对父母的真诚孝心,竟默默地站起身离开了。
包实夫以至诚孝心孝感老虎的事情传开后,人们无不称颂他的德行。后人为了纪念此事,把那个地方取名为拜虎冈。
包实夫面临死亡,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是即将无人照顾的父母。此情此心感天动地,让人敬重。
拜荆如师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名赢政,战国时秦国的国君。他消灭了称雄的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秦始皇功成名就之后,常常想起自己幼年时的老师。那是一位严厉的老人,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第一次上课讲的就是告诉他赢家的姓是舜赐给的,老师还把它破解成亡、口、月、贝、凡五个部分,然后再合成一个“赢”字。第二天就要他背,要他写。赢政说:“老师,太难记、太难写了。”老师严厉地说:“什么?一个‘赢’字就感到太难学?将来秦国要靠你去治理,能见难而不进吗?”老师举起了荆条棍,重重地打了这位未来的国君……后来,这位可敬的严师去世了。
公元前215年的秋天,秦始皇乘着车,在文臣武将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前进,这是他实现统一后的第四次出巡。离仙岛不远,秦始皇骑上了有金佩饰的白马,不一会便到了岛上。正当他环视渤海,豪情满怀时,看到马前一片荆条林,他立即下马,撩衣跪拜。
随从的大臣们不知怎么回事,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秦始皇跪拜完毕,李斯问:“万岁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卿,此岛所生荆条,正是联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没有严师的管教,哪有我今日的成就?见了这荆条如见恩师,焉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
我们每个人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老师的深深教诲,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所以,无论我们以后取得多大的成绩,都不要我忘记传授给我们知识、教我们怎样做人的老师。
尊师敬师
东汉时期,南阳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郭林宗,他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魏昭,在都城洛阳做官,早在太学就学时,他就久闻郭林宗的大名,尽管郭林宗远在南阳,而自己在京城任官,但是他仍然决定拜其为师。
当时当魏昭千里迢迢来到郭林宗家时,郭林宗却拒绝见他。原来,郭林宗早就听说过魏昭的名字,知道他是有名的神童,但是,郭林宗还是想考验一下他的诚心。
魏昭的随从忍耐不住,他们愤然地说道:“一介草民,不足挂齿,我们不必为此劳神!”
可是魏昭却坚信自己的诚心一定能打动郭林宗,坚定地在郭府门外等候。直到第三天,郭林宗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感动,请他进府见面,魏昭喜出望外。
当时,郭林宗重病在身,终日与药为伴。为了考验魏昭的诚心,郭林宗决定再次给魏昭出难题。进入郭府四五天,郭林宗还没有给魏昭教授一次。一日深夜,郭林宗咳嗽不止。下人赶快来为他熬药。这时,郭林宗拦住下人,大声说道:“不,让魏府尹来!”
魏昭连忙把药熬好,恭敬的奉上:“老师,请服药。”
“太烫了,端下去重熬!”
魏昭二话没说,又熬了一遍。如此再三,魏昭始终态度恭谨。
当魏昭第三次把药奉上的时候,郭林宗彻底被感动了,他动情地说:“以往众多求学者,他们求学之心并不真诚,所以,他们敷衍于我,仅仅想取得名声罢了。可是,今日与君相见,才知君诚心一片。鄙人愿意为君之师,教授先秦诸子经典。”
不久,他正式收魏昭为徒,把自己的所有学识全教给了他……
知识有多重要?学问值多少钱?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从他对老师的尊重程度就知道了。在向老师求教时要像魏昭一样,除了要有诚心,还要有耐心。
不忘师恩
吴道子是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人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吴道子早年曾跟保寿寺的一个画匠学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吴道子谦虚好学,画技提高很快,几年后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一天,师傅对吴道子说:“如今你的技法已经超过了我,要想继续提高自己,就应该到外面去闯荡、去见世面。”并告诫他说:“要广泛求师,勤学苦练,更要不拘成法、独辟蹊径,融百家之长,自成一家。”
遵照师傅的指点,吴道子开始广泛游历,四处访师学画。一次,他路过一家酒店,见里面十分热闹,凑过去一看,原来是着名的书法家张旭和贺知章正在酒后挥毫。只见张旭疾书行草,龙蛇狂舞,贺知章劲书狂隶,气势豪放。吴道子被他们精湛的书法技艺惊呆了!这时,他不由想起了师傅“不拘成法、独辟蹊径”的教诲,心想,若把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不就是“不拘成法”吗!于是,吴道子遂即拜张旭、贺知章为师。
从此,吴道子边练书法,边注意把学得的书法技艺融于绘画之中,首创了“兰叶描”技法。一年后,吴道子又拜别了二位恩师去了峨眉山,师法自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集各派画家、书法家之长,果然独辟蹊径,创造了“水墨写意山水法”,名震画坛。
学有所成的吴道子,时刻不忘第一位老师的指教之恩,专程返回故里去拜谢师傅。不料,师傅已经去世,他跪在师傅的坟前,献上自己的作品,大哭不已,心情极其悲痛。
凡是出类拔萃的人都受过两种教育:一种来自于自己,一种得自于老师,而后者更为重要。吴道子正是受了启蒙画师的启发,才融百家之长、自成一家的。
尊师养宫
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国家政局混乱,战争频繁,当时,人们都崇尚武功、轻视学文。出身于军官家庭的赵匡胤,少年时代读书勤奋,既尚武又重文。
赵匡胤幼时在私塾读书,老师是知识渊博、教学认真的辛文悦先生。赵匡胤读书用功,成绩名列前茅,辛先生特别看重他。赵匡胤对老师也非常尊敬,由于先生家中子女较多而收入又较微薄,所以先生一家生活难免有些贫困。赵匡胤十分同情先生家的境况,就常常背着家里人,偷偷给老师的孩子送一些吃的东西。
赵匡胤生得面方耳大、身强力壮。他武艺高强,又深通韬略,投身军营后,凭着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当上了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成了皇帝禁军的统帅。后来,又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仍念念不忘幼年时的启蒙老师。他把辛文悦先生请到皇宫中来相见。辛先生一见宋太祖就要行君臣之礼,宋太祖连忙拦住他说:“辛先生,请别这样。我虽当了皇帝,仍然是您的学生,今后我还要继续向您请教呢。”宋太祖把老师奉养在宫里,经常与老师谈心,向老师请教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人无论有多么伟大,都不是最伟大的,因为最伟大的永远是他的老师。所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尊师这一优良传统美德。
尊师求学
宋朝时,有一位学问颇深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并虚心好学。
杨时在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他不愿做官,喜欢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两兄弟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便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已经40岁了,但他对老师还是那么恭敬。
有一天,天阴沉沉的,杨时约同伴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请教问题,恰巧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便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外,等老师醒来。不一会儿,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浑身发抖,但他们仍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地教导他们。而杨时和游酢尊敬师长、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流传下来。
杨时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我们也应当像他一样尊敬我们的老师,让老师被我们的真诚所感动。
追思老师
宋朝着名爱国将领岳飞,文韬武略,举世无双,并且在早年间练就一身超群的武艺。他的老师就是周侗。周侗是当时的着名武术家,武术修养极高,他的弟子都是当时宋朝军中着名将领。周侗是一个很爱国的老人,由于他坚决主张武力抵抗外侮,因此为朝廷所不容,政治上一直不得志。
北宋末年,年幼的岳飞拜在周侗的门下,学习武术、兵法。由于岳飞极其聪明,领悟力很强,很快便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并且岳飞的人品又极好,对老师极为恭敬,因而很受周侗的喜爱。师徒二人相处很融洽,在老师的激励下,面对多灾多难的国家现实,岳飞时时以老师的志愿为目标,立志学成之后能保卫国家、为国效力,而周侗则更加用心的调教这个百里挑一的人才,希望岳飞能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
后来周侗去世后,岳飞悲痛欲绝。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痛哭一番。并且在痛哭之后,岳飞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重达三百斤的弓射出三支箭才回去,以追思老师。
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一辈子有老师,没有比没有老师更不幸的了。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虚心向老师学习,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赞誉老师
宋濂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并且还是明朝初年的文坛领袖,他的散文对明朝的文学影响很大。
宋濂小时候因家境贫穷,无钱买书,他就到处去借书抄读,天长日久,博通古今,在家乡一带很有名气。当时已是元朝末年,统治极不稳固,元朝政府不得不改变政策,通过笼络汉人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元朝曾请宋濂出来当官,他坚决拒绝。并且为了避免纠缠,他隐居龙门山,静静地读书写作。
后来,朱元璋攻下婺州,聘请宋濂为《五经》师。第二年,朱元璋在南京封宋濂为江南儒学提举,聘为太子师。洪武二年,宋濂奉命编修《元史》;洪武六年升迁为侍学士,参与制订礼乐诸书,由于他为明朝政权的建立立下了不少功劳,同时对明朝的文化恢复也有卓越的贡献,因此当时人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的启蒙老师是浦阳人吴莱,他对待学生既温和又严肃。吴老师特别喜欢勤奋好学的宋濂,对他耐心教导,关怀备至,对他寄予深厚的期望。可惜吴老师中年早逝,宋濂非常痛惜,他召集同学开了一个追悼会,评价和赞誉了吴老师的功德,尊称老师为“渊博先生”,亲自为吴老师撰写了《渊博先生碑》碑文。为了表达对老师的一片崇敬、悼念地心情,宋濂还搜集了吴莱生前的着作,精心编纂成《渊博先生文集》,并花钱请人雕刻出版,让老师扬名于后世。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具有一种责任最重大、最光荣的社会使命。他们就像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一生都在默默奉献着。
尊师念师
杨钟岳是清朝初年的着名官员,他公正严明,声名卓着,受到朝廷上下的普遍称赞。
杨钟岳从小的时候就有着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志趣。当时,邻村有一位有名的老师叫林慕谦,办了一所私塾,叫“传薪轩”,为村里的孩子授课,他治学严谨,讲学透彻,在远近乡里都很有名气。当时,五六岁大的杨钟岳知道了这位先生,一个人走出村,独自来到书斋,找了个不起眼地地方,认认真真地听讲。这让林慕谦感到很惊奇,于是把杨钟岳叫去询问了一番,才知道是邻村的孩子,再问他一些问题,竟然从容不迫地对答如流。林慕谦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材,便专程到他家,向他的父母说明要收他为徒的意愿。杨钟岳的父母同样惊讶,他们一直以为孩子天天早出晚归是玩耍去了,谁料竟有这番奇遇,不禁欣喜,便当场叫孩子拜师。杨钟岳入学后,刻苦攻读,潜心钻研,对《四书》《五经》等经典,熟读成诵,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很快在当地便小有名气。
后来杨钟岳参加科举,考取进士,从此跻身官场,并且仕途也颇为顺利。但他并没有忘记师恩,每次拜访老师,总是执弟子礼,非常恭敬地对老师说:“我是在老师门下受教,虽然巧合侥幸得中,但我永远是老师的学生,老师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为了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康熙十七年,他用自己的俸禄为老师买了一个贡生的学衔,并推荐往遂溪任训导。他还郑重其事地为林慕谦的书庄题写了一副对联:“师道于今传遂邑,文章自昔冠西园。”高度地评价了林慕谦的师道以及所写的文章。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要用时间与深度去衡量,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不管什么时候,老师永远是我们的老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事师如父
罗汝芳是明末着名学者颜钧的得意门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罗汝芳对他的老师,也真叫至诚至孝了。
颜钧因事被捕,在京城坐牢。为了营救老师,罗汝芳变卖了自家的田产,用来为他赎罪。颜钧坐牢6年,罗汝芳也随着在狱中侍奉他6年。因为这,他连科举考试都没有参加。
罗汝芳从官场退出后,归隐田园,这时他的年纪已经不小。
有一天,家人报说颜钧到来。罗汝芳正在读书,闻报慌忙站起,出门迎接颜钧。等颜钧进了客厅,他先恭请老师安坐,然后忙前忙后,又是沏茶,又是端果盘,一切都由他亲自奉上。儿孙辈看着不忍,怕累坏了父亲、爷爷,提出由他们来做,罗汝芳说:“我的老师不是你们能侍候的。”他仍坚持自己在老师身旁侍奉。
罗汝芳事师如父的事迹,在当时为众人所传颂,人们赞赏他的道德,教育子孙尊师,常以他为楷模。
罗汝芳事师如父的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人们也从中深受启发。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对待自已的老师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以报答他们的教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