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夜里王祥在床上睡觉,朱氏蹑手蹑脚到床前举斧砍去,正赶上王祥已经起身,只砍坏被褥,她急忙逃走了。王祥知道是继母所为,就赶到继母前,跪下请死,朱氏羞愧不已。
王祥父亲去世后,家庭重担落在王祥肩上,每天起早贪黑操持家务。他为人厚道,品行端庄,见义勇为,誉满乡里。朱氏嫉恨在心,暗里将毒药放入酒里,使人送给王祥,弟弟王览知道底细,径起取酒。王祥也怀疑酒里有毒,争而不与,朱氏只好夺下酒急忙跑了。从此朱氏送给王祥的饭菜,王览都抢先尝尝,朱氏怕误毒王览,就不再往饭菜里下毒了。王览深受哥哥熏陶感染,“孝友恭恪,名亚于群”,当时传为美谈。
王祥几十年如一日孝敬继母,有求必应,终于以孝心打动继母的心弦,母子感情逐渐融洽起来。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祥“扶母携弟避地庐江”,在那里隐居三十余年,魏国多次征召,也不前往就职。王祥小心谨慎孝敬继母,直至继母去世后,丧葬完毕,他已年近六十,才去徐州任别驾,协助徐州刺史吕虔戡乱,使“州界清净,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临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王祥在西晋任太保之职,位居三公,“高洁清素,家无余宅”,为政清廉,勤俭持家,病重遗令子孙丧事从简,“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当时传为佳话。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韩康伯替母分忧
晋朝时候有个韩康伯,小时候家里很穷。冬天,他连棉衣都穿不上。小康伯体谅母亲的难处,从不向母亲要吃要穿,时常说些可笑的话,去排除母亲的忧虑。
又一个冬天到了,老天爷好像故意和穷人做对,天气特别的冷。结冰了,飞雪了,小康伯还是穿着单衣单裤。母亲看着孩子冷得浑身发抖的样子,心里十分难受,求亲告友,东挪西借,凑了一点钱,回家一算,仅够做一件棉袄的,棉裤还是没有着落。
怎么办,先把棉袄做了再说吧。母亲赶忙到市上买了块最贱的布,回到家里就忙着给小康伯裁棉袄,边裁边安慰儿子说:“好孩子,等妈给你做好了棉袄,就再厚着脸皮去借点钱,给你做棉裤。”说着说着眼泪便流了出来。
这时小康伯正帮着妈妈拿熨斗熨布料,看着妈妈哭了,心里特别难受,怎么才能去安慰妈妈呢?看着被炭火烘热了的熨斗,他有了主意。他握着熨斗把,好像有重大发现似地说:“妈妈,不必做棉裤了,我穿上棉袄,全身上下都会暖和的。”
母亲停止了哭泣,瞪大了双眼,疑惑不解地问道:“傻孩子,光穿棉袄,不穿棉裤,怎么能全身都暖和呢?”
韩康伯指着熨斗调皮地说:“妈妈,您看,这炭火在熨斗里,连熨斗把都被烘热了。根据这个道理,我穿上棉袄,下身也会变,暖和的。”
母亲被小康伯稚气的话逗乐了,知道这是说笑话来安慰自己,哪有光穿棉袄不穿棉裤,下半身也会变暖的道理呢?
有这样的懂事孩子,自己就是再苦、再累、再难也值得。母爱,和对孩子的热切期盼,给了她多么大的生活的力量和勇气啊!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王延孝感继母
王延,字延元。是晋代西河人。他九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了。王延多年哀伤,几乎使自己失去自理的能力而成为疯子。每当到他母亲忌日那一天,他就跑到母亲坟前哭拜,常常是连续十几天也不中断,亲友们苦苦相劝,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坟地回家。
后,王延的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是卜氏之女。卜氏对王延极其刻毒,总是看不上他。冬天做棉衣的时候,就用蒲草和烂麻皮当棉花给王延做了衣服,又破又短,根本不能御寒。王延的姑姑听说以后,急忙跑来询问。王延却一字不提,还请求姑姑不要去质问继母卜氏。从此以后,王延为了不惹继母生气,不让父亲、姑姑操心,对继母更加恭敬了。
有一年,正值隆冬盛寒时节,继母卜氏突发奇想,想吃鲜鱼。于是她就责令王延到集市上去买,因为根本没有人卖鱼,所以王延也只好空手而归。卜氏一见,勃然大怒,操起一根木棍把王延狠狠打了一顿,直打得遍体鳞伤才罢手。王延拖着满是伤痕的身子,跑了几里路到汾河上去凿冰打洞,准备抓鱼。他用绳子绑住一个大竹筐放到冰河里,一直等到天黑,提起来一看,果真有一条大鱼,王延高高兴兴地捧着活蹦蹦的大鱼跑回家,恭恭敬敬地给了继母卜氏。继母在冬天吃到新鱼,对王延的孝行有所感动。打那以后,对王延的态度也逐渐变得温和了。后来终于把王延看成亲生儿子,为他张罗找先生,叫他读书。
继母卜氏态度的转变,王延对继母更加孝顺了。盛夏酷暑,他拿扇子为继母扇风;隆冬严寒,他替继母暖被窝。虽是严冬,他衣衫单薄,却时时想着继母的温饱,问候起居。亲自做饭做菜,尽量让继母吃得有滋味。白天他外去做佣工,晚上回家干家务,夜里读书写字,常常是达旦而止。就这样,几年以后,他经史群书都能通晓大义。有一次州郡官员请他去做官,他以侍奉继母太忙,没有空余时间为理由非常干脆地推辞掉了。继母卜氏在王延的细心照料下,高高兴兴地度过了晚年。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盛彦吐哺待慈母
盛彦,字翁子,西晋广陵人。
少年时代便很有才能,当时有一位太尉叫戴昌的曾以赠诗形式考查他,盛彦面对满座官僚文士,慷慨作答,没有一点理解错误的地方,受到文士们的赏识。
盛彦的母亲王氏非常勤劳节俭,不仅亲自操持家务,还时时督促盛彦读书识字,教他以礼待人……后来,由于过度操劳,得了一场病,连眼睛也跟着瞎了。家里虽然雇了一个女仆,但是许许多多的事都落在了盛彦身上,他一边帮母亲安排日常生活,一边拼命读书,他的才干也越来越受人重视了。成年以后,官府鉴于他极有才名,多次征召他去做官,盛彦每次都是以母亲病势沉重而推辞了。每当谈到母亲双目失明,日常生活很难自理,重病缠身的情形时,盛彦就止不住悲伤,痛哭失声。他每天每顿饭都要亲手喂母亲吃饭,凉、热、咸、淡都是他先尝一尝,有时候,饭菜如果稍微硬一点,盛彦就自己先嚼一遍然后喂母亲。这样坚持了好多年,他母亲的病多少有一点好转。他母亲病了好久好久,女仆当然会受累,于是暗暗产生了怨恨的心情。有一回,盛彦外出办事,上午也没回来,那个女仆就生出了坏心,到屋子后面的菜地里捉了一些金龟子(吃植物根茎的小虫)的幼虫,放在瓦片上烤熟了给盛彦的母亲吃,还撒谎说是好东西。她吃了一些,觉得很好,于是就以为这确实是难得的好东西,顺手捏了一点偷偷留了起来。后来,盛彦回家了,他母亲把烧熟的金龟子给他看。盛彦一看,立刻跪在母亲面前,哭着向母亲赔罪,深责自己照顾不周全,叫母亲遭罪了。他母亲却安慰他,“这东西吃了也没什么事,我倒觉得眼前好像有点亮堂了。”盛彦一听,异常惊喜,打来一盆清水,给母亲轻轻擦拭,没一会儿,母亲的双目就能清楚地看见东西了。盛彦这时候以为当初错怪了女仆,竟然向女仆跪谢,女仆却羞愧得一声不吭地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由于盛彦孝顺母亲,善待仆人,家里越来越和睦了。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贞孝女宗李氏的孝行
范阳卢元礼的妻子是赵郡太守季叔胤的女儿,由于她生前对长辈异常孝顺,死后被追谥为“贞孝女宗”。
李氏女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在住所死去了。她虽然还很小,但对父亲的死却十分悲痛,恸哭失声,多次晕厥。幸亏母亲崔氏苦心劝慰,才停住了悲泣。后来她常想念父亲,偷偷地哭,几年下来,瘦得连站起来都困难了。后来她嫁给了卢元礼,离开了家,也离开了母亲。她天天想家,夜夜不成眠,饮食也一天天地减少,身体也一天天地瘦弱了。卢元礼家里人一齐劝解,还是不顶事,只好把她送回娘家。可是过几天回到卢家后,仍然像以前一样。卢元礼的母亲为了让她安心,反反复复来回送接了八九次。几年以后,卢元礼死了,李氏追思夫婿心情悲切,常常废寝忘食。但她从来没有忘记安慰婆婆,照顾婆婆。晨昏起居,适时问候,从来也不耽误。织布裁衣,煮饭做菜,从来不让婆婆伸手。婆婆身体不适的时候,她一定延医买药,直到康复她才安下心来。
不久,李氏的生母崔氏病故了。家里派人把噩耗告诉她,李氏初闻凶讯,立刻恸哭起来,哭着哭着就晕过去了,一宿到天亮才苏醒过来。一天天什么也吃不进,身体也日渐虚弱。婆婆担心她一个人回娘家有困难、有危险,就决定亲自送她回娘家奔丧。一路上历尽艰辛,跋山涉水,搭车乘舟,好歹才回到了家。李氏见到母亲的棺木,摇摇晃晃地跑上去,伏在棺材上大哭起来,哭了一会她就哭不出声了……婆婆和她的兄嫂们急忙解救,好一阵子才醒过来。几天后,婆媳俩回了家。从此以后,婆媳间更加亲近了。
当时的官府为褒扬她,把她居住的地方更名为孝德里。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拓跋宏为父吸痈
拓跋宏是北魏时代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魏献文帝就把他立为皇太子。
拓跋宏幼年丧母,他的祖母冯太后把他抚养成人。冯太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女政治家,但是极霸道,在处理朝政的时候,常常与魏献文帝产生分歧。
皇帝和冯太后关系紧张,作为皇太子的拓跋宏有些事就特别难办了,但他很会处理复杂的宫廷关系。由于拓跋宏是由冯太后抚养成人的,他尊敬祖母,听从她的教导。专横的冯太后觉得拓跋宏这个年幼的小孙子比当皇上的儿子好控制,总想让小孙子早点继位当上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想谋害魏献文帝。
拓跋宏年纪虽小,却是个十分懂事,对父亲极孝顺。他从来不依仗着祖母对他的恩宠对父亲施加压力。
一年,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魏献文帝一急之下,后背上长了一个毒痈。太医们用了各种各样的药,病都不见好。冯太后见了很高兴,她想,要是皇上长的毒痈治不好,他一死,我就把皇孙宏儿扶上金銮殿当皇上。
可她的孙子却不这么想,他天天跑到父亲的寝宫探视。
父亲背上的毒痈越长越大,疼得魏献文帝额头上冒出冷汗,在床上翻来覆去地大喊大叫。拓跋宏很难过,他守候在父亲床前,宫女送来的药,他总是先亲口尝一尝,然后再让父亲喝下。
可是,一连吃了几剂御医开的药,毒痈并不见下去。夜间,拓跋宏住在自己的寝宫中都能听见父亲的喊声,他心里十分难过,恨不得替父亲生病。
第二天,宫中的太监们都在悄悄议论:“皇上怕是活不了几天了!”拓跋宏听了,心中十分害怕,他赶快来到父亲的宫里,见父皇背上的毒痈隆起得更高了,毒痈的尖儿亮亮的,显然里面全是脓血,有的地方已经破了。拓跋宏问太医:“是不是把痈里的脓血吸出来,父皇的病就会好了呢?”“也许……”太医惊恐地说,“臣不敢担保。”
没想到,皇太子拓跋宏扑上去,用嘴对准了父亲背上的毒痈,像婴儿吸吮奶头那样用力一吸,竟吸出来一大口脓血!宫女们都吓坏了,赶快送过清水让太子漱口。吸出了脓血之后,皇上立刻轻松了许多。过了几天,魏献文帝的毒痈消失了,病竟然完全好了。
一年以后,魏献文帝为了缓和同冯太后的矛盾,把皇位让给了儿子拓跋宏,这时的拓跋宏才只有5岁。把皇位让给一个5岁的孩子,这种做法也许是很荒唐的,但是拓跋宏孝敬长辈的品质却从此传为美谈。他就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改革家魏孝文帝元宏。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郭世通孝行感天下
郭世通,会稽永兴人。在他14岁的时候,父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了。他只好到邻人家里做工,赚点钱给父亲求医治病,可是没有多久,父亲就与世长辞了。继母体弱多病,家里实在太穷,没有能力安葬父亲;这时,郭世通决定借钱安葬父亲,然后自己外出做工再还钱。他长大以后,娶妻生子,家里的人口多了起来,生活就更困难了。夫妻俩常常暗地里默默哭泣,一筹莫展。继母贫病交加,体弱不支,最后闭上了忧郁的双眼。亲友们看他家贫如洗,安葬继母实在困难,一齐筹措了一些钱物,帮他办了丧事。丧期满了以后,他再次外出做工,挣了钱报答亲友们的帮助。郭世通常常告诉自己的孩子,要节俭过日子,不能随便浪费粮食;也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更不可偷拿别人的衣物。他从来也没有忘记对父母的思念。因此,他的几个孩子也都十分孝顺、勤劳、节俭。由于他的影响,仁孝之风在他的家乡盛行起来。邻村里无论大人或是小孩没有一个直呼他名字的。
有一次,他同别人一起在集市上买卖东西,无意中多得了买主一千钱,当时双方都没有发现。等他离开以后,走了好远才突然间醒悟过来,连忙跑回去把钱还给那个人。买主十分感动,拿出五百钱给他表示酬谢,郭世通说什么也没收下。
由于他时时处处都以仁孝严格约束自己,因此同他接触过的人都十分尊敬他,也仿效他躬行孝道。不久,他的孝行传遍天下。皇上下令嘉奖他,并把他居住的独枫里改为孝行里。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乞伏保真心事继母
乞伏保,是北魏献文帝时高车部(敕勒族)人。他的父亲乞居,曾做过散骑常侍,后封为宁国侯。乞伏保的生母死得很早,由献文帝赐给他父亲的宫女申氏作为继母来抚养他。
继母申氏性情古怪,整天板着面孔,常发牢骚,耍性子,动不动就申斥别人。由于她出身宫女,极少接触小孩,所以对乞伏保十分苛刻,根本看不到一丝笑容,也感受不到一点母亲的温情。乞伏保在她面前常常吓得两腿打哆嗦,继母骂他没有小侯爷的派头;乞伏保站直了,她又骂伏保不恭敬她。伏保写字、读书,她在旁边评头品足,时而拿起笔管敲伏保的脑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乞伏保心里却连一句埋怨的话也没有,从来也没顶撞过一句。继母申氏以为伏保怕她,所以变本加厉,越发苛刻,几乎近于狠毒了。继母让他顶替仆人去干很重的本来他干不了的活,常打常骂从不间断。父亲曾责问过申氏,可因为是皇上赐给的宫女,也拿她没办法。伏保知道后怕父亲为难,就跟父亲说:“继母对我很好,没有她我怎么会长大成人呢,怎么会知道要尊敬长辈,要勤奋、要能吃苦呢?”父亲内心的慰藉化作数滴老泪涌出双眼。为了不让父亲分心,为了家庭的和睦,伏保更加尊敬继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