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队伍的旗帜竖起后,很快就壮大起来。这年秋,他率领队伍开赴抗日杀敌的战场,打翻日军的军用卡车,阻击下乡骚扰的汉奸队伍……在斗争中,他听说共产党、毛主席的队伍,才是真正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队伍,只有八路军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于是他率队参加了八路军。从此,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他们成了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他们所到之处,无攻不克,无坚不摧,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日本鬼子对“回民支队”闻声丧胆,就乘队伍转移之机,捕去马本斋的母亲,妄图以此迫使马本斋就范。鬼子在给马本斋的信中说:“马本斋,九州十八县都知道你是大孝子,你母亲被我们抓来了,你难道不来救吗?”马本斋听了母亲被捕的消息,心如刀绞,又看了敌人的挑衅信件,怒气直往上冲。但是,在战士一片救马母的呼声中,他冷静下来。他劝说大家不要轻举妄动,要把国恨家仇牢牢记在心里,跟着共产党,一心打日本,解放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母亲。
马母被捕后,大义凛然,拒绝敌人的一切威胁利诱,以绝食同敌人斗争,直至最后英勇牺牲。
马本斋听到母亲为国殉难的消息,万分悲痛,写了一首深切悼念母亲的诗:
宁为玉碎洁无瑕,
烽火辉映丹心花。
贤母魂归浩气在,
岂容日寇践中华。
自此,马本斋化悲痛为力量,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杀敌的刀枪,发扬母亲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加英勇地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根据斗争需要,马本斋还被任命兼任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指挥回民支队和分区基干武装,转战在鲁西北抗日战场上,马本斋和他的“回民支队”,威名远扬。
至今,鲁西北的回汉人民还深深怀念这位民族英雄所建树的历史功勋。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
刘云为母写悼文
革命烈士刘云,原名刘可炳,字随吾,号宏才。1904年诞生于湖南省宜章县巴力乡东田村一个贫苦的农商家庭。
1925年9月,刘云与航空局军事飞机学校的毕业生唐铎、冯达飞等六人,受政府的委派,到苏联第二飞行学校学习。后又转入苏联陆军大学学习,与刘伯承、左权等同班,他担任班长。
一天,他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他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但是,他以学业为重,没有回国为母送葬,而是满怀深情地写了《追悼吾母感言》寄回家中,来表达儿子的一片孝心。
悼文中写道:“为国忘家,大义所在,子能以爱父母之心,爱中国世界;痛母死之情,痛社会上被压迫将死之群众。牺牲个人身家,一切努力奋斗,则子既尽子职孝善之道于家庭,亦可不负父母所生,尽为子之大义也。”
刘云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1930年,刘云在苏联陆军大学学习尚未毕业,接到共产国际派他回国工作的命令。当时,他毅然中断学业,并告别新婚的苏联籍妻子,与刘伯承、左权等人回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后来,被党中央派往武汉,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委员,兼红军总参谋长。
在白色恐怖中,刘云在武汉三镇,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后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同年9月6日,蒋介石密令将刘云处死。年仅26岁的刘云,在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成功万岁”的口号声中,告别了他所热爱的党和人民,结束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实践了自己在《追悼吾母感言》中的誓言:“不负父母所生”“为国忘家”“尽为大义”。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郑作新不忘奶奶教诲
郑作新是世界雉类协会会长、着名的鸟类专家。是他,首先明确指出原鸡是中国家鸡的祖先;是他,首先发现了“郑氏白鹇”;还是他,在小麻雀被确认为“四害”之一时,勇敢地担任了麻雀的“辩护律师”,为麻雀翻了案……
郑作新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鸟,在祖国大地上飞翔了一辈子,为鸟类写了一部完整的“家谱”。
郑作新1906年11月18日诞生于福州市的南郊,他童年的生活十分悲惨。在他还只有5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作新的父亲为了养家,一年到头在外面奔波。
家中,抚养小作新的重担落在奶奶身上。孤苦伶仃的郑作新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特别疼爱作新,生怕这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受委屈。小作新也特别孝敬他的奶奶,从不惹奶奶生气。
晚上,奶奶经常一边在灯下做针线活,一边给作新讲故事。奶奶虽然识字不多,可是很会讲故事,有些故事,小作新不知听了多少遍,可他从不厌烦。其中,他最爱听的要数“精卫填海”的故事了。
一天,奶奶一边做活儿,一边又给他讲起了这个故事,小作新听得入了迷,他眼里噙着泪花,对奶奶说:“长大了,我也要做一只精卫鸟!”
“对喽!”奶奶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对作新说:“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像精卫鸟那样一往无前,百折不挠!”作新郑重地点点头。他见奶奶眼睛昏花,怎么也引不上针,就从奶奶手里接过针线,帮助奶奶引上了针。
从此,作新变了,无论做什么事,不做好决不罢休。做作业时,做不完绝不出去玩耍;帮奶奶往缸里打水,不将水缸灌满绝不休息;帮奶奶舂米,不把所有的米壳舂掉绝不住手……
奶奶挺喜欢作新这股子劲。不过,有一天,作新这股子犟劲儿确实让奶奶着了一通急!
原来,作新听说福州东边有一座鼓山,鼓山上有个老虎洞,洞里有老虎。老虎洞附近的人们听到过老虎的叫声……
为了探个究竟,作新和几个伙伴组织了一支小小的探险队进山了,他们要搞清老虎洞里有没有老虎。
不料,山陡路远,有的小朋友半路打了退堂鼓,从山里折回来了!这些孩子迎面碰上了作新的奶奶,奶奶听说作新和另一个孩子进山到老虎洞去了,惊得半晌说不出话,生怕作新发生什么意外。
直到日落黄昏的时候,奶奶才看到作新和另一个孩子的身影,他俩终于回来了。作新一见奶奶就高兴地说:“奶奶,搞清楚了,老虎洞里根本没有老虎!是风吹洞口发出的吼声!”
奶奶嗔怪地说:“你们为什么偏要去那里呢?”
“我是听奶奶的话,向精卫鸟学习呀!”
“听我的话?”奶奶不解地问。
“是呀!您不是说,让我像精卫鸟那样,干什么事都要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吗?”
奶奶赞许地笑了。后来,郑作新经过不懈努力,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鸟类专家。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
黄家驷的孝行
黄家驷是国内外着名的胸外科专家。
他于1906年出生在江西省玉山县一个旧官吏家中。他家弟兄5人,数他最小。在家里,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很疼爱他。家驷从小就很懂事,父兄越是疼爱他,他越是孝顺长辈,尊敬兄长。
很不幸,在家驷5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了,这对他柔弱的母亲打击很大。家驷见母亲总是偷偷地擦拭眼泪,就伏在母亲的膝下说:“妈妈,您不要总是难过,爸爸不在了,还有哥哥和我呢!长大了,我干活养活您!”
一句充满稚气的话温暖了母亲那颗冰冷的心。家驷的母亲转悲为喜。从此,她把生活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儿子们身上。
家驷和哥哥们轮流在母亲身边为她讲笑话,念诗文,为的是让母亲不再悲伤。母亲从儿子们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家驷的母亲是一个有见识的妇女。她不希望孩子们总为安慰她分去许多心思。家驷的哥哥们都大了,在家族里的私塾读书,不用母亲多管。于是母亲就教幼年的家驷在家里认字。母亲最先教家驷学的是他的名字。告诉他“驷”是宝马良驹的意思。希望他将来做一匹千里马,走万里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听了母亲的话,小家驷用力地点着头,表示他听懂了母亲讲的意思。
母亲是小家驷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她教家驷学会了《三字经》、《百家姓》。家驷一学就会,母亲非常高兴。
冬天,南方的屋里很冷,人们都用炭盆烧炭取暖。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家驷的母亲一个人在屋里做针线活儿。炭盆里的火苗渐渐微弱了,母亲的手都冻僵了,她只好呵着热气暖手。
突然,家驷喘着粗气推门进来了,手里还端着一个盆。
母亲吃惊地问:“你不在爷爷、奶奶身边休息,出来干什么?看把身上都淋湿了!”
“外边下着雪,我怕妈屋里没了炭,给您送炭来了!”小家驷说。
母亲心头一热,一下子把小家驷搂在怀里。
作为妇女,中年守寡,日子是十分寂寞难过的。由于家驷很懂事,使苦命的母亲得到了极大的精神安慰。
到了家驷6岁的时候,他进了家族中的学堂读书。每天下午,母亲总是到大门口翘首悬望,盼着知疼知热的家驷早点回家。
家驷14岁那年,他接受了新思想,离家求学去了。他在给母亲寄来的信上说:“为了早日实现您对我的希望,儿外出求学,不能在您膝下尽孝,望母亲原谅!”
看了信,母亲点了点头,认为家驷做得对。
后来,黄家驷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
杨根思报仇
杨根思,江苏省太兴县五官乡杨伙村人,1922年生。1944年2月参加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