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走了多远的路,船进水了,他俩不得不改搭顺路汽车。为了省钱,他们晚上就睡在随身带的帐篷里。德诺的咳嗽多起来,从家里带的药也快吃完了。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抖,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200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待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艾迪把自己的球鞋塞到德诺的手±:“以后睡觉,就抱着我的鞋,想想艾迪的臭鞋还在你手上,艾迪肯定就在附近。”
孩子们身上的钱差不多用完了,可离新奥尔良还有三天三夜的路。德诺的身体越来越弱,艾迪不得不放弃了计划,带着德诺又回到家乡。不久,德诺就住进了医院,艾迪依旧常常去病房看他。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时病房便充满了快乐,他们有时还会合伙玩装死游戏吓医院的护士,看见护士们上当的样子,两个人都会忍不住地大笑。艾迪给那家杂志写了信,希望他们能帮忙找到费医生,结果却杳无音讯。
秋天的一个下午,德诺的妈妈上街去买东西了,艾迪在病房陪着德诺,夕阳照着德诺瘦削苍白的脸,艾迪问他想不想再玩装死的游戏,德诺点点头。然而这回,德诺却没有在医生为他摸脉时忽然睁眼笑起来,他真的死了。
那天,艾迪陪着德诺的妈妈回家。两人一路无语,直到分手的时候,艾迪抽泣着说:“我很难过,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
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不,艾迪,你找到了。”她紧紧地搂着艾迪:“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只球鞋。
压迫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压迫他;宽容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宽容他。
世界冠军的动力
[澳大利亚]亨·劳森
世界各国的游泳教练、新闻记者以及生理学家对澳大利亚17岁的游泳名将伊恩·索普始终存着一个谜:什么原因使他能以每秒两米的惊人速度,打破了200米与400米自由泳的世界记录?是因为他的195米的大个子?还是他那长长的手臂?或是他那双17英寸长的大脚?
其实都不是。
索普13岁时认识了10岁的麦克尔,他们一起玩电脑,玩游戏,一起做恶作剧,他们成了朋友。正是这个男孩使索普成了世界冠军。
麦克尔曾经是运动俱乐部里的自行车赛冠军。不料,他取得冠军的第二天,医生告诉他的家人,他腹部长了一个36公斤重的恶性肿瘤并引起了肾衰竭,而且癌细胞已扩散到他的脊椎和大脑。麦克尔开始进行静脉注射,浑身上下插满了皮管。他母亲坐在儿子床边不住地啜泣,死亡似乎只是几小时之后的事。
那时,索普还不足15岁,紧张而枯燥的训练,使得他情绪低落。他来到病房前,突然害怕起来。但是,他还是走进了病房。
第一次探望后,索普一直想要再去。但是他始终没有去成,紧张的训练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
一天,索普又偷偷跑进儿童医院去看望麦克尔。
麦克尔眨着眼睛,从那个模糊不清的身影认出了索普。麦克尔大声叫着:“伊恩、伊恩……”对于一个被麻醉剂弄得神志模糊,并被化疗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小孩儿来说真不容易。
索普打开电视机,与麦克尔一起观看最近的运动会转播。索普看着麦克尔那张被药物弄得苍白而又浮肿的脸,草丛似的头发,凹陷的眼睛,便叫他“福斯特”,这是《艾德穆思·法米拉》一书中具有无限精神力量的英雄,麦克尔像“福斯特”一样顽强地活着。索普把自己的大脚放到床上和麦克尔的脚比着玩,麦克尔那天精神格外清爽,这个变化是医生和父母都不可能做到的。
不可思议的事在这个已失去信心的男孩和这个丧失活下去勇气的男孩之间发生厂。
“我终于认识到,我错了。”索普说,“我的才能该是一件礼物,该是送给麦克尔的一件礼物。因为我看见了麦克尔,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后来我在训练中感到疲劳时,我就想这不算什么,麦克尔正忍受着更大的痛苦。”
麦克尔仿佛也有了生活目标,他焦急地期盼着。那天晚上,当索普走上世界400米自由泳比赛的起跳台时,麦克尔正盯着电视机,“希望他能赢……”他念叨着。
比赛一开始,麦克尔就挥动拳头,大声叫喊着:“快!伊恩!快!你一定能赢!”
最后100米,索普落在澳大利亚明星格兰特后面足有四个人的距离,对只有15岁的他来说,取胜几乎不可能了。
所有的运动员都开始了最后的冲刺。麦克尔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伊恩要赢!一定要赢得世界冠军……”
索普拼出全力,他仿佛听见了麦克尔的喊声,心里念着:“我一定要赢,我要把这个礼物送给麦克尔!”
比赛结束时,夜幕降临了。麦克尔的嗓子喊哑了,他太兴奋了。他躺回到床上,像一个征战归来疲惫的勇士,带着累累伤痕闭上了眼睛。或许他的生命值得为此战斗,他的伙伴在最后100米冲刺中赢得了胜利,成了历史上最年轻的游泳世界冠军。
1998年在麦克尔拆掉胸上的医疗橡皮管一周后,他与父母飞到吉隆坡,观看世界比赛。在这次运动会上,索普赢得了4块金牌。他挥动着获胜者才有的呢绒制金丝猴走下颁奖台,把它放进麦克尔颤抖的手里。
索普的运动服几乎都跑到了麦克尔那里,麦克尔特别喜欢穿伊恩的衣服。
索普把他所有的奖章都卖给了一个基金筹措人,把所得的钱交给了麦克尔的家人。
索普又将他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的7500美元奖金捐赠给了儿童癌病研究所。
1999年9月,澳大利亚奥委会在悉尼举办了一次盛大晚宴。索普应邀走上讲台:“人们常问我的动力是什么?这不是我能说得清的,但是,我能让大家看见。”说完索普走了下去,不一会儿,麦克尔出现在讲台上。麦克尔面对着麦克风,一束灯光照亮了他。他张开嘴讲话,但是,却没有说出声来。难道他又失音了?他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张嘴,无声,又开始,结束。整个大厅肃静无声,人们仿佛僵硬在那儿。
突然,人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越来越响,经久不息。麦克风坏了,但是这个带着36公斤肿瘤的男孩却站在那里,不容置疑地活着。
麦克尔回来了,他又返回了学校,索普是这个学校的优秀生。索普对麦克尔说:“明年的奥运会上,我还要争取冠军。”
麦克尔晃晃他的小秃头说:“你一定行!”
果然,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索普又一次成为世界冠军。
苍天在监视着世人,行善行恶必然有报应。
高山流水
佚名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琴师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就对音乐很痴迷,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就了大名。他一生还创作了许多好听的琴曲,其中最得意的是《高山流水》。
但是,曲子写成后,俞伯牙觉得很失落。因为,这支琴曲造诣高深,以至于没有人能欣赏和领会,只能自己弹给自己听。这使他非常苦闷。
一次,俞伯牙乘舟外出,船行中途遇上风雨,泊在一座山脚下。晚上风平浪息,皓月当空,江面波光粼粼,烟雾弥散。如此夜色,不由得引起俞伯牙的琴兴。
于是,琴童焚起一炷香,俞伯牙屏息静气拨动了琴弦,《高山流水》流泻而出。一段铿锵有力的节奏响过之后,俞伯牙只听岸边响起赞叹声:“多壮美啊!曲意巍巍如泰山。”他大吃一惊,因为刚才那段正是表现巍峨高山的。接着,他又奏起了表现烟波浩渺、横无际涯的流水的段落,岸边又赞叹说:“多壮美啊!乐情浩浩如江河。”
俞伯牙惊喜万分,连忙走出船舱,走到船头,见岸上的人原来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对樵夫拱手相拜,有些激动地说:“这正是我的呕心沥血之作——《高山流水》!多少年来,我一直希望有人能听懂我的琴,今晚我终于遇到了。”
接着两人便上船交谈。从交谈中,俞伯牙才知道樵夫叫钟子期,也喜爱音乐,并很有研究。钟子期认为琴为心声,琴师的心情会不知不觉地在琴声中流露出来。
俞伯牙听了,大为赞同,便在琴上弹奏几段旋律,请钟子期揣摩。钟子期总能会心地描述出旋律的韵味。
就这样边弹边说,一直至黎明。分手时,两人恋恋不舍。最后互相约定,一年后的今天再到这里来相会。
一年很快过去了。俞伯牙赶到那个山脚,可是,等啊等啊,却始终不见这位知音露面。原来钟子期已在不久前病逝。俞伯牙知道后悲痛万分,便携琴来到钟子期坟前,重又奏起了那曲《高山流水》。弹完后,他痛哭一场,仰天长叹道:“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然后摔断了他手中的琴。从此,他发誓再也不弹琴了。
但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流传了下来,“知音”作为心灵相交的好朋友的同义词也一直沿用至今。
别人清洁而来,应赞扬他的清洁,不要总记住他以往的不洁。
上帝住在一个老妇人的篮子里
[美]欧·亨利
我在中学读书的日子距今已有好多好多年了,但当时所做的一次作业却永远留在我脑海深处。那回,我们班被布置去写某个70岁以上的人,为此,我决定去拜访一家护理院。
我先到办公室,解释了我的任务,那儿的负责人告诉我可到6号房去。
透过敞开的门我看到,这间屋子里有一张床、一把椅子,墙上还挂着一幅画,画上是一枝玫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坐在椅子里,正专心地编织着什么。
我敲了敲门板,她抬头四处寻找,并眯起眼问:“谁?”
“我被布置写一篇有关老年人的文章作为学校作业。”我紧张地说明。
“请进,”她停止编织并拍了拍床,“坐这儿。”
我坐下了,这老妇人又回到了她的编织工作中去。
“您在织什么?”我问。
“上帝在我的篮子里。”她回答。
我稍稍提高了点儿声音:“您在织什么东西?”
她再次停下手,看着我微笑着回答:“上帝在我的篮子里。”
我环顾了一下整个房间,然后将目光钻到她装绒线和织物的竹篮里,试图能窥见一点儿上帝的影踪。
“噢,是的,他站在那里,”她说,“我一直祈祷他来,他就来了。”
老妇人重又回到她的编织工作中去,再也不说一句话。最后,我谢过她并离开了。
“你对她有什么想法?”护理院负责人问。
“她说上帝在她的编织篮里,”我说,“我想她有点儿疯疯癫癫。”
“她过去确实疯疯癫癫。当她第一次来这儿时,”负责人说,“她丈夫死了,也没孩子相伴,她很孤独。我建议她祈祷以求内心的平和,她便这么做了。
“几个月之后,一位护理员教会了她怎样编织。接下去,在6个月内,她不停地为每个人织袜子。圣诞节期间她卖掉了价值超过1000美元的袜子、毛线衫和毯子。
“她甚至作为志愿者到附近小学去教编织课。她成了这一带最有名气的人。”
“现在怎么样?”我问。
“噢,现在她已经90岁了,而且身体虚弱,但她还能编织,她的心境也很平和。她每开口就只说一句话:上帝在我的篮子里。”
从护理院回来的数星期后,我收到一只包裹,里面是一件漂亮的褐色毛线衫,恰好合我的尺寸。当中还夹了一张纸条,是护理院负责人写来的:
亲爱的克里斯托弗:你在这里见过的那位老妇人要求我们把这件礼物送给你。她想你也许会喜欢有上帝的一片心意来替你保暖。
她在三天前死了。她死时非常快乐。
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贤惠人又容纳众人,赞美善良人也理解没有能力的人。
800英镑小费
[英]史沃克
傍晚时分,达·芬奇咖啡馆已经爆满了。当老板又一次谢绝了一对年轻伴侣入内后,他转回头用鹰一般的眼睛,狠狠地看了看缩在墙角桌边埋头看报的老格林。这是一家意大利式的咖啡馆,老板娘亲手制作的意大利家乡糕点在小镇上很出名。眼下快到新年了,店内每天都是高朋满座,店家自然巴望客人能快吃快走。
鳏夫老格林是这里的常客,每次来都默默地坐在墙角那张能观赏街景的桌子前,只叫上一大杯意大利式咖啡,不加牛奶和糖。咖啡送上来后格林根本不去碰它,而是低下头来闭起双眼,对着热咖啡深深地吸气,一副贪婪的样子。
他的怪异举动总会引来旁人注目。接下来老格林的屁股就好像钉在了椅子上,他会一动不动地呆坐整整一个下午,直到把手里的几张报纸和杂志都看完,然后再盯着窗外繁华的街道看半天,这才慢慢地起身离开,留下那杯已经放凉的咖啡。
老格林离去时,咖啡馆老板总会抱怨说:“要是每个客人都像他这样,我们的买卖早就关门了。”
沃克第一天来店里工作时,老板就警告说别理老格林,免得耽误了干活,因为他跟一个人聊起来就没完没了。
不过店里的这条规矩却对老板的小女儿苏菲例外。8岁的苏菲下午放学后常常来到咖啡馆,一边玩一边当小帮手,只有她能和老格林聊到一块儿。老格林的拿手故事,是回忆二战期间他作为登陆诺曼底的先头部队的一员,如何与顽强抵抗的德国守军作殊死搏斗的往事。他的那些台词,咖啡馆里的人几乎都能背出来。但小苏菲不在乎老格林的絮叨,因为她每次都有自己的故事,没完没了地回敬给老格林,而老格林永远都是微笑着洗耳恭听,不像父母那样总训斥她:“大人够忙的了,别来添乱,一个人乖乖玩去。”
因此老格林理所当然地成为苏菲的专门客人,每次都是由小苏菲为他端上咖啡。
这位古怪的老人每次走时只在桌上留下10便士硬币的小费。苏菲把它们都投进那只小猪储钱罐里。大家知道她正为购买白色旱冰鞋努力存钱。
新年的前一天,晚上11点多钟,老格林意外地第一次这么晚才露面,仍旧堂而皇之地占据了他的“领地”。等到午夜零时,咖啡馆内人们互相祝福新年时,老格林吻着小苏菲的脸蛋儿说:“小天使,新年快乐!”
老格林叫苏菲把储钱罐取来,说要与她玩一个迎接新年的魔术游戏。老格林倒出里面的硬币,低头仔细地数了数,一共是160枚10便士硬币。他掏出支票本对苏菲说:“为了感谢你长久以来给我的欢乐,我要用5英镑换一个硬币的方式,送给你这份新年礼物。”说完,老格林把一张800英镑支票放在小苏菲手中。
咖啡馆里忽然间静了下来,大家都看着眨眼之间发生巨变的老格林。
老格林感慨地告诉大家:一年前他老伴去世了,他非常孤独寂寞。老伴生前是个超级咖啡鬼,每天从早到晚咖啡不离手,他无法忍受老伴的咖啡瘾,与老伴争吵不休,几乎花了大半辈子时间试图说服老伴少喝咖啡,但他并不成功。
老伴死后满屋子的咖啡味也随之消失,这使老格林越来越觉得家里的味道陌生起来。于是他就来到咖啡馆闲坐。他自己不喝咖啡而习惯喝茶,来咖啡馆纯粹是为了感受这里的气息。弥漫在店里的咖啡气味,使他倍感亲切和温暖。
老格林的这番话,使新年午夜的咖啡馆里顿时沸腾起来,围观的人开始逐一拥抱亲吻老格林,老格林的眼里也泪光闪烁。
肯定行不通的事,就不要随便去做;肯定不听劝告的人,就用不着去浪费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