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格奥尔基·契切林全家迁往俄国首都彼得堡,1891年,契切林以优异成绩考入彼得堡大学历史语言系学习。
1898年1月,契切林从德国养病一年回到了俄国。一位很有些权势的亲戚介绍他到外交部工作,受到了他的拒绝。没想到,他仅仅选择了属于外交部的国立圣彼得堡档案总馆,开始投入到编写《俄国外交简史》的工作中去。
契切林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支持民主运动中去。他居然把自己距皇村不远的一间住宅让出来,与一些革命青年办起了秘密印刷厂,参加有关“俄国前途和革命道路”的辩论会。沙皇政府的警察经过侦察,终于发现了契切林住宅中的印刷品。
1904年,契切林被迫秘密出走国外。
1917年11月7日,列宁在彼得格勒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这位关押在英国狱中的一位中年人听到消息,心潮澎湃,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珠顺着他深陷的眼眶流了下来。监狱档案里,简短地记载着伦敦秘密警察局收集的有关这位中年人的案情:“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契切林,俄国籍,45岁,无固定职业,捕前系危险的社会民主运动分子。捕前曾在普鲁士、比利时及俄国从事社会民主活动,受到监控……”
新生的苏维埃祖国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1917年11月28日,苏维埃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部,把一份外交照会递交到滞留在彼得格勒的前英国驻俄大使乔治·比尤肯宁手中。
1918年1月6日,契切林到达彼得格勒火车站,他受到了苏维埃政府代表和广大群众的热情欢迎。
1918年1月8日,苏维埃政府根据列宁的提议,任命契切林为苏维埃俄国政府副外交人民委员。
1921年3月,苏俄同土耳其就经济交往达成了协议。尽管苏俄自己十分困难,还是无偿地向土耳其提供1000万金卢布的财政援助。1921年内,苏俄就已经付给土耳其政府650万金卢布,剩下的350万在1922年付清。战败后的土耳其在困难时刻,领会到了苏俄为了寻求友谊与和平的诚意。
1921年8月28日,中国的孙中山先生给契切林的回信中,通知契切林自己担任了广东国民政府总统。
1922年2月7日,应孙中山的请求,契切林直接负责安排对中国广东国民政府的革命支持:援助国民革命军装备、派遣军事顾问团、帮助创立黄埔军官学校、派出驻中国广东国民政府代表……自1920年起,契切林成功地从睦邻关系国着手,展开了团结邻邦的外交活动。在欧洲,7月12日苏维埃俄国同立陶宛,8月11日苏俄同拉脱维亚,10月12日苏俄同波兰,10月14日苏俄同芬兰都签订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友好平等合作协约。1921年契切林在亚洲的睦邻外交同样成功,2月26日苏俄同立陶宛,2月28日苏俄同阿富汗都签订了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的友好条约。
喘了一口气后,契切林把欧洲外交的推进目标指向了英国。
1921年3月16日,英国政府和苏埃维俄国政府贸易协定签字。贸易协定的签订本身就意味着对苏俄政权的实际承认。这表明,契切林在西欧,又把帝国主义从外交上孤立苏俄的锁链,扯开一个重要的环节。
战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经济恢复和家园重建工作,人们的温饱问题、教育问题、社会福利问题等等,严峻地摆在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办公桌上。契切林向苏维埃中央提议:“沙皇俄国时期所欠的债务,是西方经济大国拒绝与我经济交往的借口。如果西方能和我们平等互助的话,我们可以让步,承担沙俄政府债务。”
列宁完全赞同契切林的欲擒先纵策略。
受苏维埃政府委托,契切林于1921年10月28日照会美、英、法、意、日五国政府,指出:“苏维埃政府把同其他大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作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苏维埃政府表示愿意承认沙俄战前的债务,如果能为保证履行这些义务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
苏维埃政府的这一举动在西欧引起了轰动,使不与苏俄打交道的西方外交封锁开始解体。1922年1月初,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决定召开经济会议,邀请包括苏俄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参加。
1月7日,意大利政府外交部长波诺米正式通知苏维埃俄国政府,会议将在意大利召开。1月8日,契切林致电意大利外交部,表示苏维埃俄国政府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这意味着欧洲各国承认了苏俄的大国地位,在解决欧洲事务中不能排斥苏俄的存在。1922年4月10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调整欧洲各国经济关系的热那亚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古老的圣乔治宫隆重开幕。
各国代表团团长发言中都把“友谊”、“合作”等美好的字眼奉献给大会。下午5点30分,法克塔宣布请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外交人民委员、苏俄代表团团长契切林发言,一大群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契切林--苏维埃国家自建立以来,外交代表第一次出现在大型国际政治舞台上。
契切林接着就和平裁军、补充战争法规,禁止使用野蛮武器等一系列问题阐述了苏维埃俄国的看法。接着,契切林又用十分流畅的英语,复述了一遍自己的发言,大厅里顿时爆满了感叹声和鼓掌声。契切林成了热那亚会议最受关注的人物之一,英国《日报》在头版写道:“契切林的包括具体纲领的宣言,以其明确性和坚定性而使在座的人震惊……”
4月16日,契切林和拉特劳在双方代表和专家的参加下,秘密地云集在拉巴洛旅馆开会讨论两国缔约。经过了一番激烈争论,下午6点半,契切林代表苏维埃俄国,拉特劳代表德国在条约上签字。《拉巴洛条约》的形成,正是契切林机智地利用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结果,它标明契切林完成了列宁制定的战略方针“粉碎反苏统一战线,分化瓦解在热那亚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资产阶级国家。”
趁热打铁。当天晚上,契切林代表苏维埃政府,拉特劳代表德国政府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两国政府代表向世界郑重宣布:“苏维埃俄国政府和德国政府已于今天正式签署了《拉巴洛条约》。两国作为平等的双方,彼此放弃一切国家与私人要求;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两国在经济贸易上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
英、法、意、日、比、美等34个国家的代表团如从梦中惊醒。
“拉巴洛”,是苏维埃政府外交的重大突破,资本主义外交封锁已经崩溃,“拉巴洛”,是契切林外交生涯中最得意的杰作。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凯恩在评述《拉巴洛条约》时说:“劳合·乔治在热那亚会议上应该领教到,契切林是欧洲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