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出身于京剧世家,名列“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风格雍容华贵,典雅清新,其表演当时为人争看,盛况空前,为形成京剧艺术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他将京剧艺术引上国际舞台,提高了民族艺术的地位。
梅兰芳出身名伶世家,师从诸多名家,从小勤学苦练,虚心好学,尊重传统而又致力革新。他的舞台风格严谨精致,在表演上能创造性地突破传统习惯,打破旦角行当的界限,糅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并兼擅昆曲、皮簧,形成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旦角表演艺术高峰。
他在唱功方面,嗓音甜亮、吐字清晰、行腔圆润流畅、韵味醇厚;在创制新腔方面,曲精意逐,无哗众取宠之心、矫揉造作之态,曲精而不俗。梅兰芳在唱腔中,能吸取其他剧种(昆曲、梆子等)以及其他行当(如老生)的曲调,使其巧妙地化在自己的演唱之中,听来融洽和谐。梅兰芳在念白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功底扎实,发声吐字很有功夫。他的念白注重四声,讲究五音。听来刚而无棱,柔而不弱,婉转圆润,韵味醇厚。
梅兰芳在做、表、舞蹈(包括武打)方面的创造也很突出,他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剧种的优点,创造了不少新的舞台表演程式,在刻画人物、美化舞台形象上获得巨大成功。
特别是他将昆曲中载歌载舞的表演方法运用到京剧中来,表情细腻,身段优美,改变了前辈京剧青衣以唱为主而忽视做表的倾向。在新编《天女散花》一剧中,他的身段及舞蹈之创造则是借鉴一幅《散花图》的国画。他还创造性地将武术、昆曲和民间舞蹈应用到京剧中来。
《霸王别姬》中的“剑舞”,《嫦娥奔月》中的“花镰舞”、“水袖舞”,《黛玉葬花》中的“花锄舞”,以及取材于民间舞蹈《廉锦风》中的“刺蚌舞”等,以其细腻的表情,优美的动作,将观众引入了艺术的化境。
梅兰芳在扮相和服装改革方面最大的贡献是首创古装戏中的“古装”扮相的服饰。他在演新编的“神仙戏”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麻姑献寿》以及“红楼戏”中的《黛玉葬花》等戏中,为了更确切地描绘出剧中人物的形象,他仿照画上的发髻创造了“古装头”,由两张大贴片代替了小片子,并在额前加上一绺“刘海”发,头的后面由“头套”
(发髻大辫子)代替了“绵廉子”(又叫绵尾子)。在服装上,由古装裙子等代替了“帔”和“腰包”,这些创举开创了“花衫”这一旦角新行当。
“五四”以后,他编排了很多具有反封建迷信以及反封建婚姻的时装戏,如《邓霞姑》、《宦海潮》、《孽海波澜》、《童女斩蛇》等。“九·一八”至抗日战争初期编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以激励人民抗日救亡的爱国心。
梅兰芳艺术流派的创立,不仅丰富了京剧舞台艺术,同时也扭转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生为主”的局面,开拓了京剧舞台上“生旦并重”的新纪元。一时梅派风行海内外,观众争睹,行家竞相效法。如与梅兰芳同时期的和砚秋、徐碧云,晚些的张君秋、李世芳、李玉茹等,均师从于梅。就连各地艺坛中也出现了有“汉口梅兰芳”之称的南铁生,有“南京梅兰芳”
之称的杨畹农,有“山东梅兰芳”之称的王振祖等,他们均是在梅兰芳的影响下受群众欢迎的知名者。
梅兰芳以其天赋独厚的条件、苦心孤诣之努力,在艺术上大展才华。他从艺忠实谨慎,宁可不及而不求不过,一切旨在服从于剧中人物的性格,于含蓄中求艺术上的“真善美”。更可贵者,抗日期间,他蓄发明志八年之久,其民族气节,非一般艺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