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字逸仙,1866年生于广东。13岁赴美国檀香山,后到广州、香港读书。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11月,他前往美国檀香山,建立起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2月,他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总部,准备在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签订时,在广州发起武装起义,因起义计划泄露,遭到失败。
1905年,孙中山由欧洲到达日本东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该会以他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篡夺革命政权后,孙中山于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1914年7月,他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反袁武装斗争。北洋军阀掌握北京政权后,1917年8月,他于广州组织广州中华民国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领导护法斗争。1921年5月,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继续与北洋军阀作斗争。1924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广州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力量,发兵东征盘踞在东江的粤系军阀陈炯明,后兴师北伐,准备消灭正控制着北京的北洋军阀。1925年抱病北上,不幸病逝于北京。
孙中山推翻了清朝统治,并先后组织和领导了潮州黄冈起义和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之役和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尤其是在黄花岗起义中,孙中山帷幄运筹于南洋庇能(即槟榔屿),并在海外华侨中募集巨款支持起义。1911年1月,在香港组成起义总机关“统筹部”,汇合同盟会大部分骨干,联络各地革命团体,并专人负责发动新军、防营、巡警以及番禺、南海、惠州等地会党和“绿林”
积极筹备武昌起义。为顺应历史潮流,他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秘密接触,并接受了其改组国民党和办军校的两大建议。他与苏俄代表越区会晤,进一步商讨了改组国民党和接受苏俄与共产国际援助的问题。他同意邀请一些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增强国民党的进步力量,同时帮助改造国民党。从而最终确定了他的“以俄为师”,向列宁学习,走扶助工农群众,联合共产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道路,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转变。为走联俄联共道路,他大量吸收共产党人加入其中央领导核心。他亲自担任军校总理,聘请苏联顾问,训练革命武装力量。
提出了新的三民主义政治理论。孙中山以前所言的三民主义在他自己看来是不够准确和彻底的。为此,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他将旧的三民主义发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革命的内容。关于民族主义,他认为,一方面中国民族要得到解放,即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一方面中国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即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关于民权主义,他认为要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必须将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是少数人私有。凡真正反帝的个人和团体都应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凡是出卖祖国、欺压人民,替帝国主义和军阀服务的,不论它是团体还是个人,都不能享有这种自由和权利。关于民生主义,他确定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最重要的原则。反对土地权“为少数所操纵”
,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后还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孙中山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三民主义理论,是他的最大功劳。正因为有了它,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才有了合作的基础,才产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中国大革命。
孙中山是推翻了被马克思称作世界上最落后的堡垒--清朝封建帝国--的人,他为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奋斗终生,并最终以他的探索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处于紧要关头的缩影,是他最终在改良不成的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挺身而出而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从而他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他创造了一个时代,虽然在其有生之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一句名言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