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西尔·阿拉法特,1929年出生在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共同圣地耶路撒冷。“阿拉法特”本来是伊斯兰圣地的一座山名,在伊斯兰教义中,它是“神与吉祥”的象征。他的父亲拉乌夫当时之所以给他取名阿拉法特,是希望真主能赐给儿子和平与幸福。但是,他父亲因参加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和犹太人统治的斗争而遭到迫害,被迫离乡背井,举家迁往开罗。阿拉法特的母亲扎海娲是一位勤劳贤慧的巴勒斯坦妇女,然而,艰难岁月摧残了她的身体,就在阿拉法特4岁那年,他的母亲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家庭的不幸给阿拉法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巨大创伤,但苦难的生活却使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阿拉法特小时候就是一个“孩子王”,经常带领一群孩子模仿军人动作,做一些带有军事色彩的游戏,从而为他日后创建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1958年,阿拉法特在科威特秘密创建了巴勒斯坦抵抗运动“法塔赫”,后来成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主要武装力量。1965年,他领导的巴勒斯坦游击队打响了反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第一枪,巴勒斯坦革命由此爆发。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领土,阿拉法特领导的游击队被迫撤到阿拉伯邻国,继续开展反以武装斗争。自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以来,一直领导着被占领土内外的巴勒斯坦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直至巴以1993年9月13日签署和平协议握手言和为止。
1991年金秋之季,坐落在地中海之滨的突尼斯天高气爽,景色宜人。在这令人陶醉的秋色里,当时已经62岁的阿拉法特终于与比自己年轻34岁的苏哈结为伉俪。
阿拉法特从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战非出路,和为必行。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谁也吃不掉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是两败俱伤。巴解组织自1964年成立以来,历经坎坷,大本营几经搬迁,自约旦而叙利亚、黎巴嫩,最后突尼斯。以温和和务实著称的阿拉法特顶住内外压力,采取现实主义政策,于1988年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242和338号决议,从而步入“以土地换和平”、政治解决巴以冲突的道路。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的召开是巴以从对抗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点。以色列从与巴勒斯坦交往中也不得不承认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惟一合法代表。1993年9月9日,巴以在奥斯陆进行了14轮秘密会谈后,阿拉法特和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交换了亲笔签字的信函,正式宣布相互承认。13日,阿拉法特与拉宾终于在华盛顿握手言和,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巴勒斯坦自治的原则宣言,从而为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重要基础。从1993年10月阿拉法特和拉宾在开罗首次正式会谈至今,巴以高级官员围绕实施和扩大巴勒斯坦自治问题进行了数十轮艰苦、曲折的马拉松式谈判。谈判之路荆棘丛生,历经磨难,多少次陷入僵局,多少次濒临破裂,又多少次起死回生,每前进一步双方都付出了巨大努力。每当谈判进入关键时刻、阿拉法特总是亲自出马,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最后拍板。1995年9月,阿拉法特和当时的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在埃及的塔巴围绕扩大巴自治问题进行的最后一轮谈判持续8天,长达近百个小时,有时一次会谈就通宵达旦,长达20多个小时。虽然阿拉法特常给人以温和的感觉,但他有时也有强硬的一面。当双方就以色列从希伯伦撤军等棘手问题针锋相对充满火药味之时,阿拉法特两次愤然退出会场,以示抗议以色列在这些问题上的顽固立场。后经埃及和美国从中斡旋,阿拉法特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鉴于阿拉法特为推动中东和平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与拉宾和佩雷斯一起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对阿拉法特和所有巴勒斯坦人来说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巴勒斯坦终于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了自治,巴勒斯坦人有了自己的政府。7月1日,阿拉法特回到了阔别27年之久的加沙,结束了长期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活。
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选在巴勒斯坦自治区举行,阿拉法特以88.1%的多数票当选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然而,阿拉法特并不满足于目前的这种有限自治。他多次强调,尽管立国之路漫长曲折,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终将在巴勒斯坦大地上建立。
阿拉法特为争取巴勒斯坦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受世人尊敬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