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37600000003

第3章 建设引水工程

听罢动员令不到一个时辰,秦宽路就召集一部分村的人马赶到县城戏院大门口,坐等天亮出征。

人声、车声、炮声、锻石声在峡谷河滩间回旋,久久不能散去。杨贵为之兴奋,为之振奋。但他很快又发现了问题。

有一个青年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先喝一碗汤,把一个窝头揣到怀里。

中央领导支持引漳入林

引漳入林工程的消息,在全省的四级干部会上传开后,许多人吃了一惊,怀疑林县县委这帮人神经是不是出了毛病。

这些人的怀疑有其原因。1960年,是人民生活极端困难的一年。然而,恰恰在这个艰难备至的时候,闻所未闻的引漳入林工程要上马了。林县人能拿出多少资金修筑这么大的工程?

有的人找到杨贵,不客气地质问:“你林县有多大的荷叶,敢包这么大个粽子?!”

杨贵不亢不卑地回击:“我们有55万人。”

省委书记刘建勋,倒是很赞赏林县人这股劲儿。

不过,这位省委书记还是表示了人们心中的疑虑;“林县到底有多少家底?”

林县到底有多少家底?在那个时候,属于林县的“超级机密”,除了杨贵和县委几个主要负责人之外,谁也不知晓。

几年后,这个“超级机密”终于露馅了。原来,林县在丰收年,悄悄攒下了4500万公斤储备粮,还私设了一个200来万元的“小金库”!

为此,上级派来了调查组,虽然林县县委据理力争,还是给县人民银行行长路明顺一个党内警告处分。

林县的这点家底,后来也捅到了时任主管财贸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那里。

李先念一听哈哈一笑:“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要把它看得过重了。动用这个钱合情合理,只不过有点不合乎规定。”

国务院领导和省委领导的支持,给林县县委减轻了不少压力。

然而,即便如此,杨贵的心里还是沉甸甸的:4500万公斤粮食,200多万元资金,对于引漳入林工程来说,这张“荷叶”也还是过于小了。

杨贵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为破解这道难题,找到了一把万能钥匙。

杨贵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朴实无华的文字:

引漳入林工程很大,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国家拿不出钱来投资。如果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修建,那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错过这次机会,林县人民可能将永远受缺水之苦。现在修建,困难太多了,最基本的办法是自力更生。

如何把自力更生具体化?各公社按渠道可灌面积投工,民工实行包工定额,把工分介绍回队参加分配;上工地民工自带撅头、铁锹、抬筐,个人没有的生产队负责自备,吃粮食每人暂定一市斤或一市斤半,民工自带口粮,不足部分由集体储备粮补足,蔬菜由生产队统一送到工地;工具修理由各公社负责,根据人数多少,建立几个工具修理点,各队搜集废钢铁送到工地,供修理员使用。

县里还有二百多万元资金,负责购买炸药、钢钎、水泥等大件物料,注重节约,反对浪费。组织民工学习毛泽东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有关著作,宣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闹革命、爬雪山过草地、不怕吃苦、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群众是圣人,只要依靠群,很多困难都可以解决的。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力量!这是杨贵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中共林县县委所能拥有的最大的“家底”。

杨贵铁了心了。中共林县县委铁了心了。55万林县人民铁了心了。

举行引漳入林誓师大会

1960年春节刚过,林县县委办公室里,李运保在踱来踱去。突然,电话铃声响起来。李运保扑过去,一把抓起电话听筒。

线路那端传来杨贵响亮的声音,听得出他很兴奋:

“运保吗?我还在郑州开着四级干部会哩。你们在家的常委不要等我了,准备工作落实后,立即召开全县动员大会,抓紧时间上人,尽快打响引漳入林第一炮。”

李运保赶紧问了一句:“哪天动手?你拍板。”

“选个吉日。正月十五怎么样?元宵节,我们搞它个全县大团圆,10万人战太行。哈哈哈。”杨贵禁不住笑出了声。

接到杨贵的电话,县委县政府机关像一架突然启动的机器,立即高速运转起来。

1960年2月7日下午,中共林县县委委员、县直各局委负责人、各乡党委书记们,齐齐汇聚任村乡盘阳村边的凤凰山上,由李运保主持,召开引漳入林筹备会议。

会议研究通过了引漳入林的组织机构和工程施工方案。引漳入林总指挥部由政委杨贵、李运保,总指挥周绍先,副总指挥王才书、郭凤辰、尹了山组成。

开完了会,李运保赶紧带队沿渠线徒步跋涉,分配各公社施工地段。

接着,李运保又急匆匆赶往山西平顺县,为开工打招呼。等到李运保一行走到平顺县石城公社,已是2月10日的凌晨3点多钟了。

早就在这儿等候多时的平顺县委书记李林,一听说明天引漳入林工程开工,要上10万人,顿时跳了起来。

“伙计,你疯了?我平顺县全县才17万人。”

“知道。”

“而且,你们几万人大部分要在石城安营扎寨,我就是把全公社的民房都腾出来,也不够住。”

“腾几间算几间吧。”

李林算了算说:“行,最多230间。”

李运保立即接上:“那好吧,其余人住石堰和崖洞。”

李林倒抽了一口凉气,感叹道:“林县人不要命了!”

林县是个什么情况,李林一清二楚。如果不是缺水闹的,林县人怎会“不要命”?

林县人向太行山发起总攻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1960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四。就在这天晚上,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引漳入林工程广播誓师大会。

上百盏电灯、汽马灯照得会场格外明亮。

李运保走上台,代表县委和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宣读《引漳入林动员令》:

引漳入林是我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的多方面努力,这一理想很快就要变为现实了。

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明日,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

《引漳入林动员令》通过有线广播,迅速传遍了林县大地的角角落落。

从县委机关到农家小院,人们都在热烈地议论着县委发出的动员令。各公社连夜召开党委紧急会议,作出具体安排。被批准上工地的民工紧张忙碌起来,都在打点行装,准备工具。

工地上出现一群铁姑娘

1960年的4月18号,林县的天空上,突然来了一直升飞机。随着这架直升机的降落,整个山城沸腾了,大家没有见过直升机,都跑到那儿来看。飞机是来接红旗渠工地上的李改云。

红旗渠开始修建以后,大家的热情非常地高涨。

一天,大家正在那儿干活儿呢,李改云突然就听到有小石头掉下来的声音。她就跟着这个声音抬头一看,她发现一块山石已经裂开了,马上就要掉下来。

李改云急忙大喊,说快跑快跑,石头要掉下来了。而在这个石头的下边,还有几十个民工正在干活。大家随着她的声音一看,马上扔掉工具,撒腿就跑。

这个时候,有一个小姑娘,已经被吓傻了,站在那儿不会动了。李改云跑过去,她想也没想,上去往前一扑,石头掉下来了。

小姑娘得救了,但是李改云却不见了。等到大家找到她的时候,她已经被埋在乱石当中。

大家把李改云救了出来,她整个的小腿都被砸烂了。腿上已经没有了一块完整的皮肤。大家很快地把她送到了就近的医院治疗。但是情况不容乐观。

当医生了解到李改云的这个事迹以后,竟然和一起协助他的护士,从自己的身上把皮肤切下来给李改云移植。

消息传开,省委领导亲自派直升机,将李改云送到了郑州进行治疗。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抢救,李改云终于脱离了危险。

但是李改云的腿却没有保住。落下了终身残疾,只要阴天下雨,她的腿就会钻心地疼,让她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太行山赋予了林县男人们一种豪气。但同时它也赋予了林县姑娘们一种坚韧。姑娘没有退缩,而是干劲更足了。

在工地上,姑娘们和男社员展开竞赛。你们论锤打钎,我们也能。当时的铁锤轻的12斤,重的14斤,更有16斤的。

姑娘们抡铁锤,有的可以连续打到600下。胳膊打肿了,伸不到棉衣里面去,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苦。

几个姑娘,还练就了一个绝技,她们可以双手握钎,供4个人同时打。这个打钎,每打一次就必须转动一次钎把,要不然这个钎就镶到里面,拔不出来了。

打钎对虎口震动是非常大的。虎口打裂了,又正是大冬天,加上冻疮。卫生员在给他们打消炎针的时候,不自禁地就留下了眼泪,哭了。因为针从手背扎进去,药水从手心就渗了出来。

姑娘们的手都烂了。就这样,姑娘们用她们自己的这种毅力,赢得了一个非常响亮的称号“铁姑娘”。

“铁姑娘”这三个字,既是荣誉,更是勇气和担当。她们用自己的出色表现,让太行山上最坚硬的岩石也不得低下头来,她们的付出是巨大的,让人心痛的。

众多的红旗渠建设英雄人物中,有为红旗渠建设献出青春的英烈代表,有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冲锋陷阵、坚持同群众一块浴血奋战的县、公社领导干部的代表。

有精心设计、积极参与施工的各级工程技术人员代表,有起到带头、骨干、模范作用,为红旗渠建设历尽艰险的劳动模范代表。

有献计献策、勇于革新、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工程进展的,包括一般干部和民工在内的各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等等。

他们既是红旗渠建设的顶梁柱和闯将,又是红旗渠建设先进人物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郭增堂创造简易拱架法

1960年2月10日,当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发布《引漳入林动员令》后,采桑公社党委副书记秦宽录,怕别的公社抢了先,听罢动员令不到一个时辰,就召集一部分村的人马赶到县城戏院大门口,坐等天亮出征。

李运保知道了,感动得眼泪差点掉下来。他骑了自行车跑到戏院大门口,找见宽录劝说:“宽录,你们回去吧,天这么冷,还黑洞洞的,这是干什么?”

可是,秦宽录和群众都不愿意回。有的说:“天冷怕啥,咱修引漳入林,就是准备去受罪哩!”

秦宽录乐呵呵地对李运保笑道:“李书记,你听到了,这是人民群众的心愿,我能泼凉水,撵他们回去不成?”

李运保在戏院门前昏暗的灯光里,瞪了秦宽录一眼:“你甭犟,让大家身体受了影响,我找你算账!”

在红旗渠的建设当中,采桑公社果然抢了头功。单说指挥民工连的郭增堂节约用料,就让人们佩服不已。

1960年初,林县采桑公社党委委员、农业助理郭增堂,接到了让他参加红旗渠建设的通知。

这年,郭增堂已经50多岁了,一听到这个消息,他像自己家里办喜事一样高兴。二话没说,卷了卷铺盖就上了红旗渠工地。

1962年冬,红旗渠上的盘阳洞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渠道到盘阳,被一架高山拦腰挡道,要钻一个长214米、高4.7米、宽6米的隧道,水才能通过去。

钻洞任务由采桑公社的南采桑、南峪两个大队的民工连负责,分别从东西两头同时施工。

民工连头一次钻洞。面对坚硬似铁的火炼石,炮小了功效低,炮大了容易塌。郭增堂来到这艰巨的工段。

当洞的两头各钻有30米左右时,南采桑负责的西洞口,突然发生冒顶事故,洞顶上坍下了齐人深的石方,堵住了施工现场。

郭增堂来到西洞口,洞顶上还不住地往下落石块。他望着满面愁的容南采桑民工连长宋榜吉说:“甭老坐在这儿愁眉苦脸。现在需要的是想办法,给民工出主意。”

宋榜吉在郭增堂的启发下提出修明渠的建议,一旁的民工也支持。

郭增堂说:“你们记不记得咱们修渠道的三条原则?”

“咋不记得,‘修渠又修路,少占地,不毁树’。”民工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现在咱想想,在这里修明渠,符不符合县委提出的要求。”

民工们仔细思索。经过权衡利弊,放弃了在这里修明渠的想法。最后决定:西头暂时停工,劳力集中东头继续钻洞。

第二天,郭增堂来到了东头洞里,民工虽增多了,却拥挤不堪,人多使不上劲,工程进度反倒不如先前。

郭增堂看到这情景,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

郭增堂从小饱尝过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深深地了解水在林县人民心目中的位置。为了全县人民的幸福,难道就不能挺身进洞除险排难,为民工们开辟一个安全施工现场吗?为了人民的利益,还有什么不可以牺牲的?

郭增堂回到采桑公社分指挥部,就召开干部会议,商量入洞的事。他说:“咱修渠就是打仗,我们干部要带头冲上去。”

“老郭,下令吧,你说啥时于就啥时干。”

“好,今天下午做准备,从明天开始。”

这天,天还不太亮,一支13人的干部队伍吃罢早饭,就来到工地。

郭增堂扶了扶安全帽,第一个钻进洞里。接着郭法科、秦永录等一个个也先后进去了。

他们用铁钩勾洞顶上活动的险石,一块块勾掉,又一筐筐抬出,郭增堂的手磨破了,肩压肿了,寒湿侵袭着他的身体,他忍着浑身关节的疼痛,坚持不下火线。

半个月过去了,清除险石160多立方米,直到为民工开辟出了一个安全施工的环境才走出山洞。

在红旗渠工地,不论酷暑还是严冬,郭增堂总是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工地。

他和民工们一起放炮崩山,凿石钻洞,垒砌渡桥槽,民工抡锤他抡锤,民工放炮他放炮,民工滚石他锻石。

申家岗工程施工过程中,渠线上清基、备料,进行都很顺利,唯有石灰供不应求,影响速度。

就在人们发愁的当儿,明窑烧石灰法,通过红旗渠总指挥部的快报,最先传到采桑公社的工地,真是雪中送炭!

郭增堂马上派魏运才前往兄弟公社学习,并说一定要当天去当天回来。

明窑烧石灰,是先点火后装窑。人在窑面上作业,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故。

郭增堂知道,一个指挥员,时时处处都应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所以当别人劝阻他“你有关节炎,甭去了,我们注意安全,坚决完成任务”的时候,老郭却饶有风趣地说:“关节炎怕寒喜热,到窑上一熏,一蒸,比吃药打针都效验。”

郭增堂来到现场,先是和民工们一起抬石头、抬煤,后来就在窑顶上负责铺煤、铺石。

秋风阵阵,烟雾蒙蒙。郭增堂和民工们在窑上被浓黑的煤烟包围住了,煤气直往鼻孔、喉咙里钻。

郭增堂闭住嘴,仍在不停地工作着。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他愈来愈感到呼吸困难。

当他搬一块石头时,晕倒在窑上了。民工们赶快冲到窑下,找医生抢救,并把老郭送回分指挥部。

郭增堂醒来后,就下床走出门外。炊事员看见了急忙拦阻:“医生叫你好生歇着,你咋又起来啦?”

“歇啥哩,又不累。狐王洞、呼家窑还没有清完基,得去瞧瞧。基清不好,就要影响渠的质量。”

“不能去,病没好清,中午饭又没吃,今个得在家躺着哩!”

“煤气中毒不算病,到外边,风一吹,好得还快哩!”说罢,他就往工地走去。

郭增堂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在干部和民工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们说:“老郭是钢打铁铸的人。”

在郭增堂的带领下,分指挥部的13个干部,都和民工们一起劳动,敢于担风险,挑重担。

郭增堂带出一批有勇有智、敢闯敢拼的好干部,也带出了一支不怕苦、不怕死、能征惯战的民工队伍。

在一干渠修建桃园渡桥时,郭增堂碰到了大难题。

渡桥要飞跨100米宽、24米深的枯河沟。这是红旗渠上最高的一座大渡桥,工程很是艰险。

但是,对这位勇于打硬仗善于打硬仗的指挥员来说,当时并没有过多考虑渡桥多高多长,工程的艰险平易。

郭增堂考虑的是,修建这座大渡桥,要在高空作业,必须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可靠的安全基点是,既要有保险的脚手架,又要有结实的拱圈用的木架,还要有受用的路架。而这些又全靠既直又长,既坚硬又有足够数量的木料。

然而,实际情况却与郭增堂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

总指挥长马有金来到了采桑公社的工地,他是特意来同郭增堂商量节省木料的拱架法的。

老马一见郭增堂就扯上正题:“老郭,你从最节约考虑,算算建这座大桥需要多少根木料。”

在红旗渠工地上,郭增堂是以勤俭出名的指挥员。每段工程开始,从来不多领物料,中间也不追加。

他常常是:能用铁撬别掉的石头,就不用炸药崩,筐坏了能用树皮缠缠使用绝不让民工领新的。不论在哪个工段施工,工程一结束,都是大车往回交节余下的炸药、抬筐、麻绳等。

郭增堂领导的分指挥部,是全渠线节约最好、节约数字最大的一个分指挥部。

对于这次建桥需要的木料,郭增堂心中早已本着节约精神打过谱,大约需七八米长的木杆2000根。

现在,老马又叫节省再节省,郭增堂琢磨了一阵以后说:“1800根吧,不能再少了,有一条,还得是8米以上长。”

“为什么?”

“一孔8米跨径,短了不行。”

“用不了那么多吧?”

“七孔桥,少不了1800根。”

“1200根咋样?”

“不行。”

马有金皱了皱眉头,沉思一会,说:“老郭,给你交了底吧,眼下木料很缺,只有千把根,明天就给你送来。可是,告诉你,一不准截断,二不准用铁钉子固定,三不准损伤木料。桥建成,木料还有用场。”

三个不准,难得郭增堂默不作声。

马有金看着郭增堂犯愁的样子,继续说:“你也知道,咱修红旗渠是靠自力更生上马的。缺木料是事实,你要能和民工一块想出个节省木料的拱架法,你想想,只是几个钱吗?”

“老马,甭说了,如今还有千把根木料,就是没有也要把桥建起来。”

郭增堂一贯是迎着困难前进的人。他常说:“天下没有难事,你要怕就难,你不怕,难就跑了。”

送走了总指挥长,郭增堂想,工作中遇困难,应当首先问群众,要把大伙的智慧和创造力用到解决木料问题上。

林县有句土话,叫做“一人不过二人意,三人过来订好计”。

群众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获得胜利的往事又重现在郭增堂的眼前:

1962年,钻盘阳洞时,曾遇到过照明的难题。洞内潮湿、漆黑,点煤油灯,烟雾缭绕,由于通风不好,熏得民工们头晕、咳嗽,曾一度影响施工。后来民工想出用镜子借太阳光的办法,终于解决了问题。

1964年,在申家岗建两个涵洞,一反常规,用先拱圈后掏胎的办法,节省了一道工序。外公社说采桑把窍门使绝了,而这窍门,不也是民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吗?

在民工大会上,郭增堂讲了完成这座咽喉工程的重要意义后又说:“有人讲千把根木料建不成桥。咱们要知道,买一根8米长的木杆,从安阳运到这里,原价加运费是80元一根。100根8000元,1000根8万元,8万元就是80万斤粮食呀!”

郭增堂讲,人们一个个静静地听着。话虽不多,却在民工心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我们不能光图施工方便,也得从国家利益想想,大手大脚的事咱不干。”

“咱就是用土当拱架也得把桥建起来。渠下的地等水,没水吃的人家都在等着哩!”

“靠土办法是咱的老传统了,咱都要动动脑筋想想办法。”

一个群众性献计献策运动被动员起来了。大家三人一堆,五人一伙,边备料边议论,为建筑简便的拱架动脑筋。

夜晚,民工深夜还不入睡,即便躺下,还在想窍门。

郭增堂和民工一样,更是绞尽了脑汁。

这天,郭增堂和民工一块锻石,一面锻一面谈着怎么搭省木料的法子。正商量着,技术员秦永录寻来了。他带来了用上梁的办法拱架,这样拱架顶上就能省去一根大梁。

在这里的民工,许多人都亲手盖过房,上过梁,大家听了如获至宝地说:“老郭,这法中,上头减大梁,下边去柱子。立木顶千斤哩。”

紧接着,突然开了窍的民工纷纷说出好想法,窍门一个个出来了。

郭增堂听着大伙的讨论,觉着有理,却没有立即表态。他在想:这两种办法,一孔要比老办法省8根大梁,如果能行,千把根大木料,不是不足,还有余哩。可是,这种架法支撑力怎么样,能不能经得起上边的压力?一个拱圈顶有20立方米石头,加灌浆,民工在上边劳动,压力最小是七八万公斤,切不可鲁莽,需要试验试验。

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在场的人,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

试验在北头最低的一孔进行。垒砌拱圈时,桥墩周围站满了人,盼望着试验的成功。郭增堂更是忙,一会儿跑到拱顶上瞧瞧,一会儿又跑到桥下听听支架动不动。结果安然无事,拱圈合拢了。

从此,林县建筑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简易拱架法诞生了。

4月21日,红旗渠竣工通水了。郭增堂以特等模范单位代表、特等劳动模范身份,参加了通水典礼。

给工程改名为红旗渠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刚刚从省城郑州开完全省四级干部会议回来。放下手中的行李,杨贵便马不停蹄地上了引漳入林工地。

在工地,杨贵被一幅劈山导河的壮阔画面深深吸引住了。只见,耸入云端的悬崖峭壁上,架起了一条条空中运输线,半山腰生起了一盘盘通红的铁匠炉,爆破队爬崖攀壁,在鸟雀筑巢立足之处,凌空飞荡。

渠线上,垒砌工匠舞弄着锤、撬、泥刀挥汗成雨,

渠基刀刻斧凿般牢固。工地上,一座座石灰窑播云吐雾,男女石匠锻石叮当作响,运输队担水运沙,来往穿梭,熙熙攘攘。

人声、车声、炮声、锻石声在峡谷河滩间回旋,久久不能散去。

杨贵为之兴奋,为之振奋。但他很快又发现了问题。

几万人一下涌到了太行山上,排成了一条长龙,马上后勤跟不上了。当时施工,一般都是一处施工,多处备料。但是这70多公里,你光走一走就需要几天。

工地上仅几个技术员,他们每天不停地在每一个工段上来回跑。跑完每一个工段,也需要几天时间。想及时给施工人员指导,根本不行,做不到。那这些人呢,他又是各自为营,不是挖高了,就是挖低了。

杨贵书记一看,漫山遍野就是一个一个鸡窝坑。在这个时候,如果不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引漳入林工程不堪设想。

在工地总指挥部所在地盘阳村,杨贵马上召开了林县县委全体班子会议,针对目前引漳入林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会议分析所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战线拉得太长,兵力太分散。

会议决定,把70多公里长的渠线,分成四段工程,每一段当成一个战役来打。

每一个战役都要保证领导、劳力、物资、技术四个集中,集中精力,修一段,成一段,成一段就见效一段。这样,可以让大家不断地看到引漳入林工程的收益,不断树立大家的信念。

第一期集中修建渠首至河口渠段,第二期修建河口至木家庄渠段,第三期修建南谷洞水库至分水岭渠段,第四期修建木家庄至南谷洞水库渠段。

在这个盘阳会议上,还有一项重要的决议,是什么呢?为了鼓舞林县人民修渠的斗志,会议决定把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向前进。

县委书记杨贵激情洋溢地鼓舞大家:

引漳入林工程是艰巨的,任务是光荣的、伟大的,我们必须鼓足于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向大行山开战。

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人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改变自然面貌。现在,林县人民群众瞪大了双眼,正在看着你们,盼着你们早日把漳河水引回来。你们正在做着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引漳入林是林县党组织和人民的历史任务,完成后也是林县人民劳动史上的一个大奇迹。

为建水渠民工住在崖洞

总指挥部将渠首到分水岭70公里的干渠修建打桩立界任务,全部分到了15个公社。浩浩荡荡的队伍,后边人踩着前边人的脚,潮水一样涌向漳河岸边。

原计划总干渠每人修一米。民工们热情高涨,说出的话也掷地有声:

一米,不就是一庹长么!它就是钢的,铁的,我们也给它嚼了咽下去!

实际上,太行山不是那么轻易就低头的。70多公里,仅仅是地图上的距离,若要随着登山顺弯就势,两三倍也不止。

另外,这是在山沟里做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鲁班爷来了也得皱眉头。

还有,一下子上去10万人,挤在峡谷荒山和小山村里,仅住房一项,就是很难解决!

渠首所在的王家庄、阳高、车当等村老百姓听说河南林县人来修渠,二话没说,千方百计把能挤的房子全腾了出来,还让出了近千亩耕地,迁移了祖坟,毁掉了大批果木,尽自己最大可能支援林县修渠大军。

山西人的全力支持至今让林县人难忘。

但杯水车薪,还是满足不了大部分民工的生活所需。怎么办?林县人还能被困难吓跑吗?

为了把老漳河牵回家,民工们决定拼了!许多人抱定这样的信念冲上去。

没有房子住,住崖洞,管它潮与不潮,冷与不冷!有的地段连崖洞也没有,民工们干脆到山上割一捆白茅草,在靠山檐下的石头上一铺,就是床了。

白天干一天,晚上被子潮得不能贴身。在席棚里睡的人,半夜醒来,一睁眼看到的却是满天星斗,原来席子早被山风刮跑了。民工们一笑,照样扛起工具上工去。

没有路,自己修。民工们在卢家拐村的崖嘴上放了开凿大路的第一炮,崩开了一个大豁口。

接着奋战三天三夜,横跨漳河修筑了一座坚实的木桥,使豫晋边界峡谷变成了坦途。

边界通了,侯壁断下渠首处也通了,一条蜿蜒的公路一头扎进漳河,一头伸向莽莽苍苍的大山,像一条缚龙的长缨锁住滔滔漳河水。

沉寂的太行山腹地,第一次响起了汽车马达的轰鸣。

没有水泥、石灰、炸药等建渠物资,自己造。

硝酸铵化肥再掺上锯末、煤面或牛粪,套上牲口用碾子碾细,就成了威力无比的土炸药。仅此一项,总干渠工程就节约资金145万元。

石灰是建渠砌体的主要粘合材料,烧制石灰,在林县有几千年的历史。

红旗渠施工初期,因资金困难,水泥价格贵,货源少,各工段建了许多小窑烧制石灰。

但是,这种传统式的石灰窑容积小,产量低,每公斤煤烧石灰3公斤,每窑最多烧25到30吨,而且成本较高,远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况且,修渠工段不断向前伸延,石灰窑不能转移。于是,修渠民工,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

这种方法不需要建造固定的石灰窑,可依据本工段需要量,任意定规模,就地取材,就地烧制。

建渠使用的石灰全靠自己烧,水泥靠自己办厂解决。大量的抬筐,是从山上割来荆条,自己编。缺少钢钎,就从部队购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剩下的钢钎、炮锤。好钢钎就是不一样,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

钢钎、炮锤运来后,把好钢钎截成几截,焊在不好使的钢钎头上。同时,修旧利废一物多用。用废炸药箱做水桶、灰斗、车箱。杠子折了当镐把,再不行当锤把。

没有资金,自己挣。

县长李贵深入任村、姚村公社调查,回来后向县委呈送了《向太行山展开夺钱大战》报告,提出了以发展粮食为主,多种经营一齐抓的建议。

李贵的这个报告影响深远,它使林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保留下一批社队企业和经营活动。

特别是县里发挥林县是工匠之乡的优势,抽调包括正副科级干部在内的人员30余名,成立劳力管理组和驻外办事处,组织工程队,到全国一些城市承揽工程,为建渠筹措资金,也为后来10万大军出太行埋下伏笔。

没有粮食,吃糠咽菜也要干。

最困难的时候,修渠大军每人每天只有6两粗粮。但大家豪迈地说:

米谷菜、萝卜缨、车前子、灰灰菜、马齿菜、桑叶、柳叶、红薯叶照样可以转化成大干快上的热能!

从开工那天起,林县人眼中心中便只有那条碧波荡漾的大渠。为了这条百姓渠,他们什么苦都能吃。

当时工地上,吃饭的地方和施工的地方不在一块儿,有的吃饭的地方,离工地的地方有5里甚至到10里路。

有一个青年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先喝一碗汤,把这一个窝头揣到怀里。

队长问他:“为什么不吃窝头,每天都要揣到怀里。”

他说:“我就是想等我走到工地上准备干活的时候,我再吃。这样就不至于我还没干活就饿了。”

民工们一天劳动下来,早上就是一碗野菜汤,一个菜窝头。中午是一个菜窝头,一碗野菜汤。

到了晚上,他们说,吃的饭叫“天池捞月亮”。

什么叫天池捞月亮,因为稀饭太稀了,就像清水一样。这个月亮是在碗里面泡着,捞来捞去,碗里面什么没有,就有个月亮。所以叫天池捞月亮。

在家里的老人跟孩子,也心疼这些为他们修渠的民工们。

当时,因为都是在公社食堂吃饭,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一个星期当中,他们要有两顿、4顿,甚至有到6顿不吃干的,光喝稀的,把省下来的干粮送到渠上,让民工们吃。

修大渠的时候,家里的老人跟孩子吃的是什么,是捧在手里面捏不到一块儿的散糠,能够捏到一块儿的糠,就都送到红旗渠上让民工们吃。

任羊成飞身排除险石

1965年的一天,新华社记者穆青来林县采访,当他见到任羊成,撩起他的衣服,看见任羊成腰间由大绳勒出的一圈圈紫红色肉茧,不禁流着眼泪说:“你是党的好儿子,人民不能忘记你。”

任羊成身高不足1.6米,体重46.5公斤。别看他个矮,他的逼人豪气,令多少伟岸者动容!

任羊成原来在渠首工地是个能干的炮手。但是,他在梨树崖放了一阵炮之后,发现了一个关系民工生命安全的大问题。

梨树崖的崖壁上,震开了一道道黑洞洞的山缝。许多摇摇欲坠的石头,还悬在崖顶上,有的像楼房那样大,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它刮下来。

放炮3天后,山缝还在嘎嘎响,石头还在哗哗流。民工们急得直跺脚,却无法到山崖下面施工。

心如火燎的任羊成,远望山崖,暗暗思忖:渠线上还有几百个高山大崭,摆下阵势,要跟咱斗。要是闯不过小小的梨树崖,还算啥战天斗地的英雄汉!

这天清早,他从仓库里找到一盘粗麻绳,对炮手刘虎成说:“走,我下崭,你看绳,咱去除掉那些活石头。”

刘虎成说:“你的命在我手里呀!要是我一失手,你就没命啦!你不怕呀!”

任羊成说:“看看咱那解放军,到打仗时候,人家披着血布衫,硬要往前冲。他们为啥不怕呀?修渠下崭也是打仗,怕死就不能成功。”

常虎成说:“走,我给你看绳。”任羊成又嘱咐他:“可不能叫领导知道,知道了会不依咱。”

在南谷洞水库的时候,任羊成曾两次下崭,教他下崭的是石板岩公社下崭采药的能手王天生。

最初,任羊成放炮,王天生除险,因为险石太多,除险工作老是落在后头。任羊成着急了,便央求王天生教他下崭。任羊成恳切,王天生便爽快地答应了。

头一次下崭,是王天生一脚把任羊成蹬下去的。因为他发现任羊成有些害怕,便帮他下了决心。

谁知任羊成一下去,就缩成一团,在崖上碰来碰去。下到崖底的时候,他出一身冷汗。任羊成明白自己胆怯了,他感到羞耻。

任羊成又大步噔噔奔上崖头,对王天生说:“刚才的不算,我再下一绳。”

不用王天生脚蹬,任羊成就毅然跳下去了,并且伸出双手,在半空中悠荡起来。

但是,任羊成只下崭两次,就到红旗渠工地来了。

眼下,在这个险石累累的梨树崖上,尽管任羊成明白,他的下崭技术还不能适应除险的需要,但他决心闯闯这个难关。他在崖头楔上了3根钢钎,把绳盘套上,另一头套在腰上,就摸着一把铁镐下崭了。

谁知刚下了60多米,就有人在崖下喊叫:“那个不要命的,给我下来,下来!”

站在崖下的,是红旗渠总指挥部的两个副总指挥,王才书和尹丁山。他们没有看清原来是那个“小个子炮手”。

尹丁山责备他:“谁叫你上去的?

“俺自己。”任羊成响亮的答道。

尹丁山口气缓和了,“为啥不向指挥部报告?”

“怕您不批准呀。”

“你不知道害怕?”

“光害怕,怎能修好红旗渠!”

尹丁山叫了一声:“好!”

小个子炮手更加引起了王才书的喜爱。他说:“批准你下崭除险,可是要注意安全。”

王才书想了想,又说:“咱们成立个除险队,你说好不好?”

“好!好!”任羊成笑了。

从此,任羊成天天系绳下崭,腾空除险,渐渐变成下崭除险的能手。他同老铁匠一起,特制了抓钩、掏钩等10多种除险工具,独自担负了5个公社的除险任务。

不久,除险队也成立了。这是红旗渠工地上特有的一个兵种。队长就是任羊成。

6月里,任羊成在红英崖除险的时候,副总指挥工才书给他打来了一个电话:“羊成呵,鸻鹉崖工地出事了。”

羊成心里一惊,忙问:“出了啥事?”

王才书说:“悬崖上的石头掉下来,砸死了咱的好弟兄好姐妹。”

任羊成一听,眼泪就顺着话筒淌下来,他哭着说:“怨我……怨我没有及时赶到……”

王才书说;“不要哭,渠线几十公里长,你一个巴掌捂不严。”

第二天,任羊成和他的除险队,来到了鸻鹉崖工地。

鸻鹉崖上被老炮震裂的石块,还在不住地往漳河里流落。

任羊成登高察看了崖上的险石,向除险队员们说道;“咱们12个人都是苦出身,跟董存瑞、黄继光是一个阶级。他们两个为了让部队冲上去打败敌人,一个手举炸药包,炸烂了敌人的碉堡;一个硬是用肉身子堵住了敌人的枪眼。眼下,崖上的石头哗哗流,大家冲不上去,咱们要当董存瑞和黄继光,不怕牺牲,给大家开路。可也不能只凭一股热劲,在山上乱闯,等到渠修成,咱们12个兄弟,一个不许少。”

12个除险勇士,出现在鸻鹉崖上,6人看绳,6人下崭,像苍鹰飞荡在险石丛中。不多天,便把悬崖上的险石除个干净。

但是,鸻鹉崖并不是很容易征服的。在它的东端,有一处叫用鸻鹉棱的凹崖。上半截伸向漳河河心,下半截却凹了进去,立在漳河边上,远望,像一个挺胸凹肚的黑煞神。

为了除掉凹崖里的活石头,任羊成把自己高高荡起,从半空中向凹崖俯冲,可是每一次老绳又反弹回来,把他弹向半空。

经历了几个不眠之夜,任羊成决定向凹崖进行新的进攻。

他去仓库里找到两盘120米长的小绳,接起来,系在腰间,对伙伴们说:“崖下站4个人,我下了崭,把腰里的小绳放下去,大家抓住小绳,把我荡进去。”

除险队员雷贵仓说:“不行,那会把你荡零散!”

任羊成说:“就是伤住我,也不过一个人,掉下活石头,会伤多少人?”

这天上午,每逢任羊成高高荡起,就要落下的时候,4个队员就在崖下顺势拉绳,向凹崖里猛荡。

接近了,高崖壁只有几丈远了,任羊成在空中喊叫:“再添两个人。”

于是,任羊成像打秋千一样,越起越高,越荡越猛,眼看就要攀住崖壁了。但是,向外突起的崖头,又把老绳撞了回去。

到了下午,任羊成说:“再添两个人。”大家没有表示反对,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除险队长的命令。

任羊成下崭后,刚刚荡起,伙伴们就把小绳拉断了。这时候,老绳的反荡力,加上一股猛烈的山风,将他送向半空中。系在腰里的老绳拉直了,任羊成像一面风筝,被山风托住,好久没有落下来。

伙伴们明白,要是山风猛落,任羊成将会急冲下来,

很可能同绝壁相撞。他们在崖下喊叫:

“毁啦!毁啦!”

“一会儿就没有羊成啦!”

山风把伙伴们的呼喊送上了空。任羊成用一句话来镇定大家的情绪,他高喊:“喂,我饿了,送干粮来吧。”

大家听不清他说些什么,都在崖下跑动,准备搭救自己的队长。

而任羊成是喜悦的。他觉得风把他托得这样高,已使他占据了向凹崖进攻的有利位置。一旦风势下落,老绳荡回,他将如飞将军自天而降,向凹崖猛扑。

风势下落了,缓缓地下落了。崖下的人们都在庆幸,因为这避免了任羊成同绝壁相撞的危险。

而任羊成失望了。因为缓缓下落,缺乏力量,没有使他扑进凹崖。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才在风中拉紧了的老绳,这时猛地松弛,使他剧烈地旋转起来。任羊成简直像一个捻线陀螺那样,在半空中打着转转。

人们明白,这是一个多么凶险的讯号!过去遇到这种情形,不是老绳被绞断,下崭人跌死在万丈崖下,便是下崭的人被转得神志昏迷,碰在悬崖上,不死也得伤。

难道旧时代下崭人的悲惨结局,在等待着我们的除险队长吗?不,咱是修建红旗渠的英雄汉,咱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在任何险恶的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镇定的情绪。

任羊成急中生智,他立刻伸直两腿,摊开双臂,在空中平躺着身子,让空气的阻力使旋转速度下降而渐渐恢复原状。

天已黄昏,副总指挥王才书和除险队员一起,在崖下迎接这位勇猛而机智的战友。但是,任羊成心里是烦躁的。凹崖还没有被他征服。

第二天,羊成又出现在半空中。他用猛烈的手势,指挥8名拉绳的伙伴,让他们猛拉快放。

最后,任羊成挟着急风迅雷,以流星般的速度冲向凹崖。前两天,他已在崖壁上发现了一个石坎。这次他靠近凹崖之前,就远远伸出抓钩。刚刚靠近,便牢牢勾住了石坎。

当老绳就要把他弹回半空的一刹那间,他早已取出咬在嘴里的钢钎,深深插进石缝,而且用一个紧紧相连的动作,把腰钩挂在钢钎上了。

“进去啦!进去啦!”人们都在欢呼。

拉绳的伙伴们已经从凹崖下面撤出。凹崖上面的活石头纷纷滚落在漳河之中。

除险队征服凹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红旗渠工地,也传遍了地附近的各个山村。

在那偏僻山村里,流传着关于任羊成的一些有趣的传说,说他得了一本“天书”,他工读了“天书”,便有腾云驾雾、飞崖走壁的神通。这个神话把任羊成逗笑了。

但是,很快任羊成就笑不出来了。

那是在任羊成又一次扑进凹崖以后,他满怀胜利的喜悦,除尽了崖壁上段的险石。该除下段了,任羊成顺着老绳,准备向崖顶喊号,刚刚仰起脸,一块自崖顶落下的石头,“啪”地砸在嘴上。

任羊成昏了一下,很快又清醒了。他想,你砸你的,我干我的。又仰起脸要向崖顶喊号,但是,他觉得嘴是麻木的,怎么也张不开,舌头也动不得,难以喊出声。用手一摸,原来是一排上牙被石头砸倒了,紧紧压在舌头上。

他从腰里抽出钢钎,插进嘴里,一别,把牙齿别了起来。又想,你把它砸倒,我再把它扶正。谁知用手一扶,却掉下来三颗,仅仅剩下的一颗门牙,还缺了半边。

任羊成呸地吐了牙齿,也吐了一口鲜血,望着山说:“你砸我的牙,我也不怕你,坚决跟你斗到底!”

他又仰起脸,发出战斗的讯号:“呜——”老绳松下来了,他就势一蹬,向凹崖下段荡去。

吃晚饭的时候,羊成唯恐领导看见他的嘴,不许他下崭除险,就端着一碗汤,躲到一边。

王才书问:“羊成,为啥不在一块吃?”

羊成偏过脸说:“凳子高,没有蹲这儿得劲。”

他喝汤,烧得慌,吃馍,顶得疼,吃了两口,索性不吃了。他撂下碗筷,连忙戴上口罩,又下崭除险去了。

副总指挥马有金问他:“羊成,你咋戴上口罩啦?”

他说:“风吹得牙疼。”

“在‘天上’为啥不戴?”

“干活憋气。”

夜里,疼痛使他在梦中呻吟。王才得问:“羊成,你哼啥哩?病啦?”

任羊成说;“你没听真,不是我哼哩。”

第二天,除险队员雷贵仓揭破了任羊成的秘密。马有金和王才书都被深深感动了。他们让羊成休息,羊成说:“我手能动,腿能动,休息啥哩?”

马有金说:“不要打别了,我禁止你上工。”他俩一走,任羊成又小声说:“贵仓,咱们走。”

马有金看着这样奋不顾身的民工,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情。

任羊成没心顾及自己那病痛难忍的牙,但马有金却没有忘记。马有金千方百计为羊成介绍了一个牙科大夫,让他镶牙去。

并嘱咐他:“镶牙不用现钱,开条回来报销。”

而任羊成镶了牙,却回家卖了9斤萝卜种,付了镶牙费。

一个月后,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来到了通天沟。通天沟上伸出一道青石崖。石崖两旁满是獠牙一般的红圪针。

一天下午,任羊成将老绳搭在青石崖上,下崭除险去了。当他脚蹬崖壁、用力荡起的时候,由于石崖太窄,老绳从崖上滑下来,向旁边一闪,闪下了柳条帽,盖住了脸,整个身子被抛进了圪针窝里。

猛烈的刺痛仿佛要将任羊成撕裂成无数碎片,那半寸长的红头圪针,已经扎遍了他的全身。

任羊成倒在圪针窝里,动弹不得了。即使是一个轻微的动作,都会引起全身的刺痛。

这时候,任羊成只有一个念头:渠还没修通,我不能倒在这里不起来。他举起抓钩,抓住山缝,大喝一声“起!”

就从那数不清的圪针尖上一跃而起了。他重新把老绳撩到青石崖上,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冲向那重重叠叠的险石。

任羊成除尽险石,已是黄昏时分。他来到卢家拐村,对房东大娘说:“大娘,找个大号针,给俺挑挑身上的圪针。”

任羊成一脱布衫,大娘就吓得打了一个愣证,“呀!孩子,你咋叫扎成这样啦?”

大娘一边挑,一边叹气,“这么多圪针,叫俺咋挑?”

任羊成说:“那就光挑长的。”

一会儿,大娘就挑了一手窝。任羊成说:“大娘,您歇歇,叫您儿子来。”

大娘的儿子叫坤成。任羊成脱下裤子,要他再挑挑下半身。坤成说:“呀!真怕人!去给领导说说。赶快请医生。”

任羊成说:“就是为了不叫领导知道,才叫你挑哩,可不能说。”

坤成说:“你这人,对领导恁不老实!”羊成说:“我怕他们操心。”

只一会儿,坤成又挑了一手窝。

任羊成说:“咱再把衣裳上的圪针拽拽。”俩人一齐来,一会儿又拽了一大把。

冬天来了。狂风大雪扑打着严峻的太行山。指挥部为了保证民工的安全,发出通知说:天晴以前,暂停施工。

任羊成却和同伙伴们商量:“咱可不能停工,要是天晴了再去除险,几百个民工咋上工?”

风在吼,雪在飘,任羊成和雷贵仓、申其爱等勇敢的除险队员出发了。

他们在四眉崭上,生起一堆簧火。申其爱看绳,雷贵仓警戒,任羊成下崭了。

羊成在风雪中飞荡着。他的肩头渐渐积起了几寸厚的雪,而领子上的雪融化了,结成了冰。从清早到晌午,任羊成除完了这座冰山雪崖上的全部险石。

当他下到崖底,已经变成了一个雪人。

任羊成的手指冻僵了,伙伴们从崖顶下来,才帮他解开了老绳。他的腿也是僵直的,走不成路。

伙伴们把他搀扶到一个石洞里,用棍子敲去他身上的冰雪。又拾柴生火,好久才把任羊成暖过来。

同类推荐
  • 虎变

    虎变

    省发改委官员和同僚面临着升迁的竞争,各有各的背景和砝码,看不清形势又无人倾诉的方向西接受一蓝的暗示:找高人算算。一蓝和几个商界朋友的走私活动因赖昌星的倒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只有心圆大师能帮他们了难脱罪,但心圆提出的条件是在花岩县建庙,这事只有方向西的老板成访副省长才能办到。九个月后,心圆的弟子印行和尚执掌花岩县日观寺。方向西踌躇满志地为老板夫妇运作头炷香,进行得极其隐秘,却被另一双眼窥视,一场危机正在逼近……人生大起大落中,方向西渐渐悟出命运的真谛,也在马观正、长善、心圆等世外高人身上体悟到更高的心性境界。
  • 无限趋近于爱

    无限趋近于爱

    相亲第13次后,“只要有人娶,我就嫁。”齐瞳倔强地站在青春即将干涸的河床上孤注一掷,却有王子问她:“你说过的话,当真?”当命运再次以颠覆的面具在她面前翻云覆雨,她在婚姻的温床前断然做出决定:“我们,离婚吧。”那个契约者却宣称:“谁敢动我的女人!”那么地,不容拒绝……她曾以为,在爱过、错过之后,自己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可是,在他霸道的怀抱中,她如何能够否认,爱,已经无限趋近……
  • 请叫我女王

    请叫我女王

    年少时目睹母亲父亲意外身亡,十余年阴影如影随形;初恋时男友突然音信全无,练就“百草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工作后遭遇姐妹插足忍痛割爱,上一代的爱恨情愁无声延续;一切尘埃落定后,绝症却突如其来……经历过生活的磨折爱情的考验,她成为自己的女王。她是女王连翘。
  • 女村长

    女村长

    只差两分落榜于刚刚恢复高考制度里的农村女青年麦苗,被村委会和村小学校聘为一名民办教师。经历种种磨难后,麦苗成为女村长带领全村人大胆引进新品种花生,花生亩产超越历史一倍以上。第二年春季选举时,她再次被村民选为村长。
  •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讲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的尖锐的斗争。
热门推荐
  • 我拿青春赌你来

    我拿青春赌你来

    (电竞少女VS书香温润小少年)初见他时,容盏只是惊艳于他的容貌。再见时,她才知道原来他是年级第一。后来,她听说他游戏打得很好。为了他,她苦练游戏技术;也是因为他,她做了职业选手。她功成名就,满心欢喜地去找他,加到了他的好友。没有大起大落,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容盏:“我以后挣不到钱怎么办?”林昭:“没事,我养你。”
  • 万世洪流

    万世洪流

    “天崩”大灾变发生之后,这个世界已经面目全非,却也渐渐生出了许多奇特的变化。飞天遁地的修炼者、吞吐日月的妖兽、绚烂无比的法术、神秘奇特的传承、威能惊世的法宝......这些一一出现。神魔乱舞、万世争雄......这是一个乱世!亦是一个黄金盛世!陌飞偶然间得到了一块碎玉,之后......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中便开始了他的传奇之路。(作者君:你以为那些亘古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是假的?)
  • 我在罗职院三年的时光

    我在罗职院三年的时光

    漯职院是大陆上为之神秘的学院,传言学院的三大神器,通告,监控和宿舍钥匙蕴含成神的真理..........我叫木明,出生得天独厚,赐福"七窍玲珑",是大路上唯一的七窍玲珑。虽然他...............新手试水文,喜欢的朋友请关注“青色的猪”谢谢大家。
  • 娇妻小狐仙

    娇妻小狐仙

    我有不同于人类的发色,我有不同于人类的耳朵,我也有人类所没有的尾巴,我是胡小仙。我曾是狐妖,但今确实人类,在这王宫中我是与众不同,我没想要独树一帜,但却总是不能洁身自好。我不懂人类的感情,可我却想要付出真心,却又总是会受伤。
  • 归医传

    归医传

    神医遇到药仙如何感想?看神医如何治病,又练就了一双怎样的火眼金睛;药仙又如何炼百草仙药,药性随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疯狂BOSS:逼嫁顽皮恋人

    疯狂BOSS:逼嫁顽皮恋人

    “女人,谁给你的胆子设计我!”他霸道残忍,扬言要杀人灭口。她千方百计的跑路,却根本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你到底想怎么样?”“和我结婚,或者去死,自己选!”她鼓起嘴巴:“我能不能选第三样?”“哦,”他拖长语音,意味深长,“原来你喜欢先……死再婚,你放心吧,我一定不负重任……”……她是他黑夜中唯一能安心睡眠的抱枕,更是梦中难忘的初恋,如今自投罗网……他怎能不抱得美人归?
  • 妈妈(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妈妈(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作品讲述了作者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抗战爆发,作者母亲随父亲从南京到了湖南乡村。她的人生正式拉开序幕。在此,一个家成长起来,又在风雨苦难中流散。解放、土改、三反五反、大跃进……一场场政治风云,即便是草木也能感知并起伏不定。乡村的恬静还是乡村的困苦,在她心中刻下了最深的印痕?柔弱的母亲在不可知的动荡中颤巍巍地站立,而她的孩子们,将怀着仅有的财产——母亲的温暖——流落四方。这是年过七旬的作者怀念她母亲的一段文字。作者的母亲92岁去世,饱尝世事动荡的甘辛。她几乎是本能地维护家和孩子们,竭尽全力。尽管如此,她的羽翼也不能遮蔽所有的风雨。那段时光,既是作者心头的痛,也是作者心头的温暖,这就是妈妈写下这段文字的原因。作者杨之骅已年过七旬。六十五岁时,她学会打字,然后学会上网,然后又在天涯社区写下了不少文字。《妈妈》是其中的一篇。
  • 铸剑山往事

    铸剑山往事

    一把魔剑,搅动江湖。一部天功,祸乱苍穹。练天功,持魔剑,这天下谁主沉浮。
  • 战斗吧少年

    战斗吧少年

    身具五行,掌控阴阳,主宰时空是为大道主,古往今来整个宇宙多少惊才艳艳之辈为此前仆后继,却无一人成功。时值一神秘强大邪恶之极的力量入侵宇宙,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一毫不起眼的人类少年悄然崛起......新建了个书友群,群号:344164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