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公司下属包括8个工厂,每当接到订单,就可通过计算机选择并安排距离客户最近的工厂进行生产。如果接到的所有定单中,对产品规格要求超过10种,计算机会自动将各种不同规格的生产指令输送给已经设定的机器,这样就可以自动安排生产过程,使同一机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同一规格的产品。
新的生产流程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量,也节省了原料,由此降低了生产成本。经由改善以后,J-M公司平均每人每月生产40吨塑胶管,J-M公司当年就转亏为盈。
王永庆之所以能使J-M公司转亏为盈,是因为他通过改善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经营生产中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创造盈利的实例非常普遍。
那么,生产效率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可反映出达成最大产出、预定目标或是最佳营运服务的程度,亦可衡量经济个体在产出量、成本、收入,或是利润等目标下的绩效。
企业在固定的成本投入下,总是希望创造最大的收益。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很多面临亏损的企业靠提高生产效率扭亏为盈,也有一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企业试图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自救。要提高生产效率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完善的生产制度。提高生产,制度先行。企业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生产制度,才能使生产有章可循。
如果一个企业制度不健全,就会影响正常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比如一家绝缘材料生产公司,总是会在产品检验出厂之前发现某些产品中夹带有金属物品,如小型螺丝钉,大块铁屑等。这些金属物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原料分拣时,总是实行就地分拣,所以,致使一些已被分检出的金属物遗留在原地。
后来这家公司把分拣程序放到另外一个车间去实施,这种情况自然就避免了。这样节省了人力物力,产品质量也提上去了,生产效率比原来高出32%。所以作为一种生产保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工具与技术双重优化。比如原来的一些手工作坊通过引进机器,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后,投入与原来同等的成本,生产效率却提高了一倍。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应用。只有由人工化转为机械化,由劳动体力型转为技术型,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并逐步壮大。
另外团体合作,人性化管理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良好途径。
如今生产效率已成为各个商家动脑筋的重要基点。一个企业只有把生产效率提上去了,才能使他们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领高地。
心中有数,面前有路——注意力
小林是电子公司的一名员工。他大学毕业应聘到这家公司,从最基础的简单事物做起,有时他甚至还要为别人端茶倒水,跑腿打杂。
但小林是个有心人,遇到事情自己勤奋思考,实在解决不了还会请教别人。只要别人肯教他,他就千恩万谢牢记心中。
有一次,他为公司送一份数据报表到其它客户那里。恰好第二天,公司领导需要知道那份报表的一些数据,让小林请那位做数据表的工程师到办公室来一下。不一会儿小林就回来了。他说,那位工程师今天调休没来公司。这下一向沉稳的领导显得有些着急,他急需知道那几个重要的数据。
小林看领导如此需要那些数据,想必一定是有大的用处,于是他说:“如果您实在着急,您可以问我里面的一些数据,我应该记得那些数字。”
公司领导顿显惊讶,“你怎么会记得上面的数据,这都是那位工程师亲自演算得出的。”
小林礼貌的回答:“我昨天给客户公司送过这份报表,印象还很深”。领导说:“那好,我问你几个数据,你必须保证完全正确,我等急用。”小林点点头,认真的回答了每一个相关的数据。领导颇为震惊,“你确定没有说错?”
“没有。”“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我对自己经手的每一件事情,都心中有数,这份报表是昨天送的,时间间隔短,所以记得数据。”
领导又问,“你特意背过里面的这些数字?”
小林回答,“没有单纯的去记数字,从我到公司之后,所经手的每一个项目报表都反映着该项产品的研发深度、市场动向和发展前景,通过报表我熟知每个环节,而且,在周末也曾偷偷做过市场调查,自己也有数据记录。”
领导问“你在公司负责干什么?”“接打电话,给客户送报表,为亲自登门的重要客户开门并沏茶。”“马上停止你现在的工作,整理你自从进公司之后的所有工作记录,包括你周末的市场调查数据和你的见解,越详细越好,三天之后拿给我看。”一周后小林被提升为助理工程师。半年之后,小林晋升为工程师。三年之后小林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副总。也许很多大学毕业生觉得小林实在是太幸运了。事实上是吗,他只是为领导跑腿去请一位工程师,但这位工程师恰好没在公司。这种事情,工作中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小林的机会在于他以他的工作积累、勤奋和工作主动吸引了领导的注意力。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也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注意力指的是公众在接受一种信息时,存在着消费或人力财力投资的潜在动向。小林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得到提升,是因为他的勤奋和用心引起了领导的关注。
如果你是小林,当初送报表打电话,给客户开门倒水持续长达一年的时间,也许早就拍案而起另谋高就了,这里面没有什么对错,如果小林在该公司得不到提升的机会,也许同样会辞职离开,但是看看小林积累的是什么,绝不仅仅是打杂跑腿的虚度时光。成功的人注定要成功,他知道如何厚积而薄发,得到应有的注意和认可。
在职场上,很多自觉勤奋的员工,很难达到升迁,这些员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一是抱怨型。这类员工对工作尽职尽责,也勤奋努力,但是他们却充满了抱怨的情绪。工作一点没少做,却给人留下了对公司不满的坏印象。这类员工一般不会被考虑提升。二是黄牛型。这类员工,辛辛苦苦的劳作,踏踏实实的傻干,却很难出成绩。
这些员工就像老黄牛一样“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
这样的员工如果想得到晋升和重用,必须停下来思考,看看自己的工作方式有没有问题。凡事先想后做,摒弃那种传统而笨重的工作方式,学会运用灵活的方式和聪慧的头脑处理问题,以最成熟的思路去完成手头的工作。
三是盲目自满型。这样的员工只需要做一件事就知道自己为什么得不到提升。请你拿一只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向里面加入更多的水,结果当然是不言自明了。人有自满的心态,就无法接纳新的知识和技能,你不提升自己,公司如何给你提供晋升机会。这样的员工如果不思改进,那就只能在一边自满一边落伍中自行退化了。
四是不团结型。这类员工很自信,工作表现也非常突出,也为公司带来很大收益。但瞧不起同事,常常以轻蔑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同事。他们虽有出色的成绩,却有很差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员工,领导用起来非常谨慎,我可以给你加薪但不能给你晋职,否则以这样的心态和人际关系去管理,不出几个月肯定砸锅。五是默默无闻型。当今社会崇尚自我,但是这类员工偏偏甘于安静,工作做的很好,也认真负责,可是却像空气一样无声无息,让人察觉不到,这样即便你才华横溢也不会得到重用,其实对个人和公司都是一种损失。
这类员工要学会推销自己,把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变成实效让大家了解和认同。给自己创造一个晋升机会,当然也会给公司到来更大的收益,一旦这类员工通过调整改变得到重用会达到公司和个人的双赢。
员工的确有必要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变,以引起领导的注意得到同事的认可。可是对一个好员工来说,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心中有数,对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处理方式必须有清晰的脉络。除此之外,还要关注与自己的工作相关的其他环节,做到有所了解。关注公司发展大局,预测自己在公司的机遇和可能的发展空间。努力做到使自我不断提升和公司不断拓展。
人才市场的风景线——择业
某大学生小杨,机械专业,上大三时,看大四的师兄师姐们找工作,觉得简直是一场白色恐怖。于是想提前加入大学生求职的行业,以便争取更多的机会。
小杨为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去北京,地点在海淀区,边工作边考研,工资在2000元左右,可以维持生活。
当小杨把自己的目标公诸于寝室时,招来了大家一致嘲笑,这是小杨预料之中的。他也觉得自己是吹牛吹大了。但他决定“把别人的嘲笑与不屑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了目标又有了动力,接下来应该开始行动了。于是小杨开始花很多钱和精力来准备自己的求职资料,并同大四的师兄师姐们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看起来与大四的师兄师姐们没多大区别,但没多少人愿意看这份“大三”的自荐材料。
幸运的是,这份资料却帮他找到一份某大商厦总裁办公室的寒假兼职工作,着实锻炼了一把,也为他大四的毕业自荐书添上了较为精彩的一笔。小杨对这一收获感到很满意。
到了大四,小杨的机会来了。
去学校招聘的一家单位说看中他的细心,公司地点在广州市中心,繁华地段,试用期2500元,工作内容是搞企业策划,而且老板还透露是想为公司培养一批中层干部,小杨一直想去北京,所以忍住没签合同。
接下来的招聘会结果可以用“屡败屡战”来形容了。
实际上找工作确实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时候公司不一定因为你优秀就把你录取了;有时候公司觉得你和他的企业文化不匹配而将你拒之门外;有时候公司却能发现连你也不知道的潜质;更有的时候不同公司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无数的应聘之后,在又一个招聘会上,小杨看到了这么一个单位。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名称:中科院B所;招聘专业:机械、经济管理——众里寻它千百度呀,就是它了!小杨很兴奋。但这家公司基本上没给本科生提供什么机会。小杨还是没有放弃,他上前与招聘老师攀谈,并展示自己的优秀,招聘老师让他去别家再看看,因为他们不计划要本科生,但小杨却凭借自己的聪明地表白自己的“忠诚”:“我只有一份简历,就给您吧!”
接下来他得到了一个面试的机会,在与众多研究生竞争的面试中,小杨的才华给他加了分,最后他终于脱颖而出。成为这家公司的一员。
不难理解,小杨是在择业。择业指的是人们对职业的选择。
择业是个与社会经济生活相关的老话题。谁也不愿一辈子靠别人养活,有时候现实条件也不允许你靠别人养活,于是择业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于择业要求和尺度,各有各的看法,但真正想要发展的人应该对自己有所规划。
在择业中要把握几个最基本的标准:择业首先要能确保生存,有生存才有发展,择业人固然有自己的理想,但不能好高骛远,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急需保障生存的条件下,可以暂时先找一份有生存保障的工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先就业后择业”。很多贫寒出身的学子们,读完大学就已经是债台高筑,毕业后不忍心再给家里增添负担,面对并不乐观的就业前景,他们就业的第一步往往是生存。
择业的第二个标准是发展,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发展是他们择业之前就应该规划好的,比如前文中的小杨,他在就业之前就先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然后努力争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