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
我国北宋时期,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他的名字叫欧阳修。
欧阳修4岁丧父,在寡母郑氏抚育下读书。他的家境十分贫寒,买不起纸笔,母亲在泥地上用荻草教他写字。欧阳修自幼聪明过人,进步很快。
欧阳修10岁的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欧阳修觉得韩愈的散文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社会上流行的讲求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于是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到了20多岁的时候,欧阳修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高了。
欧阳修官职不高,但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朝参知政事范仲淹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谪南方时,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他因此而被降职到外地,4年后才回到京城。
后来,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站出来说话,这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于是欧阳修又被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他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就是这时所作。
10多年后,宋仁宗才想起欧阳修的文才,便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欧阳修趁此机会,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科举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那些落选者,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他们将欧阳修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
就在这次考试中,后来的大文豪苏轼崭露头角。
苏轼20岁那年,父亲苏洵带着他和弟弟苏辙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在考试中,苏轼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后,大赞苏轼是个人才。后来,欧阳修又读了苏轼送给他的一些文章,更加觉得苏轼是个难得的人才。
有一天,欧阳修跟他的朋友梅尧臣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思就是:像苏轼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么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华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先后当过杭州、湖州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
黄州有一个地方名叫“赤壁”,苏轼听说后,便邀友人前去游览凭吊。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词开创了词风中的豪放一派,他在游赤壁之后写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词风的代表之作。
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和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出人头地”这句成语就是出自欧阳修的“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现在常用来形容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