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90400000055

第55章 社会生活与文化记忆(10)

清末民初,中国民众对西医的认识和接纳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地域性差异。首先是广东人对西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其次为东南沿海一带较为开放的地区。而上海人后来居上,最终成为西医西药的热衷者。《上海新报》1870年7月6日的一篇评论中写道:“数日前上海谣言渐兴,实为可笑。知者不为所惑,愚者易于受惊。”《时评》,《上海新报》1870年7月6日。虽然上海也出现“谣言渐兴”的现象,但并未引发冲突,上海民众反倒不为“剜眼剖心”之类的谣言所迷惑。

民众的认可是西洋医学在中国扎根生存的基础。一项调查统计表明,普通民众对西医疗效所产生的浓厚兴趣要明显高于教堂人员和地方官员。

对医疗工作感兴趣的程度和趋向LaymensMissioinQuiryFactFindersReportsCHINA,Vol.VSupplementarySeriesPartteo,OrvilleA,Pettyeditor,Harper/Brothers,NewYorkandLondon,1933,P475.转引自杨念群著《再造“病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二、社会民众西医观念的逐步养成

在西医东渐的过程中,中国公众对西医的认识经历了恐惧、畏疑到信任和推崇的变化,西医的实效性成为征服公众的密钥,在与西医的日常接触中慢慢形成了稳定的西医观念,渐渐的,在中西医并存的地方,公众的心理天平也慢慢地向西医倾斜。客观的说,清末民众对西医只是逐步建立了兴趣而已,并没有真正形成观念。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热情的升温和习惯的养成,教会医学深知,要在整个中国民众中培养和形成西医观念,就必须扩大西医的影响并拓展西医的生存空间。

西医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也是从南到北逐渐扩展的。当伯驾等教会医生在南方大展拳脚之时,在统治中心的北京,洋医生依然形单影只。英国人雒魏林开创了北京的西医事业,1861年他来到北京,担任英国驻华使馆医生,后来开办了自己的诊所,即北京首家基督教会医院(后来协和医院的前身)。雒魏林到北京后,不仅赢得了清廷的信任,也在普通百姓中产生了影响。《申报》曾载文描述了当时的情况:“京都有西人设立医院一所,用以救济疾苦之人,意至善也。据云去夏至今一周年中共医有九千六百十八人,可见华人亦皆信其术精胜矣。”《京都西医院》,《申报》,清同治癸酉六月初十日,第363号,第2版。1864年医学博士德贞接替雒魏林,主持北京的医疗工作。

无独有偶,早期教会医院还出现在上海、福州、宁波、汉口、汕头等地。1873年,《申报》的一篇文章描述了当时西医在上海地区的景况:“自中西通商以后,凡泰西诸国医士接踵而来,药材齐集而至,如上海一区,西医之设立医馆已有数处,……无论中西富贵贫贱之人,均可就医于各馆,富贵者求医而不求药,贫贱者则医药皆出之馆中,甚至贫苦无告之人,沉重难治之症,并令住宿馆中,供其饮食,遣人扶持,病愈即行,不费分文,立法之善,诚莫与京矣。”《论西国医药》,《申报》,清同治葵酉十月二十七日,第504号,第1版。另一篇时评也报道了西医药的发展以及受信任的程度:“自中国通商以后,西医之至中国者,各口岸皆有之,非徒来医西人,而且欲医华人。但华人不识西国药性,不敢延请西医,故初时华人均不肯信西国医药。于是西医邀请中西商富,先集巨资,创立医馆;次集岁费,备办药材,以为送医之举。初则贫贱患病、无力医药者就之,常常有效;继则富贵患病、华医束手者就之,往往奏功;今则无论贫富贵贱,皆有喜西药之简便与西药之奇异,而就馆医治者日多一日,日盛一日也。”《书上海虹口同仁医馆光绪三年清单后》,《申报》,清同治葵酉十月二十七日,第504号,第1版。

在清末,任何一所西医院的门口,随时可见摩肩接踵、门庭若市的场景:“看一看在医院大门外,排在大街上的候诊的队伍,看一看每天清晨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车马轿子,看一看那些官员、侍从、马夫、轿汉,是如何把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的。人们把小孩举过头顶,否则小孩就会窒息、挤伤。”乔纳森·斯潘塞:《改变中国》,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43页。显然,只有赢得社会公众的兴趣和关注,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才有肥沃的土壤,民众的认可是西洋医学在中国扎根生存的基础。

西医初来之时给穷人施舍医药,带有明显的福利印记,因而不被骨子里充满文化优越感的人士认同。但到了19世纪末,报章杂志上有关西医院的介绍就逐渐多了起来。《点石斋画报》就曾以生动明快的画面,描写了西洋医“仁医济世”

的场景。该画报收集了多幅西医为国人诊疗的画面,如“著手成春”、“仁济医院”、“西医治病”、“开膛相验”、“收肠入腹”、“西医治疝”、“中西济美下”、“剖腹出儿”、“瞽目复明”、“妙手割瘤”、“痌瘰在抱”、“医疫奇效”等。其中《妙手割瘤》一幅,登载了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女医生邀请沪上西医会诊,为一女病人切除一百五十多磅肉瘤的病例。并记载了手术过程:“将该氏置机器铁椅上施以闷药,用利刃将瘤割下,然后喷水令其苏醒,……据西医云,此等大瘤从来未有,故已浸以药水寄往泰西大医院中藉资考究。”而该妇痊愈后“行坐起居如释重累,不禁喜出意外”。陈平原选编:《点石斋画报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24l页。另一则《西医治病》报道云:“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需详询,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两相得而益彰,故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西士女不以烦冗为苦,殊足多矣”陈平原选编:《点石斋画报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227页。。这两幅纪实性画面真实反映了西医大夫神奇的医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尤其是都市民众对于西医治疗的一般观念。而此时关于西医院的正面报导,反映了士民们接纳和提倡西医的开放心态。

西医日益进入了生活底层,尽管其覆盖面相对有限,但其显著的疗效确实改变了大部分中国人对西医的态度,也扭转了人们的医疗观念。1883年教会医师蓝华德、柏乐文在苏州创办首家教会医院时,苏州“社会对于西医毫无认识,盲从反对者甚众”。《中华监理公会年议会五十周年纪念刊》,1935(10)。直到19世纪末福音医院建立时,依然是“中户以上,不乐西医”,杨廷栋:“记苏州福音医院”,《东方杂志》,第12卷第16号。前往就诊的“惟附近村农暨无告之民”。倒是惠更医师始终如一地“以医泽民,临诊恳挚”,对病人“爱护若家人”,继而“病者辄霍然而去,欢赞之声,渐澈路衢,求治者日众”。苏州人因此对惠医生百般感激,“称道不去口”。杨廷栋:“记苏州福音医院”,《东方杂志》,第12卷第16号。到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苏州人开始接受西医,西医被苏州各阶层广泛信奉。甚至一些上流社会也到教会医院投医问药,治疗疾病。一些富门望族还将子弟送到更生医院自费学习西医。TheChineseRecorder,Vol.34,1903.对西医的态度改变以后,治病观念也随之转变,多数居民“有病辄就院治”杨廷栋:《记苏州福音医院》,《东方杂志》,第12卷第16号。,而不再像过去那样遇到疾病就求神拜佛了。

三、从《申报》广告看上海人的西医观

上海开埠以来,西人与日俱增,国人与之交往频繁,对西洋文明渐以熟悉,隔膜相对较小。近代以来随着上海商业化的发展,西化成为上海的一个重要社会生活特性。而上海民众对于西医的热衷与接受在近代中国也最具典型意义。

西医之于上海人的密切程度最具代表性。看西医,吃西药成为上海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从《申报》历年的医药广告中,可以看出上海人对西医西药的价值取向。民国初年《申报》每日发行八至二十四版,周日或节庆可能扩展到三、四十版,医药广告每一个版面上都有。戈公振曾以1922年《申报》上的各类广告为依据,加以统计分析,医药广告在此数和面积上占广告总数的34.9%,居各类广告之首。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发行,第285~286页。《申报》医药广告可分医药、诊所、药房、制药公司与进口洋行等类型。医院又可分综合医药和专科医药两类。其中“综合医药的广告全为西医医药所刊登,并没有看到中医医药的广告”。“专科医院规模较小,绝大部分亦为西医,如产科医院、眼科医院、牙科医院、戒烟医院等。”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8年12月第17期下册。诊所的规模较医院为小,通常只有一位医生。此类的广告很多,中西医皆有。虽然当时的上海西医人数远远少于中医,中医人数是西医人数的8倍左右,但在广告宣传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诊所广告中,西医的广告多,而中医的广告少。在广告量上中医广告大概还不到西医广告的一半。”这表明“在民国初年,较多的西医开始进入中国社会,不少的西医为了增加知名度,于是在报上大力宣传,希望能籍此而招揽到更多的生意。”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1912~1926》。药房广告中,也是西医占多数。

西医西药向来不分家。上海的西药业滥觞于19世纪中叶,最初由英商大英药房销售家用成药,后大英药房职员自行开设中西大药房,接着又有中英、美华等家,至黄楚久开设中法药房后,上海才出现由国人自行制造与贩卖药物的西药房。制药公司与进口洋行的广告更是日复一日地对广大受众进行疲劳轰炸,黄克武统计,一些西医制药公司如美商兜安氏西药公司、英商第威德公司、美国纽约利亚化学制药公司、江逢治制药公司、大生制药公司等长期在《申报》上做广告。

其中兜安氏西药公司德广告量最大,该公司出产的“兜安氏密制保肾丸”,长期刊登巨幅广告,“堪称居于民初各类医药广告之冠”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1912~1926》。。

从《申报》上的医药广告可以侧面反映,西医西药在中国社会的逐渐流行,一方面得益于中医无法比拟的医疗成果,如种牛痘预防天花、膀胱结石与眼科手术等。另一方面,与西医西药在报刊上大规模的宣传攻势亦不无关系。

我们还可以从《申报》的医药广告中看出,西医在公众心目中优势地位的确立以及对中医式微产生的危机感。民初的上海,依然存在着中西医药传统并存的二元局面。在这一格局中,逐渐显现出这样的端倪:虽则在实际上中医和中药房的数量远超过西医和西药房,但在报纸广告上所见到的景象却正好相反,后者的广告量远大于前者,伴随着西医药的势力逐渐兴起,中西医药势力在悄悄地发生转移,呈此消彼长之势。一则广告赫然出现这样的字眼“自西学东渐,中医日晦,潮流所荡,国粹潜消”胡树棠等:《汉后一人之医家学》,《申报》1913年6月11日。第4版。,另一则广告说“泰西医学输入中国,社会对西医渐形信仰”《冯志铭以医术行公益之广告》,《申报》1920年5月14日。第2版。虽则前一条广告有些夸大其词,但至少说明,西医对传统医学优势地位的强烈冲击,成为一部分人心目中的真切感受。

黄克武总结出民初上海的三种医疗观念:“第一种类型相信中医,排斥或不知道西医,这些人生病时会依一些自己熟悉的药方至药店抓药,或购买中药成药,自我治疗无效之后则向中医师求诊。第二种类型相信西医而排斥中医,这些人生病时会先到西药房购买成药,无效的话则至西医诊所或医院看病。第三种类型较复杂,他们并不清楚区别中医和西医,而是普遍地从外界吸收参差不齐的医疗观念,再依不同的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一旦当他自我诊断是肾亏之后,患者较倾向于服用中药铺药或者找中医师治疗,但如果是得了梅毒,他可能会请西医师为其注射六零六;总之,他们会记住何种方法有效,下次生病时再依样使用,若不灵则换别种医疗方法,并将自己的经验告诉亲朋好友。”他认为:“就申报史料来观察,第三种类型的医疗观念在民初上海十分普遍。”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1912~1926》。这种不分中西而追求实效的医疗观念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也正是这种功利性的驱使,使中西医在患者中并未形成对立的情结,笔者认为,这正是中西医得以并存与兼容的社会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此时上海民众的西医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四、结论

同类推荐
  • 西北军歌

    西北军歌

    祖国的大西北,神奇壮美,雄浑辽阔!这里沙漠无垠,戈壁广袤,高原耸立,雪山巍峨。在这里,改革开放的大潮奔腾不息,波澜壮阔;在这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像春雷滚动,震撼山河!这里军号嘹亮,步伐铿锵,战鹰翱翔,神箭劲射。在这里,一批批的有志官兵深深扎根,勤奋工作;在这里,一代代的祖国儿女默默奉献,顽强拼搏!本书的作者,长期在西北军营学习、工作和生活,多年以来坚持笔耕不辍,终于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培育出自己的劳动成果——《西北军歌》。它虽显单薄,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对西北军营的深情与厚爱;它虽显稚嫩,但言语之中却凝结着对部队建设的探寻和思索。这是一首赞美军营的诗,这是一曲赞美军营的歌!
  • 寒冰访罗明

    寒冰访罗明

    本书作者以对话的方式记述了罗明先生一家与中国、与北京大学的情缘,更是通过两国领导人的一些交往细节的回忆和当时国际背景的描述,展现了一部活生生的当代中罗关系史。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导读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导读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导读》系我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第一辑10种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青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本书以原著为蓝本,对原著的写作背景与出版过程、主要内容、主要概念、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进行系统解读,对中国社会古今发展历程以及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全面介绍,从而帮助读者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从现代政治学、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体地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剖析李大利政党观总结其建党理念,揭示李大钊在矢志于中华民旌解放事业的道路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耐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力:成事由力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力:成事由力

    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话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系列丛书,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温暖心灵的感动;品味中华美德故事,点燃心灵之光,照亮人生之路。《力·成事由力》这本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分认真是躬行的前提;奋发图强,走过沧桑;不屈不挠的风骨;艰辛努力的硕果四篇。
热门推荐
  • 天地劫动

    天地劫动

    在众神山顶,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名‘众神殿’。在大殿之中,坐着两排被众生称为神灵的人物,正中央便是诸神之王,其中男的俊俏潇洒,女的绝色妖娆,然后天地大变……
  • 从员工到老板的五个步骤

    从员工到老板的五个步骤

    你是不是在公司里做职员已经很久了?你是否对这种状态不满意已经很久了?是否每次想起年轻时的梦想,总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是如此灰暗,你是否不愿让那些梦想就此淹没在记忆的尘埃之中?或者你还很年轻,根本不愿意把青春浪费在这种碌碌的生涯之中?当老板从你身边走过时,你是否觉得他们走路都特别有活力,尽管他(她)的年龄比你大许多?你是否暗地里羡慕老板头上的那些光环?那你想没想过有一天将他们取而代之自己成为老板或者你做自己的老板?惊讶么?为什么不可以呢?你的老板一出道就是老板么?他们是不是也是从员工到老板的呢?从员工到老板,别人可以,你为什么不行?从员工到老板,你完全能够做到。
  • 穿越之欧阳雪

    穿越之欧阳雪

    难道做一个纵横商海的女强人就必须得让父母逼着去相亲?欧阳雪恨恨地把奔驰车开到海边,本想看看大海解解闷,谁知一个大浪打过来……她竟然穿越了!穿越也就算了,竟然还缩水成一个六岁的小女娃!只得被一个没换牙的小男娃捡回去!这让她堂堂商场女强人情何以堪啊!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皇汉帝朝

    皇汉帝朝

    地球宅男唐乾在玩游戏的时候意外穿越到无垠大陆成了皇帝,带着《征战天下》系统的的他踏上了征战星空的霸途
  • 来时你很温暖

    来时你很温暖

    穆枯在最困难的时候遇见了元耐,她给了他一张十元钞票和一件廉价外套,也被他视为了一瞬间的光芒。三年后,再相遇——穆枯将十块钱塞在了她怀里,她却笑眯眯地看着他,“对不起先生,物价上涨了。”他无奈,将身家交由她后,元耐勾过他的脖,意味深长地叹了口气,“哎!我那外套不知先生何时还呢?”他又将性命抵押给了她,却不知她另有所图。从此他将她视为生命中的太阳。**我本处在黑暗,可你来时带着光,真的很暖。
  • 三生浮沉静

    三生浮沉静

    第一世她与他为彼岸花妖,怎奈终是逃不掉被诅咒,二世她轮回为妖,他成人,她有妖神之命,他无成仙之运,这一世造就两段情,他被魔陷害致死却赖仙门,迫出妖神,第三世的她一梦惊醒望向枕边的他,一切是梦么?
  • 三国之猎头系统

    三国之猎头系统

    宅男胡理带着一款猎头系统回到三国,本来胸无大志的他在系统的抹杀威胁下,无奈走上争霸之路,收名臣、集名将、揽美人,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田丰、陈宫、贾诩是我的,赵云、黄忠、张辽、高顺是我的,甄宓、大乔、小乔也是我的,蔡文姬、貂婵、邹氏、吴苋这些人妻也不能放过,西域风情、东瀛文化咱也得领略一番,有机会得去,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得去。
  • 我爱zhm

    我爱zhm

    “一生爱一人,只爱zhm。我爱你,zhm。”
  • 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

    本书针对现实,认真剖析了责任感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指出了勇于负责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工作中充满了种种各样的机会,只要你以勇于负责的态度对待它,它就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责任伴随着每一个人生命的始终,从我们来到人世间一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生命的责任,勇于负责是一个人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前提。有责任感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逆境,能够在各各样的诱惑面前把持住自己,能够真正拥有正直自爱之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