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传说中,图腾梦幻之地首先对信仰图腾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这些信徒有时会去那里朝拜。其次,说它神圣,是因为成千上万数不清的蜂蚁在此穴居。最后,这个有点柏拉图风格的小巢穴是蜂蚁的理想居所,或许那本来就是所有蜂蚁的始源之地吧。它将蜂蚁穴居的核心特征与人类心理原型神秘地维系在一起,并在人性、蚁群和沙漠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在那些流传的故事、舞蹈和歌曲中,我们可以感知蜂蚁的穴居之地,而这恰巧也是真正适宜蚁群生存的最佳栖息地。或者,我们以一只绿色鹦鹉的梦幻之地为例吧。传说中的故事就会这么描述:我们的祖先历经艰辛万苦,穿越整个大陆,最后来到了那片梦幻之地而驻足不前;他们不由地赞叹,这儿确实是鹦鹉栖息的完美居所。所有这些表述与科学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这也是另一套用来阐释华严教义或《华严经》的隐喻体系吧。
每次外出,我们都会碰到某些亲缘物种——小袋鼠、红袋鼠、丛林火鸡、蜥蜴。一种油然而生的神圣感使我们感到那里就是它们理想的栖息地。杰弗里·布莱内(1976,202)曾谈道:“这片土地本身就是它们的教堂,青山绿水便是它们的神殿,那里的动物、植物、飞鸟就是它们的宗教文化遗产。尽管当地土著居民的迁徙是受经济需求的驱动,但这也总是可以看成他们的朝圣之旅吧。”在此,优良(大多数生命的生产力)、荒野(野生自然)与神圣合为一体。
这种生活方式,尽管脆弱且饱经沧桑,但仍然存在。如今它已受到日本人的威胁,也受到了其他铀矿开采项目、大规模的铜矿开采以及石油勘测项目的威胁。神圣的话题已颇具政治色彩,以至于澳大利亚土著事务局雇用了一些双语人类学家、丛林居民,他们将与来自不同部族的长者们一起努力,试着辨认圣地遗址,并绘制出地图。这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因为澳洲政府表示愿意真诚合作,向世人宣布某些地方为禁区,任何勘探队伍都不能前去开采,甚至不能靠近这些地方。在澳洲西部金伯利山区,像尼库姆巴这样的地方,因石油开采问题已经发生了好几次冲突,这些事件也促使政府作出上述种种努力。当地土著居民手牵手站在自己的地盘上,在挖土机与钻探机前排成行,以示抗议。新闻媒体对这次抗议进行的报道赢得了一些澳洲公众的支持。在澳洲,一个土地所有者的矿产权一般归属于“皇室”,从而导致某户人家的大农场也可能成为矿藏开采之地。因此,把圣地视为一种特殊的类别,即便是从理论上来说,也是一种进步,但这一观点丝毫站不住脚。在艾丽斯·斯普林斯市附近,一块“注册地”就被推土机挖掉了。这极有可能是受到了政府部门某一土地管理局局长的指使。然而,这种行径仍称得上是相对温和的联邦管辖!
神社
日本原住民阿伊努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神圣性和特殊性有着自己的一套说法。在他们的语言中,术语iworu意为“领地”,其引申义可包括分水岭区、动植物群落区以及神灵力量。神灵力量是指暗藏在万物生灵面具下或盔甲背后(阿伊努语:hayakpe,“披着盔甲的神灵”)的魔力。大棕熊的领地一般指高山栖息地及与其相连的低洼山谷流域。
那里主要是熊出没的地方,同时暗含有关熊的神话与神灵世界。鲑鱼领地是指鲑鱼生活的低洼水域以及众多支流水域(以及相关的植物群落),向外一直延伸至大海,然后进入那些凭猜想可能存在的海洋领地,鲑鱼会在那里迂回行进。每一种动物都会有自己的领地,如棕熊、麋鹿、鲑鱼以及逆戟鲸等等。
在阿伊努人的地盘上,有些人将房子沿小溪建在山谷里。所有门口面朝东,每座房子中央有个火塘。清晨,阳光穿过东门照射在火塘上。
在阿伊努人眼里,那是太阳女神正在造访她的姊妹——火塘里的火女神。任何人不许从照射在火塘上的光束下走过,据说这将阻断她们的见面。通常,人们可以就地获取食物。不过,有些动物会从深山老林里出来或从大海深处浮出水面。对于那些自己送上门而遭到捕杀的动物或鱼(或被采摘的植物),人们会径直把它们带进家中烹煮吃掉。
阿伊努人称这些动物为“造访者”(阿伊努语:marapto)。
海洋的主宰者是逆戟鲸,它又被称为杀人鲸、虎鲸,而大山深处的统治者则是熊。熊派遣它的朋友鹿下山造访人类,而逆戟鲸则委命其友鲑鱼逆流而上。到了人类聚居区,这些动物因“盔甲破了”而身首异处。这就迫使它们抖掉身上的皮毛或鳞片,摇身一变,成为一群隐身精灵,四处游走。而后,它们开心地目睹了人类的娱乐活动,如喝日本清酒和听音乐(它们也热爱音乐)。人们一边为这些生灵献歌,一边品尝它们的鲜肉。享受完对人类的造访后,它们便重返大海或深山,向同伴们报道:“我们与人类共度了愉快的时光。”于是,其他动物深受鼓舞,继续造访人类。因此,倘若人类在款待这些鹿、鲑鱼或野生植物“造访者”时,在音乐和礼节方面没有丝毫怠慢,这些生灵便会重生,周而复始地返回。这就是一种精神狩猎管理方式。
现代日本的情况纯属另一类例子。日本是一个成功的工业化国家,因对神圣景观遗址具有保护意识,故其圣地至今保存得完好无损。
日本神道教的神社星罗棋布,遍布日本列岛。“神道”意指“通向神灵之路”。从某种程度而言,神道教的“神”(日语:kami)是一种蕴藏于万物之中的无形“魔力”。当这种神力隐现在某些突兀醒目的物体中时,其超凡能量会大大增强,譬如,奇形交错的巨石、参天古木或声如雷鸣的迷雾瀑布。整个景地所呈现的怪诞奇异现象均为昭示“神”之威力的种种迹象,诸如魔力威猛、无所不在、心智神骸、无所不能等等。最强大的“神力”中心便是日本的富士山。“富士”现被认为取自于阿伊努族火塘女神之名。火女神地位显赫、俯视众灵,是唯一一位能训斥、纠正神威山神(阿伊努语:kimunkamui)熊之过失的女神。整个富士山就是日本国内最大的神道教神社,其面积可从山底的树带界线一直延伸到峰顶。(流离失所的阿伊努人所留下的许多地名,至今仍在日本使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二战期间,日本人自建了一所“靖国神社”
旨在纪念为军国主义和国家民族主义效劳献身的人。这一行径使得日本的神道教名誉受损。许多欧裔美国人对靖国神社和民间神社的界限困惑不解。在各郡崛起之前,小神社(日语:jinja,omiya)遍布日本列岛。这些神社是新石器时代日本村落文化的一部分。在现行体制下,即便处于工业能源开发的热潮之中,神社的土地依然不可亵渎。假若看到一个日本开发商如何用推土机将一处秀丽的古松山坡夷为平地,并在其上建起一座崭新的小镇时,你一定会瞠目结舌、汗毛竖起。但日本的新岛就是这样在神户港湾拔地而起的,并使神户成为世界第二繁忙的港口(仅次于鹿特丹市)。为了兴建这个港口,人们削平了城市以南绵延十英里的山地丘陵,然后用泥土将海底填平。整个工程耗费了足足十二年时间,才把两座山的泥土全部搬移。巨型传输带将泥土运送至海边,然后一长队驳船又源源不断地将这些泥土运到施工现场。被平夷的地方就成了住宅开发区。在工业化的日本,并非“毫无神圣”可言,只有那些“圣地”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神圣的。这就是所谓神圣的“全部”精髓所在。
我们感激日本挽救了这些只有精微迹象可寻的土地,因为神社选址的原则就是(远离建筑物与道路)决不砍伐、决不改造、决不清除或削平任何东西。同时,禁止狩猎、禁止垂钓、禁止削平土地、禁止焚烧山林,但不禁止燃烧柴火。所有这些举措旨在使每座城市都为我们留下只有在原始森林中才有的一片参天古树的印记。信步走进一个小神社,你就可以看到有着八百年历史的日本柳杉(日语:sugi)。
假若没有这些神社,我们就不可能清楚地了解日本原始森林的风貌。
然而,这种隔区划分制度并不那么健全。在这种父权模式下,一些土地得以挽救,如同贞洁的女祭司一样;而另一些土地,就像家庭主妇不堪重负、忙碌不停;还有一些土地则被野蛮公示、重新规划,宛如一名朝气活泼的女孩,因乱伦而被宣判遭受惩罚。就此意义而言,优良、荒野、神圣不可能再进一步分割。
类似的神社曾一度遍布欧洲和中东地区,甚至被称为“圣林”。
在遥远的过去,全欧洲最神圣的地方就是比利牛斯山脉,伟大的洞穴壁画的所在地。我猜测,它们或许是三万年前某宗教中心的一部分。
那里的动物均在地下“孕育”而生。或许,那是开天辟地时期的梦幻之地。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动物的神秘心脏隐藏在地下,以此来避免物种灭绝的一种方式。不过,很多物种都已灭绝,有些甚至早在洞穴壁画时期结束前就已绝种。在过去两千年的历史中,又有更多的物种沦为文明的牺牲品。西方扩张加快了全球栖息地恶化的步伐。但有趣的是,甚至早在这种扩张之前,全球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进程就已经步入了正轨。物种的毁灭、乡村居民的贫穷和奴役,以及崇尚自然传统的摧残,诸如此类现象,长期以来就属于欧洲历史的一部分。
那些旅居在北美洲的英、法探险家,早期的毛皮商人,并没有在其所留居的社区里学会有关告诫他们如何尊崇自然的教义。的确,他们发现了许多令人敬畏的东西,而且有些人对此也能描述得惟妙惟肖。甚至,有些人与印第安人为伍,成了新世界的成员。这些几乎快被遗忘的少数例外人士,因贸易商人和随之而来的定居者的大量涌入,早已变得默默无闻。然而,纵观美国历史,的确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现实抑或是为了赶时髦而源源不断地加入印第安人的行列。
甚至在十八世纪,就有人意识到他们所见的世界将会日趋缩小。无论在远东还是在欧洲,古老森林、原始大草原以及所有可能栖息在那里的奇珍动物,现都已成为新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传说了。美国西部曾是我们祖母们生活的家园。对于当今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家园的失去就是痛苦的根源。对于美国印第安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土地的流失、传统生活的消失以及文化源头的枯竭。
真实自然
梭罗在他的湖边生活时曾干过“开荒种豆”之事。在我们的观念中,让土地多产并不是件坏事。但我们也必须考问:假若让大地母亲自己去思考一下长期发展战略,那么哪些才是她能做得最好的呢?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在一个地方最有生长潜力的植物是哪一种?所有的土地,不管是被废弃的还是被掠夺过的,倘若让其回归自然(指汉语中的“自然”,“自我状态”),它就会达到一个介乎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平衡点。假设时处复杂的后工业化时期,“未来原始”农业将发出质疑: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方法,可以顺应自然而非违背其发展趋势呢?如果可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将目光投向新英格兰的落叶阔叶林呢?或者,就我所居之处奇奇地斯,探讨一下这儿的松树与橡树的混合生长林,外加此地特有的地被植物?即便在这些地方,我们经营园艺、从事农业或林业生产,无悖于其自然属性,但这也纯粹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非为了土地的长远规划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