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以求自己的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的“优越”的标记与“胜利”的征兆。
只要能够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工休时间,怎样消磨他的浪漫的秋日黄昏,那么就可预言出那个青年的前程怎样。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总得不到多大的成绩,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款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巨富,所以一有金钱,尽数挥霍,不稍储蓄!但是你不看见有许多人,就是因为利用了零星的闲暇时间求得了与学校教育相等的教育吗?
教育的实质之高,对于我们人生历程的重要性,无过于今日。生活竞争日趋剧烈,生活情形日益复杂,所以你必须具有充分的学识,受充分的教育训练以作为你的甲胄。
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就在一心希望在顷刻之间成就大事。其实事情是要渐渐成就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知识宝库,渐渐地推广我们知识的地平线。
将一段一节的闲暇时间,换来种种宝贵的知识——知识是可以给予我们能力,使我们得以上述——这种机会难道你能不知轻重地把它抛弃吗?一般青年人不愿多读书多思考,不想在报纸、杂志、书籍之中尽量获取各种宝贵知识,真是最可怜最可惜的!他们不明白,他们所抛弃的东西在别人手里可以成为无价之宝,是可以使生命成为无穷的。
无论一个平时怎样忙碌,但总有很多的光阴是虚度或浪费掉的,而这些虚度的光阴假使能善于利用,则一定能生出大益处来的。
许多主妇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在她们自己看来,她们是决无读书阅报的时间了,然而假使她们对家庭事务的处理能彻底的系统化,则一定能得到不少的空闲时间。“秩序”、“系统”
最能节省时间。所以我们做事,必须力求秩序化、系统化,以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节省出一部分时间来,用之于“自我改进”与生命扩大的必需——读书。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说:“养成每天读十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十分钟,二十年之后,他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所谓“好的东西”,即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世界名著,不管是小说、诗歌、历史传记,或者其他种种。
大多数人都肯在自己所喜欢的事上留出相当的时间来。假使你真有求知之饥渴、自修之热望,你总会挤出时间来的。“苦无志耳,何患无时?”
学习时要集中精力,凡是分散学习精力的举止言行,都要废止,一小时的聚精会神地学习,抵得上一天的心不在焉地学习。
9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我们不能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以为天下的智慧都收录在书中,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们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一直以为自己喜欢读书,从书本中获得了足够应付生活的知识,但是有一天,当我和一群在井下工作的矿工闲聊时,才发现自己无知得像个傻瓜。
那些工人说,井下的小白鼠是不能随便杀死的。我很是疑惑,井下的小白鼠有什么用呢?
他们告诉我,如果矿井出现塌方事件,只要你的身边有小白鼠,那么你就有活的希望,因为那些小白鼠最清楚什么地方可以跑出去。
谁能想到小白鼠会在生命危难的时候给人希望,但是这些普通的工人们都知道,他们从实践中学来的东西要比书本上的丰富得多。在书本上我们只知道上螺丝时应该顺时针,卸螺丝时应该逆时针,但没有哪一本书告诉过我,井下的小白鼠会带我们逃出塌方的地方。从那时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就像美国某大学教授所说,“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有一群机械系大四学生,他们显然很有信心,这是最后一场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
有几个说他们已经找到工作,其他的人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怀着对四年大学教育的肯定,他们觉得心理上早有准备,能征服外面的世界。
即将进行的考试他们知道只是轻易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能彼此交头接耳。
他们喜气洋洋地鱼贯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都眉开眼笑,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个论述题。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集考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有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学生们担忧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
没有人举手。
“有几个答完了4个?”
仍旧没有人举手。
“3个?两个?”
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
“那么1个呢?一定有人做完了1个吧?”
全班学生仍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完成四年工程教育,但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是你们不知道的。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于是教授带着微笑说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时间消逝,这位教授的名字已经模糊,但他的训诫却不会模糊。
那些高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用了十几年甚至长达二十年时间从书本中学习知识,但到了社会上,他们依然可能失败,因为日月在更替,世界在变化,知识在更新,书本上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就是要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并要在学习中创新。只有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才能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才能立足于时代。
10提高注意力进行有效地学习
在学习中必须善于调控自己的注意力,使它能够根据我们的需要而有一定的指向性、集中性和稳定性。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快捷、更准确地接受所学的知识,才能使我们的学习更富有效率和成果。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各种对感官的刺激纷至沓来,使我们目不暇接、耳不暇听。这就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妨碍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影响我们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清楚地、深入地认识,在学习中尤其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注意力呢?
(1)要随时明确注意的目的
注意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即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做主观上的努力的无目的的注意,例如,强烈的音响、变幻的灯光、新鲜的环境等都自然而然地引起我们的注意,不需要主观上的努力指向与集中。另一种是有意注意,即主动的、需要做主观上的努力的有目的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使人能够从众多的外界刺激中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注意对象,并对其实现注意的指向、集中与保持,从而达到预期的认识目标与行动目标,上课听讲和看书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我们要努力增强注意的目的性;通过语言信号系统自我下达注意任务,训练自己善于把感觉和思维调遣、集中到当前目标上来的能力。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钻研哥德巴赫猜想,达到了如醉如痴、忘情忘我的程度。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有时候病已折磨得他不省人事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这就是因为“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统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之上”。明确的目标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皮层中形成了单一的、稳定的优势兴奋中心,生活中的其他刺激在感官、神经和大脑中的反映都被抑制了、淡化了,以至于达到了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程度。
(2)要努力培养对注意对象的兴趣
饶有趣味的事物,会引起我们情不自禁的注意。例如:悠扬悦耳的音乐,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华美的衣着,姣好的容貌等等,很容易吸引人们去顾盼或倾听。但是,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自己原本不感兴趣而又必须做的事。这时,我们就必须努力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事情上来。但要长时期地迫使自己注意枯燥无味的事物是很困难的,这种有意注意难于稳定、持续,因此,要设法唤起自己对必须注意的对象的兴趣。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他能对喧闹纷争的社会环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就是因为他鄙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对官场、仕途事无兴趣,宁愿归隐田园。而在躬耕之中,他对“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田园生活之美、大自然之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在初学某种知识的时候,可能会由于对这种知识的陌生而感到枯涩艰深,但只要坚持学下去、钻进去,我们就会逐渐品尝到发现的喜悦,体验到探求的乐趣,于是兴趣渐浓,注意力的集中就不再费劲,原来迫使自己进行的有意注意就渐渐转化为乐此不疲的无意注意。
(3)要有意识地经常进行调控注意能力的训练
我们可以经常提醒自己集中精力注意某一事物,目不斜视,耳不旁听,力求在大脑中只形成一个兴奋中心。过一会儿,再把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别的事物上,而置原来的注意对象于不顾。经常这样练习,就会提高自己调控注意的能力。毛泽东年轻时为了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常特意到闹市中去读书,要求自己做到身处闹市而不闻喧闹之声,专心致志于书本。这就是一种提高注意力的有效训练。常此练习,就会使自己的注意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集中,又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及时地转移。
魏格纳说得好:“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一切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注意力集中与稳定是深入认识客观事物,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调控注意的能力,在学习中做到精力集中。
11通过学习提高智能水平
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较高的智能。如果一个人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一座单纯的知识仓库而不注意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培养智能,反过来还会降低获得知识的速度和使用知识的效率。所以,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智能水平。
智能,是指一个人智力和能力的总和。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是学习的较低阶段,而提高智能则是学习的较高阶段。任何人要发展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无知必然无能,这是一条真理。
发展智能应该遵循一些共同性的原则,这些共同性的原则大致如下:
(1)打好知识基础
知识虽然不能代替智能,但却是人们发展智能的重要条件。学习知识,首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只有进入到知识宝库的深处,才能弄清楚一门知识的内部结构和来龙去脉,才有利于我们去思考,去想像,去创造。其次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兴起,在各种专门知识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一个人知识面过分狭窄,就会大大限制智能的发展。如果在深入钻研本专业的同时,广泛涉猎邻近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受多方面的启发,有效地提高智能水平。再次要把知识学活。在我们所具有的知识中,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消化了的知识,才能转为智能,而死记硬背的知识,除了可以炫耀以外,没有更多的用处。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力求扩大活知识的比重,并且不断地去把死知识“救活”。
(2)提高哲学素养
自古以来,哲学就被誉为“聪明学”、“慧学”。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灵魂。”他还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有些人认为,哲学仅仅同政治思想有关,与专业、智能是无缘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不论是学习哪一门专业的人,他的行动总不可能不接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也就摆脱不了某种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有些人是盲目地接受错误哲学思想的支配,有些人是自觉接受正确哲学思想的支配。
德国哲学家肖莱马,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以及生物学家童第周等人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与他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分不开。提高哲学素养,是加速发展智能的一条捷径。因为,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
(3)寻求个人的最佳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有共性也有个性。最佳结构必定因人而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数学知识根基深厚,恩格斯则对阶级斗争状况和自然科学十分精通,而他们两人在共同的理论著作和革命实践中通过互相补充,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这说明,前人的或他人的最佳结构可以借鉴,但决不可以照搬照抄。模仿别人始终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不能有所创新;相反,别人没有的,你却拥有,就有了独一无二的可贵。在知识的构成上有一定的个性,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风格。因此,要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寻找最佳智能结构,就必须深刻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认识目标,使三者有机地统一,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设计。
(4)锤炼心理品质
一般认为,成为人才的人非有超常智力不可。但是,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出类拔萃的专家年轻时并没有非凡的智力,后来却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有一点上都非常相似:兴趣广泛、意志超群、无所畏惧。可见,人才的成功与失败,并不单凭智力水平,还要看心理品质。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人,主观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却恰恰更能够锻炼成才。心理品质,一般包括性格、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智能,智能高了又能更好地学习,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