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预防措施
避免海啸危害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早预警”,迅速往高地避难逃生,以下有7项注意事项,可供人们避难时参考:
1.首先要考虑到自身的安全,因为一旦身体受伤,就很难进行避难。
2.避难时必须要往高处走,必要时,甚至还得进行二次避难,走到更高的地方,因为海啸危害的程度,往往不是靠过去的经验可以判断的,宁可以最坏的打算进行逃生与避难。
3.近海地震所引发的海啸,避难时间相当短,尽量不要靠车辆避难,因为短时间路上突然涌入许多车辆,容易造成交通阻塞,而且车辆被海啸卷入,人员更不容易脱困。
4.海啸来袭时一切以避难为先,不要过于挂念家中贵重物品或自家渔船,海啸第1波与后续第2、3波的间隔可能很长,潮水暂时退去后,立即返家或是到港口探视自家渔船是很危险的行为。
5.平时应将家中的家具予以固定,避免地震造成家具倾倒造成人员受伤,甚至影响第一时间的避难逃生。
6.海啸已经造成淹水而来不及避难,必须就近往高处逃生,若不幸浸泡在水里,容易被大型飘浮物撞击而受伤,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7.海啸已经造成淹水而来不及避难,人员应尽量远离坚硬的设施,如岩岸、钢筋混凝土结构,避免水流冲击使得人员碰撞到这些坚硬设施而受伤。
常见错误处理方式
海啸来袭时一定要以避难为先,逃命时间紧迫,不要贪恋财物。
1.海啸来袭时还呆在家里收拾财物,没有及时撤离。
2.潮水暂时退去后,立即返家或是到港口探视自家渔船。
正确的急救措施
1.正确的处理方式
海啸来临时,一定要紧急逃生。
(1)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3)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4)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5)不要喝海水。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7)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8)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9)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2.海啸发生的预警信号
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
(1)地震是海啸的“排头兵”,如果感觉到较强的震动,就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
(2)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3)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并且有大量的水泡冒出,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4)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5)通过氢气球可以听到次声波的“隆、隆”声。
小链接
引发海啸的原因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没有感觉到震动也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通过收音机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海啸预警或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