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大量的钱。于是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寻求升迁和加薪。接受更多的培训,以便让他们能赚更多的钱。他们的收入上升了,但同时他们的支出也上升了。他们得到了大额的工资单,但迷惑于钱都到哪儿去了。他们不停地为公司老板工作,但等待他们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债务和催款单,于是他们再加倍努力工作,再更多地获取债务,陷于财务紧张的怪圈不能自拔。
接着,他们建议他们的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找个安全的工作或职业。他们终生努力工作,然而随后这个过程又将在他们的下一代中重复了。一位专家指出这就叫“老鼠赛跑”。他指出:一旦人们为支付生活的账单而整天疲于奔命,就和那些蹬着小铁笼子不停转圈的小老鼠一样了。老鼠的小毛腿蹬得越快,小铁笼也转得越快,可第二天早上醒来,他们发现自己依然困在老鼠笼里。
许多人害怕没有钱,不愿面对没钱的恐惧,对此,他们不加思考地做出了反应。他们会去挣一点小钱,可快乐、欲望、贪婪会接着控制他们,他们会再作出反应,仍然是不加思考。他们感到恐惧,于是去工作,希望钱能消除恐惧,但钱不可能消除恐惧。于是,恐惧追逐着他们,他们只好又去工作,但钱还是无法摆脱恐惧。事实上,许多人致富并非出于欲望而是由于恐惧,他们认为钱能消除那种没有钱、贫困的恐惧,所以,他们积累了很多的钱,可是他们发现恐惧感更加强烈了,他们更加害怕失去钱。有一些人已经很有钱了,但还在拼命工作,甚至有些百万富翁比他们穷困时还要恐惧。这种恐惧使他们过得很糟糕,他们精神中虚弱贫乏的一面总是在大声尖叫:我不想失去房子、车子和钱给我带来的上等生活,他们甚至担心一旦没钱了,朋友们会怎么说。
许多人变得绝望而神经质,尽管他们很富有。
恐惧使他们落人工作的陷阱,挣钱——工作——挣钱,希望有一天能消除恐惧。但每天他们起床时,就会发现恐惧又同他们一起醒来了。恐惧使成千上万的人彻夜难眠,忧心忡忡。所以,他们又起床去工作了,希望薪水能杀死那该死的恐惧。钱主宰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拒绝去分辨真相,钱控制了他们的情感和灵魂。
除了恐惧,世间还存在另一种情感:欲望,有人把它称为贪婪,即希望一些东西更好、更漂亮、更有趣或更令人激动,这是相当正常的。所以,人们总是为了实现欲望而最终变成是为钱工作。他们认为钱能买来快乐,可用钱买来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所以,他们不久就需要更多的钱来买更多的快乐、更多的开心、更多的舒适和更多的安全。于是,他们工作又工作,以为钱能使他们那被恐惧和欲望折磨着的灵魂平静下来,但实际上钱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即使有钱,也只不过是高薪的奴隶而已。
恐惧和欲望这两种情感会使你落入一生中最大的陷阱。
如果你让它们来控制自己的思想,你的一生就会生活在恐惧中,这是残酷的。为钱工作,以为钱能买来快乐,这也是残酷的。半夜醒来想着许多的账单要付是一种可怕的生活方式,以工资的高低来安排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一定要尽力避开这些陷阱,如果可能的话,别让这些问题在你的身上发生,别让钱支配你的生活。
7别让金钱给你带来烦恼
只有你对金钱保持了一种正确、健康的心态,认为金钱就是金钱,它不等于快乐、幸福,也不等于生活的全部。
愚人让自己为金钱而烦恼,聪明人则让金钱为自己解除烦恼。
美国一家十分著名的调查公司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统计,结果非常令人吃惊:人类70%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而人们在处理金钱时,却往往意外地盲目。
盖洛普民意测验协会主席盖洛普·乔治说,从他所作的研究中显示,大部分人都相信,只要他们的收入增加10%,就不会再有任何财政的困难。美国预算专家爱尔茜·史塔普里顿夫人曾担任纽约及全培尔两地华纳梅克百货公司的财政顾问多年。她曾以个人指导员身份,帮助那些被金钱烦恼拖累的人。她帮助过各种收入的人——从一年赚不到1000美元的行李员至年薪10万美元的公司经理。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对大多数人来说,多赚一点钱并不能解决他们的财政烦恼。”事实上,人们经常看到,收入增加之后,并没有什么帮助,只会徒然增加开支——增加头痛。“使多数人感觉烦恼的,”她说,“并不是他们没有足够的钱,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已有的钱!”
那么,如何来管理我们的钱呢?
亚诺·班尼特50年前到伦敦,立志当一名小说家,当时他很穷,生活压力也很大。所以他把每一便士的用途记录下来。他难道想知道他的钱怎么花掉了?不是的,他心里有数。他十分欣赏这个方法,不停地保持这一类记录。甚至在他成为世界闻名的作家、富翁、拥有一艘私人游艇之后,也还保持这个习惯。
约翰·洛克菲勒也保有这种总账。他每天晚上祷告之前,总要把每便士的钱花到哪儿去了弄个一清二楚,然后才上床睡觉。
你我也一样,必须去弄个本来,开始记录。记录一辈子?
不,不需要。预算专家建议我们,至少在最初一个月要把我们所花的每一分钱作准确的记录——如果可能的话,可作三个月的记录。这只是提供我们一个正确的记录,使我们知道钱花到哪儿去了,然后不妨依此作一预算。
也许你会说,你知道你的钱花到哪儿了。也许如此,但就算你真知道,1000人当中,只能找到一个像你这样的人。史塔普里顿夫人说,通常,当人们花费几小时的时间把事实和数字忠实记录在纸上后,他们会大叫:“我的钱就是这样花掉了?”他们真是不敢相信。你是否也这样?
史塔普里顿夫人说,假设有两个家庭比邻而居,住同样的房子,家里孩子的人数一样,收入也一样——然而,他们的预算需要却会截然不同。为什么?因为人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她说,预算必须按照各人需要来拟定。
学习如何使你的金钱得到最高价值。所有大公司都设有专门的采购人员,他们啥事也不做,只要设法替公司买到最合理的东西。身为你个人产业的男、女主人,为何不也这样做?
史塔普里顿夫人说,她最怕的就是被请去为年薪五千美元的家庭拟定预算。为什么呢?“因为”,她说,“每年收入五千美元,似乎是大多数美国家庭的目标。他们可能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才达到这一标准——然后,当他们的收入达到每年五千美元时,他们认为已经‘成功’了,他们开始大肆扩张。在郊区买栋房子——只不过和租房子花一样多的钱而已。买部车子,许多新家具,以及许多新衣服——等你发觉时,他们已进入赤字阶段了。他们实际上比以前更穷了——因为他们把增加的收入花得太凶了。”
只有你对金钱保持了一种正确、健康的心态,认为金钱就是金钱,它不等于快乐、幸福,也不等于生活的全部。
这样,你才能消除这70%的由于金钱所带来的烦恼。
8战胜贫困是你的责任和义务
追求财富、成功和幸福,不但是人类天生不可剥夺的权利,且是与生俱来不得放弃的责任和义务。
剑桥大学玛丽·加尔布雷斯教授指出:无论什么人,只有在首先解决了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才有可能去追求别的东西,否则,便会为贫穷所困,为贫穷所累,为贫穷所苦。在贫困的泥淖之中,只有为生存挣扎的心思,哪里还会有为理想奋斗的余力呢?而事实上,即便是把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了,要想去追求事业的成功和获取人生的幸福,也还是需要拥有除了解决基本生活温饱以外的物质基础——即所谓可以资助人在学习和奋斗过程中所需要的起码的财富。财富是人奋斗的助推器,它可以为人朝向某一目标奋进提供外力。它可以成为跳板,成为人腾跃的跳板;可以成为舟楫,成为人渡河的舟楫。同样是奋斗,在同样的人生起跑线上,有人乘飞机,有人坐汽车,也有人徒步而行,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谁能率先达到目标显然是不言而喻的。那些因贫困而坐不起车的人,在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里,可能永远也无法到达理想的目的地。
在若干年前,一些外国军事家在评论第十次中东战争时说:
“中东战争中各个发展阶段的进程和结局表明,在某种意义上说,胜利是物资保障的成功,失败是物资保障的失利。”这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斗争和奋斗何其相似乃尔。
贫穷,是压在人们头上的一座大山。从安徒生童话中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到今天穷乡僻壤中手持大学录取通知,却因昂贵的学费而无法走出山外的农村青年,哪一个读来不令人泪垂涟涟,心碎般难受?仓廪不实,奔波生命尚且不及,还侈谈什么文明礼仪?一个贫穷的人又有多少力量和雄心在群雄逐鹿的社会大舞台上建树理想的人生大厦呢?
过于贫穷的人大多因贫穷而失去了成大器的机会和条件。所谓贫困,即因贫而困者也。而那些不为贫所困者,则更有成功之指望。在美国,能够当选总统的人大都是富翁。雄厚的资财,使他们很容易走上获取成功的捷径,也使他们很容易获得冠冕堂皇的人生形象。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不管在哪个领域里获取成功,都需要提早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要受到良好教育,就必须解决学费问题、时间问题、精力问题,这是贫困者最容易失去的。而富裕者是不必在这些问题上面操心的,只要一心一意地努力奋斗就行了。
为贫穷困扰,就难得成功;为贫穷困扰,就难得幸福。贫穷很可怕,不战胜它,就没有出路。
但可能也有人拿一些社会上的特例来怀疑“富贵”法则的精度。他们说,贫困者也有功成名就者,但殊不知,按照犹太人的“宇宙法则”推断,世界上22%的富人中出现的成功者远远要比78%的穷人中所冒出来的成功者多而又多,两者是不成比例的。
当然,说到穷,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温饱线以下的,也有温饱线以上的,这里所说的穷,主要指影响人奋斗的基本条件匮乏和影响人奋斗进程之水平以下者。都说这个社会同大自然之间存在着某些惊人的相似,差不多都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逻辑。但因为存在穷和富的关系,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们产生了不平等的竞争、不平等的选择和不平等的收益。所以,只有首先战胜物质上的寒窘,战胜了贫困,才有希望从人生的泥淖中拔出脚来,快步奔向理想目标。
生而贫困并无过错,死而贫困才是遗憾。尤其是终其一生,无力消除贫困创造财富,更是无可宽恕的。贫困是一种疾病,是一种恶习,如果不是由于懒惰,就是由于无知;最坏的莫过于两者皆具。贫困不单是金钱物质的缺乏,有时也是精神的残缺,所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即在于此,有时一个人因为金钱和物质的缺乏,最终会导致精神——信心、勇气、热情、意志和知识的欠失。所以贫困不仅仅是口袋空空。因此,对穷人施以经常的物质救济,可能会给他造成永久的贫困;只有对穷人给以不断的精神激励,才能带来长期的富裕。
财富是我们经心智和劳力的工作、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结果。真正的财富是内在的财富,也就是精神的财富。财富的增加不仅可以用作改善生活的资材,尤其应作为贡献社会的工具。
一个人价值的高低,视其对财富创造的程度,也就是对社会贡献的程度决定的。
人生的幸福,惟有经财富的创造才能达成。一个贫困的人是无幸福可言的。消灭贫困和创造财富,是我们在现代社会里的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的任务。
据说李嘉诚的成功就是基于战胜贫困而取得的。贫穷的压迫和生存的需要,迫使李嘉诚从小就树立了战胜贫困的决心。
1943年,不满15岁的李嘉诚因父亲病逝,家贫如洗,不得不辍学打工。由于抱着“我不要穷,我要赚钱”的积极心态,他在泡茶扫地当学徒、当店员、当跑街推销员的早年生涯中,努力学习和思考,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发着自己经商赚钱的潜能。
“我不做高级打工仔!我要创立自己的企业!”
经历七年打工奋斗,22岁的李嘉诚放弃了很好的职业,为自己树立了更积极成功的心态——一个宏伟的“我要”的目标。
打工的经历开发了青年李嘉诚立身处世和经商的部分潜能,使他增强了信心,他要开发自己更大的潜能。1950年,他放弃一家塑胶企业总经理的位置,自己开办了“长江塑胶厂”,成为一个主宰自己命运的老板。
培根曾经说过:“财富之于德能正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是不可无的。”又说:“财富可以买通关节,使人出于危厄或困难。”
如此看来,财富对人生之重要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人在年轻奋斗的时候,早一点意识到战胜贫困和获取财富的重要性,并积极为之努力,不但不会拖他的后腿,还会为他获得事业的成功,并从多个方面起到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