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势迸发来自强烈的欲望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应该是:只有强烈的取胜欲望,才能引导成功。
强烈的欲望能够激发你前所未有的力量。你的欲望越强烈,也就越能使你迸发现出能量。
在《思考致富》一书里面,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博士首次揭示了六个“化欲望为黄金”的切实的步骤:
①在心里确定自己希望拥有的财富数字。只是散漫地说“我需要很多钱”是没有用的。这就是说,数目一定要明确。
②确实决定,你将会付出什么努力与代价去换取你所需要的钱。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人能不劳而获的。
③规定一个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这个日期之前把你要求的钱赚到手。
④拟定一个实现你理想的可行计划,并且不论你是否已有准备,要立即开始将计划付诸行动。
⑤将你要得到的财富的数量目标、达到目标的期限以及为达到目标所愿付出的代价,以及如何取得这些财富的行动计划等,都明白简要地写下来。
⑥每天两次,大声朗诵你写下的计划的内容。一次在晚上就寝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在你朗诵的时候,你必须看到、感觉到和深信你已经拥有这些钱了。
拿破仑·希尔还特别强调第六点的重要性。他说:“你必须遵照这六个步骤所说明的指示去做。特别重要的是,你要遵守和奉行第六个步骤中的指示。你也许会抱怨,在你未实现这一目标之前,你不可能看见你自己的成就和财富,但这正是‘强烈的欲望’能帮助你的地方。
如果你真的十分强烈地希望拥有财富,进而使你的欲望变成了充满你大脑的意念,这将会毫不困难地使你自己相信你会得到它。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渴望财富,并且确实下定决心要得到它,最后你将可以使自己相信必然会拥有它。”
推动着香港巨富李嘉诚越过一个又一个事业高峰的巨大“原动力”就是他的强烈的赚钱欲望和超人的“创富意识”。
李嘉诚是广东潮州人。当地浓厚的家族观念和对长辈权威的遵从对他影响很大。他父亲的早逝更使他过早地担当起维持家计的重任。作为长子,他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财富意识。
李嘉诚的父亲临终前将家人的一切,托付给他,并期望这个长子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有人形容得很好:李父的临终遗言,就像一首振奋人心的歌一样,不断地在李嘉诚的脑海里播完又播,刺激起这个“商业竞技场”上的新秀无限的斗志与冲劲,推动了他的赢取财富的欲望,使他下定决心,不取得商场奥林匹克金牌以报父恩,誓不罢休。
而另外一位巨富李兆基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则源自童年。
李兆基的父亲精于做生意,在广东顺德开了间铺子。小小的李兆基常常去父亲的铺子玩,似乎自幼对做生意就不陌生了。李兆基小学毕业时,父亲开了间银庄,他便到父亲的银庄学做生意。一开始,他就被银庄的钞票迷住了。他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赚上几打钞票呢?”渐渐地,他在业务上也入行了,他的包包里也装进了一些钱。可不知为什么,吃饭买东西没有钱不行,但包包里的钞票今天可以买到1斤米,过两天就连1两米也买不到了。就在他开始懂得怎样赚钱的时候,他又似乎觉得只是钞票没用。
1984年,他随父亲来到香港。
银庄的经历使他最熟悉兑换业务,于是他便开始买卖外汇和黄金。当时澳门有黄金专营权,李兆基便与何贤等在澳门有一定势力的人合作,在黄金买卖中大展手脚,终于赚得了第一笔财富。
“从小没钱,一心想发财,走路都在想如何捡到钱。”这是霍英东的心里话。
霍英东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养活一家人的重担落在了柔弱的母亲的肩上。日军侵华,读至初三的霍英东只好辍学,从此加入苦力行列,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后来,他回忆说:“我第一件差事是在一艘渡轮上做加煤工,但因我工作不称职,他们把我辞退了。其后日本人开始扩展机场,我在那儿当苦力,每天有7角半工资和半磅米配给。”而如果他乘电车、过海,再乘巴士到机场,往返的车船费都得八角,这样就等于一天白干。于是,他只有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步行到码头,花1角钱过渡,再骑自行车到机场去,这样一天就能省下5角半。
一个人,如果被生活逼到绝处,从此要么彻底萎靡不振,要么更加倔强、更加顽强。霍英东显然属于后者。饥饿没有使他屈服,更激发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饥饿也增加了他的金钱意识、强烈的赚钱欲望,因为他要生存,要活得更好。
正是凭着这一强烈的赚钱发财欲望,霍英东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最终实现了成为富豪的梦想。
达克尔·戴尔的童年没有霍英东那样困窘。他出生在美国休斯敦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父母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医生,但戴尔天生对医学就没有一点兴趣。而商业却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他。12岁时,他通过邮购目录、销售邮票,赚了2000美元。高中时,他从各种渠道寻找最可能的潜在客户,向他们推销《休斯敦邮报》,使平淡无奇的卖报工作成了赚钱的好差事。他利用自己努力赚来的钱买了一部宝马车。看着这个用自己挣来的现金购买车子的少年,车行老板不禁目瞪口呆。
顺从父母的意愿,1983年戴尔高中毕业后,进了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学习生物。但他却醉心于计算机。当时,他感到市场对个人电脑的大量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而零售商店的个人电脑售价过高,且销售人员对电脑不是一窍不通,就是一知半解。针对这种状况,戴尔想出了一条赚钱的好路子:通过电话订购向客户直接出售按客户要求组装的电脑。于是,戴尔说服一些零售商将剩余的电脑存货以成本价卖给他。接着,戴尔在电脑杂志上刊登广告,以低于零售价15%的价格出售个人电脑。此后,订单如潮。戴尔在他的大学宿舍里组装电脑。
当愤怒的室友将他的零件堆在门口不让他进门时,戴尔知道他不应该再在学校呆下去了。1984年春,戴尔离开校园,用自己的积蓄办了一家电脑公司。他向父母保证说,如果生意没有立即成功,他将在秋天重返校园。
第一年,公司销售收益600万美元,此后,他的公司一直是全美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迈克尔·戴尔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神奇小子”。1993年,戴尔公司的销售额突破20亿美元,公司股票成了华尔街投资者最抢手的高科技股之一。
这就是欲望的力量!强烈的成功欲望,能促使一个人发掘出连他自己也没有发现的自身优势,能促使他们将自身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2优势的厚积薄发创造人生的辉煌灿烂
成功的故事和传说常常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使一些人相信成功是突发的或偶然的。实际上,那些一举成名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个积累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许多人爱看类似穷书生考中状元的故事,其实只看到了他们中状元后的光环,而光环背后的十年寒窗、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过程就看不到了。实际上,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那个背后的积累过程才是最为关键的东西。因为没有这个积累过程,便不可能拥有成功的结果。
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夺冠,在领奖台上,面对国歌奏起,国旗升起,他们常常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这时他们更多想到的一定是平日训练的艰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的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那些看似幸运的成功也不例外。
橡胶从18世纪传入欧洲之后,一直没有太大用处,开始只作为擦铅笔字的“橡皮”。
到了1823年,有人才发明了一种在两层布中间夹一层橡胶而制成的防雨衣,但它还有个缺点:在热天会变得像胶一样粘,冷天又会变得像皮革一样硬。
美国的古德意尔为了改变橡胶这一缺点,多年坚持研究,进行了无数次实验,一度没有找到奥秘。
1839年的一天,他在一次实验中,由于不小心将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偶然跌落在很烫的炉子上,他随即拿起工具从炉子上刮这种混合物,结果一个意外的现象发生了,刮下的橡胶虽然滚烫,却一点也不粘,且具有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特性。
他进一步反复实验,改变橡胶和硫磺的比例,终于发明了橡胶加工的硫化技术。这大大提高了橡胶的使用价值,为以后橡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德意尔的成功,看似偶然的、意外的,但如果没有坚持多年的研究,进行无数次实验的积累,决不会有这一次的“偶然”的成功,不管这个“偶然”多么具有戏剧性。
“安东,”门捷列夫叫来了仆人:“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它们连筐一起拿来。”
安东走出来,莫名其妙。
“帮我把它剪开,”门捷列夫在纸上打了很多方格子,然后动手剪着厚纸,“所有的卡片都要像扑克牌的纸一样大小,我要在上面写字。”
一堆整整齐齐的卡片做好了。门捷列夫在书桌前一直工作到深夜。他细心地把每种元素的各种性质,包括元素名称、符号、原子量、颜色、比重、化合价、化合物的化学式及主要特性等等都写在一张卡片上,就像扑克牌一样。
这时,门捷列夫的好友、彼得堡大学地质学教授依诺斯特兰采夫来拜访他。
“您在忙什么呀?”依诺斯特兰采夫见门捷列夫手里拿着扑克牌般的卡片,神情有些郁闷地站在书桌旁边,于是就问他,“在玩牌吗?”
别人在玩扑克牌的时候,或是兴高采烈,或是漫不经心,可是没有人会像门捷列夫这样煞费苦心、绞尽脑汁!
门捷列夫向依诺斯特兰采夫说起了他的工作,最后,他有点沉痛地补充道:“一切都已经想好了,可还是不能制成表。”
一张小小的卡片在门捷列夫手里就好像一块块铁板一样沉重,他每拿起或放下一张卡片都像要费很大的力气。他先像德贝莱纳那样把卡片按元素的原子量大小分成三组排列起来……可是毫无结果。门捷列夫打乱了这种排法,重新按原子量大小把卡片排成一行,于是就得到了一组新的组合行列。
可以看出,在这一行元素排成的队伍中,除了铍以外,其他元素的确排得很有规律;随着原子量一个比一个增大,化合价从+1逐渐增大,然后又回到+1;元素的性质也是从强金属性逐渐向非金属性过渡,从而形成了一个周期性的变化。可惜铍破坏了这个次序。从化合价来讲,在+4和+5之中都插入了一个+3,看上去总让人感到很别扭,不那么完美。是铍不应该在这个位置上呢?还是元素之间并没有随原子量递增而出现性质递变的规律呢?
在19世纪中期,元素原子量的数值等于该元素的当量数乘以该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当量是比较容易准确测定的,可是由于当时的实验技术水平所限,元素的化合价很难确定。拿铍来说吧,它是当量是45,当时化学界公认的化合价是+3,所以它的原子量是:
45×3=135
可是又有人指出,铍的某些性质同镁类似,但这一点好像被大家忽视了。
然而,门捷列夫并没有忽视这一点。相反,他死死抓住这一点不放。他发现,如果认为铍和镁是同类元素,它的化合价就是+2,那么它的原子量就是9。门捷列夫俯下身子,全神贯注,他试着把铍铵照新的原子量重新排放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找到了!就在这儿,锂和硼之间!一向沉着的门捷列夫不禁大声喊了出来:“真是好极了!”经他这么一排,无论从原子量的变化来看,还是从化合价的变化来看,或是从元素的金属性到非金属性的递变情形来看,都是完全合适的。门捷列夫的双手由于激动而不住颤抖着:“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原子量之间有周期性的关系。”他兴奋地在屋里踱来踱去,然后,抓起一支笔在纸的一角写道:“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及其化学近似性试排的元素表。”这一天是1869年2月17日,一个辉煌的日子。
门捷列夫连续作战,他继续玩他的“扑克”游戏。为了使元素的周期性变化看起来更明显和更清楚,他排出了一个字母的方阵。
但如何继续排列这个方阵,门捷列夫又遇到了难题。按照上面已经排出的方阵,钙(Ca)后边的元素应该是+3价的一个金属,根据元素周期律,它的原子量只应该比钙稍大一点儿。可是,按当时所知道的原子量来说,钙后边的元素是钛。但钛的化合价不但不是+3价,而且原子量也由钙的40突然增大到50(钛的原子量当时测得为50,实际应该是479)如果按照钙后边跟随着钛这种顺序排下去,后面的几个元素的性质也同上一行元素对不上号。这是门捷列夫取得新成果后碰到的第一个困难。该如何解决它呢?
为此,门捷列夫坐卧不安,一个劲地吸着烟斗,紧张地思考着解答的方法。想着想着,他突然醒悟过来:“对了!对了!这当中还少一个元素,一个没有被人发现的元素!它应该位于钙和钛之间,应该是一个+3价的金属,它的原子量应该是45左右。”他飞快地拿出一张空白卡片,记下了这个未知元素的几个重要数据。这个判断在化学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人类肯定地预测出元素的原子量,为人们“有计划地”发现未知元素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当他把这张未知元素的卡片放进方阵里以后,元素的队伍又显得序列整齐了。门捷列夫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把这个未知元素叫做“类硼”,后来,他又预言了另外两个未知的元素,并且较详尽地描述了他称之为“类铝”和“类硅”元素的各种性质。若干年后,这三种未知元素被发现了,它们的性质恰恰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人们无可置疑地接受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元素周期的发现并不是玩出来的,而是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产生的质的飞跃。
“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这是恩格斯对门捷列夫的评价。
门捷列夫对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忠告说:
“科学的大厦不仅需要材料,而且还需要计划,需要协调;修建科学大厦不仅需要准备材料的工作,而且还需要砌筑这些材料、制定计划、使各构成部分协调一致……”
“不存妄念,坚持工作,决不徒仗空言,应当耐心地探索神圣而科学的真理。”
天才是什么?那就是终生不倦地、纯朴地劳动。
3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