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后,庄母与秋子变卖了府中所有物具,又用些银两打发了婢女随从,各自好言相慰,然后便上路了。兰若寺位于黄山深处,在采石峰下。这时候正是初秋九月,城内还不大看得出秋色,但一走到黄山附近,便觉凉风送爽,精神顿生。山上的树木已略见红叶,入山越深,景色越是优美而新奇。秋子变得异常愉悦,羞耻之心也无影无踪。走在山阴道上,庄母问秋子道:“西方佛无量,但世上独独地以观世音为上,是什么缘故呢?”秋子想了一想,答道:“大约是观世音菩萨的心肠最好吧。”其实秋子于佛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观世音似乎格外华贵俊美些,便有点好感,其他的事她哪懂得呢?
兰若寺是黄山附近众多寺庙中最大的一个寺。寺内的大主持清源法师见秋子婆媳俩执意要出家,也不好劝阻,便找了间禅房让她们栖息了,但吩咐她们只是当居士,并不落发。秋子和庄母也就听从了。这寺院很大,结构古朴,楼阁轩敞,飞檐雕梁,非常宏伟壮观。亭阁、游廊、石子甬路、花卉、青林、竹和泉、飞来绕去的藤萝,样样都有,因为这些东西的铺陈渲染,此间的庙堂和禅房就显得极有雅韵,非常清纯,秋子觉得舒适极了。
次日清晨,秋子早早地就起来了,此时晨鸡尚未唱响,但闻几个山僧之类的老人诵经礼拜之声,他们成佛的心愿真是很急切,昨夜肯定是一宵未睡,为今日的进香预先修行。秋子想他们跪拜起伏,定多辛苦,心中很是可怜。天色渐明,烟霞之间露出种种花木,生趣蓬勃,百鸟千种鸣啭,美音不亚于笛。快乐之情,于此为极。秋子只觉得心情爽悦极了。这时几个尼姑从面前经过。尼姑们多半是少小年华,虽脑袋秃青,着灰色衣裤,穿圆口布鞋,步履如猫儿一样悄然无声,脸上也冷静平稳,但过去之时,一身的韶光,依然如水一样流泻不止。那几个尼姑看见秋子,也不由地在心中暗自惊叹她的美色。
自此之后,秋子从容地开始了她的寺院生活。天色未明,即起身洗手,念佛诵经。早殿念诵《楞严经》、《大悲咒》。晚殿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诵《大忏悔文》。修习禅定是跏趺坐,或者是经行即在林间来往徘徊。秋风日日从附近的山谷吹来,寒气侵肤。也常常有烟雾吹进大庙,那是附近的山上有人在烧炭。这样的日子,真是不知“今夕是何年”了。秋子真觉得无聊极了,又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心中连续不断地想起种种往事。
转眼一年过去,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日。各处僧众云集,整个兰若寺喧哗扰攘。当家僧便安排秋子跟随几个尼姑在斜殿的边上诵经。这地方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到来来往往的香客。秋子边上的是翠微院的主持,这比丘尼已经相当地老了,口齿也不甚明晰,秋子听不出她在念什么经。至于其他几个,都是不谙世事的小尼姑,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有口无心地念了一会儿,便开始谈笑起来。老尼年已耄耋,两耳重听,每每听见小尼们与秋子轻笑漫语时,总是侧着头问:“啊,什么?”秋子便想到终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这模样,老而丑陋,面目可憎,不由一副哀怨的神情。诵经祈祷完毕,到了吃斋饭的时间了,秋子便跟着众尼来到相距不远的翠微院。落定之后,那老尼颤巍巍地端了一杯水上来,对秋子说:“喝点儿水吧。”然后就落座在秋子边上,怔怔地望着秋子,觉得这容姿实在是美丽可爱,一边看着,一边泪水直流。秋子感到不解,用询问的眼神看着其他小尼。一小尼悄悄地告诉秋子道:“这老尼原本是京城有名的美人,据说得到先皇宠幸过的。但人老珠黄,今日一看到你,料必想到人生的无常,所以流下了眼泪。”秋子听了,更加伤感了,一时无话。
这庵中不少妙龄女子,虽当了尼姑,但心地却是极单纯的,念经坐禅之余,免不了打打闹闹,爱好时髦,有时还唱唱粗劣的情歌,回归少女模样。斋饭过后仍是如此,一个法名净明的小尼就在那里哼起本地的小曲来了,脸上娇艳而有光泽。大约是有山樵经过小庙吧,有意地撩拨,从不远处传来一阵笛声,如水波一般层层地荡漾开来,扰乱人的心境。一时庵中静谧无比,几乎所有的尼姑都屏息聆听。那笛声仿佛蝉的羽翅振动而出,优雅极了。很明显,那吹笛之人,是个风趣轻薄之人。秋子听了一会儿,觉得心烦意躁,恨恨地想到:我来此偏僻之地,本来是寻求宁静的,却不知道这里也有这么多烦心事烦心人。就想回到兰若寺去。有小尼说:“你怎么不听呢,这么美妙的笛声?”秋子无精打采地说:“有什么可值得聆听的呢?都是轻描淡写之音。”见小尼们不明白,她也懒得进一步说明了。
那个八十多岁的老尼隐约地听见了笛声,也很想欣赏,便移步走来,怔怔地坐在那儿听。过了一会儿笛声远去了,但老尼仍是余兴未尽的样子。她的话音颤抖得很厉害,又不断地咳嗽。然后她对一个小尼说:“喂喂,把我的琵琶拿来吧,琵琶之声比笛声要优雅好听得多。”等到小尼将琵琶拿来,老尼将琵琶抱在手中,俯身抚出几个音节。显然是手指僵硬了,音节十分焦涩。秋子在不远处心想:这老尼年轻时候十分俊美,若得皇上宠幸,那琵琶定是弹得无比优雅的,而今琵琶尚在,人却今非昔比。人说琴心即是人心,此时琴心怕也渺渺了吧。竟有点悲恸得不能再想下去。那老尼哆哆嗦嗦用手指勉强弹奏了一曲,但见音乐散乱,如断线之珠。曲罢叹道:“可能是我的耳朵让山风吹多的缘故吧。”又问:“你们之中有谁会弹呢?若会,我这琵琶也就送与她了。”话音是明显传递给秋子的。众小尼都吃吃地笑,皆不好意思上前,毕竟都不是有琴心之人。秋子走上前去,从老尼手中取得琵琶,但见此琵琶极其漂亮,四根琴弦如黄金缕一样,闪闪发光,半梨形的音箱上竟嵌有七颗宝石,呈现北斗七星模样。显然,这个琵琶名贵无比,是有着出处的。秋子俯身试了试,此琵琶不是通常的四相十三品的,而是六相二十四品,能奏所有半音。当下即弹。众尼们似乎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妙的声音,一个个如痴如醉。松风之声与琴声相和合,到了后来,夜色弥漫上来,山峰之上的一轮明月似乎也跟着琴声变得澄明起来。那老尼越发感动,连晚饭也不想吃了,只管不懈地听赏。她说:“我这老太婆是好久都没有听到这么美妙的音乐了。跟我年轻的时候弹奏得同样美妙。我来寺时本来还是可以弹一弹的,但后来当家尼阻止我,让我每天诵经念佛,不要再做弹琴这个无聊的事。我被她那么一说,也就不弹了。但我还一直保留着这只琵琶呢!”她显然对那琵琶很有感情,又深深地凝视着那琵琶,目光空虚而幽远。秋子笑着说:“当家尼阻止你,那也太没道理。佛经中是有弹琴奏乐的菩萨,况且念佛诵经还是需要乐器伴奏的,佛说:不要着相——其实干预也是着相呵。”秋子其实于佛法并不太懂,她只是随口说说,好安慰老尼。老尼听秋子这么一说,大觉心通,更加兴致勃勃,说道:“你要不嫌弃,我就将此琵琶送你,你不要推辞,只要有闲空时带它过来,为我弹奏一曲即可。我的时日不多,惯说他人老可憎,今知老已到我身,我也是面目可憎的。且暂度一日是一日。”秋子不受,老尼愠怒于色,起身颤巍巍地走了。秋子无奈只好抱着琵琶回到兰若寺。想着老尼一生之坎坷,竟彻夜未眠,坐以待旦。
次日,是清源法师在大殿讲座。清源大师跏趺坐于蒲团,面前放着《楞严》、《涅槃》诸经典,灿然堆积。弟子乌云般坐下,乞参三昧法。有人问道:“如何能得正果?”清源曰:“欲得正果,先断六根。”问:“如何是无眼法?”曰:“帘密厌看花并蒂,楼高怕见燕双栖。”问:“如何是无耳法?”曰:“休教厌笛惊杨柳,未许吹箫惹凤凰。”问:“如何是无鼻法?”曰:“兰草不占王者气,萱花不辨女儿香。”问:“如何是无舌法?”曰:“幸我不曾犁黑狱,干卿甚事吐青莲。”问:“如何是无身法?”曰:“惯将不洁调面子,谩把横陈学小怜。”问:“如何是无意法?”曰:“只为有情成小劫,却因无碍到灵台。”问:“何谓念烦恼?”曰:“误将浊火溅莲叶。”问:“如何除?”曰:“夺取钢刀杀藕丝。”问:“何谓不念烦恼?”曰:“一任飞丝沾柳絮。”问:“如何除?”曰:“再从系处解金铃。”问:“何谓念不念烦恼?”曰:“春蚕作茧全身缚。”问:“如何除?”曰:“蜡炬成灰彻底销。”问:“何谓我烦恼?”曰:“未出岫云偏作雨。”问:“如何除?”曰:“不开花树本空枝。”问:“何谓我所烦恼?”曰:“底事急流争鼓棹。”问:“如何除?”曰:“好凭顺水再推船。”问:“何谓自性烦恼?”曰:“钻榆起火还烧树。”问:“如何除?”曰:“冻水成冰不起波。”问:“何谓差别烦恼?”曰:“磨将子墨犹嫌白。”问:“如何除?”曰:“买得脂胭便是红。”问:“何谓摄受烦恼?”曰:“痛看西子心头捧。”问:“如何除?”曰:“痒倩麻姑背上搔。”
秋子听了一会儿,茫然若坠云雾中。盘曲着的腿部异常酸麻。抬眼看身边的庄母,但见她神色自若,宁静异常。当即心下大惭,觉得学佛应该是有恒心的,而自己的恒心竟不及一老妇。又耐心地听了一会儿,好不容易讲座散了,这才扶着庄母离去。
二月之后,仍是隆冬时分。庄母安然长逝,面色十分安详。寺院里安排了庄母的葬礼,清源大师亲自带人念了一回《大悲咒》。秋子心中甚是悲伤,想到自己与庄母此生所说的言语,加在一起也不过十句之多,但平静相处,也算是极有缘了。又想庄母此生于佛极殷勤,不知会不会脱离轮回修成正果,心里忐忑得很,又不敢问。心甚孤单,只是无事抱着琵琶走到翠微院,为老尼弹奏一曲。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不提。
九
无名氏有诗云: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这首诗本是写因秋风声起,大地萧条而内心无比惆怅,苦闷无法倾诉,唯有在月光之下独自徘徊,形影相吊,暗自叹息。这种忧郁黯淡的心情正与秋子相似。秋子只觉得一切像做梦一样,日子只剩下日出日落了。万事只能闷在胸中,独自伤心。又不知此后如何挨过,因此一直心绪昏乱,连昼夜都不辨。不过秋子诵经念佛的功课更刻苦了,每日都在禅房深坐。庄母长逝,秋子孤身一人在兰若寺是不合适了,征得清源法师的同意,秋子便搬到相邻的翠微院居住。好在都是佛家弟子,并不分场所,来来去去如一家人似的。
兰若寺背后所倚之山名为采石峰,清奇深幽,着实一好所在。有一天,寺院内花木盛开,暮色清幽。秋子便独自一人来到后殿,伫立栏前,闲眺四周景色。尤其是采石峰,看似寻常,但仔细观察,却有旁人无法看透的美丽。此时空中一行飞鸿,幽鸣而过,其音恢宏而喑哑。其音与景致极为和谐。秋子对此情景,不禁感慨泣下。举手拭泪,玉腕与黛色山峦相映照,正合古典山水画的意蕴。感伤了一会儿,秋子不由赋诗曰:
回回听得雁声哀,不知今夕是何年。
吟罢,秋子便面对采石峰端坐静心了。才过了一会儿,便觉身体内沿着脊椎,内部热流似火,而外部则流动着一股一股的冷颤,一波一波地漫过脚、手、腹部,使所有的毛发都竖立起来了,好像全身流动着热流。此时秋子清醒无比,她又惊又喜,不敢再端坐下去了,只好草草地收了心,站立起来。那种奇怪的感觉消失了。从此秋子常常做功课,都有这样的感觉,有时还伴随着清泠悦耳的铃声,仿佛仙乐飘飘似的,也不知是怎么回事。
到了梅雨季节,一连多日下雨,好不容易天才晴了。秋子走出寺院,山中的空气竟能咂吧出甜味了。这时候已是傍晚,西边一片晚霞如火。在这样令人矍铄的氛围中,那个老尼自然要请求秋子弹奏一曲美妙的音乐。一曲过后,老尼咂吧着嘴巴,心满意足,仿佛灵魂的一半随风飘逝了,然后蹒跚着走了,留秋子一人在静谧之中。此时四周山风猛厉,松涛声越来越高,声音不知从何处发出的。秋子又想到人生的不明不白,眼泪不由自主地涌出,如瀑布一样披漫下来。接着月亮出来了,眼泪也就干了,就像是被月亮的清辉烤干似的。秋子又弹了一会儿琴,自己听了也不胜凄楚之感,便停止了弹琴,一首好诗脱口而出:
琴声哀似故人泣,疑有风从心中来。
众尼也都没有入睡,大家深深感动,哀思难忍,想起各自的凄苦,不知不觉变得热泪盈眶,偷偷地揩眼泪,擤鼻涕。秋子又坐了一会儿。夜已经很清冷了,秋子想如果长久地在此愁叹,让众尼们看了一定会更伤心。于是强自振作起来,回舍内问候谈笑,借以消愁遣恨。
自此以后的岁月里,除了参禅打坐之外,秋子又重新开始练字作画了。寺院之内没有宣纸,秋子便搜寻一些柔软的纸来,随意地写字作画,然后贴在房间的四壁之上。字与画都非常美妙,又显生机勃勃。以前秋子写字作画都是十分用心的,用心到极处,反倒十分呆板僵硬,如今随意为之,反而觉得生动流畅,那的确是与先前不好比的。有时作起画后,自我欣赏,方觉得真实存在的山景,与画中的景物相比,可谓别有风味。其实存在的景物也不一定就是真的,它与“想”中的自性是同一个东西。对于绘画,秋子的确是悟出了很多东西,因此画画也日益精进,作了许多优美无比的图画。众尼看了,都认为可与早先的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等人相媲美。秋子的画随意贴在佛舍拐角,装饰寺院,偶尔几个香客看到了,也是啧啧称赏。
又一日,秋子走到寺前的栏杆边,闲眺四周景色,其神情异常端庄清丽。由于环境岑寂之故,此景令人怀疑乃吴道子画中人复生。其时从山之巅传来诵经的声音,空中一行寒鸦,飞鸣而过,其音与诵经之声一高一低,好不协调。秋子侧耳细听,听见有人在山巅大声诵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秋子只觉热血沸腾,也大声诵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那人感到诧异,又诵道: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秋子随口接道:
菩提萨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此时一轮明月升上天空,秋子方想起今天是十五之夜,便有无穷往事涌上心头。那山巅之上的人不知是谁,后来却渺然没有音声了。秋子记得自己所念诵的是《心经》,但先前自己是一字也不曾听别人诵过此经的,然而此时自己却能完全地背诵,她不知是怎么回事,也许是前世的渊源吧,还残剩一点记忆。这记忆又似乎是今世的,又似乎不是今世的,交杂在一块,几乎分不清今生前世了。对于前世,她似乎恍恍惚惚的,隔着一张纸,一捅破,就明亮了。而今这张纸越来越薄了。秋子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于是凝望月色,冥想痴痴,却又想不出个结果,最终又嘤嘤地哭出声来。这时候老尼走过来,颤声告慰道:“夜深了,还是休息吧。”秋子仍是不肯返室,月光之下接着吟诵道:
波光潋滟不是水,正是己身波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