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刘伯温,被誉为是自诸葛亮之后的又一军事奇才。几百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智者的化身。刘伯温早年豪情满怀,中年怀才不遇,晚年避难求安,一生历经坎坷,充满传奇。
人中俊杰
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文成,生于青田县(今浙江文成)一个官宦人家。他自幼家教严格,本人又聪明好学,天生的聪颖加上后天的努力,使他在少年时期就比同龄人突出。刘基从小酷爱读书,无所不读,尤其精通经史,喜好象纬之学。象纬之学与现代天文学有所关联,古人认为世间万事均与天上的星辰日月相对应,星宿的变化预示着凡人命运的兴衰。这种被神话了的天文学,关系着帝王的命运,所以在当时是被严禁私学的,刘基了解象纬的学问,自然也就与众不同。
刘基十四岁的时候,已经进入处州(今浙江丽水)郡学习《春秋》,十七岁时拜处州名士郑复初为师,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元朝的科举考试。青年时期的刘基脱颖而出,很快成为江浙地区的才子。郑复初在观察了刘基一段时间后,对刘基的祖父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西蜀名士赵天泽在评论江左名士时,曾将刘基列为第一人。
刘基当真是人中俊杰。元至元五年(1339),他赴大都参加会试,首试即获取进士功名,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升任元帅府都事,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这一时期的刘基,满怀报国豪情,希望为元政府效力。
刘基出山
面对腐朽黑暗的元朝政府,刘基屡次提出建议,可是不仅得不到采纳,反而备受朝廷压制,这使他大失所望,他先后三次愤然辞官回乡。在第三次辞官之后,刘基隐居故里青田,创作出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在刘基隐居期间,全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红巾军大起义的风云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元朝的统治已是摇摇欲坠。
刘基静观天下大势,认为活动在淮西一带的朱元璋与其他义军不同。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统帅朱元璋三次派人邀请隐居青田的刘基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刘基在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决定放弃不可挽回的元朝,辅佐朱元璋创建一个新的王朝,希望通过朱元璋来实现自己的治国大志。
刘基初次与朱元璋见面时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听了之后大喜过望,拜他为心腹军师,从这一刻起,二人成了最有默契的战友。
刘基出山以后,积极为朱元璋成就大业出谋划策。他所提出的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而后北图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成为了朱元璋军事行动的中心纲要。如虎添翼的朱元璋,有了刘基的战术指导,先后平定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强大对手,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避祸青田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正式创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为平定天下、开创大明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太史令。为了进一步表彰刘基的卓越功勋,朱元璋下诏免除刘基家乡青田县的赋税——这是整个处州地区唯一一个不用交税的县。不久朱元璋又追封刘基的祖父和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刘基又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授以“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至此,刘基的事业达到了他人生的顶峰。
刘基是个明白自己也看得懂他人的智者,他很清楚自己嫉恶如仇的性格在朝廷之中得罪了不少的同僚和权贵,也看透了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深知“伴君如伴虎”。在发觉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之后,他毅然选择了急流勇退的道路,于洪武四年(1371)主动辞去了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老家青田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为了让皇帝放心,他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京城做官,算是个人质。刘基在隐居青田的两年里,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一句也不提起以前的功劳。
青田县令听说大名鼎鼎的刘基告老还乡,隐居故里,很想亲眼看看这位传奇人物。他知道刘基不肯见官,于是就微服化装成普通百姓登门拜访,两个人聊了很长时间县令才表明身份。刘基忙起身以小民之礼参拜这位县令,之后回到后房,说什么也不肯再见了。
谋臣之死
即便刘基如此小心,也没有逃过胡惟庸的算计。在刘基回乡后不久,李善长因受到朱元璋的猜忌,也主动辞了官,并推荐胡惟庸当上丞相。胡惟庸早就听说刘基曾在皇帝面前反对过自己,加上李善长这层关系,于是和刘基结下了仇怨。
预言家刘伯温
刘伯温是一个被后人神话了的传奇人物,据说他留给后人的“烧饼歌”中暗藏了许多预言。传说那是明朝建国不久后的一个早晨,朱元璋正在殿内吃烧饼,听到刘伯温觐见,他有心要测试一下刘伯温是否能掐会算,便把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扣在下面,让刘伯温猜是何物。刘伯温掐指一算,对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朱元璋大加赞叹,跟着又请刘伯温测测国运,问道:“天下后事若何?朱家天下可长享否?”刘伯温答道:“我主万子万孙,何足问哉。”这句话听上去是在拍马屁,实际是在预言,明朝将亡于万历帝的孙子,即崇祯这一代。
朱元璋又问到国家后世如何。刘伯温随即做歌三首,在歌词之中预言燕王篡位、魏忠贤扰乱朝纲、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崇祯死于煤山,甚至连清顺治帝入关以及民国、抗日等时期的历史大事,也都暗示出来,其神奇程度,难以想象。不过,这些别说朱元璋听不明白,就连现代人也无法参透的预言,想必是后人过于神化的结果。
在青田附近有一块地域叫做茗洋,该地区是盐贩、盗贼聚集的地方,方国珍就是在这里起兵的。这些盗贼为祸百姓,刘基看不过去,就委托儿子刘琏上报给朝廷,建议在此地设立巡检司,以便管辖此处。胡惟庸得知此事后,指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基,说茗洋踞山临海,有王者之气,刘基此举不是为了保境安民,而是想牟取此处作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同意,于是他就想在这里设置巡检司。
朱元璋也分不清这话是真是假,只是让人把这件事传给刘基知道,等待刘基的反应。刘基知道这件事无法辩解清楚,只好赴京面圣。等见了面,朱元璋又闭口不提此事,没有别的办法,刘基只好留在京里,不敢离去。
洪武八年(1375),刘基旧病复发,朱元璋派胡惟庸代表自己前去探望病情。胡惟庸的随身医生为刘基开了个药方,刘基照药方服了药后,顿时觉得似乎有拳头大小的石头堵在胸口,病情更加恶化。又过了三个月,朱元璋派人去看,得知刘基已经病得起不了床,这才肯让他随同发送公文的官船一同返回青田老家。刘基回到家中没过几日便忧愤而死,终年六十五岁。
后来胡惟庸案发,那位随身医生供认胡惟庸指使他下毒毒死刘基,但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这么做的,不过从刘基服了胡惟庸的药,到回老家去世,前后最少有四五个月的间隔,由此可见,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更大。对于刘基的死因,无论哪条都没有确实的依据,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又一个谜团。
一代军事奇才刘基死后被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为刘基平反,并赐予刘基家金书铁券,刘氏后人可凭此券免去一死。刘基不但是一个谋略家,也是一个著名的学者,他的著作《郁离子》十卷和《诚意伯文集》二十卷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