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消灭了韩、魏、赵、楚、燕、齐等六国,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局面,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秦灭六国后,又马不停蹄,向周边地区用兵,巩固和扩大统一的成果。
当时中国的南方和东南方,是越族活动的地区。越族是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由于这一地区水网密布、河川纵横,所以越族人善操舟楫,人们习惯于剪短发,在身上刺花纹。这种“断其发,文其身”的习俗,体现了越人对龙的图腾崇拜。越族由于其支属众多,故有“百越”之称。百越因语言、习俗和地域的差异,依据当时的称谓分为于越、东越、闽越、南越和西瓯。
于越,居今浙江绍兴一带,据传说,是夏代少康封他的儿子所建,越王勾践就是其后裔,战国时,越被楚所灭,成为楚国的一部分。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灭楚后,于越之地也就纳入秦的版图,秦在此设置了会稽郡。
东越,居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以温州为中心,又称东瓯或瓯越;闽越,居今福建福州一带;南越和西瓯居今五岭以南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秦对东越的用兵、对闽越的用兵,都是相当顺利的,可以说是所向披靡,秦在统一这两个地区后,设置了闽中郡,以东越、闽越的首领为行政长官。但是在进军南越和西瓯的过程中,秦军却遇到了相当大的麻烦。
秦为征服南越和西瓯先是发兵五十万,以尉屠睢为统帅。屠睢是兵分五路南下:一路越过今蜿蜒于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的越城岭,进军西瓯聚集地;一路越过今湖南省宁远县南面的九嶷山,再由此向西南,过都庞岭,进入今广西,然后沿贺江而南,进军西瓯;一路越骑田岭,沿武水、北江而下,直指番禺(今广东广州);一路由今江西南康南下,进军番禺;一路从今江西余干,沿余干水进军今福建、广东交界地区。由于今湖南、广西、江西、广东之间,山高岭峻,交通十分困难,所以三路大军中,除进攻番禺的一路迅速到达目的地以外,其余各路都遭到越人的顽强抵抗。南越和西瓯人本来就以好攻击而闻名,他们利用岭南山高、林深、苔滑、水急的地势,充分发挥自己善于跋山涉水的特长,在秦大军压来时就退入深山老林之中,待秦军屯住时,则杀出偷袭,并断了秦大军的粮道。使秦军疲惫不堪,损失兵卒十余万,连统帅屠睢也被杀。
为扭转这一局面,秦决定首先要解决军队的粮草辎重的供应问题。秦将史禄在研究了这一地区的山势水系后,决定开凿一条运河来沟通湘水(今湘江)和漓水(今漓江),来解决交通问题。为此,史禄选择了在两水靠的最近的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开凿。这一运河的开凿难度是相当大的,这不仅因为两水之间隔有一座小山,同时两水还存在着几十米的水位差。为解决落差将出现的湍急的水流,史禄巧妙地把河道设计成迂回行进,并分段设上船闸。为开凿山石,因当时还没有发明炸药,史禄便让人们用柴草放到石头上燃烧,等到石头烧热后,猛地浇上冷水,使石头突然冷缩而发生爆裂,然后把石头搬走。在今天这条运河边立有一块高约四米、周长约二十余米的巨石,当地人称其为飞来石。传说史禄在开凿这条运河时,有一个猪婆精出来捣乱,人们白天把渠修好后,它晚上就出来把渠拱倒,史禄并没有被吓倒,第二天收拾重来,人们顽强的意志终于感动了天神,一天夜里,当猪婆精再次出来捣乱时,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道雷电闪过,从天外飞来一块巨石,把猪婆精给镇压在渠边,于是运河顺利地修成了。这一传说,充分地说明了史禄他们修渠的艰难。史禄所修的这条运河就是灵渠。公元前214年(始皇三十三年),灵渠完工,使得秦军所需粮草装备由水道源源不断而来。与此同时,秦始皇又增派了由任嚣、赵佗率领的水军。在秦军的水陆夹击之下,南越和西瓯地区终于统一了。秦在今广东境内设置了南海郡,在今广西境内设置了桂林郡,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和越南中部设置了象郡。
统一了南越和西瓯地区以后,秦于公元前213年(始皇三十四年),迁徙了五十万罪犯戍守五岭地区,与越人杂处,共同开发南方地区。为了更进一步地加强对岭南的控制和沟通内地与岭南地区的联系,秦又在公元前213年开通了四条通往岭南的道路。这四条道路都是以南郡(今湖北江陵)为起点,渡江水(长江)南行,一条是顺江水而下,自豫章(今江西南昌),溯余干水河谷而上,入五夷山,顺闽江而下,东抵闽中郡,北达东瓯;一条是自南郡顺江水而下,过彭蠡湖(今鄱阳湖),溯赣水谷地而上,经南野(今江西南康南),跨过横浦关(今广东、江西交界处大庾岭山口的梅关),沿溱水(今北江)南下,越湟溪关(今广东英德境内),到达番禺;一条是顺自湘江谷地上溯至九嶷山,南下越过阳山关(今广东阳山东北骑田岭山口),顺湟水经湟溪关到达番禺;还有一条是顺湘水南下,过灵渠后,取陆路南行,达到今广西南部地区。这几条路都是在原有的过岭道路的基础上,加以扩建而成的。它是把南北水道连接起来,以水为主,水陆相兼。这些道路,在当时被称之为“新道”。
秦对东南和南方的统一,至此告一段落。
在西南方,即今云南、贵州、四川地区,当时也是众多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他们被统称为“西南夷”。在今贵州境内,众少数民族中,以夜郎最大,夜郎居住于今贵州的遵义、铜梓一带。在今云南境内,以滇为最大,其居住于今云南昆明一带。其次有居住在今云南大理的嶲、昆明等。这些部落多属于越族。在今四川境内的部落中,主要是居于今四川天全一带的徙、汉源一带的笮都、茂县汶川一带的冉马尨,这些部落大多属于羌族或氐族。在这些民族中,越人等多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的生活;而羌族和氐族有的已经定居,有的则是随着牲畜迁徙,以游牧生活为主。
早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秦就已占据了今四川地区,其统治势力也已达到今云南北部和贵州境内。为了便于统治,秦统一前,秦蜀郡太守李冰曾修筑过一条路叫“僰道”。僰道从今四川宜宾南下,经夜郎到味县(今云南曲靖),长达二千余里。秦统一全国后,派常安页(è)在僰道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通往云贵的道路,由于沿途山势陡险异常,仅凿成五尺宽,故称“五尺道”。五尺道修成后,方便和加强了西南地区和中原的联系。秦王朝也在这里设置郡县,任命官吏,使西南夷真正的处于秦的统治之下。
在北方,当时最大的民族是匈奴族。
匈奴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部落。公元前2世纪,匈奴已开始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匈奴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哪里有茂密的草场、有甘美的水源,哪里就是他们的家。因此,匈奴人没有城池,没有宫室,不从事农业生产。由于游牧生活,使匈奴人在幼童时就骑在羊背上练习骑术,并操弓引箭以射击小鸟、小鼠练习射术,稍大,则自己猎取狐、兔等动物为食。这种游牧生活,使得匈奴人生性剽悍,崇尚勇敢,富有集体主义和献身精神,只要首领单于一声号令,人们都会纵体披发,引弓控弦飞驰而来。这支食兽肉、衣皮革,人人能弯弓,个个善骑术并习战攻、侵伐的民族,把以农业生产为主,物产丰富的中原作为他侵伐的对象。战国后期,匈奴乘中原各国战事正酣、无暇他顾之机,竟长驱直入,占领了河套地区(今内蒙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南的黄河沿岸地区)。秦统一后,匈奴所占领的河套地区就像一把尖刀插在背上,成为心腹之患;同时,当时社会上也流传说:“最终致使秦灭亡的是胡。”所以,秦在统一南方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匈奴的用兵。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亲自到北部边境巡视,布置反击匈奴的行动。回到咸阳后,就以长子扶苏为监军,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蒙恬出身于军将世家,其祖父蒙骜在战国时为秦的上卿,秦的伐韩、攻赵、裂魏,蒙骜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其父蒙武也是秦的一员大将,秦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的灭楚战争,就是由蒙武指挥的。因此,蒙氏是备受秦始皇的信任的。这一次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以破竹之势,一举收复了河套地区。第二年,又渡过黄河,夺回了被匈奴控制的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阳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大青山以西地区)。这一系列的胜利,使蒙恬威震匈奴。这些地区被收复后,秦在这一地区设置了四十四个县,重新设置了九原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公元前211年(始皇三十六年),秦又迁徙内地三万多户到北河、梅中一带屯垦。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不仅有利于防御匈奴的再次侵扰,而且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开发和民族间的融合。
为了更进一步有效地防御匈奴的侵袭,秦王朝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城防这类防御性工程,在战国时期,遍及各个诸侯国,特别是和匈奴接壤的如秦、赵、燕等国,为了集中精力参与统一战争,都在边境地区筑有长城。秦从公元前215年开始修筑的长城就是在各诸侯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或利用原有的旧长城、或利用黄河天险、或新建,使之形成延袤万余里,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长城防线。秦的长城大多为土筑或石砌而成。整个工程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关隘,往往设于高山隘谷等险要处,扼守要冲;城墙为长城的主体,大都随地势而筑;城台凸出于墙外,或用来放哨,或用来藏兵;烽燧,大多建于山顶或长城转折处,主要是用来传递军情,白天燃烟,晚上烧火。秦长城由蒙恬率士兵、戍卒和罪犯修建,在当时工具简陋、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修筑如此浩大的工程,其艰难程度是不难想见的。汉代的司马迁亲自登上秦长城遗址时,曾不胜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看了蒙恬所给秦修筑的长城,一路堑山堙谷……对百姓的使唤真是太随意了!”说到长城,我们马上就会想起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其实盂姜女哭长城和秦长城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这一传说的原型产生于春秋时期,形成于汉以后,定型于唐,兴盛于明,它是通过孟姜女哭长城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统治者滥用人力、大兴土木的愤恨和哭诉!
秦长城的修筑在当时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对保护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是起着积极的作用的。今天,长城更成为中国古代悠久文明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秦王朝经过南开五岭、通西南夷、北伐匈奴,建立起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它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