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和一个建立在两汉之际的、短命的王莽“新”政权。
秦王朝是由秦王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建立的。
秦王政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自战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加强了,出现了统一的趋势;是因为春秋以来持续不断的争霸战争,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渴望统一,渴望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因为秦自商鞅变法以后,持续改革,使秦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关东六国则是一个一个的衰败下去,由秦统一全国,已是水到渠成;更是因为秦王政的宏大气魄,在继位后认清形势,当机立断,以过人的胆识推进统一战争。在统一过程中他善于用人、勇于改过,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消灭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达数百年的局面。
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德侔三皇,功高五帝,因而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在确定帝号后,更制定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把郡县制推行到全国。秦始皇这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在军事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不论是对秦王朝,还是秦以后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秦始皇毕竟是封建帝王,统一六国的巨大成功,使他意满志骄、恣意享乐;使他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更使他残忍的性格得以充分的显露,从而使他的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
秦始皇死后,其子胡亥以阴谋取得皇位,是为秦二世。正因为秦二世是以阴谋取得帝位的,所以他上台后,滥杀无辜,“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再加以徭役之无期,赋税之无度,刑罚之苛重,使人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因此,当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倾覆于农民起义的火流之中。
秦亡后,天下英雄逐鹿中原,西楚霸王项羽,尽管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又有号称“百万”之师,但最终天下被小小的泗水亭长刘邦所得,从而建立了汉王朝,都长安。刘邦即是历史上的汉高祖。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而做上皇帝的。之所以如此,在于秦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六国贵族图谋复辟,以迁徙等手段给他们予以打击,使得贵族难以再形成气候。而刘邦自参加农民起义后,善于把握和利用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特别是在楚汉战争中,正确地运用战略战术,坚持与项羽斗智不斗力;善于用人,善于分化利用多种力量;再加之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鼎力相助,使守有贤相、谋有良臣、战有猛将,取得政权,夺得天下,应当是历史的必然。
刘邦称帝后,在政治上面临着如何重组国家机器,如何巩固刘氏政权的利益;在经济上则必须尽快恢复因秦的暴政、连年的战争破坏而几乎崩溃边缘的社会经济。为此,刘邦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是适应了西汉初年政治、经济的需要,因而其基本精神在惠帝、吕后和文帝、景帝时期都得到坚持。但由于汉高祖在处理皇帝与功臣、中央与地方、发展农业与工商业等问题上存在偏差,使西汉初年就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和制约西汉历史发展的社会问题。
汉武帝继位后,西汉的经济经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在政治上,以王国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沿秦之旧的官制,存在着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军力分散于全国各地,都城无重兵,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在民族关系上,北方的匈奴日益强大,不时南下,并扬言饮马黄河;南方的南越、西南夷也相继宣告独立。这一切使汉武帝不得不进行一系列以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而这些改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经济繁荣且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基础上,汉武帝开始了大规模的拓边、征伐。汉武帝的这些对外战争,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各民族的团结,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这些大规模的战争,消耗了汉的巨额经费,再加之武帝本人的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使汉初以来的积蓄消耗殆尽,从而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武帝末年,小股的农民起义已是此起彼伏。为此,武帝追悔往事,下诏自责,申明此后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与民休息”。武帝在此后不久去世。
昭帝、宣帝时期,执行着武帝的既定方针,采取一些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使一度风雨飘摇的汉王朝又兴盛起来,史称“昭宣中兴”。
元帝以下,帝王争为奢侈,日益衰朽。到哀、平之时,皇帝年轻登基,享国日短,大权转移到外戚手中,王莽完成了篡汉的工作。
王莽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或是复古、或是恣意乱行,结果不仅没有能够改变汉末的弊端,反而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全国性农民起义的爆发,王莽落了个头颅被砍,“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的下场。
农民起义爆发后,一些对王莽政权不满的地主豪强也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刘秀就是其中一个。刘秀作为汉宗室,利用人们对王莽政权的不满,以“复高祖之业”相号召,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削平各地的割据势力,重新统一全国,重建汉王室,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历史上的汉光武帝。
刘秀称帝后,为重振汉王室,进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刘秀的改革,特别是他的政治改革,既是对王莽弊政的厘正,也是对西汉制度的变通。他的改革,调整了社会关系,强化了皇权,开创了一个相对安定、祥和的政治局面。
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者”,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达到了东汉的极盛,历史上把刘秀父子两朝称之为“建武永平之政”。
刘秀所建立的东汉政权,是以豪强地主作为统治的阶级基础的。因而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迅速膨胀,其不稳定性就逐渐地显现出来。所以从汉章帝上台起,东汉就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从汉和帝开始,皇帝多是在幼年即位,形成了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局面,使政治日趋黑暗,东汉王朝濒于危境。一些开明正直的官僚士大夫,曾用自身的努力,去反对外戚宦官的专权,以挽救东汉的统治,但最终却酿成了二次党锢之祸。
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自东汉中叶起,全国各地掀起了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并最终形成全国性强大的革命洪流,爆发了黄巾大起义,黄巾大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结束,但东汉政权也名存实亡,历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政治上,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从此,地主和农民成为彼此对立的基本阶级。地主阶级包括皇帝、贵族、官僚和一般地主,他们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包括自耕农、佃农和雇农,还包括和农民经济地位相当的手工业者,他们都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是主要的被统治阶级;除此之外还有商人和数量颇多的奴婢,他们虽不是这一时期的基本阶级,但在社会生产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秦在统一后即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体。这一政体以皇帝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中央政府官僚组织系统在皇帝的操纵和驾驭下处理国家的各类政务和事务;地方上则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乡、里层层相因,保证了“海内一统”。与此相适应,秦还建立了统一的、完备的法律制度、军事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这一切,都奠立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