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船队规模的庞大、组织的严备、航海技术的精湛等方面看,还是从历史影响的巨大方面看,郑和下西洋都称得上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远洋船队的人员,最多的一次达27 800人,最少的一次是26 800人。这些人员按照他们承担的职能可以分为四大部分。下面以第四次下西洋时人员的组成为例来看一看这四大部分的具体情况。
第一部分是统帅部。包括正使太监(正四品)7员,副使少监(从四品)5员,其他宦官53员,是掌管船队航行、外交、军事和贸易等重大事务决策、指挥的统帅部门。
第二部分是航行部。包括火长、舵工、班碇手、水手、民梢、阴阳官、铁锚、木艌、搭材等航海与维修技术人员。火长又称船师,相当于现代的船长,“事大责重”。舵工就是舵手,负责根据火长的舵令操舵。班碇手负责抛锚、起锚。水手、民梢负责落篷升帆、摇橹划桨及日常的清洁保养。阴阳官负责仰观天象,预报气象。铁锚、木舱、搭材等工匠,负责维修船上的铁木设备,保证船舶处于良好的状态。
第三部分是外交、贸易与后勤部。包括户部郎中一员(正五品)、鸿胪寺序班、通事、买办、办事、书算手、教谕、舍人,还有医官医士180名。户部郎中具体负责掌管钱财与船队的后勤供应。鸿胪寺序班负责在海外主持朝会宴享的仪式礼节;通事负责对外翻译。买办、办事负责采购供应物品,书算手负责会计出纳。教谕负责对外宣传。舍人负责有关文书的誊录。医官医士负责为船员治疗和预防疾病。
第四部分是护航部队。包括都指挥(正二品)2员,指挥(正三品)93员,千户(正五品)140员,百户(正六品)103员。以上是军事指挥人员;另外,有军士26 800名。各级武装人员负责船队的安全保卫,抵御敌对武装和海盗的侵袭。在需要划桨和搬运力时,众多的军士就充当桨手和搬运工。
从上面的叙述,不难看出郑和船队人员配备的周全和分工的细密以及规模的巨大。
郑和船队使用的船只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船队使用的船只包括“宝船”、“马船”、“粮船”、“座船”、“战船”等具有不同功能的船舶。
宝船是船队中体积最大的船只,是正、副使乘用的旗舰。有“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等不同的名号。
宝船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据专家估算,它的载重量约为2 500吨,排水量为3 100吨。
宝船上的航行设施不同一般。大型宝船设有9个桅杆,张挂12面帆,桅杆高达2621米。郑和的座舰更是与众不同,上面建有头门、仪门、丹墀、滴水、官厅、穿堂、后堂、库司、侧屋,另有书房、公廨等等,都是雕梁画栋、象鼻挑檐,就是一座能在海上航行的帅府。它的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升篷落帆、起锚转舵的时候,众人往来,好不热闹。
宝船上阔下尖,吃水深,前进阻力小,能抵御大风浪的袭击,航行平稳。
著名的英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达到了19世纪以前世界木帆船的顶峰。宝船的建造,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也是明初强大国力和先进生产技术的集中体现。
马船又叫马快船,是一种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的舰船。长37丈,宽15丈,有8个桅杆。这种船舶在船队中承担运载马匹和货物的任务。
粮船是一种大型运输船只,有7个桅杆,长28丈,宽12丈。主要用来运载船队所需的粮食和其他后勤物品。
座船是战座船的简称,是一种大型战舰,供海军指挥人员乘用,长24丈,宽9丈4尺,有6个桅杆。
战船是担任护航与海战任务的巡航战舰,长18丈,宽6丈8尺,有6个桅杆。
上面说的5种船舶是船队的主体船只,都可以在远洋中航行。另外,船队还携带有许多的辅助船只。如可以深入到内河港汊运载淡水的“水船”,还有其他适合在内河航运的船只。
郑和船队的船只数量、船只的载重量、人员的规模,与几十年后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时使用的船只、船队的规模相比,都要优越得多。1492年,哥伦布去美洲时只有三只帆船,最大的圣玛利亚号是100吨,另两只较小的平达号和里亚号只有60吨和50吨。三只船一共有水手88名。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从非洲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时,他的船队由4条轻便快船组成,最大的120吨,最小的只有50吨,其他两条是100吨。船队由160名船员组成。1519年,麦哲伦开始进行环球航行时,率领265名船员,分乘五艘帆船出发,其中130吨的两只,90吨的两只,60吨的一只。两相比较,欧洲人在从事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时使用的船只与船队的规模,相差太远了。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也是非常精湛。在导航方面,船队综合运用了物标导航、天文导航、罗盘(指南针)导航等技术。船队对借助风力航行掌握得非常娴熟。宋元时代,航海家们已能船行七面风。当时人说“风有八面,惟当头不可行”。郑和船队吸取前人经验,加以创新,通过操纵船帆与船舵,在顶头风时,也能使船舶借助风力不停地前进,做到了船驶八面风。对信风的利用,更是准确无误。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对中国的影响看,首要的作用是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威望,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谊。洪武年间,印度洋、东南亚一带前来明朝朝贡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十几个,每年平均两个。而永乐年间,在同一地区有30多个国家前来朝贡,平均每年7个以上。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来时,甚至出现了16国遣使1 200人到北京进贡方物的旷古盛事,可真是一派“万国来朝”的景象。
其次,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增长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下西洋船队留下了《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广大亚洲地区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郑和航海图》中共出现亚非地名500个,其中外国地名300个,许多是在中国的书籍中首次出现。《郑和航海图》还有很高的实用技术价值。图中详细绘制了航线、陆标、针路,是很适用的航海指南。
第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为皇帝获取珍奇异宝等奢侈品,但也进口了不少中国缺乏的原材料。如可以制作染料的苏木、制造青花瓷器的原料“苏泥”、“勃青”。“苏泥”出产于苏门答剌(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勃青”来自加里曼丹。同时,还出口了大量的手工业制成品,如瓷器、纺织品,刺激了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船队需要大量的船只,也推动了造船业的进步。
郑和下西洋对世界历史的积极影响有两个。一是促进了东南亚的开发。郑和下西洋提高了中国的声望,也提高了华人在东南亚的地位,我国东南沿岸地区的许多人民,纷纷来到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为东南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为达·伽马开辟以非洲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做了先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