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太监,名字叫郑和。三宝又写作三保,是永乐帝封给郑和的称号。三宝是佛教用语,指佛、法、僧。佛是先知先觉的意思,法指的是佛教教义,僧是佛教信徒。明朝宦官大多崇信佛教,所以叫做三保的人很多。不过,郑和“三宝太监”的称号是钦封的。太监是明朝宦官的最高职位,正四品。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同时又不能不利用宦官这种家奴来替他看管成千的宫女和监督文武官吏,所以将他的最高品级限制在四品,免得他作威作福。当然,品级低并不能成为掌握了重大权力的宦官作威作福的障碍,而掌握了重大权力的宦官也并不一定要去作威作福干坏事,郑和就是用手中的大权去干了好事的好宦官。不过,像郑和这样的好宦官,在中国历史上太少见了。
郑和本姓马,是元代色目人,也就是当年追随成吉思汗到中国来的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世居云南,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麦加去朝圣过,被尊称为“哈只”,也就是朝圣者。郑和也是一个伊斯兰教的信奉者。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军平定云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梁王政权。郑和当时仅有12岁,父母身亡,他本人被明军俘虏,遭阉割后被拨送到燕王府听差。
郑和聪明机敏,吃苦耐劳,很得燕王的宠信。1399年,燕王发动“靖难之役”,郑和随侍军中,亲临战阵,“多立奇功”。燕王夺取皇位后,提拔他当内宫监的太监,主管营建宫室和供应皇室的需要。
郑和当宦官后,兼信佛教,法名叫做“佛善”。1403年9月,他曾刊刻《佛说摩利支天经》。郑和成年后,长得仪表堂堂,器宇不凡。他身长九尺,腰大十围,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声音洪亮,行如虎步。1404年(永乐二年)春节,仪表堂堂的三宝太监随侍帝侧,永乐帝特书一郑字,赐给他作为姓氏,他于是从此改名郑和。郑和以宦官的身份得赐姓的殊荣,在当时很为少见,可见他和永乐帝关系的密切,确非一般可比。
同年,倭寇(日本海盗)掠夺江浙沿海,永乐帝让郑和带着敕书出使日本。通过郑和卓有成效的活动,日本国王源道义主动出兵剿捕倭寇,并按本国法律治罪。源道义还接受了明朝“日本国王”的封号和金印、冠服等,并派遣使者到南京致谢,与明朝签定了《勘合贸易条约》。
郑和使日的成功,证明了他在外交方面具有杰出的才能。
当时,永乐帝刚夺取皇位不久。常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他虽然以强力篡夺了皇位,并且残酷镇压了反对派,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踏实。首先,建文帝到底是烧死了还是从地道跑了,还是没有最终确定的事情,有人说建文帝带着众多的臣下逃到海外去了,如果建文帝还活着,对他的统治是一个最大的威胁。其次,他想要制造一种万国来朝,远人宾服的气象,给自己的篡位涂上一层天与人归的色彩。另外,他还需要有大量的奇珍异宝来装扮后宫数以千计的妃嫔美女,赏赐宠臣。他需要有人替他到海外去寻找建文帝,并给他树立威望,用《明史》的话说,就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同时,这个人还要替他取宝,所以,后来他把下西洋的船舰取名为“宝船”,就是“西洋取宝船”的意思。
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去完成这些使命呢?
第一,这个人必须是心腹近侍,能为他保守秘密,让他放心。因为寻找建文帝是不能公开的,公开了不就等于承认他还活着吗?
第二,这个人还必须才能卓越,不能有负使命。
永乐帝想来想去,觉得郑和是最合适的人选。郑和是他的心腹,那是毫无疑义的。郑和的堂堂相貌,足以为“天朝上国”增辉,而他的外交才能在出使日本时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况且郑和崇信回教(伊斯兰教),又兼通佛法,无论是到佛塔林立的暹罗(泰国)、真腊(柬埔寨),还是到回教盛行的天方(阿拉伯半岛),郑和都有与当地人共通的语言,让他出使这些地方,是最合适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