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御蒙古贵族的南下侵掠,明太祖朱元璋对北部边防费了几十年的心血,才经营出一个模样。洪武时,在从甘肃到辽东的一线,明朝设有七个都司和分封了九个塞王。永乐帝夺取帝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付反对派的可能反抗,不仅打破了这一防守体制,而且将边防线内撤,放弃了大片的国土。这种近似卖国的行径,使北京成为边防重镇,造成了天子守边的局面,给以后200余年的明朝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为了加强北京的军事力量,对付南方反对派的可能反抗,朱棣在即位后两个月,即1402年(建文四年)的10月,将山西行都司(驻大同)所属诸卫的官军调驻到北平,设卫屯种。具体分布是:云川卫(今内蒙和林格尔)移到雄县(河北),玉林卫移到定州(河北定县),高山卫移到保定府,东胜左卫(内蒙托克托)移到永平府(河北卢龙),东胜右卫移到遵化县,镇朔卫移到蔚州(今属河北),镇虏卫移到涿州,定边卫移到通州(北京通县)。又将大同中护卫迁到定州,改名为定州卫。
朱棣起兵靖难时,得到宁王朱权和兀良哈三卫蒙古兵的支持。事成后,朱棣对既有实力又足智多谋的宁王当然不放心,就在1403年(永乐元年)的3月3日,将宁王徙封到江西南昌。同时,为了酬谢兀良哈三卫,朱棣将北平行都司及其所属的卫所全部内撤,把北平北面的一大片土地送给了兀良哈。同月的28日,朱棣将北平行都司改名为大宁都司,治所和大宁五卫全部移徙到保定。又将北平行都司所辖的营州左屯卫调驻顺义(今属北京),右屯卫(位于辽宁朝阳市西)调驻蓟州(今河北迁西),中屯卫(辽宁建昌北)调驻平峪,前屯卫(辽宁朝阳)调驻香河(河北),后屯卫(朝阳)调驻三河(河北)。
在洪武、建文时期,大宁是遏止蒙古贵族南侵的要地。它居遵化之北100里,从山海关到独石堡(河北赤城县以北)一带边墙(即长城)外的广阔地域都是北平行都司的辖地。独石、山海离北京都是700里,大宁位居中正,构成北京的屏障。谷王驻宣府(今河北宣化)、辽王驻广宁(辽宁北镇),与驻大宁的宁王东西联成一气,形成防御蒙古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制驭兀良哈、女真,遏止鞑靼东进有着重要作用。朱棣将大宁送给了兀良哈,便使辽东到宣府的防线被切断。而且,大宁既弃,开原逼近边塞不可居,不得不将韩王朱松改封平凉。再加上东胜诸卫内迁,开平移至独石,于是北边第一道防线完全崩溃,长城就成了第一道防线,朱棣又将国都迁到紧靠长城的北京,于是形成天子坐镇守边的局面。
尽管朱棣雄心勃勃,“五出漠北,三犁虏庭”,扬威塞外,但他既没有汉武帝和唐太宗的雄略与武功,也没有他们利用和亲等和平方式与北方游牧民族友好相处的手腕,同时又不能恢复乃父的边防战略,结果贻子孙以无穷祸患。1449年的土木之变,1550年的庚戌之变,以及天顺年间(1457—1464年)鞑靼部入居黄河套,构成明朝一百多年的“套寇”之患,朱棣都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