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厚黑处世者,“吹牛”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吹牛”的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各不相同;,吹牛的形式千奇百怪,效果也不尽一致。说到底就是一种“自我推销术”。通过自我推销,赢得自己的社会承认和地位。
——李宗吾
对于“冲”,宗吾先生这样解释道:“普通所谓之‘吹牛’,四川话是‘冲帽壳子’,冲的功夫有两种:‘一是口头上,二是文字上,’口头上又分普通场所,及上峰的面前两种,文字上又分报章杂志,及说帖条陈两种。”从古至今,求官的人实在离不开这吹牛的功夫。不要理解错了,吹牛的人不一定真的言过其实,而关键在于他要让别人知道他有本事,至于真的有无本事倒不很重要了。这以今天的话说,可以为之包装,当下的人们,谁不懂得做广告包装自己,其实古人也一样,目的也是一致的,说白了就是升官发财。
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瞅准了机会,给汉武帝上书,他的上书真是了不得,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害得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关键是,东方朔还写了一篇著名的吹牛皮自荐书:“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征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贡,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亦。臣朔昧死再拜以闻。”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我东方朔是世上难寻、宇宙难找的第一大能人,而且品德好、长得帅、文武兼备,绝对是您的不二人选。这牛皮吹得啊,恐怕让当今的一些吹牛大家都望尘莫及了,没有点厚黑学脸皮厚的功夫,就算说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哪有脸给皇帝老子上书啊。因此,东方朔的吹牛功夫可谓是世间罕有了。
果然,东方朔吹牛奏效了,武帝读了东方朔自许自夸的推荐书,很赞赏他的气概。于是,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但东方朔仍不满足,俨然一个坚定的厚黑学者。他觉得公车令俸禄微薄,又始终没有见到皇帝,很是不满。为了让汉武帝尽快召见自己,他故意吓唬那几个给皇帝养马的侏儒:“皇帝说你们这些人既不能种田,又不能打仗,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对国家毫无益处,因此打算杀掉你们。你们还不赶快去向皇帝求情!”侏儒们大为惶恐,哭着向汉武帝求饶。汉武帝问明原委,即召来东方朔责问。东方朔终于有了一个直接面对皇帝的机会。他风趣地说:“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侏儒身高3尺,我高9尺,所挣傣禄却一样多,总不能撑死他们而饿死小臣吧!圣上如果不愿意重用我,就干脆放我回家,我不愿再白白耗费京城的白米。”东方朔诙谐风趣的语言,逗得汉武帝捧腹大笑,遂任命他侍诏金马门,不久又擢为侍郎,侍从左右。
《朝野佥载》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伯乐让他儿子带着《马经》出去寻找良马。一年过去而一无所获,伯乐再次让儿子外出按图索骥,儿子一肚子不高兴,出门看见一只癞蛤蟆,便返回家中郑重其事地对伯乐说:“孩儿寻找到一匹良马,跟《马经》上画的大致一样,但是不能将它买回来。”伯乐问:“为什么呢?”伯乐儿子绘形绘色地说:“这匹马,头颅高隆,双目突出,脊背直而有纹理,只是蹄子不能像良马那样奔驰。”伯乐听了说:“原来它好蹦跳,不能胜任良马的美称啊!”二人相顾大笑,伯乐儿子遂免了找良马的苦差。这个故事实是讽刺那些吹得自己如良马、实则癞蛤蟆的人物,就如三国之马谡,自觉才气过人,平日就好论军计,吹牛皮。刘备临死前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惜诸葛亮没当回事,最后,落得损兵折将,自己也差点被司马懿活捉了去。
但是,我们也该认识到,吹牛作为一种包装自己的手段,不管古今,效果还是很好的。而且吹牛者并非都无真才,只是求官无门,只得吹牛以搏上位了。有人曾说过:“吹牛者,以其实不副所其言,定知羞而后勇,发愤以及其辞。复吹之,则复发愤之。成年累月,才学既增者难估量也。”依此足见,世俗之人口中的“吹牛”其实就有人敢于大胆并且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目标。这会让更多的人监督你,给你更大的动力,岂不比沉默中的孤军奋斗胜强数倍?另外,从医学角度讲,“吹牛”更是一项刺激脑中枢,激活大脑的绝佳运动呢。
几千年来,中国人历来以能够“内敛”为衡量一个人德行的标准,更以能够培养出具有“内敛”性格的人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可是颠覆传统的厚黑学却要提倡张扬地吹牛。你不吹人家就不知道你有本事,你不吹别人也要吹,到时候人家得了官、进了阶,你想想,我有哪方面不如他呢?只是因为他吹牛上位了。因此,吹牛对于求官升职来说,实在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当然,“吹牛”决不等同于瞒天过海、脱离现实、铺天盖地的胡说。“吹牛”要吹得有“技巧”,有效果,有时有晌,有分有寸。只有做到了“好吹牛”、“吹好牛”,我们才能说“吹牛好”。
所以,请义无反顾地“吹”出自己来吧!用“吹牛”代替曾经的胆怯和羞赧,借“吹牛”告别过去的黯淡与平凡。你会发现,“吹牛”的确能够使人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