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二兄弟相继掌权,专政肆虐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废曹芳,杀曹髦,篡位谋逆之心昭然若揭。曹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建晋,完成司马篡曹魏之业。司马师、司马昭分别被追封为晋景帝、晋文帝。
司马二兄弟
历经了“高平陵之变”与“淮南三叛”,曹魏反对司马氏专权的势力几被消除殆尽,朝野成为司马氏的天下,而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二兄弟先后把持朝政。
司马师,字子元,为司马懿长子,自幼坚毅沉着,颇有才略,累迁散骑常侍、中护军等职。“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协助其父司马懿谋划消灭曹爽,因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后领卫将军。曹魏嘉平三年(251),司马懿病逝,司马师继任为大将军,独揽大权。司马师的专横比其父司马懿更甚几倍,他大肆铲除异己,肃清政敌,以达到控制朝政的目的。他先是亲手杀死了心向曹魏的中书令李丰,而后将与李丰关系不错的夏侯玄等朝臣连同李丰的家人一同族灭,以除后患。中领军许允与李丰、夏侯玄素来交好,曹魏正元元年(254),许允被派往河北督军。临行前,曹芳召见群臣,独将许允叫到身边,不舍其出征,许允也哭泣着与曹芳拜别。这一举动立即为许允招来杀身之祸,司马师得知此事后,立即将许允收押,最后许允被害于出征的路上。
李丰、许允等人的死令少主曹芳极为忧愤,对司马师的专权也越来越不满。同年春天,司马昭奉召率兵征伐蜀将姜维,领兵入见曹芳,左右忠于曹魏的大臣都劝曹芳趁机杀掉司马昭,夺其兵以对抗司马师,诏书也已经拟好了,但曹芳却因一时害怕而不敢发作。而司马师早已看出曹芳的情绪,打定了废帝另立的心思。不日,司马师突然召集群臣,假传太后之令,称曹芳“荒淫无度,亵近倡优,不可以承天绪”,要废曹芳帝位,降为齐王,在场群臣无人敢言。接着,他派大鸿胪郭芝去宫中通告帝后,绝望的曹芳听后默然离开,太后则表示不服,声言要去找司马氏理论。郭芝怒言:“太后教子无方,如今大将军心意已定,您只当顺从旨意,还啰唆什么!”太后无奈,只得交出玺印。司马师闻讯大喜,立即派人催促曹芳离开皇宫。曹芳与太后挥泪而别,数十位朝臣相送,连司马懿之弟、司马师的叔父司马孚也为眼前这一切悲痛流泪。
曹芳被废后,司马师做主立曹丕之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带兵讨伐丘俭、文钦叛乱,途中目疾恶化发作,眼珠迸出,军士惊恐不已,急忙扶其回城。然而回到居城后不久,司马师便病死了。
司马师死后,朝廷遵其遗命任其弟司马昭为大将军。司马昭,字子上,为司马懿次子,早年随父征战,不乏军事才识,历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散骑常侍等,“高平陵之变”后升安东将军,镇守许昌。正元二年(255),司马昭继任大将军,执掌大权,开始阴谋篡代曹魏的进程。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俗语流传甚广,此话反映出司马昭的不轨之心又甚于司马师。在他专政期间,曹魏发生了更严重的弑君事件。
曹魏正元元年(254),年仅十四岁的曹髦即位,成为司马氏控制下的又一个少主。曹髦年纪虽小,但饱经家庭变故和政治争斗,因而表现出超越年龄的德行与才能。曹髦奉太后之命赶赴洛阳时,群臣在玄武馆恭候,请曹髦入住前殿,曹髦回绝道:“这是先帝旧所,我当住在西厢”;曹髦进洛阳后,群臣在西掖门南迎拜,曹髦下轿,欲回拜还礼,负责礼仪的官员劝止说:“依照礼制,君不能拜臣。”曹髦答道:“我还未登基,也是人臣。”说罢恭敬行礼;到了宫门前,曹髦下车步行,左右官员纷纷劝他按皇帝仪礼乘车入宫,曹髦说:“我被太后召见,尚不知所为何事。”群臣都以曹髦谦逊得体而交口称赞。
曹髦刚登基时,司马师曾问钟会:“新帝如何?”钟会毫不犹豫地说:“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就是说文才堪比曹植,武功可追曹操。司马师听到如此高的评价,轻声地说:“倘如你所言,是社稷之福。”但心里实有隐忧。史书亦称曹髦“才慧夙成”、“有大成之量”,这样一位才能出众的少年皇帝,当然不甘于做一个傀儡。
当时司马昭独断专行,重用心腹大臣钟会、贾充等人,排除异己,牢握实权,使曹髦根本无法接触核心政务,遑论有所作为。曹魏景元元年(260),司马昭在群臣的“拥戴”下加大将军昭位相国,封晋公,加九锡,愈加飞扬跋扈。积怨已久的曹髦眼见皇权日去,不胜愤恨,于是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不能坐受其辱,今日诸卿与我一同讨伐之!”王经恳劝道:“昔日鲁昭公因无法忍受季氏专权而败走失国,被天下取笑。如今,大权被司马氏操纵为日已久,朝廷四方皆有其亲信死士,况且宫中卫队实力弱小,兵甲虚空,陛下靠什么成大事呢?一旦起兵,无异于要祛病反而使病情更重啊!祸患难测,请陛下三思。”曹髦不听:“我已决定!就是死又有何惧,何况未必会死!”曹髦说完拔剑而出,乘着御驾,亲率宫中侍卫、官僮杀向司马昭公府。皇帝亲自去杀权臣,这在中国历史上还属首次。
正当曹髦气势汹汹出宫时,王沈、王业已匆匆去向司马昭告密。曹髦行至半路,遇上了司马昭之弟、屯骑校尉司马。司马见势大惊,欲阻止曹髦,不料曹髦大喝一声,天子之威毕竟震住了所有人,司马率众慌忙躲开。接着,曹髦又遇到司马昭的心腹贾充的阻挡。曹髦挥舞宝剑,吓得众人纷纷欲退。太子舍人成济忙问贾充:“事态紧急,该怎么办?”贾充横下心说:“司马公养你们就为今日,不必再迟疑了!”成济便抽出铁戈刺向曹髦,曹髦当即死于车下,年仅二十岁。
司马篡曹魏
司马昭害死曹髦之事虽经多番掩盖,但仍是世人共知,连《晋书》都不得不承认“反虽讨贼,终为弑君”。除掉曹髦后,司马昭立年仅十五岁的曹奂为帝,更加有恃无恐。
曹魏景元四年(263),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领三路大军伐蜀,得胜而归,次年晋封为晋王,不少朝臣开始对司马昭行跪拜之礼。不久,司马昭授其子司马炎为大将军,又册封为世子。曹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加封文王,其王妃称后,世子司马炎称太子,篡魏之势已显而易见。
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司马炎继任为相国、晋王。接着,司马炎开始迫不及待地取魏而代之。他效仿当年魏文帝曹丕的做法,鼓动群臣不断上疏奏请魏帝禅位。十二月,魏帝宣布禅让,司马炎称帝,建晋朝,改元泰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称帝后,司马炎追封司马师为景帝,庙号世宗;追封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又广封司马宗室为王,将魏帝曹奂降为陈留王,将曹魏诸王都降为侯。自此,司马氏篡魏之业终于完成。
陈寿曲笔护司马
陈寿的《三国志》成书于晋,因而出于自保的需要,对于司马篡曹魏的历史多有曲笔和回护。其中,最大的曲笔当属司马昭杀曹髦一事。《汉晋春秋》、《魏氏春秋》、《魏末传》等史书都详载了司马昭专权祸国、阴谋弑君的情形,但陈寿在《三国志》中却只字不提,只写道:“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后面却记载了太后关于曹髦罪状的诏令,说曹髦当诛,应以庶人礼葬之。而对于司马师废曹芳一事的记载,陈寿在《三国志》中也只记载了太后之命,言曹芳“春秋已长,不亲万机”、“毁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等等。
陈寿回护司马氏的曲笔引起了后世史学家的一些微词,不过身处魏晋之交的时代环境,陈寿的苦衷是可以理解的。而《三国志》除了对魏晋丑事有些隐讳外,绝大多数史料是公正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