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士谢灵运曾有一句名言:“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其中,能让自负才高的谢灵运敬慕的“才高八斗”之人,就是曹操与卞皇后所生的第三子曹植。而他“七步成诗”的经典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才高八斗
若论曹操子嗣中谁人才情最高,非曹植莫属。曹植,字子建,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是曹操与卞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与曹丕是同父同母的兄弟。曹植生来聪颖绝伦,十几岁时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并写得一手绝妙文章。一次,曹操读曹植的文章后,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写出如此好的作品,便问他道:“这是你找人代笔的么?”曹植跪拜于父亲膝下,理直气壮地说:“言出便成议论,下笔便成文章,您可以当面试我,为何说我是找人代笔呢?”曹操于是大喜。适值曹操在邺城修造铜雀台,他令自己的儿子们登台作赋,一比高低,结果刚刚十九岁的曹植起笔立就,文采可观,令曹操又惊又喜。而每逢曹操与诸子答问,曹植总能先声夺人、应声而对。曹操见曹植如此聪慧机敏,便格外对他宠爱有加。
虽贵为曹操的公子,但曹植真正的舞台却是诗歌和文学。“三曹”之中,曹植被后世推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成为建安文学的典范。曹植的诗歌,既有表现他贵公子优游生活的华美篇章,也有表现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的深刻主题,但更主要的是抒发自己在皇权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他的诗歌对中国五言诗的发展贡献尤大,他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功能。由此,也奠定了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争储风波
曹操宠爱曹植,几次都想立曹植为自己的继承人,他时常对旁人夸赞曹植“儿中最可定大事”。然而由于顾及到长幼有序和群臣的反对,曹操还是将年长的曹丕封为五官中郎将,定为自己的副手,而封曹植为临淄侯。至于继承人选,则还在犹豫。
曹丕深知父王更爱弟弟曹植,自己储位不稳,于是他对内“矫情自饰”,处处对曹操恭恭顺顺,表现孝心;对外则广为结援,拉拢朝中重臣,赢得自己在曹操身边的口碑。一次,曹操要率兵出征,曹丕、曹植一起在道边送行。曹植当场口颂一文,称赞父王的功业,曹操听后非常喜欢。曹丕相形见绌,心情正十分低落,一旁的幕僚吴质悄悄凑近曹丕耳边对他说:“魏王要出行,你应该哭泣。”曹丕听闻,马上照办,哭着向父王拜别。曹操一见儿子如此依恋挂念自己,心里很受触动,而在场的人也认为曹植虽然文采飞扬,但却不及曹丕一片诚心。
曹植没有曹丕一般的城府,已让他在争储之中输掉三分,但真正击败他的却是曹植自己。也许是受诗人情怀影响,曹植的性情放达不羁,随意随心,虽有才学,却无持重威仪。他经常任性而为,不自雕饰,而且喝酒没有节制。一次,曹操想让曹植带兵出征,这实际上是想考察曹植。面对这样重要的机遇,曹植却因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而不能下床受命,气得曹操只得作罢。更严重的是,一次曹植出行,由于太过放纵随意,竟令属下将自己的车驾驶在道路正中,并打开司马门而出。依照汉制,除皇帝外,任何人不能乘车由司马门出入。曹植这一僭越行为立即引来了曹操的大怒,他下令处死了驾车的马夫,连宫中掌管车驾的公车令也被连坐处死。“司马门”事件让曹操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这个如此骄纵的儿子。
自此,曹操对曹植的宠信日渐冷落,也越发产生起反感的情绪。曹植也发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冷落,于是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结果却适得其反,“聪明反被聪明误”。曹操总喜欢招几个儿子前来问策时事,以作考察。曹植为了有好的表现,便令幕僚杨修忖度曹操的心意,预先做好答案,等到曹操的问题刚一提出,曹植便已经接上答案了。曹操对曹植回答的过于快速感到十分怀疑,命人去查,结果发现了真相,曹操一怒之下杀死了幕后协助的杨修。曹操对曹植,从失望到不满,发展到最后竟成为愤恨。一次,曹操登台看到曹植的妻子衣着过于华丽,于是他以穿着违反规制为名,竟下令赐死了自己的儿媳。
七步成诗
曹植的日渐失宠,让储位之争失去了悬念。不久,曹丕被正式册名为魏世子,成了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顺理成章继承王位。同年十月,曹丕迫不及待地逼迫汉献帝“禅让”退位,自己篡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史称魏文帝。
由于争储遗留下的宿怨,自曹丕胜出的一天,曹植后半生的悲惨命运就已注定了。曹丕一即位,立即下令诛杀了曾给自己“捣乱”的曹植的幕僚丁仪、丁廙及他们的家人。而对于与自己一母所生的亲弟弟曹植,更是新仇旧怨一通清算。他先是将曹植和自己其他的兄弟遣散到各自的属国封地上严加看管,一年后,又令属下控告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要治曹植的罪。多亏太后出面求情,曹丕才假惺惺地颁布诏谕:“曹植,是朕同母的兄弟。朕对天下人无所不容,何况曹植呢?”但还是将曹植贬爵为安乡侯。之后几乎隔一段时间,曹丕就将曹植的封地改换,鄄城(今山东鄄城)、雍丘(今河南杞县)、浚仪(今河南开封),而后又回到雍丘,令弟弟曹植不断“跑路”,疲于奔命,惶惶不可终日。
虎父无犬子
曹丕与曹植是一母同胞,二人俱为人杰。而他们还有一同胞兄弟也是好生了得,他就是曹操与卞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曹彰。
与哥哥曹丕和弟弟曹植不同,曹彰是天生的猛将。他臂力过人,武艺精熟,能徒手与猛兽搏斗。曹彰自小立志为大将,曹操很是欣赏。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北方乌丸造反,曹彰被任命为北中郎将、骁骑将军,率军往讨,大捷而归,人人畏服其勇猛。曹丕称帝后,封曹彰为任城王。魏文帝黄初四年(223),曹彰入京朝见,却忽然暴毙于府邸中(一说为曹丕毒杀),享年约三十五岁。
文有曹丕,武有曹彰,加之“才高八斗”的曹植、“神童”曹冲,曹操的儿子可谓人人杰出,让人不得不感喟:虎父无犬子!
即便这样,曹丕仍不肯放过曹植,大有一定要置曹植于死地之势。加之曹丕性窄心狠,于是便有了《世说新语》中“七步成诗”的故事。曹丕曾召曹植来见,命他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就要“大法”伺候。悲愤的曹植不待七步走完,当即吟诵出一首:“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燃烧的豆秆,表达出对骨肉相残的悲愤之情。曹丕听后面有惭色,只好放他一马。实际上,“七步成诗”并不见于正史记载,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曹植本人的诗歌风格来看,“七步成诗”的故事还是有一定真实性的。“七步成诗”的故事后来被罗贯中写入了《三国演义》之中,诗篇也缩改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这首“七步诗”也成为曹植一生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
“七步成诗”让曹植躲过了死劫,却换不回他的生机。曹丕对各个同姓诸侯王采取了严格的监控措施,分封在各地的诸侯王不仅没有兵权,而且只能在自己的领地内行动,还要受到严格的约束和监视,虽为王侯,实则囚犯,毫无人身自由可言。这让性情舒放的曹植无比压抑和痛苦。曹丕称帝时,曹植还不到三十岁,虽知处境危险,但他仍然心怀壮志,渴望有所作为。于是,“天真”的曹植不断上书恳求曹丕,忏悔自己的“罪过”,反复表白自己,希望能够得到任用,哪怕是充当“一校之队”、“偏舟之任”。言辞切切,令人悲悯。然而,他不明白,他报效朝廷的愿望越是强烈,曹丕对他的猜忌和迫害越是变本加厉。
魏文帝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丕之子曹继位,为魏明帝。曹继承了父亲对曹植的手段,对自己的这位叔叔实行了严酷的压制。曹植眼见济世之志再也不能实现了,他痛苦、愤慨,孤独苦闷又彷徨无助。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四十一岁的曹植在忧郁中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