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专利工作尽管取得了可喜进步,但离真正的国际水平仍然差距甚大。仔细分析联想已申报的专利,绝大部分还是改进型的专利。比如围绕机箱、电源、键盘、鼠标、外观等比比皆是。即便是联想最引以为荣的“闪联技术”中,那些发明专利也是围绕主从设备通信机制、设备发现、安全机制等应用层面上的技术点。技术壁垒不高,有些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是“一点就破”的事情。其实纵观联想1000余项专利中,比较集中且能形成一定势能的是在“散热与降躁”方面。截止到2001年7月31日,联想在散热方面的发明专利为13项,在此领域算是占有一席之地。台湾富准/鸿淮以71项排首位,鸿海以14项排二位。联想后面还有建淮、仁宝等。值得欣慰的是联想是前十名中惟一的大陆厂商,其他都是台湾厂商。这说明几个问题:一是这方面代表了联想真实的技术水平,至少可以说在散热领域,联想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国际水准;二是联想确实比其他国内厂商在这个技术领域做了一些扎实的工作,其他国内厂商连这个水准都没有达到。事实上,联想的技术水准确实就是在围绕电脑制造的若干领域方面,如散热、降躁等,任何高估或者低估都是不确切的。专利水平反映了整个技术水平,联想在电脑制造领域摸爬滚打十余年,在工程技术方面确实做了一些工作,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凝固下来的形态就是那些专利。其实联想前些年推出的一些电脑新品的理念,也恰恰是这些专利点所在范围。像什么“低躁音”、“绿色”、“环保”,这些东西确实是联想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是从整体水平上,联想的技术水平,或者说专利水平还真差得很远。
什么是国际水平的专利管理呢?如果用简单的判定标准应该有两点:一是看它是否做了相当数量的专利授权,也就是说将一些高质量的专利通过授权方式卖出去了。IBM公司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早在2001年,它的专利授权收入就达到了十多亿美元。二是看它是否涉入专利诉讼案,特别是国际的专利诉讼案。无论一个企业在国际专利界被告或告别人,都是一种标志。就算是被告,也说明你的技术和产品已经令竞争对手感到威胁了,像华为被思科(Cisco)告上国际法庭,应该是说明华为的知识产权管理达到了某种境界。如果按照更科学的定义,专利管理一般分为4大方面:专利申请、专利检索、技术贸易、专利战略。四者之间相辅相成,又可代表管理水平的不同阶段。
专利申请是专利管理的初级阶段。任何企业做专利管理,没有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是无法入手的。此阶段前期主要靠跑马圈地式的操作,尽可能多地在各技术领域多申请专利。但是到一定时期,就要考虑所申请的专利质量问题。其核心是关注点放在申请专利的目的性问题,即我们要在投入和效益之间平衡。申请专利是要花钱的,所以数量的多少不是目的,而申请有效专利才是目的。谁都知道在发明、新型、外观三种专利中,发明专利是最重要的。但是同是发明专利,也可分成三六九等:有基础式发明,有改良型发明。所谓有效专利就是特指基础式发明,它的特质是在某一技术领域形成完全创新式的发明创造。它对于今后与竞争对手避免侵权、交叉许可、主动授权具有重大意义。典型案例是美国高通公司的CDMA专利群,凡是做CDMA无线通信类产品的基本上无法绕过它的专利群。这就是做有效专利的典范,也是其最高境界。
专利检索分析是企业发展技术最有力的工具。就像打仗一样,战役前首先要对敌我态势有个最基本的分析,否则蒙着打,是不可能打赢的。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工具是专利地图(Patent Map)。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发展趋势与竞争分析;二是技术内容和权利范围的分析。以时间、发明人、专利内容等多种要素不同组合,形成各种分析结果。比如:
——以时间为轴描绘相关技术的出现,了解技术发展历程;
——以申请人数为横轴,专利获准数为纵轴,描绘某一技术的发展情况,了解该技术生命周期;
——以时间为横轴,专利件数为纵轴,观察各企业在某一特定技术的发展历程;
——以产品或技术手段或功能为横轴,专利件数为纵轴,建立技术分布图,可发现技术手段最常被使用的情况;
——以专利运用技术手段为横轴,专利所欲解决问题或技术手段所能提供的特定功能为纵轴,构建出技术功能距阵图,观察哪些专利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特定技术还未被采用解决技术问题等,对企业技术发展方向提供决策基础。
这些好的方法在联想均未被用来帮助企业制定技术战略,甚至被某些主管人员认为是没价值的工作,这就是很遗憾的事情了。
技术贸易是企业技术发展到相当程度时,一种更高级的企业行为。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技术引进,一是技术授权。技术引进是在大量的专利分析后,对企业已明确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有选择的专利购买。这里的一个关键点:购买不是目的,超越才是真正目的。这就有很多问题要想好,首先是不是真想把技术作为企业的长久驱动力?企业高层要达成共识,要形成决心。下了大决心,就要在人员、资金方面做充分准备。一旦购买了企业所看好的技术,立刻拆解分析,利用“反向工程”,想尽一切办法去尝试超越。我们总是羡慕一些日、韩厂商为什么能在企业发展中超过欧、美厂商,其中一个诀窍就在于此。技术授权当然是在拥有一些有价值专利之后,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个时期,主要是收回企业前期投入的阶段。在当今世界业界高度社会分工的情况下,有些企业已经主要靠此为生了。像高通、汤姆逊、ARM等。IBM当然也是这方面的高手,每年单是专利授权就为它赚回十几亿美元。一般这些企业在拿到权利金后,仍然投入研发,为的是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专利战略实际上可以代表一个企业的技术战略。如果是一个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它一定会有一整套经过缜密制定的专利战略,在此指导下,该企业十分清楚它的发展方向,知道用什么代价,换取什么结果。与之配合的并购策略正是用来以小博大的做法之一。一个好的企业专利战略应是建立在充分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使企业决策者能准确无误地控制企业技术发展方向。另外,在适当时候,采用法律手段——专利诉讼,打击竞争者,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联想经过一定的努力,专利管理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基本还属于第一阶段,像检索分析、技术贸易、专利战略这些真正的举措还谈不上。三星电子尽管在专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它的专利管理团队就有200多人,但我认为仍然处于第三阶段的早期,更多的是购买专利,想法去赶超,还谈不上什么授权。只有IBM、Intel、高通等国际一流企业才达到了最高阶段。
可见,一个企业的专利水平基本反映了该企业的技术水平。受中国整体技术水平的影响,盲目要求一个国内企业达到很高水平是不现实的。但我以为一个企业的专利现状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企业领导人的专利意识。这方面的典型范例是三星电子董事长李健熙,他很清醒地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把三星电子的专利战略放到了很高的高度,才推动了三星电子近年的高速发展。
专利战略反映了一个企业的技术发展战略,也反映了企业业务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麦肯锡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诠释,企业应该是在洞察力/预见力与一线执行力两个维度上体现其核心能力。专利战略恰恰在两方面均可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于技术驱动型企业更是如此。首先,专利战略运用得好,将肯定可以提升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当一个企业本身就站在某一技术领域的前沿,毫无疑问它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把握是最准确的。没人怀疑英特尔对于CPU发展趋势的预测,也没人怀疑微软对操作系统前景的把握。但是如果企业不掌握任何领域的先进技术,却声称具有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则显然是没有依据的,至少是不深入、不准确的。在一线执行力的维度上,专利战略更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其核心能力的强弱,国际一流企业无一不是在专利拥有量和质量方面都是非常好的。这样来看,一个企业的专利战略确实是体现其核心能力的一个方面。联想目前的专利管理水平也很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它的核心能力水平。
专利管理水平与企业的技术水平绝对是相应的。即管理水平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不可能指望一个技术水平很低的企业却拥有高水平的专利管理,反过来一个高技术水准的企业也不会存在太低的专利管理水平。说穿了,如果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根本就不具备可授权性,则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授权队伍又有何用?总的来说,我认为联想的专利管理水平已经超出了它的技术水平,在国内企业中也应算是“一流”的了,只可惜没有太多好的专利给他们管理,只好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