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受喜爱的人之一是创造快乐的喜剧员,其代表人物是喜剧大师卓别林。
20世纪中国最受喜欢的人之一是创造快乐的喜剧演员,其代表人物是相声大师侯宝林、马季、姜昆。
当今最受欢迎的人之一是创造快乐的喜剧演员,其代表人物是小品大师赵本山。
一个人如果把“爱”分出去是越分越少?还是越分越多?同样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把“快乐”分出去,是越分越少?还是越分越多?
在一般人的思想里,总认为“爱”、“快乐”、“勇气”等这类公益性的人格表现,如果给某个特定的人多一点,就无法给予另外的人多一点。
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认为,每个人只有一定限量的爱,难以持续不断地付出大量的爱;另外一派的心理学家佛洛姆等人则认为,在一个正常而且良好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有可能在接触和付出的过程,继续产生更大量的爱。这是一个有趣、也值得深思的问题,关键点在于提供者究竟是用“分配”,还是“分享”的心态来处理。
“分配者”会“等分”他的爱心,便如:一个公司的主管,如果把“三分”留给自己,“六分”给公司,“一分”留给家人,这就会产生人际关系的不平衡,造成大家不开心、不快乐。
“分享者”则是视自己和周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十分”,例如:做爸妈的“十分”爱自己、照顾自己,同时也“十分”爱大孩子,“十分”爱小孩子;又能“十分”关注工作,“十分”参与公益活动……,像这样的爸妈,用分享的心情,无限地开拓了生命的空间,让周围很多人都能享受到同样的、大量的爱。
所以,一个人若要越来越快乐,越爱越多,不妨善用“分享者”的“涟漪效应”,随时在水波上一“点”,快乐和爱的能量就会源源不断地传送出去。
曾经有位智慧妇人在河床边发现一粒像宝石般的石头,她把它拣拾而起,并且放入装满食品的袋子内。
这时,迎面来了位饥饿的流浪人,智慧妇人毫不犹豫地打开袋子,取出食物,让流浪人享用。
当流浪人吃食物时,正好瞧见袋内的宝物,他渴求智慧妇人割爱,只见智慧妇人二话没说将宝物取出,并且交到流浪人手中。
这件事过了好一阵子,有一天,流浪人又来到智慧妇人面前,不但归还宝物,还说:“我已经不需要它了,我要学的是你的‘舍得’啊!”
最近,张华也认识了一位智慧妇人,她们虽然初识,但是对刚到人生地不熟国度的张华,这位智慧妇人却毫不吝啬地分享她的住处、她的食物和她的友谊。
张华见她每天都很开心快乐,家中充满了笑声、歌声,连同周围的朋友们也都感染了她的住处、她的食物和她的友谊。
张华曾问她:“你是怎么做到如此舍得分享的?”
原来她从小家境不是很好,父亲又特别严苛,因此,小时候的她总是战战兢兢地。
有一回,一位太太买了菜准备回家,半路上,袋子竟然破了,桔子掉得满地都是,这时,这位太太来向智慧妇人的父亲取一个料袋。
不料,智慧妇人的父亲竟然一口回绝了。
看着失望的太太离去,智慧妇人在小小的年纪时,就已经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绝不吝啬。
王娜目前是一家企业公司的董事长,事业扩及欧美、亚洲,可是她仍然谦虚和气,一如邻家妇人,她的乐于分享,敢于舍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坐在车厢里,你可能和好友正在低声说笑,没想到你的偷悦,不但让好友感染了生命能源,连坐在邻近的陌生乘客也受到了良好的影响。
办公室里,一位客户正打来感谢电话,让你感到很有成就感,这位客户不但让他办公室外的同仁们在同时间内接收了快乐的气氛,连同接电话的你,加上你的同事们,也都感应到那份喜悦。
平常我们可能没注意到,一个生命体和一个生命体之间会有什么细密而微妙的关系,然而《内在革命》(李元春译,远流出版)的作者罗勃·瑟曼博士就提到“圆泡共振”这个简单的原理。
罗勃·瑟曼博士提及,每个人都是一个圆泡,他建议地球上每个人,除了活在自我意识的圆泡里,也要乐意透过各种传播的振动模式,和其他人取得交流,以创造真、善、美的世界。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圆泡,我们不妨来觉察自己的圆泡内究竟是多元、丰盈和有趣的,还是单调、干瘪和枯燥的?还有,我们是正在制造纷争、对立、冲突的负面涟漪?还是正在创造和谐、分享、成长的正面涟漪?
爱默生有一句始终铭记在心的话:“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如果你心细一点,就会发现身边快乐无时不在。无论你快乐与否,都在影响着你周围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