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不快乐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
即使你生活在人间地狱,只要你快乐就可以让地狱变成天堂。
即使你生活在人间天堂,如果你不快乐,也将让天堂变为地狱。
快乐就是生活在人间天堂。
艾匹特塔斯说:“只有一条路可以快乐,那就是停止担心超乎我们意志力之外的事。”做无谓的挣扎,只能陷入人间地狱;相反,知足常乐,无论是贫困还是富有,都会生活在人间天堂。
一位六十多岁的爸爸,在马来西亚柔拂听一位作家演说后,靠到作家身边来。
他说:“为什么我的孩子都不肯跟我说话?”
原来身为华侨的他,为了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最好的教育背景,因此从年轻起就拚命赚钱,回到家则严格教孩子,以致于孩子看到他就躲。
当作家倾听了这位皮肤黝黑的老华侨的心声时,瞧见他的红眼睛强忍着泪水,真是于心不忍,作家试着引导他:“有否想过回家时,先对孩子露出笑容?”
老爸爸严谨的脸庞露出尴尬的表情,他说:“我不习惯笑——”
老爸爸的脸上真的只有一些固定的、下垂的线条。沉默的他,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开怀大笑?苦闷的他,不知道有多么渴望和孩子有说有笑?
望着这张失去笑容的脸庞,作家告诉他透过抚摸脸部的皮肤、轻拍脸部的肌肉,开始放松线条吧!作家试想着他的孩子如何在爸爸的笑容里找到被爱的安全感。
一个随时开心快乐的人,周围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从而营造出愉悦、轻松的气氛。
其中的关键,就是因为“模仿”的缘故。也就是在人际相处时,透过“观看”,我们不知不觉中会模仿了对方的表情变化,同时也感染了对方的情绪。
所以,想要快乐的人,不妨多“面对”快乐的人,至少自己在照镜子时,也可以创造线条向上而柔和的笑容吧!
一位年轻妈妈问那位激情演讲的畅销书作家:“如何让孩子更开朗、更快乐?”
作家问她:“你怎么知道孩子不快乐?”
她说:“因为很少听到孩子在家中有笑声。”
作家接着问:“你们夫妻在家中笑不笑?”
年轻妈妈说:“很少!”
“你想笑吗?”
太不可思议了!笑——是这样美好、这样有趣的简单的动作,年轻妈妈却很少享受到。
于是全场听众陪着她练习“开口笑”,先把嘴角肌肉往上牵动,再发出“哈哈哈”自然的笑声,这时候,我发现年轻妈妈下意识地把手拿去遮掩口部。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她被教导成:笑的时候不要太张扬,不要太失礼。
确实,笑,有各样笑法,有各种姿态,注重礼貌是对的,但也别阻碍了笑声畅通而出、笑容自然而发,使自己的快乐能够内外衔接一致。
全场听众在年轻妈妈练习笑之后,报以热烈掌声,同时感谢她的分享,让大家领悟到一个家庭里“笑”的重要性。
在演说现场,作家注意到有位中年男士一直没有笑容,尽管听众都绽放笑脸开心地分享,他却是带着沉郁的表情,默不作声。
从外表看,他并不是权威严肃的人,之所以没有笑容,可能是不知如何适当表达。
当作家问及:“有谁想做情绪探索?”时,他很快地举手了。他问:“为什么我总是有忧虑的情绪?”
作家邀请他出列,并进一步问他:“从小你和父亲,还是和母亲近?”
他说:“母亲!”
作家又问:“那么,母亲脸部的表情大部分是……?”
中年男士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同时说:“原来如此!我是从母亲那里学到忧虑的习惯。”
没错,亲子关系越亲近,孩子越容易感染母亲或父亲表达情绪的模式。心理学家曾探讨“情绪是否会传染”这个问题,结果从科学研究证实,当一个人长期模仿另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变化时,就可能已经感染了对方的情绪而不自知。所以,情绪是有传染力的。
也就是一位长期和孩子相处的大人,他的情绪表现在脸上,不知不觉地让孩子模仿到相同的表情,接着就出现类似的情绪感受。
所以,如果想教养出开朗快乐的孩子,怎能不注意围绕在孩子四周的人究竟有些什么表情?而做父母的,自己更要尽量让孩子看到大人开心的笑容。
演说现场的中年男士终于找到多年来“忧虑”情绪的症结所在,也明白无论如何,一定要彻底改变脸部表情,改善身心状态的感觉。他说:“我不能让家里的孩子传染到忧虑的情绪。”
公园的草坪上,有个约三岁的小男孩,在阳光下,正追逐着肥皂泡泡玩耍。由于他穿着红色上衣和黄色长裤,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可爱极了。
小男孩快乐地奔跑、拍打……,所谓的快乐,不就是这样忘我的游戏吗?
正当小男孩玩得兴致正浓时,身后他妈妈拉开嗓门地喊叫小男孩的名字。
小男孩妈妈带着怒气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地。而六十公尺远的小男孩实在太快乐了,他仍然忘情地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与泡泡玩耍。
只见那位妈妈快步走向小男孩,而且一把抓起小男孩就用力打下去,一边打,还一边骂。
不用说,小男孩已经大声哭起来,他一定想不通:为什么妈妈不和他一起追着泡泡玩?为什么上一刻这么快乐,而下一刻却是这样的痛苦?
后来,妈妈一手抓着小哥哥,一手抓着痛哭流涕的小男孩,只见小男孩脚步跟不上妈妈,小小的身躯被半抓半提地跑。不知道小男孩下回再看到空中自由飞舞的泡泡,是伸手去抓呢?还是就此学乖了,同时也失去了游戏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