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层开会,董事到齐。身为其中一员却初来乍到的霍健开始谈自己的方案。
“我认为……”
“我觉得……”
“我想……”
他的姑父,也即董事长理也不理就说道:“下一个!”
迎头被泼了一头冷水,霍健懵了:“我怎么了?我哪里说得不对吗?
为什么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众人面前颜面扫尽,以后谁还服我?”
会议结束后,霍健被叫到董事长办公室里。他的’姑父坐下,然后对他说:“把你的方案再说一遍。”
霍健顿受鼓舞,打开方案继续说:“我认为……我觉得……我想……”
姑父面色凝重,继续说:“再说一次!”
霍健有些犹豫,迟疑着放慢了速度,“我觉得……”
“啪”的一声,姑父猛一拍桌子,霍健被吓了一跳。他呆呆地看着姑父。姑父问他:“做出这个方案前你做调查了吗?”
霍健摇头。
“你的可行性分析经过审核了吗?”
霍健再摇头,他的心里开始发慌。
“市场风险和利润估算你做过了吗?”
他再摇头。
“那你凭着什么‘你认为’‘你觉得’‘你想’?”姑父大怒!
“你知道这个项目投资多少钱吗?3000万!你都不去调查不去分析不评估,光靠着一张嘴,就拿3000万赌上了?我再问你,现在这3000万投进去了,你有多大的把握赢利?”
从那一次,霍健彻底改变了。他以前没有意识到自己那样自以为是,从来没有意识到一个自以为是的行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现在他明白了,以后他再也不会这样了。因为这样的行为是轻浮,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别人、对企业、对市场和产品不负责任。
其实很多年轻人都习惯这样,因为大家从小到大都一直这样。刚出生的时候,你是家里的“太阳”,从小到大,你习惯了别人的顺从,你想要的就必须给,你决定的谁都改变不了,生活一直以你为轴心在进行着。当你融入这个社会时,你依然觉得,这跟家里跟周围的人没有什么差别,你依然是“太阳”。谁都想做“皇帝”,谁都想高高在上,谁都想挥舞着旗子让大家跟着他走。
可是“皇帝”多了,听谁的?
靳琳所在的杂志社有一次开会发生了这样一个事。他们平时召开策划会都是每个人一个策划选题,一般是大家一起选,谁的票数最多就用谁的选题。结果那次大家都选自己的,都觉得自己的选题好,一时间相持不下,于是总编来问靳琳的意见。
靳琳头也不抬:“打印出来,出去做读者调查。读者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很简单的道理,杂志是给读者看的,不是编辑在家里闭门造车。想当初招聘的时候,这些编辑都对靳琳说,他们喜欢挑战性的工作,他们愿意从最基础的做起。可是在这些平凡的事情里,一点小小的困难就让他们望而却步。他们不会和人相处,动不动就发脾气,很容易冲动,为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斤斤计较,如果别人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暴跳如雷,或者给别人挖墙脚穿小鞋。
这就是他们的处世之道,混沌而又愚昧。
当然,一开始谁都不会意识到自以为是会给自己冠以如此丑陋的称谓。只有当你真正走上社会,到了陌生的甚至恶劣的环境中,以前那些根深蒂固的意识受到冲击侵袭,你才猛然发现,原来一切不是你想的那样,原来这个社会还可以这样。
潘奇是一个养尊处优自我为是的典型。他因为受过一次小小的挫折便开始脱离社会,不去工作,不去学习,他需要做的就是享受。这样的享受却让他几年后大变了样。
有一次看电视觉得印度美,他就去了印度。结果,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一样,就这两样,他当时就懵了。就是回来也得求助别人啊,也得吃饭啊,他以前不吃辣的东西,不吃带味的东西,可是到那个时候,真的是饥不择食,第一次将一种陌生的食物吃得有滋有味。
语言不通,他指手画脚地给人比划,忙了半天才搞明白火车站的地方。他很是感慨,这要在国内,算什么问题呀,但他也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在社会中很渺小,一个人改变社会的力量太单薄了,尤其是他本身就渺小的时候。
因此,在这里给20几岁年轻人的忠告就是,你想改变社会和世界不是没有可能,但前提就是要使自己强大,你必须要从自己的“小宇宙”中走出来,去接受周围一切好的和坏的情况,然后自省自查。
这个时候,你才会将姿态放得低一些,才会更客观地去观察总结真实的生活。也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将自己真正地融入到社会和工作中去,严谨、宽容、谦虚,不断地总结和提升自我,你才能做一个领跑者,才有资格带领大家向前冲。
要知道人人都奢望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都想用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别人,可最后有几个人被改变了,或者又有几个人成功地改变了别人?
殊不知,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文化积淀,不同的素质形成都是长期的,不是一时三刻、三言两语就可以改变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