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之上,灵太后临朝,旁边坐着16岁的明帝。灵太后自从正光六年与丞相高阳王元雍联手推倒元叉后,便改年号孝昌,开始主政。她不顾朝堂非议,把原来的旧相好郑俨召回京师升官为中书令兼仆射。同时又宠幸徐纥、李神轨等貌美才俊的年轻官员。经过心里、生理、饮食、调理、滋润,刚几个月便气色华贵、雍容细致,恢复了神采,一点不像过四十的人。如今她早已大权独揽,根本不理会身边还有个小皇帝,若不是自己亲生的,早就因为几年前正光之变的事情,把他废掉了。
文东武西山呼已毕,太常崔明启奏:“太后,今年太学选生已经齐聚京师,现已经安置在太学客堂,后日选考。本年考生比往年翻倍,录取是否比往年增加,特启奏太后示下。”
灵太后抬手道:“礼部,你们的态度呢?”
礼部尚书元顺已经听过崔明汇报,知其中有中书令郑俨等人受贿所制,正不知是揭露答对好还是隐晦好。这时中书令郑俨出班抢说“启奏太后,据微臣与中书舍人李大人查询各地中正,托太后鸿福,各地选生今年人才辈出,且比往年出色,犹是崔大人与我等商讨时,特为弘太后福泽,扬陛下天恩,增加了应考名额。”
中书通事徐纥也出班道:“郑大人所言极是。今盛世之年人才辈出,不仅秀才孝廉人才济济,连后备学生也是勤奋好学、风气盎然,此海内盛平,都是太后陛下复朝后的功劳。”
“别蒙我了,西边北边很不太平,搅的我食不知味、夜不能安。”
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李轨奏道:“此纤芥之疾,不足为虑。只要朝廷多赏赐各地藩镇名爵,我们不花一个铜钱,就可让他们就地镇压叛乱。此外继续与北边柔然通使,花钱让他们出兵帮助平叛,待他们两败俱伤我们再把他们撵回大漠。如此则社稷可保无忧。”
此言一出尚书令袁翻与兵部常侍、卫尉卿魏健对视一眼,十分不悦,知李轨之言乃祸国之论,刚想陈奏,魏大人怕袁大人得罪太后和郑俨等人,忙出班启奏说:“除李大人所言外,朝廷派西道行台大都督萧宝义和征西将军大都督崔延领兵出征平乱的军队正在前线奋战,如今虽取得小胜,但战事焦灼,粮草、秋装开始不济,朝廷应该派大员偕物资慰问。”
“哼!萧宝义真是未老先衰!初去还有魄力,连战连胜扬我朝廷之威,怎么这会子越来越胆子小了,保守怕事。哪如崔延能宁肯战死疆场,也不辜负我对他的期望,没损污关张的褒名,你们兵部也适当多嘉奖慰问,别寒了将士的心。这个事你们拟个意见吧,着尚书省袁大人、中书令郑俨两位大人审议后朝议。我就是女流也老了,要不然我就亲自领兵剿灭叛匪。”
郑俨道“太后之言甚是,谁不知当年您当年教军场一箭穿心的威名,社稷安危也由您一力支撑。”
“那都是陈年往事了,不提也罢。如今我都老了,刚想着清闲几天享享福,就有人说三道四。我看就是欺负我们孤儿寡母。
“算了。说今儿个选考的事情,我看,城阳王你亲自出马吧李大人你与崔大人协助督办,先进行选考,待出成绩后再定入学人数。”“谨遵太后懿旨。”
“丞相、还有你们几位王爷意下如何?”高阳王元雍回奏“太后圣明。”因讨论太学之事,另外几个元家王爷知学识尚浅,也都缄口不言。
“陛下,你看呢?”明帝元羽少年老成“全凭母后处置。”
这时,广阳王元渊出班奏道:“臣启陛下、太后,先前被废黜的御史中尉郦道元,在家闭门思过,修身自省,颇有所悟。近完成一部鸿篇巨著《水经注》,堪为旷世之作,天下闻名。书中弘扬我朝锦绣山川,印证我朝华夏一统,实乃忠义。望太后垂鉴。”元渊原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领左卫将军,因太后复朝有功,迁大将军即领军将军、尚书令,侍中如故,领国子祭酒。后元略归来,国子祭酒转给元略。
高阳王元雍也接道:“大将军之言甚是。臣因其书中文字例义谨严、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常随身带有部分摹本,请太后御览。”
太后接过太监呈递,看了看,也不禁连连点头,说道:“这个郦道元啊,我也知道他没有什么大错,不过是刚直迂腐过头了。我看就官复原职了吧。”“太后圣明”
郦道元的罢官,一手促成的是城阳王元徽。这是因为郦道元为人为官都十分耿直,几个事情都触犯了他的利益,因此他十分憎恨郦道元。这次见广阳王、高阳王突然提出要郦道元官复原职,他虽然不满意,但因为措手不及没有想好反驳的理由,尤其太后看了郦道元的书,正在高兴头上估计说了也白搭,因此只能忿忿不平的生闷气。
学堂内,学子们正读经备考。时值署季,炎热滴汗,大家摇扇翻书,辛苦不已。博士常漺先生闲来看望熟悉各地考生。大家多不知博士高名,只当一般先生打了招呼继续读写。常先生信步走到孙云等陵县学子周围,偶见孙云的书籍背后有陵县谷阳乡以及袁亮的字样,便驻足问曰:“汝从何来?”云起答道:“学生自阳谷。”“哦,此书何来?”对曰“学生家贫,恩师袁亮先生赠。”“噢,继续看书吧,少时午间到对面博士草堂一叙。”“学生记下。”博士微笑傅手而退。左右有识者,告曰此乃京城大儒常漺博士,师从经学名家徐遵明。李辰等忽然记起袁先生的信,示意孙云,云点头。
未及午饭时刻,孙云来到草堂拜见常漺。一揖道:“学生给常先生见礼”。“呵呵,你已知我是谁了。你家师可好?”“是的,承蒙记挂。家师临来特让我寄书与您。”
先生接过信展书看完道:“我这个子布同窗啊,多年也不给我只言片语,还好你们几个后生来了才捎个话。你们从师几年了?”“已经有7、8年了”“都学了什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风、尚书、孝经等通读。易和左传等刚开篇。”
“嗯,释义还是展述?”“先生说他未如常先生得大师徐先生的真传,只以背诵、释义为主,论述为次。”“呵呵,子布过谦了,不过他倒是深知太学选生的要求。此次命题由尚书仆射郑俨亲自拟定,并报太后御览。时值乱世之秋,我想朝廷必定倡导孝悌、忠君,所以我想论语、孝经必有策论题目。而似孟子等必少出题,甚至连默写题都不能出。你们同窗几个就依这个意思准备吧。”“多谢先生指点。”
快到黄昏时分,天气终于凉爽一点,学子门依旧抓紧最后的时间巩固,孙云他们郡的学子也继续在安排的学堂内复习。这时门口来了一个捧着书的女孩和二个男孩,他们先在门口打量寻找一番,然后走了进来,径直走到孙云几个人跟前说:“几位世兄,找了你们好一会儿,原来你们在这里。还记得我么?”
大伙没反应过来,李辰一拍脑袋:“对了,你是卢世叔家的卢静吧。”“嗯嗯,是我,卫明记性真好。我们出去说吧,别影响别人看书。”
“对了,你不是在郦先生家誊水经注呢么?”走到外边李辰问。
“本来是的,你们走的当天,我写了半天,突然觉得我到京城去叔叔家住,或者偶尔去姑姑家住,也没有意思。看见你们都来考太学,我觉得我也应该试试,所以就哀求爸爸给我报名。爸爸拗不过我就答应了。当晚我们就回了京,找姑父和叔叔商议,正好他们家也有堂哥和表哥报名了。喏,就是他们,这是我叔叔家的哥哥卢昌浩,这是我姑姑家表哥李樟”大家互相打过招呼,卢静接着说:“他们二人也学习击剑呢,我和他们说了你们的事儿,他们还要和你们学习。
“他们都是姑父找的太常崔大人报上名的,我这也是。好在仅仅是报名应考,能不能考上还要凭运气和学识,崔大人也就没有介意。我们录在京城学子名下,安排在前面中间的大殿复习。我昨天就到了,今天才有空找你们。还有我叔叔说了,想请你们哪天、考试完毕后,到家里叙叙,叔叔备点家宴酬谢。
“哦对了,前次在小村见的郦先生已经被朝廷召回复任了,叔叔哪天也要给他接风。这回好了,我们不用渡河到他家别居了,等我们考试完了,还要到他家继续誊书。”
“静姐姐,你准备的怎么样啊?”田俪问道“我哪有准备啊,不过我知道应试的大多数官宦子弟都不上进,所以我们平时积累的就够用,别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