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千道一万,做生意就是要把手里的商品卖出去,这就涉及到“营销”的问题。可千万别被这个看似高深的词给唬住,你把它理解成“把不好卖变成好卖的办法”,就什么都有了。
1靠牌子找票子
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名牌产品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衣食住行人人都在追求名牌,这些名牌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心理与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让商家赢取了巨额的利润。
“金利来”的创立和发展就离不开曾宪梓的品牌营销谋略。
曾宪梓1934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从小饱受苦难。1961年,从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的曾宪梓,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工作。
1963年,曾宪梓到香港谋求发展,不久去泰国和家人团聚。在最初几年里,曾宪梓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求学多年的专业,跟着叔父和兄长做起小本生意来。但哥哥的领带店规模有限,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对于胸怀大志的曾宪梓来说,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曾宪梓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1968年,34岁的曾宪梓带着母亲和妻儿,再次来到香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香港,受世界服装潮流的影响,西服盛行,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以西装为正式场合的着装。穿西装必须戴领带,因而领带也就成了抢手货。香港人不仅自己戴领带,借以表现自己的性格、气质、风度,还常把领带当做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曾宪梓最终决定以生产、销售领带作为自己的突破口。
曾宪梓通过调查发现,当时香港的领带大多从外国进口,本地的领带业还很薄弱。而在香港,领带的销售市场却颇为可观,曾宪梓下定了要为香港人生产领带的决心。
曾宪梓争取到了母亲和妻子的支持,以手中仅有的6000港元为本钱,开始了他的领带生涯。曾宪梓的“一人工厂”诞生了。他为自己定下每天生产、销售5打(每打12条)领带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他得到的利润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曾宪梓日夜操劳,自己购材料,自己设计,自己剪裁,自己缝制,自己熨烫和包装,几乎投入了自己仅有的6000港元,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领带。当他抱着领带到各家商店去推销,没想到人们像约好了似的,对曾宪梓生产的领带,不要说买,甚至看都不愿看一眼。
好不容易有一家商店的经理同意看一看他的领带,可是他报出的价钱,却让曾宪梓无利可图,曾宪梓当然不愿意卖。那位经理便把自己店里经营的进口名牌领带指给曾宪梓看,这一比较,曾宪梓才知道自己所做的领带用料低廉、款式单一、色彩灰暗,确实摆不上柜台。
曾宪梓大受启发。他这才感到自己是从主观想像出发,认为生产档次较低的廉价领带,会更容易销售,事实证明他想错了——廉价产品所换来的不是利润,而是别人的歧视与羞辱。
6000港元本钱打了水漂,曾宪梓得到了一条教训:要想打入市场,就得生产高档名牌产品。他没有气馁,而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耗费大量心力的产品批给了街头的地摊,然后买下了几条国外生产的高级名牌领带,苦心研究外国名牌领带的奥秘,从中寻找自己的名牌之路。
终于,一批精致高档的领带在他手上诞生了,他四处推销,认为这次肯定能打入市场,可是最终还是没有结果。最后,他来到地处旺角的瑞兴百货公司,公司经理看过他重新设计、制作的领带后,虽然对质量赞不绝口,但是担心在顾客心目中没有影响,难以卖出。
曾宪梓灵机一动,决心以退为进,他对经理说:只要经理能把他做的领带与进口领带陈列在一起,价格上他能收回成本就行。
经理勉强点头同意了。曾宪梓做的领带终于在大商店中挂了出来,而且是与外国名牌挂在一起。果然,不出曾宪梓所料,购买者被那新颖的款式、独特的花纹、地道的进口面料和精湛的工艺所吸引,再看价格大大低于同等质量的进口领带,自然纷纷掏钱购买。
终于,尝到甜头的商店经理像欢迎贵宾一样热情迎接曾宪梓。
初获成功,曾宪梓加快了制作的速度,很快生产出大批领带。香港的商业信息是最灵通的,从瑞兴公司传出的消息,立刻引起了许多大商店、大公司的注意,一时间,竟形成了一股抢购曾宪梓领带的风潮。当时一般的香港产领带只卖6港元一条,曾宪梓卖到99港元,仍然不能满足需求。
曾宪梓的“一人工厂”再也无法应付如此之多的订货。他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招募了一批工人,并且以“金狮”为商标,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名牌地位。不久,曾宪梓将“金狮”改为“金利来”。
“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从此成为香港无人不知、无人不说的一句流行语。广告宣传的成功,使金利来领带的销售也产生了一种轰动效应。每条的价格由过去的99港元猛涨到100港元,直逼外国同类产品的价格,但仍然是供不应求。一个品牌最终造就了曾氏的辉煌。
一个知名品牌的创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厂商推出——市场反馈——消费者认可。只有历经磨练,才能铸就真正的名牌。一个知名品牌的诞生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但一旦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得到社会的赞同,它就已经是一棵真正意义上的摇钱树了。
2质量过硬货好卖
如果提起手表,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瑞士名表。但是一个来自日本的品牌却以一种“能把皇帝拉下马”的气势,和瑞士手表玩起了实力比拼。他们通过研制质量上乘的适需产品,一举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瑞士钟表,成功地在鲁班门前耍起了大斧。
1891年,日本的金太郎创建了“精工舍”,当时是按美国的样品生产时钟。4年后,金太郎和一位工程师合作,生产一种安装在高楼上直径达16米的钟塔,“精工舍”从此声名大振。
1913年,金太郎又研制出了日本第一代手表——月桂树牌手表。从此,“精工舍”事业蒸蒸日上,突飞猛进。
上世纪50年代后期,经过不懈努力的“精工舍”已逐渐发展成为大型企业——精工集团。
60年代初,精工集团适时研制推出了“马贝尔”手表。该表在国内钟表精确度竞赛中连夺3年冠军,成为全日本最畅销的钟表之一。
在一片喝彩声中,崛起的精工集团开始了自己的“虎山行”计划,向瑞士钟表企业挑战。
瑞士是举世皆知的钟表王国,瑞士的钟表和他们国家那优美动人的湖光山色一样,在全世界人们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瑞士钟表在业内的地位异常稳固,要想撼动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精工集团并不畏惧退缩,它暗中积蓄实力,悄悄逼近这个强大的对手,伺机向其发起攻击。
机遇终于向这位无畏的勇士招手了。
1960年,国际奥委会决定1964年奥运会将在日本东京举行。
消息传出后,精工集团的员工群情激昂,决心借此机会强化广告宣传攻势,以显示自己的雄厚实力,向瑞士的“欧米茄”挑战。
“欧米茄”是驰名世界的瑞士名牌钟表。并且,“欧米茄”计时表曾有过17次独占奥运会计时权的辉煌历史。瑞士“欧米茄”以它的权威和自信是绝对不会放弃东京奥运会计时权的。
为了摸清对手的底细,精工集团秘密组成了一支精悍的考察队,前往当年在罗马举行的奥运会。
到了罗马之后,精工考察队的技术人员才感到,奥运会简直是“欧米茄”的产品展览会。马拉松以及长跑项目不必说,其他各类项目几乎都是在“欧米茄”的指针下决出胜负的。可以这样说,从大的时钟到裁判员手里拿的秒表,都是“欧米茄”的天下。
更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国际奥委会对于“欧米茄”有着绝对的信赖。
然而不久后,精工考察队队员的心中便有数了。因为经过仔细调查后,他们知道所有使用的“欧米茄”的计时装置,几乎都是机械式钟表,而石英钟表才有几部。
这使精工考察队的技术人员不再有畏惧心理,因为那时他们已经成功地开发出能赶上瑞士水平的机械手表,而正是在他们出发到罗马时,超常精确度的豪华精工表已经制造完成,并且受到国际的好评。
此刻,考察队通过在罗马的比较分析之后,确定日本钟表工业的水平已经具备了和瑞士并驾齐驱的实力。他们怀着非常振奋的心情回到日本,马上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其结论是:“对于提供东京奥运会的计时装置很有信心,它必须采用比目前在比赛中使用的钟表更先进的设备,而‘欧米茄’并不可怕。”
“让欧米茄见鬼去吧!”这是当时精工集团员工们的一致口号。
不久,精工集团从精工舍、第二精工舍以及诹访精工舍这三个公司调来20名技术精英组成了计时装置开发组,以在4年后的东京奥运会上取代“欧米茄”为目标,开始了决战。
他们首先提出了“制造比罗马奥运会还要先进的计时装置”的口号,然后制定了精工集团这三个公司所负责的具体工作。
这实在是最高明的做法。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研制成最高水平的产品,这三家公司必须以各自的优秀技术参与竞争。
经过讨论之后,由精工舍负责研制大型钟表和显示器;第二精工舍负责研制跑表;由于诹访精工舍多年来一直由59A计划小组在开发石英钟表,所以由它来负责研制东京奥运会的石英表,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59A计划小组果然不负精工集团众望,抢先研制出一部世界级的最新产品,那就是石英表951Ⅱ型。这种石英表主要用于马拉松等长跑项目,它重3公斤,平均日差02秒,裁判可以用一只手轻松地携带着,而且两个干电池可以用一年,和以前有一部小型卡车那么大的石英钟表相比,确实是一大进步。据说,国际奥委会确定在东京奥运会上用日本造的计时装置,就是因为他们考察过石英表951Ⅱ型的性能,并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
1963年1月,精工集团决定提交一份正式文件给奥委会:精工集团希望提供东京奥运会的跑表、大钟以及精密的计时设备等。
同年5月份,奥委会正式答复:请全面加以协助。“精工舍”终于战胜了“欧米茄”,争得了奥运会计时权。
在东京奥运会上,精工表大展雄风,加之大力进行广告宣传,备受赞誉,成了日本的骄傲。
奥运会比赛的计时用表大都要精确至零点零几秒,如果能夺得奥运会计时权,那么那样的表不言而喻,肯定是精准无比的。这便是“精工集团”的诉求点。通过与瑞士机械表的比拼,日本“精工舍”的石英表以实力说话,一举夺魁,名扬海内外。
3适合需要的就是最好的
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就要有适应市场要求的产品。吉列公司就是在把握住商机之后,按需生产,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正是吉列发明的小小的剃须刀,使得世界上所有的男人改变了剃须的方式。在这个小小刀片的包装上,吉列用他留满胡须的脸当做商标,随同他的刀片一块卖到世界各地,他的脸因此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有名气的一张脸”。
吉列也正是因为这种小小的刀片而成为一个大富翁。
吉列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02年,吉列开始批量生产自己研制出来的新型剃须刀,可没想到,这种产品却滞销。在一年的时间里,吉列总共才销出刀架51个、刀片168片。面对这样的销路,吉列一度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发现了新型剃须刀滞销的症结:
第一,人们喜欢保持自己往日的习惯;
第二,人们对这种新型剃须刀的优点还不了解;
第三,自从产品问世以后,自己并没有及时研制出一种廉价、方便、“用完即扔”的产品出来。
根据这三点,吉列采取了两个策略:一是要把新型剃须刀作为一种“用完即扔”的产品来看待。二是广泛宣传新产品。当初把刀柄和刀片分开设计就是出于“用完即扔”的认识。刀柄坚固耐用,买一个可以用几年,刀片则为一次性产品,可以灵活更换。如果把刀柄大幅度削价,而从刀片上挣钱,不就解决了价格高的问题了吗?再进一步,把刀柄赠送给人们无偿使用,人们购买刀片的积极性不就会进一步提高了吗?于是,吉列果断做出决定:凡是购买新型剃须刀片的,一律免费赠送刀柄。这一措施推出后,公司的销售额果然直线上升。长期的推销员工作使吉列清醒地认识到,新产品的功能再好,如果没有进行到位的宣传,产品也可能滞销。所以,吉列同时还加大了对新产品的宣传力度。
经过八年的不断努力,吉列牌安全剃须刀终于在美国广大消费者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人们习惯地根据其形状,称其为“T型剃须刀”。
正当吉列满怀信心,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拓宽销售市场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战争初期,美国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中立政策,仍然同交战双方做生意,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牟取暴利。1914年,美国商品输出额只有23亿美元,两年以后竟然增至43亿美元。对外贸易的增长,不仅使资本家大发战争财,而且刺激了国内生产水涨船高,吉列的剃须刀事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战争期间,美国的钢铁、武器、汽车等工业部门都得到迅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吉列生产剃须刀所使用的原材料价格也有所下调。这样,吉列的剃须刀在市场上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吉列公司的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吉列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多。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向德、奥宣战。当美国士兵源源不断向欧洲战场开拔的时候,吉列的剃须刀也随着放进每个士兵的背包之中。
美国派兵对德、奥作战,这是其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向海外派遣军队。为了向世人展示美国军队的整齐与威严,美国政府特别重视士兵的军容和仪表——整理仪表,士兵们就需要剃须刀,而传统的剃须刀需要使用磨刀的皮条和磨刀石,并且放在行囊中也很占位置,还常常让人刮破脸——只有吉列的剃须刀可避免上述麻烦,所以吉列剃须刀很受士兵们的欢迎。
吉列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和政府达成协议,以特别优惠的价格大批量向政府提供安全剃须刀,通过政府发给每一位士兵。这样一来,新型剃须刀顺利成为每个美国大兵的必备品。
吉列的举动不仅成倍地增加了公司产品的销售量,更重要的是固定了特定和潜在的消费群——战争期间,士兵们保持着刮胡须的习惯,战争结束后,他们将这种习惯带回国内,影响着周围的人,使用新型剃须刀的人越来越多,吉列剃须刀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给你一盏灯,你会不断买我的油。”市场培育了,需求增加了,你还怕没钱赚吗?
4以微利求发展
当今商场竞争十分激烈,价格常是竞争的焦点;因此,大多商家便大做特做价格文章,或打折促销,或赠送礼品。其实,在保证有微利可图的情形下,目光长远些,其中不乏有金点子凸现……
阿尔迪25岁那年,他的母亲不幸辞世,留给他的仅仅是一个小的可怜的零售店。血气方刚的阿尔迪经过几年的苦苦挣扎,终于使小铺加以扩大,并增设了几家小分店,起名也叫“阿尔迪”。
创业之初,由于资金有限,阿尔迪的小店简陋而陈旧,只能出售一些罐头、汽水、点心之类的食品。一年结算下来,所赚微乎其微。
为了找到新的突破口,阿尔迪一个人在家苦思冥想了好几天,仍然找不出答案。于是,他们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致富的窍门。每天他安排好店里的事情后,便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
这天下午,阿尔迪来到一家“消费品商店”。只见这里顾客盈门,许多人大包小包地买东西,生意好得出奇。
一打听,原来凡到这家商店购物的顾客,都可在年终凭发票获得购物总额3%的免费赠送。
数日来愁眉不展的阿尔迪兴奋地跳了起来,窍门找到了!商机出现了!别人把回赠放在年底,我可以把回赠放在当时,必定会更吸引人。做买卖最怕的是别人不来买,只要买的人多,赚得自然会多。他还决定要将价格调到最低,只赚微利。
第二天,全市所有的阿尔迪商店的门前,都贴上了一张赫然醒目的大红告示:
“本店从即日起,开始实行让利3%,如果哪位顾客发现本店出售的商品并非全市最低价,且所降低价格不到全市最低价格3%,可到本店找回差价,并有奖励。”
没过几天,奇迹出现了。全市所有的阿尔迪商店都门庭若市,生意兴隆,销售额一下子增了好几倍。阿尔迪并不以此为满足,因为他发现来阿尔迪店购物的,大部分是附近的居民,这说明自己的生意有局限性。于是,他在报纸、电台刊登广告,以扩大影响。
不久,“阿尔迪”就出现了新的购物热潮,仓库存货一扫而光,阿尔迪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四处奔忙,组织货源,以保证供应。
不久,这座城市里又出现了10多家新的阿尔迪商店。
自此,“阿尔迪”声名鹊起,家喻户晓。谁都知道“阿尔迪”是最便宜的商店。一般中下等市民、失业工人等都成了“阿尔迪”的常客。
阿尔迪借机迅速扩大经营,把触角伸向四面八方。虽然此时的阿尔迪商店陈设简单,装潢简陋,营业面积也不很大,但生意却特别红火。但是,阿尔迪还是不以此为满足,他开动脑筋,又想出了新招。
有一段时间,阿尔迪商店发生了一连串的怪事,不少顾客发现商店少收了顾客的钱款,有的顾客向营业员指出这个“失误”,并要求补给商店应得的差额款,而商店的收银员却谢绝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阿尔迪曾做过多次测试,用秒表计算营业员每次找零钱的速度,结果发现营业员在找零钱时花了很多时间,大大影响了销售。如果将找零钱的时间都省出来,等于多出不少营业员,又可以卖出不少商品。
于是阿尔迪决定将标有157马克的商品,只按155马克收款;而标有154马克的商品,只按150马克收款。
这样做表面上是“阿尔迪”亏了,实际上却受益匪浅。它既使商店员工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销售,又因降价而招来了更多的顾客。
后来,“阿尔迪”干脆将所有商品价格的尾数改为0或5.
这样,“阿尔迪”所出售的商品比其他商店的商品便宜了很多,这使得不论富豪和贫民都乐意光顾“阿尔迪”。
“阿尔迪”从此美名远扬,商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世界级的大公司。
阿尔迪也由一个小小零售店的老板变成了世界知名巨商。
阿尔迪把让利当做扩大销路的契机,从而赢得了市场,赢得了财富。但现实中很多目光短浅的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贪欲,不愿让出一点点的微利。其实,只有放眼长远,才能最终获得丰厚的回报。阿尔迪正是通过薄利多销的手段,达到“以一分利,换取万利”的目的。
5调足味口挣大钱
当商家在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后,仍不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无奈时,却有人根本不去理会这一套,他在产品上市之前,便刻意制造一种极神秘的氛围,吊足了大家的胃口,等到产品上市后,消费者早已是迫不及待了。如此的点子,与那些只知一味去满足顾客的商家比起来,就显得更胜一筹了。
钟平良是一个台湾青年,20岁之前家里几乎一贫如洗,一家三口每月的开支全靠父亲那可怜的200元工资来维持。面对家里穷困的状况,钟平良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有钱人。高中毕业后,他没有继续上大学,而是来到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了一名学徒工。后来,积累了两年修理经验的他自己开了一家修理厂。
由于钟平良的服务质量特别好,他的汽车修理厂生意一天比一天火。
按理,他可以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全家的开支也不用担忧了,但他不是一个这么容易就满足的人,他的理想是干一番大的事业,拥有一家自己的汽车制造厂。正是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1984年8月,他放弃了生意蒸蒸日上的汽车修理厂,招聘了几个技术人员,搞起了汽车研发。然而两年下来,在几乎耗尽了所有积蓄之后,他们仍然没有研发出一辆成型的汽车。在这种情况下,钟平良觉得自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如果继续下去,可能会亏得血本无归。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思索之后,他做了一个决定:退而求其次,研发技术含量比汽车低的摩托车。又一个两年过去了,这一次的结果和前一次不同:他不仅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而且性能还不错,他将自己的产品命名为“野狼125”。
为了将“野狼125”尽快投入市场,钟平良找了一个合作商对其投资并进行大量生产。在摩托车上市之前,钟平良慎之又慎。因为作为一生意人,他深深懂得一种产品能否拥有市场,关键在于消费者能否接受。在当时,台湾的摩托车产品不下10种,销售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出奇制胜地打开市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好的方法不是没有,关键是要善于思考和发现。不错,钟平良在和企划部的人员经过了数天的研讨之后,终于想出了一计高招——“吊人胃口”。按计划,“野狼125”摩托车在当年4月1日这一天全面上市。
为了制造一种神秘气氛,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3月26日,公司不惜重金,在各重要路口的巨型广告牌上刊登出一幅幅别出心裁的图文广告:一幅“野狼125”摩托车的幽默漫画,一句令你摸不着头脑的广告词——“今天不卖摩托车,请您稍候六天。买摩托车您必须慎重考虑,有一款您意想不到的好车就要来了。”
人们看了这幅既没标明厂家,又没标明品牌的幽默漫画式的摩托车广告,大惑不解,都在猜测这是哪一个厂家生产的一部什么样的摩托车。他们的胃口真的被吊了起来。
3月27日,“野狼125”摩托车的幽默漫画广告继续在巨型广告牌上刊出,不过广告词改了,改成了六个字:“请您稍候五天。”
3月28日,巨型广告仍继续刊出,不过广告词又改了,改成了四个字:“稍候四天。”
3月29日,广告词变成了五个字:“请再等三天。”并提醒人们:“要买摩托车,您必须考虑到外观、耗油、动力以及省油、耐用等。这一部与众不同的好车就要来了。”人们的胃口这下子被吊得更高了,都互相打听它到底是哪一家公司的产品。
3月30日,广告词变成了7个字:“请您再等候两天。”并配了解说词:“让您久等的这部外型、马力、省油、耐用度都能令您满意的新款‘野狼125’摩托车就要来了。”此时,人们欲一睹“野狼125”摩托车丰采的欲望被彻底激发起来了。
3月31日,“野狼125”最后还要卖个关子,广告词改为:“让您久候的‘野狼125’摩托车,明天就要与您见面了。”
第二天,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辆辆崭新的“野狼125”摩托车披红挂绿地出现在各大商场。前来观看和购买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野狼125”的市场开拓得不错,并成为畅销产品,连续五年,其销售量位居台湾众多摩托车之首。钟平良也成了台湾商界的传奇人物。
人们似乎都是这样,越是自己所拥有的,就越不懂得去珍惜。相反地,对于那些吃不着的东西,人们反而越想去吃。当胃口被吊足,你再把东西放到他眼前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去接受。
6用感情因素扬名
白兰地因久负盛名而堪称法国的国宝。虽然年代久远,但其在最初并不是人人皆知的国际知名品牌,法国厂商为了拓展市场,竟出了这样一个点子,那就是:借用总统的生日来为白兰地宣传。
白兰地堪称法国的国宝,其酿造历史已长达几百年。而法国生产的白兰地酒中,又以干邑白兰地最为有名。干邑是位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镇,这里是法国有名的葡萄种植区,拥有近10万公顷葡萄田。几百年前,当地人就将葡萄酿制成白酒,储藏到橡木酒桶中老化,随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精密的调配,才酿出这种金黄色的香醇美酒,人们称之为白兰地。因为干邑地区所生产的白兰地最好,所以慢慢地,“干邑”便成为名牌白兰地的代名词。干邑白兰地发展到今天,人头马、马爹利、轩尼诗、百事吉等都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名牌白兰地了。
在上世纪50年代,法国干邑白兰地厂商为了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份额,把目光瞄准了潜力很大的美国市场。如何才能既不显山不露水地宣传自己,又产生像广告那样的轰动效应呢?法国厂商为此颇费脑筋,在一次偶然看报纸的时候,该主管看到了即将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庆祝生日的消息,于是想到了一个绝妙大胆的方案。
利用不久即将到来的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的67岁生日,干邑白兰地厂商决定在征得本国政府的同意和支持下,向美国公开赠送两桶白兰地酒为总统贺寿。并且,以此事为引子开展宣传活动,宣传的内容和基调集中在法美人民的友谊上,但重点突出“礼轻情义重,酒少情意浓”这个主题。方案把开始宣传活动的时机定在了总统寿辰前一个月,而且就如何广泛利用法美两国的新闻媒介、如何具体进行连续热烈的宣传等细节问题,也制定了详尽的执行计划。
于是他们把该计划立即付诸施行,法国政府方面答应予以全力支持,并马上就此事向美国外交部门通报,很快也获得美国方面的同意。白兰地是法国的国宝,酒厂与法国政府其实是想到一块去了。
美国总统寿辰前一个月,一家美国报纸似乎是非常不经意地披露了一个从美国驻法国大使馆得到的消息,称法国方面将派专人向美国总统祝寿,并将随行带上一份堪称国宝的礼物。报纸的消息很简短,但却马上引起了轰动,公众注目的焦点集中在这份礼物到底是什么上面。随着各家大报的记者专程赴法国采访,这一谜底很快揭晓,原来是法国干邑世家的马爹利白兰地。
法国白兰地很快成了这个月的明星,它的诞生地、它的历史、它的制作工艺和它那独特神奇的美味,都一一在各种媒介上介绍给了美国的一般公众,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立即在美国掀起了一个“干邑白兰地”的热潮。充满了友谊情调的法国白兰地简直在美国家喻户晓,几乎所有的美国消费者都把它当做正宗和极品的标志。宣传活动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生日那天达到高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主要街道上竖立着巨大的彩色标语牌:“欢迎您!尊贵的法国客人!”“美法友谊令人心醉!”各个售报亭也整饰一新,摆放着美法两国的精致玲珑的小国旗。报亭主人精心制做的“今日各报”的广告牌上,一只美国鹰和法国鸡在干杯,造型奇异而可爱。醒目的标题提示着过往的人们,“总统华诞日,贵宾驾临时”,“美国人的心醉了”,浓浓的友谊之情感染着人们。
在美国总统府白宫周围,早已是人山人海,世界各国的游客们云集在这里。人们面带笑容,挥动着法兰西的小国旗,翘首盼望尊贵的法国国宝白兰地的到来。
上午10时,赠酒仪式正式开始,来自各国的宾客垂手分列在白宫的南草坪广场上,67岁的艾森豪威尔总统面带笑容,准时出现在前簇后拥的人群之中。
由专机送抵美国的两桶窖藏达67年的白兰地酒,特邀法国著名艺术家精心设计了酒桶造型,而67这个数字,正好象征着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寿龄。
四名身着红、白、蓝三色法兰西传统宫廷侍卫服装的英俊法国青年作为护送特使,正步将两桶窖藏达67年的白兰地美酒抬入了白宫。
艾森豪威尔总统在交接仪式上发表了简短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盛赞美法人民的传统友谊,祝愿这友谊就像白兰地酒一样美味醇香!
此时人群中立即欢呼声四起,群情沸腾,人们情不自禁地大声唱起了法国的国歌《马赛曲》。人们似乎闻到了清醇芬芳的白兰地酒香,品尝到了法美友谊佳酿的美味。
从此,法国白兰地酒畅销于美国市场。从国家宴会到家庭餐桌几乎都少不了法国白兰地,人们品味它,总会回忆起它不同凡响地来到美国的故事。
借祝贺总统生日之名去开拓市场,法国干邑白兰地酒厂的点子委实精妙。
7选对代言人的广告才能带动销售
企业的宣传,自然离不开广告,但做广告也有高深的学问在里面,并不是随随便便地乱做一气。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定位准确。因为大多数的产品都只适用于某一部分人,所以广告更应以此为出发点,如果定位不准,那么广告也就失去了意义。百事可乐针对自己的产品有针对性地选择名人做广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与老对手可口可乐的交锋中,百事可乐常常有好戏出台,使可口可乐备感其威力。其中,百事可乐运用的独具特色的名人广告,是为它赢得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1983年,百事可乐与美国最红火的流行音乐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签订了一个合约,以500万美元的惊人高价聘请这位明星为“百事巨星”,并连续制作了以迈克尔·杰克逊的流行歌曲为配乐的广告片。借助这位天王巨星的名头,百事可乐推出了“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的宣传计划,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迫使可口可乐拱手为百事可乐分出一杯羹。
事情的起因是百事可乐的一次市场调查。为了调整公司的经营并使之更符合市场的需要,百事可乐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市场调查活动。调查结果证实了他们的估计,被调查者对百事可乐的看法是:一个年轻的企业,具有新的思想,员工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一个发展很快,一举成为行业领跑者的企业;不足之处是鲁莽,也许还有点盛气凌人。对可口可乐的评价是:美国的化身;具有明显的保守传统;不足之处是老成迟钝,自命不凡,还有点社团组织的味道。
根据调查结果,百事可乐设计了新的广告方案,并想到了迈克尔·杰克逊。因为,对于像杰克逊这样不嗜烟酒、家庭观念强、宗教虔诚的青年来说,汽车、酒类都没有意思,他需要一种柔软、小巧、无害而有趣的产品,那便是可乐。因此,由迈克尔·杰克逊来为百事做可乐广告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不必是专家,看了杰克逊的音乐录像片后也会知道这的确不同凡响,因为杰克逊不仅仅是演唱,他的歌舞真是无人堪与媲美,即使关掉声音,观众也会在座位上按捺不住,迈克尔的魅力实在令人无法抵挡。
广告播出后,《华尔街日报》用头版做了大量报道。1984年间,97%的美国公众至少看过10遍这个广告。杰克逊的广告片开始播放后不到30天,百事可乐的销售量就急剧上升,使百事可乐成为1984年普通可乐市场上增长最快的软饮料。杰克逊的广告片大大提高了百事可乐的知名度,该广告的主题——“新的一代”已深入人心,百事可乐代表了美国的现代生活方式。
该广告赢得了所有的广告奖,它也使百事可乐的销售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百事可乐从美国市场上名人广告的巨大成功中尝到了甜头,于是在世界各地如法炮制,寻找当地的名人名星,拍制受当地欢迎的名人广告。
“每一次选歌和出唱片,我都有自己的选择。追风,那不是我的性格……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选择百事。”中国大陆的不少消费者,也许都听过这段出自刘德华之口的广告语。作为走红于大陆和港台的明星,刘德华的号召力是巨大的。这是百事可乐为开辟中国饮料市场而做的广告。
就这样,百事可乐借助于名人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持续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名人广告,让百事的名字深深根植于一代代消费者的脑海中,成功地打了一场场的漂亮仗,为百事可乐争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正如它在广告词中所言:“百事,新一代的选择”,这是百事可乐永不松懈的追求。
百事可乐一直是新生代的代表,所以其请当红影视巨星做广告的定位便十分准确。百事也曾请过一位女性政治家做广告,但效果不佳。广告定位准确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
8层次分明策划需求
在企业增长放缓、产品竞争力下降的情况下,加快新老换代、推陈出新可以有效扭转不利局面。但新产品是否会受欢迎,就要靠策划,靠像艾柯卡一样从开始阶段就进行思路清晰的谋划。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了一种名为“野马”的轿车。这种轿车一推出,一年内就销售出41万辆,创纯利润11亿美元。当时,购买“野马”车的人打破了美国的历史最高纪录,顾客简直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野马”车风行整个美国,各地还纷纷成立了“野马”车会。连商店里出售的墨镜、钥匙扣、帽子、玩具等,都贴上了“野马”的商标。
为什么“野马”汽车如此受人欢迎呢?它的制造者、策划者是谁呢?这要从美国的实业巨子,福特汽车公司的总经理——艾柯卡谈起。
1962年,艾柯卡担任福特汽车公司分部总经理之后便想策划生产一种受顾客喜爱的新型车,这个念头是他对市场进行了充分调查研究之后产生的。
艾柯卡把未来的新型车定位为:款式新,性能好,能载4人,车子不能太重,价钱便宜。他将这一产品的定位原则交给策划小组讨论,经过集思广益,大家不仅同意艾柯卡的产品定位,而且还补充了一些新内容。如车型要独树一帜,车身要容易辨认,要容易操纵,便于妇女和新学驾驶车的人购买,要有行李箱便于外出旅行,既要像跑车还要胜过跑车。要达到“一枪击中数鸟”,同时吸引几个市场的目的。
当策划人员对新型产品的目标进行最后决定之后,他们便着手拟定规划,设计图样,制作泥塑模型。
在车的命名上,艾柯卡经过与众人的反复商议最终将车名定为“野马”。
在新型车未问世之前,艾柯卡还邀请了底特律地区的54对夫妇到汽车厂做客,并请他们对新型车发表评议。在这些客人中,有收入比较高的,也有收入中下的。当这54对夫妇对新型车发表感想之后,策划人员发现白领阶层的夫妇非常满意“野马”,而蓝领工人则认为车很好,但买不起。后来,艾柯卡请他们估计一下车价,几乎所有的人都估计它至少10000美元。艾柯卡从这些客人的反映中得出一个结论:“野马”车太贵就不会有很多人买。当艾柯卡告诉客人,“野马”车的实际价格只有5000美元时,许多人都说:为什么?真见鬼!我要买一部。
万事齐备,只欠东风。当企业的目标确定之后,广告宣传活动就成为开路先锋了。艾柯卡是一个非常重视广告策划、宣传的企业家,为了推出这种新产品,他委托汤姆森广告公司为“野马”的宣传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广告策划。其广告策划的实施步骤大致如下:
第一步,邀请各大报纸的编辑到迪尔伯恩,并供给每个人一部“野马”样车,组织他们参加从纽约到迪尔伯恩的“野马”车大赛,同时还邀请了100名记者亲临现场采访。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赛车活动,而实际上,它是一次告知性的广告宣传活动。事后,有数百家报纸、杂志报道了“野马”车大赛的盛况。
第二步,在新型“野马”车上市的第一天,在260家报纸上用整版篇幅刊登了“野马”车广告。根据广告定位的要求,广告画面是一部白色“野马”车在奔驰,大标题是“真想不到”,副标题是“售价仅5368美元”。这一步广告宣传,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为主,进而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基础。
第三步,从“野马”上市开始,让各大电视网每天不断地播放“野马”车广告。广告片是由汤姆森广告公司制作的,其广告内容是:一个渴望成为赛车手或喷气式飞机驾驶员的年轻人,驾驶着漂亮的“野马”车在飞驰。选择电视媒体作宣传,其目的是扩大广告宣传的覆盖面,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做到家喻户晓。
第四步,选择最热闹的停车场,竖起巨型广告牌,上面写着:“野马栏”,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第五步,竭尽全力在美国各地最繁忙的15个飞机场和200家度假村和饭店展览“野马”。以实物广告形式,激发人们的购买欲。
第六步,向全国各地几百万小汽车车主,寄送广告宣传品。此举是为了达到直接促销的目的,同时也表示公司忠诚地为顾客服务的态度和决心。
上述分六步实施的广告活动,可称得上具有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之势。仅在一周内,“野马”便轰动整个美国,风行一时。
这一显赫的成绩,使艾柯卡一举成为“野马车之父”。由于艾柯卡策划有方,取得了成功,被破格提升为福特集团的总经理,很多美国人把他看成是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产品最终是要销售给顾客的,让顾客去评定产品,不仅可以发现产品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能拉近顾客与企业的距离,这无疑是一个亲近顾客的好办法。
9巧打“公益”牌
企业常为传播品牌而大做广告,而做广告的形式大多以直接宣传企业为主,但农夫山泉创立品牌之初却没有这样做。他们宣传的直接对象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通过“买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申奥捐出一分钱”这样的方式,委婉地间接宣传了自己。农夫山泉不以个体名义而是代表消费者群体的利益来支持北京申奥,实为一大创举。
中国申奥成功的一个赢家应属农夫山泉。这是因为养生堂公司看中了体育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同质性。在和平时期,体育是最能集中公众注意力和情感的领域,而体育热闹、紧张、激动包括失望过滤之后留下来的拼搏、平等、快乐、健康等人类情感,都是构成品牌形象的内涵元素。
据相关报道,农夫山泉为打申奥牌,狠下了6000万元的赌注。2001年4月,中央电视台“一分钱”广告如火如荼:“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从现在起,买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申奥捐出一分钱。”养生堂决定,从2001年1月1日至7月31日止,销售每一瓶农夫山泉都提取一分钱,以代表消费者来支持北京申奥事业。随着刘璇、孔令辉那颇具亲和力的笑脸在媒介上频频展现,这个广告每天在渗透着我们的生活;随着主办城市投票鼓点的日渐密集,申奥气氛一天天升温,而站在申奥队列中的农夫山泉也不知不觉成了一锅沸水。
其实,早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农夫山泉就把2001年的营销主题定在申奥上,可谓蓄谋已久。而且,农夫山泉的包装策略与广告策略同步进行,整个活动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此外,农夫山泉还在全国33个城市组织了“农夫山泉申奥狂欢夜”的公益活动,进一步加强此次活动的攻势。中国奥委会特别授予养生堂公司“2001~2004年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荣誉赞助商”的称号,并且拥有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标志特许使用权。养生堂公司由此成为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最高级别的赞助商之一,也是最早与中国奥委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赞助企业。
在北京申奥成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关注焦点的时候,业界内外已对养生堂的此次成功创意给予了关注和肯定:长达7个月的全国范围筹款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巨额资金。但这来自千万双手的点滴凝聚,比之于企业直接的捐赠,是后者数倍的乘数效应。因为这既为申奥注资,又为公民搭建了一条表达心愿和参与申奥的桥梁,而且作为企业,也在“善行”中提升了品牌和效益。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农夫山泉正是凭着如此的广告语调动了大众的积极性。当“事不关己”时,人们也就容易有“高高挂起”的心态。但如果把某一项事情变成了他也能参与进来的事情,那便会是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形。“既然喝水可以资助申奥,喝哪个牌子也是喝,为什么不喝农夫山泉呢?”这就是人们的一般心理,在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参与了的事情才会最有积极性。农夫山泉也正是抓住了人们这样的心理,才使品牌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和认同。
10以轰动效应吸引消费者眼球
能够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是每个消费者都最为快意的事。虽然由于竞争的加剧各大厂商为避免压力而争相减价,价格战的此起彼伏已让人们习以为常,但一些聪明的商家却会人为地制造一些轰动效果,这样的做法吸引了不少眼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金点子。
位于伦敦西部的英国最大的零售商场——哈乐斯百货公司,在制造轰动效应方面就有“绝活”:减价。
一提减价,也许你有些不屑一顾了:减价算什么,靠减价争取顾客也算新鲜吗?
是的,减价竞争,薄利多销似乎是商业界的老一套。可是,哈乐斯百货公司却的的确确是由于开展了减价售货活动,才在英国乃至全世界零售业中出人头地,在广大消费者心中建立起较高的信誉。
这得归因于它的减价不同一般。
首先,削价时间是固定的,每年1月和7月,各有一次;其次,削价持续的时间长,每次3个星期;第三,削价范围大,凡在该商场出售的百货,均不例外;第四,削价幅度大,一般降价1/3,有的甚至1/2以上。因而,哈乐斯的每一次削价,就是一次传统的让利活动,就会成为人们期待和关注的焦点,就会在整个英国引起轰动。
特别是在每次削价活动开始的第一天,场面最为壮观。在商场开门之前,成千上万的人提着各种购物袋,聚集在商场各个大门口,甚至拥挤在街道上,盼望着那一时刻的到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早一点到达该去的地方,买到自己早已看中的东西。而此时此刻,商场内的全体工作人员,也早已如临大“敌”般严阵以待——
总经理布郎,站在可以俯视正门入口和整个营业大厅的二楼楼台,手持无线电对讲机与各个入口处的工作人员保持联络,那情形仿佛他正指挥着一场大规模的战斗。
此后,一队队保安人员各就各位,在大门内和楼梯口做好装备,营业员也走上了自己的岗位……
快到开门的时间了,布郎对着手表开始倒计时:
“1分钟……30秒……25秒……”
此刻,商场外翘首以待的顾客们,也忍不住大声附和:
“5秒、4秒、3秒、2秒、1秒,冲啊!”
9点整,商场的10个入口同时开门,人群像潮水一样一涌而入。保安人员使出浑身解数,把蜂拥而入的人群推向电梯、楼梯。几分钟以后,这个总面积达5公顷多的商场便人满为患。每当此时,总经理布郎就会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你们看,这些提篮携袋的男女老少,忽然间怎么都成了奥运短跑健将?”
第一天过去后,拥挤程度有所下降。但是,在整个削价活动期间,哈乐斯百货商场都是人头攒动,人们争相购买所需物品,商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哈乐斯这项传统的、盛大的减价活动,已开展了30多年。而且,一年比一年壮观,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的销售量大。在整个活动期间,每天商场都要接待二三十万顾客,并使其中绝大部分人高兴而来,满载而归。在为期三周的减价活动中,商场平均每天要售出价值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美元的商品,如此空前的盛况,在全球百货公司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如此大规模、大幅度地价销售,公司还能获利吗?回答是肯定的。虽然削价活动对公司的利润有影响,但同公司所获得的利益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对此哈乐斯公司董事长克拉克讲得最明白,他说:“每次大减价,就像一场大的战役,在这期间,我们只能获得微利甚至无利可图,然而我们却离不开它。因为大减价已成为哈乐斯公司维持生命的血液,它可以消除库存,提高公司的声望,使顾客和我们的心理上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并使公司每个员工精神振奋。”
虽然是司空见惯的减价策略,但减也有减的技巧,并非随意一减了事。那样的话恐怕也就制造不出什么轰动效果了。哈乐斯百货公司通过固定削价时间、延长购买时期、扩大范围及加大降价幅度等手段,使自己的减价也不同于他人,这正是制造出轰动效果的根本原因。类似的案例在我国也有,如国美、苏宁等家电大卖场在开业或店庆之时曾推出过一元买手机、彩电、空调等活动,这样的活动往往是万人空巷的场面。虽然这样的方式有炒作的嫌疑,但它确实制造了轰动效应,也赚取了不斐的利润。
11企业也要“绿化”
在工业文明进入快车道的今天,资源匮乏却成了人们挥之不去的阴影,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因工业的极端发展而日益恶化。于是,各种环保组织应运而生。一些有远见的企业也顺应这种潮流,大打绿色牌。
随着环保运动的深入开展,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看到,在21世纪,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有利环境的产品的迫切需求,市场将出现新的格局。企业间的竞争将不仅是产品性能、服务品质、促销手段等方面的竞争,还包括环境保护方面的竞争。企业的生产过程不污染环境、产品有利于环保,企业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产品因其“绿”而大受欢迎,企业因其“绿”而蓬勃发展,产品绿色化如同一块金字招牌,在产品特色的创造上另辟蹊径,为企业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带来了新的机会,从而成为21世纪企业产品开发的一个方向。谁能尽早使自己的产品绿色化,谁就能在竞争中领先一步。
在电子行业,产品绿色化也是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方面走在前头的,当属IBM公司。在新世纪之初,IBM公司推出了“绿色电脑”。“绿色电脑”的耗能只有普通电脑的25%,大大节省了能源。与现有普通个人电脑相比,它有几个特点:主机板的电源由5V降为33V;附加了停机时具有电源暂停功能的“电源管理芯片”,使显示器和硬盘分开设置电源,这样计算机工作时功耗为120~130W,而睡眠时功耗降为30~40W;采用节能并防止电磁辐射的平板显示器;主机机箱采用金属板屏蔽,以防止辐射逸出。
从IBM公司和推出的“绿色电脑”产品来看,产品绿色化的途径主要有:一是节约能源。“绿色电脑”耗能只有普通电脑的25%,大大节省了能源;二是节约资源。地球上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迅速枯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节约资源的绿色产品不断推出;三是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鉴于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何少使用或不使用化学品已成为产品绿色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四是对那些严重破坏环境的产品积极寻找替代品或开发新产品。如以镍氢电池替代严重破坏环境的镍镉电池。
“绿色电脑”产品来源于“绿色技术”。所谓“绿色技术”,是指根据环境价值并利用现代科技全部潜力的技术。它并非特指某种技术,而是将技术用于环境保护的结果,因而所有用于环保、开发环保新产品的技术都可称为绿色技术,几乎囊括了科技的所有领域,代表着科技发展的一个方向。未来学家罗伯特·奥尔森曾指出:现在人们认为的先进技术到50年后早就成为博物馆里的“古玩”了,而“绿色技术”将充满生机。
企业产品的热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顺应“民意”的结果。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面临挑战的今天,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产品如不能顺应这样的潮流那势必难逃被淘汰的恶运。如前些年的有氟冰箱便是例证。相反,一些环保节能产品却大受消费者亲睐,如绿色食品、变频空调等。
企业大打绿色牌,对于节约能源和赢得民众好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2跟风创造效益
名人们总是媒体与民众追逐的焦点。如果有一个重大的事件发生在名人中间,人们便会给予其以极大的关注。这样的行为也为商家所利用,利用那些“名人效应”去推销自己的商品,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981年,英国王子查尔斯与戴安娜成婚所掀起的“戴安娜热”便是名人效应的结果。
1981年,英王子查尔斯和戴安娜要在伦敦举行耗资10亿英镑、轰动全世界的婚礼。消息传开,伦敦城内和英国各地很多厂商、老板几乎同时都瞄准了这一机会,绞尽脑汁想发一笔大财。糖果工厂在包装盒上印上了王子和王妃的照片,一些纺织印染行业都对产品的包装进行了重新设计,放上了具有结婚纪念性的图案。豪华的婚礼,给经营者带来巨大财运,但由此赚钱最多的却是一家经营潜望镜生意的商号。
盛典之时,从白金汉宫到圣保罗教堂,沿途挤满了近百万群众,当站在后排的人们正在为无法看到前面的场景而焦虑万分时,突然从背后传来叫卖声:“请用潜望镜看盛典!一英镑一个!”长长的街道两旁,在同一时刻,上百名儿童手里拿着用马粪纸配上玻璃片制作的简易潜望镜跑过来,片刻间,一大批潜望镜被抢购一空。
英国王妃戴安娜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当时都常常引起西方世界人们的极大兴趣。戴安娜穿的服装、理的发型,各国少女们竞相模仿,趋之若骛。英国的制造商们抓住了时机,充分利用这种“王妃效应”来推销商品。戴安娜的穿着是十分奢侈的,从1992年的2月底至7月底约共160天里,她在公开场合露面109次,至少穿了约74套不同样式的服装。服装制造商们敏感地抓住戴安娜这种昙花一现式的“时装表演”,纷纷仿制她曾经穿过的服装样式,大批销售。
英国女士传统习惯穿高跟鞋。这令鞋商们为讨好女士,千百年来绞尽脑汁在高跟鞋上打主意。但是,不论花样如何翻新,高跟鞋仍然只是高跟鞋!
1987年春天,人们发现女士们喜欢上了低跟鞋。老习惯突然改变,因何而起?原来,戴安娜身高178米,与其夫查尔斯的身高相差无几。如若穿上高跟鞋与查尔斯同行,甚至要比他略高些。戴安娜为了显示出查尔斯的高大,凡与查尔斯同行必穿低跟鞋。这一细节,给了成天为赢得顾客好感而大伤脑筋的制鞋商们一个闪电式灵感启迪!于是有人抓住这一点通过宣传媒介着力渲染戴安娜穿上低跟鞋又有多么潇洒云云,当然不忘从生理上宣传低跟鞋的好处。
鞋商们这一大力宣传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低跟鞋一时成了女士争购的“热点”,鞋商从中大发其财。显然,慧眼识“鞋”者抓住了这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机会,让“上帝”跟着他走。
事实证明,正如同小孩愿意模仿父母的举动一样,普通人也愿意去模仿名人的一举一动。所以戴安娜曾影响了时装界乃至社会的潮流。聪明的商家抓住这一商机,充分利用名人效应赚足了腰包。虽然戴安娜现已离世,但仍有商家在靠着她的影响力谋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