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通过他的家世,他的祖先可能是梭伦。梭伦是一个古希腊伟大的政治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柏拉图的父母希望他也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小时候,柏拉图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上过很多贵族大学,读了很多书,是一个当时大人们用来鼓励自己孩子努力学习的高级榜样人物,就如同现在的高考状元一样,这些童年的经历使得柏拉图一生都携带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和贵族主义的气质,永远不可能做到像苏格拉底一样,愿意和平民百姓完全平等地交往。
不过,不幸的是,在大约二十岁的时候,他碰到了苏格拉底,从此,柏拉图就不再读书了,而且每天跟着苏格拉底一道在街上游手好闲。一个如此优秀的有为青年,变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问题青年,在当时,这种情形不知让多少大人们痛心疾首。这一跟,就是整整8年,柏拉图每天和苏格拉底一样,在街上和无事可做的人辩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直到苏格拉底被处死。
在苏格拉底死后的一段时间内,青年朋友们被这场愤怒的、可怕的群众运动吓坏了,认为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快一点离开雅典。在这些青年人当中就有柏拉图,他离开了雅典,到意大利、埃及和西西里岛等地旅游,这一旅游,便又玩了整整12年。
直到40岁时,柏拉图才回到了雅典,这时,他想,也许他应该做一点什么事情了吧,于是,他就办了一个大学,名字大概是“柏拉图学园”,这是柏拉图学园西方文明中最早的大学之一。
这个大学开设了很多课程,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哲学、语言学以及音乐。但最有名的一门课程叫“柏拉图爱情学”,据说,柏拉图还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相信真爱者不准入内。”
在大学里,柏拉图开始收集苏格拉底所说过的最重要的话,编成了一本对话录,一共有二十多篇,这些对话录可以称之为“柏拉图爱情学”或者苏格拉底福音书。 “逍遥子”此书非常好看,对于爱情有狂热追求的年轻人应该好好研究他们的对话,因为这样可以让你从本质上明白爱情,从而也就能够追求到爱情,笔者甚至可以打包票,那一定行,因为爱情这个词语或者说爱情本身的含义很可能都是因他而产生的。不过,他们的对话也非常像一对恋爱中的男女,喋喋不休的话翻来覆去讲无数遍,这很容易让一般年轻人一看就睡着了。但如果你能够有超好的想象力,把对话的对象看成是一个你正在努力追求的漂亮女孩子,那么不管多么啰唆的对话,你都会兴趣盎然地耐心听完,这便完美了。 柏拉图全身心投入教学中,并且努力传播他大哥苏格拉底所讲过的话,他表现出了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无私奉献的热忱,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得不把他比作基督教的圣徒——圣保罗。圣保罗过的是一种极其冒险而又危险的生活,永远都在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跋涉着,吃着最差的食物,唯一的使命就是把基督的福音传播到全世界,而柏拉图却从那以后,四十多年都在他那个舒适的学园中没有离开过。两个人的生活看起来天差地远,但他们的幸福是否也一样有差别呢?
为什么他能够整整40年在学园中默默无闻地耕耘而不需要到外面为生活奔波,也许由于他是贵族,有一份继承的小财产,可以维持他俭朴的生活吧。而他的才华,也使得大老远的人们愿意来他的学园听几堂免费的课程。
柏拉图在内心世界中是一个浪漫的乐观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的进化有一个稳定变化的过程。所以他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慢慢上升的,世界是从优美的物质财富前进到优美的分配体制,又从优美的分配体制再前进到优美的精神财富境界。
这些东西在纸面上听起来当然很动听,当他试图提出他所认为的完美国家制度时,他对人类的完美无缺和对至善的愿望太大了,以至于他对其他一切一概不闻不问,他的理想国(人们认为这是纸上乌托邦的始作俑者)似乎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他好像以极大的精致性反映了当时那些衣食无忧的贵族们的偏见,他们总是享有大量私人收入所提供的舒适感,并且对于下层老百姓怀有一种深刻的不信任感,唯恐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地位”,并且想要只在他们群体内部分享上帝赋予他们的人人平等的权利。这些也许并非“理想国”的本意,但是极其容易让读者们产生误解。
不幸的是,柏拉图的书在西方大人物中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有名的《理想国》在之后所有的时代中,在这些伟大人物的手里,都变成了他们统治老百姓的最强大武器。 “逍遥子”其实《理想图》是一本很好的书,只是那些大人物并不能读懂或者说他们达不到柏拉图那种人性的境界,所以便乱用了这本书,这正如中国的《论语》本身挺不错,却让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人胡乱使用。 柏拉图晚年似乎也对自己所乐于憧憬的“理想国”有些怀疑,于是,他又写了一本相对应的“法律国”,这大概是现在全世界都在努力推行的以法治国根据的最早文本。他大概认为理想国还不能实现时,需要先退而求其次,达到“法律国”的标准。
柏拉图最有名的理论是“柏式爱情观”。 他认为,只有当灵魂摒弃肉体而向往着爱的时候,这时的爱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爱的愿望就不会得到真正满足。在中世纪,西方的人们一直都很向往这种纯精神境界的“柏式爱情”,这种爱情观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认为爱情是一种高境界的精神享受,所以他们就因此而纠结出了一个相对应的宗教“禁欲理论”来。
不过,说实话,影响西方贵族近两千年的骑士爱情观和近两百年全球发展的所谓的自由恋爱观都应该是起源于柏拉图的理论,他可以称得上是“恋爱学”祖师。
他觉得也许他的老师与哥哥苏格拉底代表了真智慧,而哥哥死了,真智慧也就消失了。在他发现了这一点后,便想,既然人类已经不能理解什么叫自知无知的智慧,那么就创造一个人类能理解的概念吧,这样人类活着才有希望,于是“爱情”的概念也就这样产生了。 他最后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自知无知,那么他就会得到双倍的无知:人类本来的无知加上还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 可惜,柏拉图死后,人类没有能够真正弄清“柏拉图式爱情”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一直到现在,人类都还在不停地反问:“柏拉图式爱情”到底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