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我国则高达99%(李玉刚,1999),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中国企业现状。尤其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西移,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时期,我们不得不考虑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对实现整个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资本作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制约瓶颈,如何突破资本瓶颈的限制,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西部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5.1西部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加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自然而然就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西部中小企业地处内陆,地理环境封闭,信息闭塞,享受不到国家优惠政策,加之本身在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严重地制约了自身的蓬勃发展。其融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部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充足,目光不够长远。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具有较强的市场承受力,高度的弹性机制,因而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对资金的需要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自身必须有充足的资金积累,以便及时地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西部中小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着短期化的倾向,缺乏长期经营思想,表现在利润分配上就是分光、分完企业赢利。对于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经营者来说,由于收益与成本之差几乎为零,所以也不可能存在利润分配,更不用说积累。据统计,1998年全国独立核算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9%,小企业为66.5%,西部地区小企业的负债率高达80%以上,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利息支出比大中型企业多6.79亿元。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获得外部资金支持条件下非常重视自身的积累,这一点对于任何类型的企业都是适用的。如果连一点本钱都没有,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外来资金的支持,这样的企业生命力是难以持久的,因为逐利性是资本的实质所在。
2.国有银行商业化步伐的加快,银行出于其资本的“三性”(即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的考虑,在信贷的对象上更多地选择了效益好、规模大的大型企业,更少地将资本投向中小企业。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本身经营规模及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渠道就非常单一化,即过分集中于银行贷款。而作为中国银行支柱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普遍加强了对金融业风险的防范。中小企业无力叩开直接进入融资市场的大门,而进入间接融资市场的路途依然是困难重重。上海在去年曾对1000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有79%的企业认为,贷款难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只有21%的企业认为能够得到贷款支持。拿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来说,自1995年以来,乡镇企业得到贷款占全国银行贷款发放总额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95、1996、1997、1998年分别为11.27%、8.5%、7.09%、5.44%。在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信用社贷款不仅比去年减少了25.1%,而且其所占比重1995-1998年已经由25.5%下降到18.4%(资料来源: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另据了解,被金融机构普遍看好的北京中关村,8000家共需270亿元信贷资金的中小企业只有不到400家得到了16亿元的贷款。
3.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落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的不足表现在:(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法律环境不完善。《担保法》仅明确了债权人和保证人的经济法律主从关系,缺乏对保证人的利益保障。从一定程度上讲,《担保法》加大了担保机构的风险,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担保机构担保行为的作用。(2)担保机构注册资金小,担保作用甚微。(3)政府对担保机构干预过多,担保基金的市场化运作不理想。许多地方信用担保公司是由政府、财政出资组建的,要求银行向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或相关企业贷款,增大担保公司的风险和银行的风险。(4)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不力,银行根据谨慎性原则一般不愿放大或放大比例过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国际担保业行规并限制了担保基金作用的发挥。(5)没有建立分散和化解风险的机制,目前我国担保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一家再担保机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担保机构的风险。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大,无形资产难以量化。而从银行对抵押物的偏好来看,金融机构更偏爱于固定资产,尤其是房地产。在以抵押或质押为主的贷款形式中,需要对抵押品或质押品进行评估、公证、登记和封存,其中费用占贷款额5%左右,对于平均年利润3%-5%的中小企业来讲,更是不堪重负。
4.社会信用环境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也增加其贷款的难度。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差,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信用观念。表现在信贷业务中就是中小企业欠息严重,不良资产比例偏高,改制中逃废银行债务等现象。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为例,截至1998年6月末,与该行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3986户,欠息的有2316户,占58%,欠息额占该行企业欠息总额的63.8%;不良贷款占该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6.8%。其中有47户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银行债务,占改制企业的50%,涉及贷款本息9.46亿元,严重危及该行贷款安全。可见,中小企业自身社会信用观念薄弱,是商业银行不愿向其放贷的原因之一。
另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自身实力弱小,人员素质不高,市场研发能力不佳,应对风险能力弱。从产业角度来讲,占主导的行业仍以“夕阳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风险产业为主,这就决定了其市场准入的门槛不高,生存难度加大,绩效不高,风险巨大,产生了“高开业率,高倒闭率”的现象。对此,金融机构不得不从严从紧考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一言以蔽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我们除了要求中小企业苦练内功,还应该从融资模式上创新,促进其迅速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
5.2融资方式的选择
5.2.1间接融资
所谓间接融资就是资金盈余部门购买金融机构的间接证券(间接证券是金融部门发行的债券,主要包括银行券、存款、银行汇票),资金流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再购买资金短缺部门的直接证券(直接证券是非金融部门发行的负债和股权,主要包括商业汇票,商业期票,债券、股票等),资金最终流向资金短缺部门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生力军,建立信用担保体系,进行制度方面的创新,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一个关键点。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讲融资信用。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丧失,风险障碍,这就要求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和监控体系。建立信用担保体系要遵循以下原则:规模化原则――要有稳定的一定规模的资金来源;市场化原则――担保公司必须是法人,实行企业化管理且业务运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规范化原则――账户管理规范,准入条件规范,操作程序规范;系统化原则――建立分层次的担保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相应的担保机构,选择相关协作银行。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立再保险机构,为担保贷款提供再保险,以期达到进一步分散风险的目的。西方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问题上就普遍采取了对中小企业的担保合同进行再保险,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和分散贷款风险。再保险机构的设立应由政府和商业性保险机构共同出资组成,我国的保险机构应根据我国国情,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贷款保险业务;同时,政府应在税收政策上支持贷款保险业务,使贷款保费维持在较低水平,以减轻企业负担。当中小企业不能如期履行还款义务时,再保险机构应给予担保或给银行以一定的补偿,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
2.多方面筹资,实现担保机构的多元化。我国目前的担保机构主要由政府出资组建,这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也阻挠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来说,财政资金数量的有限性,必然会导致信用担保机构倾向于照顾少数符合国家产业倾斜政策的企业,而不能解决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此外,如果有关部门对信用担保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加之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就担保本身而言就孕育着风险。
担保机构主体多元化既可以满足国家产业政策的需求,又可以更大程度地为中小企业分散风险,并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以保证中小企业融资的广泛进行。其主体可以包括银行、政府、行业及其他机构,这无疑有利于中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作为企业单纯资金供给者,无权参与或介入企业的管理运营。西方的市场经济,早已经使银行的角色作用发生巨大的变化,它通过与工业资本的结合,把发展的触角伸向企业。银行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管理,确保企业的市场决策能够为其利润最大化目标服务。企业本身运用充裕的资金,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
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的确定与实施、金融业的改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整个国际大环境的变化,都要求我们加强整合,在银行企业彼此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协作式的战略伙伴关系。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进一步商业化及中小企业本身发展潜力的充分展现,银行企业间也会必然地形成一种彼此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5.2.2债券融资
债券是指企业所发行的具有一定期限和偿还利率的信用凭证。债券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优于股票融资,因为企业不必担心所有权的缩小与经营权的受干涉。尤其是那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更不愿为短期的资金困难而轻易地出让股权,他们更乐意选择债券融资方式。当然,债券融资也有其劣势所在,即企业必须按期全额(包括利息)返还给债券的购买者。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初步阶段,债券的交易仅限于国家债券及个别有实力的大企业,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具备进入我国债券(企业)发行市场门槛的条件。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之一就是股份公司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不低于6000万元,不允许企业私募发行债券。换言之,我国债券市场现今尚未向中小企业开放,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信用,财务状况不佳,管理不善。如果按照国外通行的债券发行标准,证监会必须对发行债券企业进行信用评估,而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不具备这种发行资格的。因此,债券融资的首要前提是建立在较高的信用等级、良好的成长潜力及合理的资产结构之上的。
就我国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而言,可进行两种发债制度的尝试。
1.企业债务委托人制度。由于公开募集的债券投资人极具分散性,因此没有统一的组织或机构来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资本经营的行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发行债券的企业与信托投资公司订立协议,一旦当企业不能如期偿还本息时,持有证券者可将收益权与监管权统一托付给信托投资公司,由其来统一行使,以强化企业的硬化约束,有效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利。
2.担保发债制度。由于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基本上已全用于抵押贷款及信用等级偏低,可采取由银行、担保公司及企业本身联合发债,以提高公众的认可度。当然,这是建立在银行、担保公司看好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并愿意为此承担风险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联合担保发行债券有效地将三者命运捆在一起,在既达到分散风险、赢取利润空间的同时又使得任何一方不得不监导企业债券筹资的投向,评定投资效益,提高资金运作安全性,强化企业偿债能力,最终有效保护各方的利益。
为分散联合担保的风险,可以引入贷款保险的方式,即按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作为标的由银行向保险公司投保。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保险机构的登陆所带来的保险业的创新及贷款保险制度的创立可进一步分散原已分散的担保风险,相应提高融资担保的成功概率。
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并非所有企业都可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公募债券,而应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律,真正让那些经营机制完善、行业中强势企业、产品具有充分竞争力的企业获得优先发债权,以加速其成长的步伐。
5.2.3创业投资基金
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的概念内涵是为尚未上市的但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基金,其定位标准为高风险高回报。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的服务对象决不仅限于尚未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还包括仅仅处于概念构造中的企业。
最早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的是美国。其目的是提高美国企业的形成率,解决新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同时向其提供管理方面的服务,以有效地促进其迅速发展。就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创业投资基金成就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腾飞,培育了苹果电脑、IBM等一系列超级高新技术公司,加速了美国知识经济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随后这一基金被欧洲及亚太地区新兴工业国家所采用,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增速低的趋向和事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产品结构陈旧,长期以来的重复建设等。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即通过发展知识经济,实施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兴国战略,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小企业作为创新的主要动力,在我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有效机制来协助其突破资金的瓶颈,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而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
另一方面我国也存在着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的可能性。首先,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高科技及高新技术发展,除了广泛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还投入巨资重奖科技人员。高新区也先后建立了一批具有投资性质的中小企业“孵化器”,具备了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的基本特征。其次,我国在投资基金建立和运行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最后,国内外资本市场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金,这就为基金的设立提供了可能。
中国的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应在尽可能地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同时充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由于其具有后发优势,所以设立中国的创业投资基金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规范或者是比较规范的基础上,从而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1.健全法制以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的建立与发展。在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成为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石。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对基金的设立和运行进行有效地规范,能保证基金按照其固有的自我保护程序运行,能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避免恶性竞争,使创业投资基金步入稳定正常的发展轨道。
即将出台的《产业投资基金法》将包括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的内容,但是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需要有关法律的综合配套,因此还必须对原有的相关法律进行修正,从而为创业投资基金的运行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加强创业投资基金监管和行业自律。法律只能为创业投资基金的运行提供框架,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化及多变性,其规范化的运营尚需政府的有效监管和行业自律。从西方国家基金发展的历史来看,政府的培育、监管是一个必不可缺的条件。同时,基金行业应努力加强自律机制建设,增强自我发展与规范能力,以实现良性发展的目标。
3.高素质的投资基金专家队伍的建设。创业投资基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投资工具,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创业投资基金在中国成功发展的重要保证。专家队伍培养途径包括高校中设立相关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健全行业自身的激励机制,充分信息沟通等。
4.建立创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严格有效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是基金运行的基本条件。良好的退出机制有力地保证了创业投资资本实现价值回报与进一步良性发展,也是影响投资者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鉴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法人股不能上市交易,这就使得基金市场缺乏退出机制,也不符合资本逐利性的要求。二板市场的创立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重要的通道。
中小企业本身也要创造条件吸引投资基金的青睐。现代市场经济的透明双向原则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苦练内功,加强创新,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以获得与创业投资基金对话中更大的主动权。
总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必须认真谨慎但又不失时机地推动其发展,以迎合广大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
5.2.4资产证券化
进行资产证券化尝试,实现金融工具的创新。
资产证券化70年代末兴起于美国,90年代开始在全球扩展。我国也于1996年进行这方面尝试。资产证券化可以归结为一种有担保的直接融资制度,它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资助器”。一方面,资信良好的金融中介做发行人或担保人,易于达到融资目的;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采用转让资产的方式获得资金,不在资产负债表中显示融资费用,出售资产所获得的资产也不表现为负债,从而不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也是中小企业至关重要的一项财务指标。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没有一套有关法律作为规范,初期遭到多种机构的过度干预,也没有相应的高资质的担保机构,就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来讲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就资产证券化而言,我们需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要能够准确界定“真实销售”行为,增加实际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首先是尽快制定SPV市场(专为资产交易及相关的权益安排、担保发行而设立的“空壳公司”)进入、经营与退出方面法律;其次是修订现有法律中与SPV理念矛盾的条款。
2.要满足证券化资产的质量要求。证券化资产必须是收益大于成本,是能够在未来预测的稳定效益。
3.资产证券化还需要高资质的担保机构,以降低资产证券化的实际运作成本。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信用的评级与担保。准确而恰当的信用等级评定可以最大限度地防范投资风险,增加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减少投机成分,而合理的资产定价则是担保融资的运作前提,应尽量使资产价格与价值相符合,减少资产泡沫。这一切都有赖于评级与担保的真实性与公正性。
4.通过法律规范使机构投资者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降低由于法律法规不明确而对证券投资机构和基金的过度干预,完善资本市场主体地位,优化资本证券化融资环境。允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各类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购买资产证券,克服信息的不对称,降低证券持有人的市场风险。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其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改革的目标,在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体制的缺位与碰撞,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歧视”中小企业的政策与现实,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成为令政府、金融界及企业界头疼的问题。惟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加强中小企业自身“造血”功能的同时,从政策、体制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突破原有观念的束缚,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设立二板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方式,健全担保制度,创新金融工具,全社会各方面都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推动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腾飞注入新的力量,使其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5.3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
5.3.1仅凭国有大银行,难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我国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分布面广,从业人员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长期以来,担保难、贷款难,始终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这两年财政、银行和各级政府通力合作,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力度有所加强,资金供求矛盾有所缓解。有关部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上海已经停产或准备停产的中小企业情况看,47%的企业停产原因是资金困难,缺乏后续供给。我国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有着种种的局限性,其信贷投向主要是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或大型项目。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风险与利润的考虑,国有大银行普遍实行“双大战略”(银行业务向大城市倾斜、向大中型企业倾斜),与中小企业关系就更疏远了。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要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的份额。然而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5.3.2办法在于兴办地方性中小银行
世界各国即使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其银行体系的组成也是以中小银行为主的,如美国有1万多家银行,是世界上商业银行最多的国家,但其中资产总额低于2500万美元的“小小银行”就有2000家,占银行总量的20%,资产总额在5亿元以下的中小银行有9000多家,占到银行总数量的90%以上。日本的商业银行体系由都市银行12家和地方银行164家两部分组成。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银行数量较少,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银行的数量更少。到2000年底,我国拥有4家国家独资商业银行,其资产总额约占全部商业银行的75%左右,营业网点占全部商业银行的90%以上;9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除民生银行外,它们的经营定位并非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近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基础上改制而组建的,绝大多数规模很小。显然,我国的中小银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极不相称。
大力发展中小融资机构,特别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方性中小银行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既关系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性举措,又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性中小银行的最大优势在于与地方经济紧密相关,与中小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小企业天生的合作伙伴。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在信息上比较容易沟通,可以节省交易费用。以中小银行自身来说,由于可贷资金数额较小,无力经营资金需求量大的项目,而中小企业贷款一般是数额不大的流动资金贷款,且期限较短,对银行来说,风险较小,流动性较高,盈利性也较好。也就是说,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事实也正是如此,如上海银行把中小企业作为宝贵的客户资源,有志于办成“中小企业银行”。目前在该行开户的中小企业约23万户,约占上海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62%;中小企业贷款总额占该行贷款总额的80%以上。上海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得到了发展与壮大。
5.3.3兴办中小银行的若干对策
发展商业性的中小银行可以有多种途径:(1)以原城市信用合作社为基础,通过改制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具体可考虑,先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市则暂缓组建。(2)把一部分金融机构的“壳”资源,如各地的信托投资公司,增资扩股,建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3)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行以下的营业网点及设施,进行股份制改造,组成国家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的商业银行。(4)向法人机构和社会公众招股,组建如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那样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当然,设立中小银行需要一整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并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等问题,不能草率行事,一哄而上。其中,市场准入、退出、存款保险等配套制度,要加快立法,尽早出台。
而对已设立和将要设立的中小银行,则要加以扶持,使其合法合规经营,办成规范、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主要对策是:
1.政策扶持
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较,中小银行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政府多方面政策扶持,其中包括:(1)扩大中小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渠道,允许其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以解决短期资金的余缺。对经营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中小银行开办再贷款、再贴现业务。(2)支持中小银行的业务创新,增加业务品种,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3)中央银行放开中小银行针对不同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的限制,实行有弹性贷款利率,允许中小银行在中央银行核定的限度内,适度提高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的利率水平,以增加中小企业可运用资金的规模。
2.规范治理
实行股份制的中小银行企业,理应是一级独立的经济法人,是一个无上级、无主管部门(中央银行的监管除外)的金融企业,其行为应当不受地方政府的干预。中小银行如果不坚持独立经营不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分权制衡,而去依附地方政府,弄不好会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或盲目投资的工具。这方面的教训应牢牢记住。
3.正确定位
目前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国家信用的特殊地位和数量庞大的营业网点及资金实力,具有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中信、招商、华夏、光大、兴业等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依靠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优势,在全国大中城市“招兵买马”,普设网点、争抢地盘。相比之下,地方性中小银行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下风。但中小银行业要扬长避短,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以零售业务为主营方向,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拾遗补阙”,做小、做散、做短、做新,同样可以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如上海银行,由于坚持以中小企业为主和为地方与社区经济服务的市场定位,在上海银行业竞争中占据了较有利的地位。上海银行的企业开户数列全市第二位,中小企业贷款比例达80%以上,且开创了上海市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贷款、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贷款、再就业工程贷款。可以这样说,上海银行虽不具有同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全方位抗衡与竞争的实力,但它已确立了在上海金融市场的基本份额,包括资产利润率、人均创利等在内的许多经济指标的水平已超过了国有大银行。
4.创设激励机制,有效促进贷款营销
虽然中小银行有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优势,但种种事实说明,这方面优势的发挥还得靠银行内部经营机制的完善。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中小银行内部建立和完善贷款营销的激励机制。过去出现过的“滥贷”现象,包括“人情贷款”、“关系贷款”、“条文贷款”等,今天已经没有市场了,“慎贷”对银行来说是一大进步,符合稳健经营原则的要求,但“惜贷”则不可取。所谓“惜贷”,是指银行在“三有一符”(有放款能力、有放款对象、有贷款需要、符合申请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不贷款或少贷款的一种消极的经营行为。“惜贷”现象的出现,原因比较复杂,但从银行自身来说,缺乏有效的贷款激励机制,员工的责权利不对称是其主要原因。投资总是有风险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样也是有风险的,因而银行贷款也总是有风险的。倘若让信贷人员对每笔贷款都要负全部的责任,这似乎太苛刻了。强化发放贷款的责任是完全必要的,但由谁来承担责任及责任大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应当允许在不定期期限内、有一定比例的贷款损失率。与此同时,对开展贷款营销,增加银行效益的,也要有一定的奖励。否则,“不贷没风险,少贷少风险,多贷多风险”,有谁愿意去做贷款呢?当然,中小企业自身也应有所作为,以积极态度争取得到银行支持。特别是要加强信用观念,牢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准则,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以赢得银行的信赖和支持。
5.完善监管,谨防金融风险
相比于大银行,中小银行的弱点和不足是明显的,诸如实力不强,信誉不高,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经营业务单一,难以做到以盈补亏,分散风险;机构小,容易被个别人把持,极易产生“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等等问题。因此,中小银行应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注意金融资产的安全,规范经营行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对中央银行来说,要针对中小银行的特点,加强监管,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落到实处。
对中小银行的金融风险问题要有实事求是的分析。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困难与问题相当突出,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谁又能说我国大银行的风险问题并不严重或并不存在呢?说中小银行规模小,实力不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这也是事实。但承受风险与风险的产生及防范不完全是一回事。树大招风,而树小可避风,中小银行完全可以防范和化解风险,关键在于制度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