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在这简陋、孤独的小阁楼里,开始学写诗和剧本,他写呀写,就如着了魔一样,连星期天在教堂里做礼拜时,他还是悄悄带了一本簿子偷偷地写……后来,在一位好心诗人的帮助下,安徒生在哥本哈根几家有影响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了诗作。还出版了幻想游记。他创作的喜剧也在皇家剧院上演了……
这时那个曾经嘲讽过他的王子已经成了丹麦国王,他看见了安徒生创作的喜剧,派随从给剧作家安徒生捎话:“你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在生活上和事业上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国王一定会满足你的任何要求。”
安徒生听了随从传达的“圣旨”,笑了笑平静地答道:“请你转告国王,我什么也不需要!”
这时,安徒生的作品已颇有影响了,如果创作喜剧、诗剧会给他在名利上带来更多的好处,可是,安徒生想到自己苦难的童年,决心为孩子们,尤其是苦难的孩子创作。他作为一个童话作家,整整写了43年,每年圣诞节他都要为孩子们写成一本童话集,他一生共写了160多篇不朽的童话作品。
(第十三节)达·芬奇两年画一蛋
达·芬奇从小就喜欢画画。他画画时,常常有很多小伙伴围在一旁观看,由于他画得好,大家都叫他小画家。
达·芬奇14岁时,他父亲决定找一位老师教他画画。
达·芬奇跟着父亲,来到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家弗罗基俄的画室。
“快给老师行礼!”父亲对达·芬奇说。
达·芬奇连忙从书包里掏出他认为最满意的几张画,双手递给了教师。
弗罗基俄老师翻着看了看,还给了达·芬奇,对他说:“画画是艺术,不是画着玩的,要下决心打好基本功,才能学好!”
达·芬奇连忙点点头,表示他听懂了。
父亲走了。弗罗基俄老师在画室一角的写生台下放了一只鸡蛋,对达·芬奇说:“你先要学会画蛋,要仔细观察蛋的形状,要画得和这只蛋一模一样。”
达·芬奇开始画蛋了。原来他认为画蛋很容易,可是真要画得一模一样却很不容易。他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很认真地画了一张又一张。画完一张,就仔细地与写生台上的那只蛋对照,找出画得不一样的地方,再仔细地画。
达·芬奇天天照着那只蛋画呀画,一直画了两年,画着蛋的图画纸也积了厚厚的一叠了。弗罗基俄老师有时候站在他身后不声不响地看一眼,就回到他的画架前去画他的油画了。慢慢的,达·芬奇觉得有些不耐烦了,他多么想能象老师那样画绚丽多彩的油画啊!于是就去对弗罗基俄老师说:“老师,我画蛋已经两年多了,可不可以让我画点别的……”
“唔”,弗罗基俄老师看着他说,“你一直画蛋,是不是觉得太枯燥乏味啦?”
达·芬奇点点头。
弗罗基俄老师走到写生台前,把那只鸡蛋转了一下说:“你看,蛋的形状又变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看到不同的形状!你要画得能得心应手——就是把看到的、想到的形象,能用笔熟练地画出来才行啊,这是学美术的基本功啊!”
达·芬奇是个聪明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就更加刻苦地练习画鸡蛋。后来,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意大利闻名世界的伟大艺术家。
(第十四节)柯贝特节食勤读书
威廉·柯贝特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11岁时,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连饭也吃不上了。
一天,妈妈满面忧愁地对柯贝特说:“孩子,咱们家连粗面包也吃不上了,你已经长大,妈妈实在难以再养活你,你到外面想办法自己去谋生吧。”
柯贝特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安慰妈妈说:“妈妈,您说得很对,我已经是个男子汉,应该自己出去谋生了。”
柯贝特带着妈妈为他准备的几件洗换的旧衣服,还有他喜爱的几本旧书,吻别了妈妈,就离家外出了。农忙季节,帮助农民收割庄稼,换几顿饱饭和一些微薄的报酬,农忙过后,他就到建筑工地上当小工。赚得一点钱,除了应付很简单的生活外,省下来的钱他都寄给了妈妈。
柯贝特非常爱学习,劳动之余,他就阅读离家时带的几本旧书。他反复地阅读,几本书的内容他都记得滚瓜烂熟了;他很想买本新书。
一天,他从城里的一家书店前经过,看到橱窗里陈列着许多新书,其中有一本斯威夫特著的《一只桶的故事》,书价是3便士。柯贝特很想买这本书,可是他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一看,只有3便士了。他犹豫起来:“买不买呢?这3便士买了书,就没钱再买面包,得挨饿啦!”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宁肯挨饿,也要买书,于是他走进书店,用仅有的3便士买下了这本书。
柯贝特带着这本《一只桶的故事》,快步走出小城,在田野旁的一棵大树下坐下,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读着,读着,夜幕不知不觉降临了,柯贝特还是借着昏暗的光线埋头阅读,直到光线暗得无法再辩认书上的字,他才小心翼翼地把书放进口袋,枕着包旧衣服的小包袱,和衣在树下睡了。
第二天清晨,树上小鸟的叫声把他唤醒了,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跑到一条小河边,用手捧起清凉的河水喝下去,压了压难忍的饥饿,又洗了洗脸,就上路去寻找换饭吃的活了。他一面赶路,一面继续贪婪地读《一只桶的故事》。
从此,《一只桶的故事》成了柯贝特形影不离的伴侣。
就这样,柯贝特一面做工糊口,一面省钱买书。他认真刻苦地读书,当掌握了很多知识后,他就开始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终于成为英国的一位著名的作家。
(第十五节)海伦·凯勒眼盲心不盲
一个眼瞎、耳聋、嘴不会讲话的小姑娘,不向命运屈服,以顽强的毅力,学会了英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5种语言,完成了14部著作,成为世界著名的女作家和教育家,创造了人类的一个奇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1880年生于美国亚提马巴州的一个小镇。
那时,她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而且聪明过人,6个月时就学会了说“您”,“请喝茶”等话语。她还不会走路时,就能模仿大人们的动作,而且能记住许多亲友的面孔。
可谁会想到,一场巨大的不幸竟会降临到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身上。海伦19个月时,发了一次高烧,烧退后,她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因为失去视力听力,到3岁时,海伦连话也不会说了。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啊,没有色彩,没有声音,没有了交流。可是小海伦很坚强,她能用自己的一些动作表达她的意思,如用摇头表示“不”,用点头表示“是”,拉一拉手表示“去”。她5岁时,竟学会了把洗好的衣服叠好,放进橱柜里,还能凭手的感觉,分清哪几件是她的,哪几件是别人的。但她的动作和手势有时不能完全被理解,她会因此焦急、烦躁而大发脾气,她的父母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小海伦7岁时,她父母请了一位叫安妮·沙莉文的小姐给她当启蒙老师。说来奇怪,安妮一来到她家,小海伦就向她扑去,用手摸她的衣服和脸,非常亲昵。
安妮开始教小海伦学习,她先拿了只玩具娃娃给海伦,并在她手上拼写娃娃这个词的字母。海伦立即就领会了,她一遍又一遍地在手上画“娃娃”这个词。安妮发现海伦能用许多办法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想要冰棍,就摇动想象中的制冷器的摇柄;想要面包加奶油,就做出切面包和涂奶油的动作。于是,安妮又教她一些新词:针、帽子、杯子、坐、站、走等等。海伦都学会了。
一天,安妮把海伦带到水房,让清凉的水从海伦的一只手上流过,同时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写“water”(水)这个单词,海伦一下子茅塞顿开,她懂得了所有的东西都有名称。
从此,花丛旁、大树下都成了海伦上课的教室。老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用心,一个多星期后,小海伦竟学会了400多个单词和短语。
海伦8岁时,安妮把她带到了一所盲人学校。在这里,海伦又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她可以“看”许多盲文书,还可以用手语和其他盲童交谈了。海伦学习的课程有算术、地理、动物、植物和语文。她对每门功课都很感兴趣,学得非常认真,作业不做完,她是决不会罢休的。
海伦10岁时,她知道了挪威有个盲聋哑姑娘学会了说话,于是她心中也燃起了说话的愿望,她在安妮带着她去找另一听聋哑学校的校长萨拉·高勒小姐,要求她帮助海伦学说话。
高勒小姐把海伦的手指放进自己的嘴里,让她感觉说话时舌头、牙齿、下颌的位置和说话时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接着,她又用舌头顶住下牙床,做好发“i”音的准备,并让海伦把食指放到她的牙齿旁,另一个手指放到咽喉处。不停地发出“i”的声音。高勒小姐刚一停下,海伦就用手把自已的牙齿和舌头的位置摆正,发出了“i”的声音。她的发音和老师的发音几乎一模一样。后来,海伦又用这种方法,学会了M,P,A,S,T,I等字母的发音。慢慢地她开始结结巴巴地学讲话了。一开始,她讲话的声音怪里怪气的,语调平平的,分不出轻重音。为了使发音正确,海伦不停地练习,一直到能正确地发音讲话。
可是坚强的小海伦仍不满足,还想直接“听”别人讲话。
怎么办呢?她把食指、中指、大拇指分别放在说话人的嘴唇上、鼻子上和喉咙处,从这些部位在讲话时的颤动中,领会对方在讲什么。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海伦终于能用手指“听”别人讲话了。
16岁时,海伦进入坎贝里奇女子学校学习。安妮每天陪着她一起上课,把老师讲的内容拼写到海伦的手上,让她记忆、理解和消化吸收。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学会了用打字机写作和翻译。海伦虽然集盲、聋、哑于一身,但她以顽强的毅力,作出了比常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