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希腊教师,问道:“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希腊老师看看两个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做客,一个很爱干净,一个很脏。我请他们两个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学生脱口而出:“那不用说,当然是那个脏的。”
希腊老师摇摇头:“不对,是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而脏人却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学生忙改口:“爱干净的!”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反驳后再次问学生,“这么看来,谁洗澡了呢?”“脏人!”学生只好又改回开始的答案。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都洗了。”老师说,“爱干净的有洗澡的习惯,脏人有洗澡的必要。怎么样,到底谁洗了呢?”学生眨巴着眼睛,犹豫不决地说:“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又错了!”希腊老师笑道,“两个都没有洗。因为脏人不爱洗澡,而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那……老师你好像每次说得都有道理,可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样,我们该怎样理解呢?”“这很简单,你们看,这就是诡辩。”诡辩的定义当然很简单,是从看似正确的逻辑关系中推理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但在这个故事中,老师只是在转换角度看问题而已,分别从需要、习惯的角度去看,自然会出现多种可能性。诡辩只是一种学术上的争辩手段,但是我们不要把它用到自己生活的态度上,那样只会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