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是一种关系
现代爱情故事中有两句经典的话,一句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感觉不到我的存在。另一句是:我来了,在你的面前,你来了,在我的心中。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其中的意思,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对方,哪怕对方就在自己的眼前,距离也是非常遥远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心的距离。
心的距离不仅产生在爱情中,也产生在领导中。不少企业的领导者,笃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总是感慨外面山花灿烂,企业内部却缺乏人才。有了这种心态,他对内部员工看不上眼,觉得他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人才,也不愿意提供机会让他们尝试,更舍不得在他们身上进行投资。员工感觉到老板的心不在自己,心的距离十分遥远,于是,他们的心态开始游离,也将心思放在外面的环境中,寻找能够让自己安心的地方。员工的游离加固了领导者的想法,成为他庆幸自己有眼光的证据,更加迫切地在外面寻找“意中人”。心的方向不一致,彼此的背离只能产生更远的距离。
一些领导者将企业的离心力归结为员工的责任,认为员工心不在此。俗话说,没有不漏风的墙,风穿墙而过,与风有关,与墙也有关,这是相互结合的结果。同样的,外界有强大的引力,可以导致离心力的产生,内部有强大的斥力,一样能够让员工离心。斥力来自领导的心态,来自领导对待下属的方式,离心力的来源就是领导者本身。
领导是一种关系,反映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个关系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一个组织中,由于分工不同,位置不同,各自掌握的资源不一样,拥有的权力也不同,领导者比下属对关系的建立具备更大的影响力。所以,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领导者责无旁贷。
人际关系中有一个法则:以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这在领导关系中同样适用。如果领导者使用手段来控制下属,把他们当成工作的机器,下属也会做出回应,以技巧来接招,把领导看成冰冷的硬铁。表面看起来领导者一呼百应,实际上下属在内心以硬碰硬,出于对各种现实条件的考虑,他们表现出顺从,将强硬的一面放在内心深处,暗中进行坚强的抵触。
领导是一种与领导者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以控制为主要手段的领导者,他与下属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主动与被动,他完全居于组织的中心,享有绝对的权力,下属则萎缩在各自的狭小空间,不敢让自己的呼吸发出半点声响。他们之间的关系除了绝对的从属外,还是一种职务性的关系,也就是说,领导者在位的时候,大家的关系维持得很好,当领导者有一天失去了权力,不在这个职位上,关系马上就会发生变化。
一个以感召为主要方式的领导者,他与下属的关系是互相尊重的。他通过感召,不仅获得下属的工作时间,还获得下属的心。他关心下属的个人发展和前途,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他不断地为下属创造机会,将个人的重要资源与下属共享,还会让下属站在前台迎接鲜花和掌声。
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的距离惟有用心才能缩短,关系的改善只有通过领导者的心态转变才会出现奇迹。有人将领导者的风格划分为几种类型,分别代表不同的领导关系,这种表面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分类和识别,真正的差别存在于人的内心,在人们看待自己以及看待他人的心态之上。
领导力本质
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由领导者和很多经理组成,他们的目的是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到达一个新的地点。经理是森林里的工人,不断地砍伐挡在前面的树木,将企业的通路开辟出来。领导者则乘坐在直升机上,用望远镜扫描前方,定位目标的位置,经常对比砍伐的方向,然后告诉大家正确的砍伐路径。
可见,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领导者有两项很重要的任务,第一,要有远见,第二,告诉并使人们相信这个远见。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流动的环境中,依靠命令的方式让大家朝既定的方向前进,换来的可能是蹒跚挪步,因为那不是人们发自内心的选择,而是为了满足一份工作和收入而不得不做出的行动。只有当大家相信这个远见,把远方的风景纳入自己的理想之中,才会产生内在的动力。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当一群人都能够分享组织的愿景时,他们就会为整体分担责任,而不只是为自己的那一小块负责。当更多的人分享愿景,愿景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会凝聚更多人的力量。领导者要将员工的“个人愿景”转变为“共同愿景”,将各自分散的心思汇聚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上,企业才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彼得·圣吉说,今天的管理者常常以交易的心情要员工持有共同愿景。于是,愿景就像一件商品,我付出,你获得。遵从的跟随者跟着别人的愿景走,他们根据别人的要求做事情,而不是真心投入。只有当人们愿意投入、真心投入了,心态才积极,行动才有效。因为投入是一种选择成为某个事物一部分的过程,投入的行为含有自由选择的意思。
转变的有效方法是感召,通过心与心的沟通,通过理想和理想的共鸣,人们愿意并选择将共同愿景中的图画放进自己的生命中。人们选择是因为看到了共同愿景的好处,觉得那正是自己需要的,已经成为自己的愿景和理想。
领导力是领导他人和影响他人的能力。领导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巧上的,像领导者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等,另一方面是信念和心态,这是领导者内在的素质,是领导力的核心和内涵。双方究竟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根源在于领导者的信念和心态。也就是说,信念和心态决定了领导力的发展方向,影响到领导者的领导是否成功。
当他人愿意追随的时候,领导者不用发号施令,也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当他人在心里认同时,领导者勿须刻意解释和说明,也能获得对他人的影响力。领导这种潜在的巨大力量,不是通过技巧换回来的,而是通过内外一致的感召自然产生。领导力的本质就是一种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