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少求职者感到困惑的是,参加面试唯唯诺诺不行,趾高气扬更不行,那么如何才能掌握不卑不亢这个“度”呢?因为掌握这个对于不少不谙面试技巧的求职者来说的确是太难了。
如果一味要求求职者强调个人尊严,灌输求职要“不卑不亢”的观念,恐怕是有“误人子弟”之嫌的,尤其是如今求职特别难的时候,若非市场紧缺或顶级人才,切莫听信“不卑不亢”的建议,因为弄不好你所认为的不卑不亢恰恰是别人认为的“冒犯有加”。因此比较好的做法是“略卑不亢”,甚至于“有卑不亢”也未尝不可。
有一位大学毕业刚工作了一年的女孩前来应征一个秘书的职位,当时面试已近尾声,双方都谈得很愉快,记得这时面试官多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对你来说现在找一份工作是不是不太容易,或者说你很需要这份工作?”按常理,如果她当时回答“是的”,一切便大功告成。但这位女孩可能为了体现她的不卑不亢,便回答说:“我看不见得”,这顿时打消了人事经理录用她的念头,理由是“此人比较傲”。
一句话,断送了一次较好的就业机会。事后这位女孩表示很后悔却也无济无事了。建议所有的求职者都应意识到,如今的就业市场毕竟供大于求,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何不学乖一点,何必为了虚无缥缈的“不卑不亢”而痛失良机。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只要不涉及人的尊严,略卑不亢,说得再体面些,“谦虚”一点又何妨呢?
面试考场上,请小心提防考官们设下的“陷阱”,也许考官提出一个错误观点,请考生评论,如果考生不能坚持原则,随声附和,那就失策了。保持不卑不亢的姿态,有时候也不排除必要的“反击”。有位大学毕业生面试时与考官发生了一番争论,回去后朋友们都说“一个很好的机会被吵掉了”。但结果令“行家们”大跌眼镜,该考生被录取了。原来争论是考官故意设置的,以考查应试者有无勇气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考生的辨别能力、表述能力等。
礼貌不仅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也是与其他相结合的、表层下的。如果考生经常打断考官的话,或在考官说话时,老想插入几句,或者“踊跃”地指出考官念错的字,那么即使考生在礼仪上表现得再礼貌,也会让考官感到考生对其的不尊重。
面试中的礼貌体现于多方面,本书也在多处强调了这一点。作为人才的一项非智力因素,礼貌会把你的尊重准确而直接地传达给考官,让他们在情感上满足的同时,将礼貌及时反馈给考生。
开门见山、有话直说、通俗易懂、口齿清楚、表述准确,不过分讲究和刻意加工、不卖弄学问、不拐弯抹角,这些简洁的语言风格同样具有相当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考生以简洁明白的语言,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时,考生的老练和稳重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简洁可以反映考生的仪表,也可反映考生的言谈。我们时常能体会到,一个满嘴“名家名言”,谈话中术语、成语满天飞的人,有时还没有那些语言朴实的人表达得深刻。这就是藏巧不拙、大巧若拙的面试艺术。
考生面试时主动积极,礼貌大方,热情地与考官们进行交流,会使自己易于被考官接受和喜欢。但考生的热情要有度,开放自己的精神空间也要有度。考生的角度使其必须和考官保持一定距离。如果考生与考官过分地亲密,容易让人产生动机不纯或交际态度不稳重的看法。有些考生想与考官“见面熟”的急于求成的愿望是不合适的。既要主动接近,又要保持一定距离,这就是“热情”的含义。
谨慎是原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青年科学工作者的期望。面试中尽管要求考生张扬个性,充分发挥,但适当的谨慎还是必须的。没听清、没听懂的问题完全可以请考官重复一遍,而不要急着回答。自己不懂的或懂得很少的,就不要拿来自我炫耀了。
这里有一段面试现场的问答:
考官:“你是学中文的?”
考生:“对,除了中文专业,我还辅修了一些管理学的课程。”
考官:“你认为你的专业知识能用在国家环保局计划司这个职位上吗?”
考生:“环境保护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我平时自学了这方面的很多材料,如环境噪音监测等等。”
考官(上身前倾,很感兴趣):“唔?你可不可以谈一谈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样的声音算是噪音呢?”
考生:“这个……噪音不就是很吵的声音嘛……”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得出,考生不谨慎的言行会自断退路,自己让自己下不了台。
另外考官提出的有些问题可能略显刁钻,或者似是而非,有的问题背后隐藏着考官的真正意图,这些都需要考生以冷静的态度谨慎思考后,再做回答。也许这就是对考生的“应变性”、“机敏性”等能力的测评。无论在哪里,幽默的人都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谁都会相信一个谈笑风生、幽默风趣的人精明强干、精力充沛。
面试同样如此,考场上也可以有亲切随和、活泼风趣的气氛。有位考生应试某市文化局的一职位时,被问及是否知道本市地方志上记载的某名人的雅事,该考生不甚了解,就坦然作此回答,然后幽默地补充了一句“相信几百年后拿我做面试考题,不会难倒考生”。考官们被他的俏皮所吸引,就淡化了他没能回答出问题的窘迫。
面试中,最好不要让主考官鲜明地意识到:“这个人在试图讨好我。”其中原因很简单,不妨设想,现在你代表着某单位去做面试官,你愿意为自己单位招录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人吗?社交自尊的定义是,一个人在紧张的人际状态中维护自我的能力。高社交自尊的人懂得,在交际中,尊重他人的同时亦要坚持自我的力量。
面试中,低社交自尊的人过于敏感,他很容易就想到了“坏了,进入僵局了”,而一旦陷入这种自己设定的社交紧张状态,低社交自尊的人可做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否定自我,讨好别人,尤其是要讨好有权势的人。
如果你能展示出自己的才能、经验,如果你能令主考官欣赏你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如果你表现得彬彬有礼、进退有度,这一切都是好事,但倘若未有因此而有助于你打开胜利之门——被录取,也是徒劳的。面试的最终目标是面试成功、攻取职位。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面试,我们没有“百战百胜之术”,但以下一些致胜原则可能有助于你面试成功。
为什么该单位想录用你?因为你对该单位有用、有价值,你加盟之后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许多人在求职面试时却忘记了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在面试时,舍本逐末,忘形地介绍自己各式各样的优点,不懂得集中传达这个基本信息——“我”的加盟对贵单位特别有利。
为此,应试者在面试之前必须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比如了解该单位的现状,了解空缺职位的性质与任务,订好计划,甚至进行模拟练习,当被问及相关问题时可以肯定且又有说服力地说:“我到贵单位上班之后,会怎样怎样……”应试者要记住:该单位录用你不是因为你是你,不是因为你有什么才能或长处,而主要是因为你对该单位可能做出贡献,你是他们此时最需要的人才。
面试的失败因素
1 迟到。
2 对求职的单位毫无所知。
3 完全被动。
4 摆动出吊儿郎当的态度,或傲慢自大。
5 粗鲁无礼。
6 说话尖酸刻薄、喋喋不休。
在考场上,考生极力向考官推销自己:“我”适合这份工作;“我”毕业于××大学××专业;“我”爱好广泛……等等不一而足。但“王婆”若只知道“自卖自夸”,则很难卖得好瓜——仅仅推销“我”的考生也一样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考生的最终目的是让考官承认你并接受你,因此在喋喋不休说“我”的时候,考生一定要考虑考官爱不爱听。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样的两种说法:
考生甲:“在我负责销售部期间,我使部门工作获得了较大起色,并且在我的严格管理下,本部门工作人员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进步,因此我得到了总公司的赞赏,这令我非常欣慰!”
考生乙:“在我负责销售部期间,部门工作获得很大起色,不仅销售额比去年上升了百分之三十,而且部门职员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进步。总公司对此的奖励,是对我们全部工作人员的极大鼓励。”
应该说,考生乙比考生甲更会令人接受和喜欢。他没有一连串地使用五个“我”,并且未将功劳全部归为自己,因此同样的内容,考生乙的表达效果就好得多。
除了这个例子表明应尽量少用和避免重复使用“我”字以外,还有一些关于“我”字的使用技巧。
1 变单数的“我”为复数的“我们”;
2 用较有弹性的“我觉得”、“我想”来代替强调意味很浓的“我认为”、“我建议”等词语,以起到缓冲作用;
3 使用“我”、“我们”的替代语,如“本人”、“大家”等,以转移“我”、“我们”的积累作用;
4 对“我”字作修饰和限定,如“我的拙见”、“我个人的看法”等。
5 在符合语法的情况下省略主语“我”,如将“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省略主语变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
总之,除了在明确主体、承担责任的语义环境下,应慎用和巧用“我”字。
俗话说:“收回的拳头才打得痛”,在考场上,考生的以退为进或者以守为攻,会帮助考生变劣势为优势。
一位应试者在挤公共汽车去面试的路上,挤掉了西服的扣子,到考场后来不及补救也没办法补救,于是他就硬着头皮走进了考场。面试中一位考官打量了他好几眼之后询问他公务员的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对于这样一个击中要害的问题,应试者做了“以退为进”的回答,他说:“国家公务员的形象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形象,必须是庄重严肃符合礼仪要求的。我参加这个职位的面试,应该从此刻开始,自觉地以国家公务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但很抱歉,在公共汽车上我的西服扣子被挤掉了,严重影响了国家公务员的形象,因此扣我一个月工资都是应该的!”
该应试者的回答,“退”在于主动认错,并提出建议:扣一个月工资;其“进”在于要处罚他就先录取他做国家公务员——多么巧妙的回答。
当考官突然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应试者不妨“以难制难”,以其提问方式对其反问,从而化解自己的窘迫。因为考官提这种问题并不是为了难倒应试者或难为应试者,正是这种问题才可以充分表现应试者的应变能力与卓越的才识和魅力。“以退为进”本身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它不是单指“退”,比如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等,“退”只是手段,而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进”——让考官接纳你。
不要感情用事地和考官争辩,或有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这是专心倾听考官讲话的障碍。有时,在面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与自己格格不入的考官,尤其是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南辕北辙。这时,即使你有一百个正确的理由和观点,也不能在此刻“逞能”,因为是面试主考官在考你,不是你考他,因此,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千万别同考官一争高下。
1 遇歧义暂时保留
作为应聘者,应知道自己和考官的关系暂时是从属关系,应充分考虑到你面前是“高你一等”的考官,是掌握你能否过关的考官,因此,作为一个忠实的听众,你只需做好份内的工作即可,在听到考官与自己相异的观点时,应暂时存留于心底,即使你和考官的意见完全相反,也不能去争辩。
2 不要打断考官的话
忠于考官所讲的话题,无论你多么想把话题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以达到你和考官对话的预期目的,都要等考官讲完以后,再岔开他的话题。
每个人都喜欢别人从头到尾安静地听自己把话说完,而且更喜欢被引出话题,以便借此展示自己的价值。所以应试者可以试着当考官说话结束时,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加一句:“再重复一下刚才你所说的好吗?”“您刚刚讲的一切很新鲜,我还是头一次听到。”
否则,考官会认为你对他不尊重,或产生自高自大的印象。因此,若想转移考官的话题,必须抓住恰当时机,看考官的“颜色”行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