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辩中,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法,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诱使对方说出或同意与你尚未说出的、准备坚持的相类似的观点,然后伺机运用类比、两难推理等方法,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前言与后语相悖谬,使论敌陷入圈套之中而无法争辩的雄辩技巧,称之为“诱敌人彀法”。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武则天当政时,推行严刑峻法。
一次,有人告了周兴,武则天便命来俊臣审问。来俊臣请来周兴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罪犯的先进经验。
周兴不知是计,醉醮醺的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大坛子里,放在炭火上一烧……便会什么都招认了。”
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备好一只大坛子,然后脸色一变,厉声说:
“周兴兄,有人告了你的状,请你老兄进瓮去吧!”
把周兴吓得面如土色,冷汗淋漓。
从此之后,“请君入瓮”便成了成语,特指诱使对手自掘陷阱,自蹈覆辙,自陷罗网直至自寻死路。
战国时代的孙膑不仅是著名军事家,也是一位大谋略家,他指点田忌使他赛马胜了齐威王之后,齐威王便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他一下,教训教训他。
有一次,他们来到一座山脚下,齐威王突然心血来潮,就给孙膑出了一道难题,对他说……
“你能让我自愿走上山顶吗?”
孙膑笑了笑说:
“陛下,我实在没有能力让您自愿走上山顶,不过,如果您在山顶上的话,我倒是能让您自愿走下来。”
齐威王压根就不相信,心想无论怎样也不能主动走下山来,看孙膑能有什么高招。
于是,齐威王走上了山顶,而这时,孙膑说:“陛下,我已经让您自愿上山顶了。”齐威王这才知道是中了孙膑的计。
使用“诱敌人彀法”这一论辩技巧,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圈套要设好。
在揣摩对手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主动以进攻者的姿态发问,或假设其事,或虚言夸张,巧布疑阵,设好“口袋”,诱使对方上钩,为后面做好准备。
如上述司法人员与馒头摊贩李某论辩过程中的发问,就是精心设下的圈套,看似不着边际,实则暗藏机关。
第二,引诱要巧妙。
可以采用障眼法,巧布疑阵,不露痕迹,以免被对方识破而功亏一篑。当对方不轻易上钩时,便辅之以激将等法,来尽快诱使对方进入你预先设好的圈套。这是诱敌人彀的关键所在……
第三,反击要有力。
一旦对方已经进入“口袋”,就应不失时机地扎紧袋口,迅速出击,瓮中捉鳖,不给对方以回旋的余地。
反击时要配以类比、归谬、两难推理等方法,与前面设下的圈套遥相呼应,由此及彼,抓住要害,给予有力的反击。
这三个要素紧密联系,互不孤立,你甚至可以在寥寥数语中漂亮的完成。
甲:“在你面前有道德和金钱,只能两者择一,你选择什么?”
乙:(故意地)“我选择金钱。”
甲:(得意地)“要是我啊,要道德,不要金钱。”
乙:“是的,谁缺什么就选择什么,你要的正是你缺乏的!”
一语双关在论辩中有很好的反驳功能。先引一幅对联:
上联:
稻粱菽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是先生
下联:
诗书礼易春秋皆是正经何必祸及老子
其中的“杂种”、“先生”、“正经”、“老子”都是一语双关。出句人把“杂种”与“先生”相提并论。隐含之意是杂种是先生,先生就是杂种。五谷铺垫,抛出杂种,这是蓄意骂先生的。
对句人也不甘示弱,因势反驳,但很文雅、堂正,以“正经”与“杂种”相抗衡,妙在“老子”一语。老子要作两种解释:一种是老子姓李名耳,乃是我国道家鼻祖,与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诸子一样,是历史人物;第二种是自称“老子”占人便宜。反击利落而有教养。
在针锋相对,气氛炽烈的论辩场合,有时人们不免发点暗箭,在心理上打乱对方的阵脚……从而出奇制胜,坐收“说”果。这时如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很可能导致在辩论中败北。
如有两人在谈论中外名人,忽然一个发难:“请你讲一讲项羽、拿破仑。”另外那一位对项羽倒还熟悉,可是对法国的事情却一无所知。于是,他开脱自己:“项羽力可拔山,气可盖世,岂有破轮而不能拿乎?”绝妙的搪塞!掩盖了自己的虚弱,对方也无法掌握底细及其动机。
运用双关的技巧,还常常会起到讽刺、反击等种种妙用。
有个人十分贪杯,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朋友们都很痛心,一再劝他不要滥饮,无奈他就是听不进去。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设一条妙计,吓唬他一下,也许能吓住他。
一天,当他大醉大吐之后,朋友们弄来一块猪月干,沾些污物,给他看过,说:“人有五脏才能活命,现在你喝酒无度,吐出一脏,只有四脏了,生命已经十分危险,今后不要再喝了。”哪知这人醉了心不糊涂,他故意撒酒疯:“唐三藏都能上西天取经,何况我还有四脏呢?”
酒鬼运用谐言,把“藏”与“脏”牵扯到一起,令朋友们无可奈何,充分显示了这酒鬼机智的辩才。
有个女婿,能言善辩,一次同媳妇一块儿到老丈人家去串门。
丈人是个吝啬鬼,在午餐席上,只摆盘生柿子和几样蔬菜。
女婿伸手拿过生柿子,连皮一块儿吃。媳妇在屋里看见了,连连说“苦”!女婿一边吃……一边回答说:“苦倒不苦,只有些涩(啬)。”
苦涩的“涩”与吝啬的“啬”同音,女婿借此讥讽老丈人的吝啬。他吃柿子连皮一起吞……逗引媳妇发问,以讥讽他的丈人。
在词语的选择上,女婿也显出了煞费苦心,不说柿子苦,而说涩,旨在运用谐音双关。
虽然嘴受了点罪,却达到了讥讽以泄不满的目的,足显其机智了。
纪晓岚与和珅同朝为官。纪晓岚任侍郎,和珅任尚书。
有一次,两人同饮,和珅指着一只狗问:“是狼是狗?”
纪晓岚非常机敏,立即意识到和珅是在转弯抹角的骂自己,就给予还击。他泰然自若地回答道:
“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这“是狼”与“侍郎”谐音,“上竖”与“尚书”谐音,和珅用谐音攻击纪晓岚,自以为稳操胜券,聪明卓绝,没想到纪晓岚用同样的技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狡猾的和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
三个朋友到一家小酒店喝酒,店里只剩下一个空位子。三个人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商定:“谁吹的牛大,谁就坐这个位子。”
三个人中有一个是瞎子,他抢先说:“我目中无人,该我坐这个位置。”
另一个矮子,他说:“且慢,我不比常(长)人,应该由我来坐。”
第三个人是驼背,他不慌不忙地说:“你们都别争了,其实,你们都是直(侄)背(辈)的……这个位子,理所当然应由我来坐。”
三个人,皆用谐音技巧,真是各有千秋,难分上下。
运用双关的技巧,还可以在诡辩中灵活地驾驭语言,显出智慧。
如,一位区长同一位厂长谈话,区长话中带刺地说:“你很有‘前途’,很懂‘理想’哇!”厂长一听,这是批评自己追求盈利。于是,他迅即反驳过去:“对!我有‘钱’就‘图’,有‘利’就‘想’,这就是我理解的前途和理想!”区长说:“岔道鬼多怎么办?”厂长答:“路宽人正怕什么?”
这里不仅“理想”同“利”“想”,前途同“钱”“图”谐音,双关作用,而且“岔道鬼多”和“路宽人正”也是别有隐义。
总之,无论是谐音双关或意义双关,只要运用自如,都可收到巧舌如簧之效。鉴于一语双关具有模仿性、类比性、幽默性,故在运用“双关反驳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格调要高尚文雅,内容纯净正派。要以德服人,以理胜人,切忌粗俗低级。
第二,隐深幽默。这是“双关反驳法”的第一生命。晦而不露,幽默横生,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基本要求。
第三,切弊、联想。不仅要善于捕捉对方的隐衷,还要善于发现破绽、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