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解说:“拍马:拍马屁,指奉承人家的意思。”
从古至今,奉承话人人会说,且大都说过,换句话说,人人都做过某种奉承拍马的事情……但如何做到“拍马不惊马”,却是很不容易的事。在这方面,有史可查最成功的远古范例……当推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姬昌了。他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靠“奉承拍马”以存活下来,开创周朝八百年国祚的伟业。虽然,直接开创周朝国祚的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但其实全靠周文王姬昌通过渭水访贤聘得了贤相姜子牙出山辅佐,并为伐纣兴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倘若不是周文王姬昌在此前多次通过“拍马不惊马”的高超手段保存了自己的生命……何来后世的八百年国祚呢?关于周文王姬昌通过“拍马奉承”手段以保存自己非止“一次”而有“多次”的故事,可能不为很多人知道。
许多人都知道周文王姬昌的生死对头是殷商的末代皇帝纣王,事实上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才开创了创立周朝八百年国祚的勋业。但远在纣王的上一代,就是纣王的祖父文丁和父亲帝乙,都曾千方百计要除掉姬昌。
当商朝国君还是纣王的祖父文丁之时,周邦只是商朝手下的一个小方国,周邦的主公还是姬昌的父亲季历。
当时商王文丁委任季历做了商朝牧师(地方长官),委派季历负责商朝西部地区的事务。
当时商朝的西部地区就是今天的陕西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
季历治理西部地区有方,几年之内就驯化、或说合、或征服了十数个西部小方国,使之全部臣服于上国商朝。
这下子,文丁起了疑心,暗自想道:许多西部小方国虽然成了商朝的属国诸侯,但他们首先就成了季历周邦小方国的邻土,季历扩大了地盘,也掠取了财物,俘获了人员,长此以往,季历将来肯定尾大不掉,叛离我商朝,最后成为我殷商的心腹大患,我岂能不防患于未然。
于是,文丁把季历召到了殷都,给了他许多的实物奖励,同时还加封季历为西伯侯。
季历当然感激不尽。但当季历要辞别殷都再回西歧时,文丁不让他走了,而是将他囚禁起来,并很快将他谋杀了。季历人死爵位在,他的西伯侯由其儿子姬昌继承了下来。姬昌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商朝谋害自己父亲的仇恨,朝朝暮暮想着要报这杀父之仇。
天命不爽,谋害季历的殷商国王文丁也很快就死去,他在位仅仅几年时间。他死后由他的儿子帝乙继位,帝乙是纣王的父亲。
商朝的新国王帝乙是老奸巨猾的统治者,他正准备组织强大的兵力来攻占周邦,此时整个商朝属下有诸侯一千八百多个,周邦自己的力量顶多抵得五个小方国的势力,自己与商朝的力量对比还处在一比三百的悬殊状态中。
换句话说,周邦自己还只是商朝实力的三百分之一。西伯侯姬昌深知自己还不堪一击,于是便想出了“奉承拍马”以保全自己的谋略来。
商朝先皇文丁去世后,留下了一个女儿名叫亮丽公主,这公主名字好听,其实是个丑女……她是现任国王帝乙的大妹子,年纪已经过了二十岁还嫁不出去,女十三岁就“及笄”可以出嫁,到二十多岁还嫁不出去已经是老女了。西伯侯姬昌派出自己的心腹散宜生,带许多聘礼到商朝首都殷都去,对商君帝乙大肆“奉承拍马”一番,公开宣称西伯侯姬昌欲娶亮丽公主为妃子,这一下便在殷都掀起了大波。
散宜生在周邦是有名的说客,能把事说得天花乱坠,口若悬河,他对帝乙说:“父死,长兄为父,令妹亮丽公主能得君王陛下为长兄,乃是她的福气所在。君王定当为她作主,答应她与西伯侯的婚事,以保亮丽公主一生福寿绵长,以使妹婿西伯侯的周邦永远忠于殷商本国。”
与此同时,散宜生还对亮丽公主本人也发动了“奉承拍马”的煽情说合,因亮丽本是丑女,散宜生不能吹捧她如何的国色天香,而是说她嫁给西伯侯定能带给商、周两国以无穷福祉。散宜生对亮丽公主说:
“化干戈为玉帛的最好途径,莫过于连理和亲。公主嫁到我周国西歧去,必将使整个西部地区臣服上国商朝,永修姻亲和睦。”
还不止此,散宜生还对商朝的文武大臣们展开了“奉承拍马”的凌厉攻势,他对他们说……“诸位都是上国君王的臣子,定然知道上国的巩固安宁即是诸位的前途命运所在,必将促成西伯侯与亮丽公主的和美联姻。”
这便使商君帝乙非把妹妹亮丽嫁给姬昌不可了。事实上这全是西伯侯姬昌对商朝推行“奉迎拍马”策略的结果。以纳妃联姻形式出现的“拍马奉承”,当然是“拍马而不惊马”的最好注脚了。
这是一件历史的真实事件,周文王姬昌演绎《周易》的文词当中,明明白白地写有“帝乙归妹”的话,就是写的这回事情。姬昌自从娶了帝乙的妹妹亮丽公主之后,使商朝在帝乙统治下的二十来年之内再也没有发动对周国的战争,周国姬昌赢得了积聚力量的大好环境。
姬昌在这里所使用的“拍马而不惊马”策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帝乙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成了纣王,纣王是西伯侯姬昌的死敌,曾经有多次策划想害死姬昌。一次是纣王以召集诸侯会议为名,希图在暗中刺死姬昌;一次是纣王借故将姬昌囚禁在牢里,多次企图暗杀姬昌。姬昌对付纣王的策略,无一例外都是在公开场合对纣王“奉承拍马”,将其吹捧为“圣君”、“父母”、“保护神”,使纣王听了心里十分舒服,如沐春风,如饮蜜水,因此从心理上取消了对姬昌的杀伐要求。姬昌也就正好借此而保存了自己,积蓄以伐纣兴周,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国祚的勋业。
历史上第二个“拍马而不惊马”的成功人物是李白,就是唐朝那一个诗仙。在清朝以来散文精选本《古文观上》中,有李白的一篇《与韩荆州书》,该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意思是说:“李白听得天下文士相聚时议论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必要封受食邑万户的大侯爵,能见到一次韩荆州就够了。”
这真是“拍马而不惊马”的杰作,韩荆州听到这话,能不喜在眉头笑在心么?
李白写这封信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他在信中明明白白地说:“李白我本是陇西地方的布衣,流落在楚汉的地方,十五岁就喜欢剑术……三十岁文章学成……虽是身长不满七尺,但我的雄心却胜过万人……”
李白写这封信给韩荆州的目的何在呢?他在信尾上说:“幸望君侯推恩德到下面的人,大大地奖励和掖进我,我是全靠君侯出手打捞啊。”
一句话,就是李白年过三十还落魄民间,想叫韩荆州把自己推到官场上去。
韩荆州是谁呢?他的真名叫韩朝宗,在当时是荆州刺史,故称“韩荆州”。
李白生于唐朝武则天长安元年,到他满三十岁时,此时是唐朝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十九年……玄宗李隆基就是宠幸杨贵妃杨玉环的那一个风流天子,此时韩朝宗正是在荆州当刺史。“荆州”在古时为“九州”之一,辖今湖南、湖北两省,以及四川省东南部、贵州省西北部、广东省北部、广西西北部等广大地区,州治在今湖北之襄阳。“刺史”是该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管着如今将近三个省的地方,是很大的官了。
当时身任荆州刺史的韩朝宗乐善好施,一心想学战国时代的孟尝君,家有食客三千,往往为他们推荐人仕:“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所以李白写信给韩朝宗,请他推荐自己。
韩朝宗也不负所托,勉力向玄宗李隆基做过推荐,但他因自己毕竟只是个地方官,一个荆州刺史而已,他需要人上托人,方可使李白之才名达于圣皇的耳鼓,所以若干年之后的开元二十九年,李白才能经由唐玄宗李隆基召进长安,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御用诗人,为李隆基宠幸的杨贵妃写了不少诗如《宫中行乐词》等诗篇。
解缙,是明朝著名的大学问家,他的机智幽默少有可比。他十九岁中进士踏入仕途,后来曾担任《永乐大典》的主编。
《永乐大典》是我国第一部历史典籍大荟萃,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就是以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为主要依据,可见解缙的确是满腹经伦的饱学之士,他独创了一门“拍马诗”,可谓文雅拍马的典范之作。有一次解缙陪皇帝去钓鱼,解缙连连起钓……大鱼小鱼钩了一大堆,可皇帝那边没有动静,许久没钓到一条鱼。
皇帝脸上挂不住了,便问:“解爱卿,这鱼怎么尽往你那边去呀?”
解缙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自己不该在皇上面前尽展钓鱼的绝技高招,解缙本就是钓鱼高手,从饵料的配置到起钓的手法,他都极有讲究,故而成了钓鱼能人。但这本来不该在皇帝面前展示,否则,“伴君如伴虎”,凶险必定多。但事已至此,不能回避,解缙于是稍微想了一下,吟诗一首说:
“数尺丝纶入水中,金钩一抛荡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解缙将运气背、技艺差而钓不到鱼的皇帝,说成是鱼儿怕见皇上的威仪而不上钩来,这使皇帝老儿心旷神怡,哈哈大笑,连说解缙“好文才,好文才”。这当然应该算是“文皱拍马”的极致了。
在现实生活中,逢人便说好话,说套话,说吉利喜庆话,已是司空见惯的风气,实际上这也是“拍马不惊马”的普遍化和生活化的表现。鲁迅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说任何一个婴儿从他呱呱坠地之时起,就已注定了最后必定死亡,但在小孩做“三朝酒”,“满月宴”,“周岁贺”时,所有的宾客无一例外都只会说些“长命百岁”、“吉庆一生”的祝贺话语,而决不会说“这孩子老了必死”之类的言词,尽管这“人之必死”所讲乃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仍然是不会说的。
事实上,只讲“好话”、“套话”、“吉庆话”,就是现实生活中“拍马不惊马”的典型。相信人人对此都不难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