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片面地认为,多说客气话就等于做到了说话得体,实际上,客气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能让不熟悉和不那么亲近的人感受到你的礼节和敬意,另一方面如果熟人客气,那就有意拉大了彼此间的距离。
朋友初次会面略谈客套后,第二、第三次的见面就应竭力少用客气话,那些阁下、府上等称呼,如果一直用下去,没在相当时间以后废去,则真挚的友谊必定无法建立,客气话的生产过剩,必致损害快乐的氛围。客气是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来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适可而止,多用就流于迂腐,流于浮猾,流于虚伪,反而给人以不好的感受。有人替你做一点小小的事情,譬如说:递过一杯茶,你说声“谢谢”也就够了。说客气话的时候要充满真诚,把平时对朋友的客气话略加修改,一定可以享受到友谊之乐,像流水般泻出来的客气话,最易使人讨厌。说话态度更要温雅,不可有急促紧张的状态。还有,说时要保持身体的均衡,过度的打躬作揖,摇头摆身并不是一种雅观的动作。
在社交上,缺乏诚心,刻板的客气话,必然不能引起听者的好感。久仰大名,如雷贯耳,贵号生意一定发达兴隆;小弟才疏学浅,一切请阁下多多指教。这些缺乏感情的,完全是公式化的恭维语,若从谈话的艺术观点看来,肯定需要加以改正,要言之有物是说话所必具的条件,与其泛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之类的话,不如说阁下上次主持的讨论会成绩之佳,真是出人意料等话,直接提及他的工作成绩好。至于恭维别人生意兴隆,不如赞美他推销产品的努力,或赞美他的商业手腕。请人指教一切是不行的,你应该择其所长,集中某点请他指教,如此一来对方一定高兴得多。
再说,恭维赞美的话一定要切合实际,到别人家里,与其乱捧一场,不如赞美房子布置的别出心裁,或欣赏壁上的一张好画,或惊叹一个盆裁的精巧。要主人喜欢,你要心无成见地欣赏别人的兴趣,主人爱狗,你应该赞美他养的狗,主人养了许多金鱼,你应该欣赏那些鱼的美丽。赞美别人最近的工作成绩,最心爱的宠物,最费心血的设计,这比说上许多无谓的虚泛的客气话更好。
适度地客气是一门艺术,可以收到很好的交际效果;过度地客气则是对人对己的伤害,因为它使你无节制地看低自己,不仅不会使对方身心愉悦,相反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说话恭敬,对人客气,是一个美德。但不分青红皂白的胡乱恭敬,加以过度的客气,则是一件非常让人反感的事情了。假如你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你的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只有“是是”的回答,生怕惹你不高兴。如此一来,反而会让你觉得如芒刺背,坐立不安,最终逃之夭夭。
虽然是客气,但是过度的客气显然是令人痛苦的。开始会面时的几句客气话倒不成问题,如果继续说个不停就不太妥当了。谈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双方的情感,在于增加双方的兴趣,而过多的客气话则恰恰是横挡在双方中间的墙,如果不把这堵墙搬走,人们只能隔着墙作极简单的敷衍应答而已。
在步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免不了会产生不安和紧张的心理,而导致“客气话”过多。产生这种不安和紧张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在“超前意识”中,对自己的力量估计不足,而把对方的力量又估计得很高,或者诸如此类的对自己不利的估计。初生牛犊之所以不怕虎,是因为牛犊不知道虎比它更有力量。而我们在初次见面时充满紧张和不安,是因为我们把初次见面这件事情看得过于神秘而无法把握。
如果,你将与一位具有较高社会地位或是被认为不好相处的人见面时,你还可以用尽量提早见面时间的办法。既然迟早要碰面,倒不如将时间提前,减短自己事前紧张不安的时间……创造一份自如的心情。能争取到这份主体地位,在与对方见面时,自然就不会感到胆怯了。
另外,你还可以在约会时,略比对方早到,以此争取一些“自如”。自古以来,“不守时的人绝不可靠”的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因此,如果你赴某一约会迟到,你必定要向对方道歉,这样,它就成为你自己的心理负担。尤其面对一位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这句“很抱歉”将会带给你很大的不利。你会由于歉疚而萎靡,如此而影响了整个会晤过程……甚至可能将一切都弄得混乱不堪。
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很正确地掌握了人的心理。事前有了妥善的准备,自然会增加自己的信心,使自己在心理上先占有优越地位而不致胆怯,这样,便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主动权。
在主动争取“自如”的时候,还应当注意自己的步履,也就是说要用轻快的步伐走进会见的地点。轻快的步伐能在无形中增强自己的勇气。这是因为人在受到刺激而意识到身体的变化时,会引发恐惧、悲伤、愤怒的感情。事实也证明,当我们不愉快时,如能采取一些由于快乐而引起身体变化的行动,心情自然能开朗起来。懂得了心理的这些微妙变化,也就懂得了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若步伐沉重,会更感到不安,客气话也就会过多;而步伐比往常轻快,心情自然也能轻松,并可缓和自己紧张的心理,所说的话也自然更得体了。